中國最牛民科鄭曉廷,比引力波「發現者」郭英森不知高到哪裡去了。民間科學家一直是輿論極具爭議的話題,大多數所謂民間科學家都沒有受過科學訓練,也無意接受科學訓練,如不久前紅爆網絡的所謂引力波「發現者」郭英森,依靠毫無科學依據的超現實理論,居然也擁有了一大批粉絲。而今天要談的這位中國最牛民科堪稱真正的科學家,他的論文得到了國外頂級學術雜誌《自然》的認可,兩度在其上發表論文,而他自己只有初中學歷。中國最牛民科鄭曉廷的出現足以說明,只要有真才實學,民間也是可以出科學家的。
中國最牛民科 比引力波「發現者」郭英森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2013年3月15日,《科學》雜誌刊登了來自一篇來自中國的論文,第一作者是來自山東臨沂大學和天宇博物館的鄭曉廷。這篇論文通過11件保存著後肢羽毛或皮膚結構的早期鳥類標本,揭示了早期鳥類的進化過程——始於四肢均有翅膀,到後來僅前肢有羽翼。僅僅過了3天,《自然》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論文以3件罕見的保存了卵巢中濾泡的早期鳥類化石,揭示了早期鳥類雖然與恐龍和鱷魚一樣還使用兩個卵巢和兩條輸卵管,但它們已然像現代鳥類一樣,只保留了一個有效的卵巢和一條輸卵管,其第一作者也為鄭曉廷!
3天之內,在兩個頂級刊物上連續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論文,這在整個學術界都是極為罕見的。一年半之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鄭氏曉廷龍」挑戰了始祖鳥作為鳥類祖先的地位。研究者徐星稱,此舉是為了感謝鄭在建立天宇博物館並以此為基礎,保護和收藏大量重要脊椎動物化石標本所做的努力。
2009年至今,鄭曉廷在《科學》、《自然》、《美國科學院院刊》、《鳥類學研究》、《英國皇家學報B》等專業期刊上發表文章超過十篇。這在科班出身的科研圈可能不算太大的新聞,然而,加諸在鄭曉廷身上的標籤還要複雜得多:他以一個國有礦長的身份,傾盡3.6億全部財力建立起全世界最大的恐龍博物館,收藏有總數高達39萬件的古生物和礦物標本,以至《科學》雜誌在專訪中稱其為「恐龍王」;他辭去縣人大副主任的公務員身份,卻以初中肄業的學歷受聘為山東臨沂大學教授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客座教授。這樣一個註定會引發諸多聯想和爭議的人,他所從事的研究和他的博物館究竟怎麼一回事?
鄭曉廷曾在接受果殼網採訪時表示,自己只是一個初中肄業的人。從事現在這樣的研究,第一是自己愛好。做古生物研究其實是很枯燥的,沒有愛好很難長期堅持。第二自我學習。這些年,他關注的方向,無論是鳥類、爬行類、哺乳類,有關研究者的文獻能找到的他都找來看。英語他不懂,他需要看的文章,就找人翻譯過來看。這樣除了了解相關研究的最新進展,他更多的是學習最專業的人是怎麼研究的。
除了看文獻,他還大量通過解剖來學習現生物種的骨骼學。就鳥類來說,每種鳥的不同發育時期,骨骼也是不一樣的。他通過購買人工飼養的鴕鳥、鴯鶓、鴿子這些鳥類,也有雞、鴨子這些家禽,解剖了上百隻。通過這種方法觀察鳥類不同時期的骨骼特徵。
然後就是合作。無論是北古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南古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還有國外的研究機構,跟他們合作的都是國內外最頂級的學者。他在和這些頂級學者的交流中,他們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更讓他覺得了不起的是,這些專家並沒有因為他只有初中學歷而歧視我,而是一直是很平等地進行交流,這樣也能激發他嘗試衝擊這些高水平雜誌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