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諾貝爾哥」說起:讓公民科學取代「民科」—新聞—科學網

2020-11-22 科學網

 

自美國科學家宣布發現引力波以來,「諾貝爾哥」郭英森的視頻和一篇「下崗工人5年前首提引力波遭無情打壓」為題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裡病毒式的傳播。文章為郭英森的學問大聲叫好,稱應該為嘲諷、忽略郭英森首提「引力波」而向他道歉。

對此,專家們指出,儘管應當從人格上尊重像郭英森一樣的民間科學愛好者,但「民科」們普遍沒有受過基本科學訓練,他們大多拋家舍業、不務正業,腦海裡對科學的想像和各種偽科學、迷信以及傳統糟粕相雜糅,對科學精神是一種戕害。而值得提倡的則是公眾參與到科學活動中去,讓「公民科學」取代「民科」。

「民科」不是民間創新的代表

上世紀八十年代,大量的業餘科學愛好者開始進入科學哲學研究者的視野。2000年以後,網際網路逐漸興起,「民科」才成為人們對這個群體的稱呼。

「愛好科學,就像一個人愛好樂器、書法等一樣,可以作為個人生活的調劑。」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大明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民間科學愛好者,指的是不在學院派科學範疇內,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業餘人員。」

民間科學愛好者的確有從業餘走向專業的案例。例如,華羅庚的數學之路始於金壇中學的庶務員,愛因斯坦則在專利局的崗位上完成了量子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直在包頭九中擔任物理老師的陸家羲,成功解決了組合數學中的「寇克滿女生問題」。

「但是,絕大多數的『民科』沒有走上真正的科學之路。」王大明表示。長期從事科學哲學研究的王大明對像郭英森一樣的業餘科學愛好者並不陌生。早些年,他曾在辦公室接待過一個自稱發現了「絕對論」的人。「跟他多聊了幾句後,他竟然覺得我成了他的知己,每天都來找我,帶著一種強迫的語氣要我接受他推翻了相對論。」

就是因為這樣,「民科」概念的內涵也在現實中更加精確。在王大明看來,這群人通常沒有科學基礎,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中,對推翻科學經典理論有一種強烈的非理性情緒,偏執而狂妄。「往往個人生活卻非常潦倒。」他說。

王大明指出,科學研究中鼓勵不迷信權威,但挑戰權威則需要更紮實的工作。「創新源自量力而行、腳踏實地的工作,而不是脫離實際的走火入魔。」

不過,王大明強調,我們仍然應當從人格上尊重他們,不能因為他們身上存在的某種問題就對其進行譏諷和蔑視。「而民科對科學的強烈興趣,也值得我們從正面去引導和鼓勵。」

對民科說「不」

「他的發明如果能夠成立的話,我們的物理都不用學了。」節目裡,方舟子對民科郭英森的介紹如是評價。

對於民科在科學範式上的缺乏,不少科學家都有過切身感受。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雙南就是其中一位。由於熱衷科研也熱衷於科普,張雙南成了民科們青睞的對象。他的郵箱裡,時常會收到民科發來的郵件;學術會議上,他經常收到民科遞來的「報告」;還有幾次,民科直接在他辦公樓下等著和他見面。

長期與民科交流的經驗讓張雙南選擇「不見」,不是因為「看不起」,而是因為「真的很無奈」。

「很多民科都是拋家舍業地在做這件事,卻不願去學習或真正做研究。一見面,他們就會一直跟我說他們的想法,聽他們說下去,時間上會耗不起,趕他們走的話又太不禮貌。」張雙南說。

如今,張雙南總結出了「一分鐘辨『民科』」的辦法。「看他們是不是在自圓其說。」張雙南說,科學研究需要有邏輯,有定量分析,有實證研究,而「民科」一般有邏輯但缺少定量和實證。

「不少民科覺得科學家是在嫉妒他們,所以拿論文託我給他發表時會提出讓我做第二作者,以後平分諾貝爾獎。」說到這裡,張雙南覺得既好笑又無奈,「其實,這是一種科學妄想症,屬於心理疾病。」

對於這樣的「民科」,張雙南會勸他們回歸正常生活,但成功的並不多。

一段時間前,張雙南通過郵箱認識了一位30多歲的女性民科,這位民科常常產生幻覺,說感受到了暗物質、暗能量,於是放棄工作每天寫「報告」。經過張雙南的幾次勸說後,她的「症狀」減輕了,但時不時還是會發郵件說自己又感受到了暗能量。

「年紀輕的,還有可能勸回來,但很多年紀大的,就勸不回來了,他們根深蒂固地認為自己將『為中國至少拿下一個諾貝爾獎』。」張雙南說。

在張雙南看來,正是當下的社會文化出了問題,才使得「民科」這麼「蓬勃」。

「不少公眾很敬佩『民科』追求科學的理想和精神,但其實『民科』堅持的並不是科學。」張雙南說,很多「民科」的堅持,不僅無益於科學無益,還會將「民科」本人搞得眾叛親離、生活艱難。

期待公民科學蓬勃發展

「民科」飽受爭議的同時,不少人卻在期待「公民科學」蓬勃發展。據哈佛大學研究員、科學網博主邵鵬介紹,公民科學是指由學界之外的非專業人士,也就是大眾志願者所進行或部分參與的科學活動,「通俗的說,就是公眾參與的科學」。

據悉,歷史上「公民科學」與「民間科學」有著不小的淵源。「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在現代科學共同體——職業科學家群體出現之前,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可以稱為』民間科學家』。」邵鵬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但隨著科學的發展,學科分工越來越細,研究工作的專業性也越來越強,未經訓練的普通人逐漸難以勝任科學研究工作,便出現了專門從事研究工作的職業科學家群體,公民科學也逐步與民間科學分道揚鑣。

如今的公民科學,更多的是有職業科學家對研究項目進行設計和監督的研究活動,而普通公眾多是在其中從事數據採集、大規模數據處理等工作。。

美國的天文觀測活動,便是公民科學發展的一個典型案例。邵鵬告訴記者,美國變星觀測者協會等科學團體自20世紀初便開始鼓勵民眾觀測天文現象,並分享觀測數據,以用於教育或為專業科學家的研究提供材料。

在邵鵬看來,類似的公民科學的發展,不僅有利於普及科學知識、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同時藉助「群眾的力量」還可以實現由少量職業科學家及政府決策機構難以完成的任務。當今社會網際網路和移動終端的普及,讓民眾參與科學研究有了更便捷的工具,也為公民科學的多樣化發展提供了可能。

此次引力波研究引出的民科「諾貝爾哥」,將民科與公民科學推到了輿論前沿,也令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時堅持科學精神、遵循科學範式的必要性更加凸顯。

「雖然民眾愛好科學、探索科學、參與科學值得鼓勵,但在今天,嚴肅的科學研究已經是專業性非常強的工作,還是要經過專門的訓練,掌握所需的技能。這和其他職業是一樣的道理。」邵鵬強調,普通大眾參與科學研究也要尊重學術研究工作自身的規律。

公民科學,又稱為「公眾科學」,包含了非職業科學家、科學愛好者和志願者參與的科研活動,其涉及範圍涵蓋了科學問題探索、新技術發展、數據收集與分析等多個方面。

例如,2007年,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倡導下,中國自然標本館(CFH)正式創建運行。生物多樣性保護是植物所的重要科研方向之一,然而,由於生物多樣性的調查與監測工作十分龐雜,僅靠科學家很難完成。CFH的創建就是為了能夠讓更多的人加入進來,幫助研究。

目前,CFH的收穫已經十分可觀。隨著志願者不定期地把拍攝到的植物、鳥類、菌類照片上傳,平臺每天都有2000~3000張照片入庫,目前圖片總數已超過400萬張。

不過,與歐美先行國家相比,中國目前開展的公民科學活動往往局限於鳥類和植物監測等方面,在其他公眾可參與的科學項目上則乏善可陳,進而影響了中國在相關領域科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相關焦點

  • 「民科」都是偽科學?關鍵看是否具備科學精神—新聞—科學網
    「諾貝爾哥」躥紅 5年前在電視節目中提到引力波   北京時間2月11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印證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言。學界普遍認為,引力波的發現是物理學和天文學的一項重大突破。它開啟了人類探索宇宙的一扇大門,甚至可能揭開宇宙誕生早期的奧秘。
  • 吹捧或吊打「民科」,離科學有多遠
    「諾貝爾哥」郭英森的爆紅,再度炒紅了炒過多輪的「民科」熱。「諾貝爾哥」同「引力波」有多大關係,其實不是什麼問題——稍有一點科學史常識,或是對前不久那條真正的「大新聞」稍作留意,都會知道「引力波」提出於愛因斯坦、證實於LIGO的實驗室。筆者想到的,倒是數月前剛被輿論「扒皮」的商界巨頭廖凱原。
  • 「諾貝爾哥」事件:媒體不該成為愚昧的幫兇
    「諾貝爾哥」事件原微博傳播可視化分析「諾貝爾哥例如,在「諾貝爾哥」事件中,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轉發了視頻,並打上了「尊重夢想」的標籤來引導話題(該微博已刪除)。還有部分媒體盲目迎合網絡熱點,發布了不少挺「諾貝爾哥」的新聞報導和評論文章。原本公眾對科學就缺乏了解,媒體的錯誤信息傳播更增強了公眾對科學界人士的偏見——認為他們只不過在用自己的評價體系排擠大有前途的民科。
  • 諾貝爾哥五年前就找到了引力波?為何當時受盡嘲諷?
    《非你莫屬》五年前的春節特別節目重現網絡,有一位被稱為「諾貝爾哥」的遼寧民間科學家郭英森曾提到過引力波,巧的是五年後,引力波被證實了。這個叫郭英森的遼寧大叔、下崗工人,只有初中學歷,日前在微博、朋友圈中熱傳,據稱,他「首次提出引力波,竟遭方舟子殘酷打壓,嘉賓為他當場翻臉失控發飆」。
  • 中國為何盛產諾貝爾哥這樣的民科
    接著,社交媒體上,人們以一種特別悲憫的心腸為這位在艱苦的條件下從事「研究科學」並「預言了引力波」的,初中學歷的下崗工人鳴不平,進而還有為中國人不能善待「民間科學家」(簡稱「民科」)而感到悲哀。我先看到這個帖子時,沒有想到它會那麼打動人心,我還以為帖主在開娛樂玩笑呢,再看到有朋友認真地寫了文章,抒發的也是如上的情懷,不少朋友在微信群和朋友圈轉發,引起情真意切的共鳴,「諾貝哥」(此「民科」稱他的研究可以抵很多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價值)成為網紅,「民科」成為公共話題。我覺得在中國之所以能產生這樣的問題,概括地說,表明了中國對現代科學的比較普遍的謬誤。先說說這個節目。
  • 「諾貝爾哥」與引力波無關,民科和科學不是一回事
    第一點屬於嘉賓素質問題,尊重他人這個道理顯而易見,不做展開論述了,第二點和第三點其實都在說一個問題,民科是不容輕視的,有可能是中國未來科學的突破口。老郭在節目中號稱發明了足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新理論,能夠讓人類長生不老。這是非常典型的民科。在中國有數量龐大的一群人都屬於這個範疇,他們號稱發明了永動機,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創建了新的科學理論乃至體系。
  • 「民科」都是偽科學?關鍵看是否具備科學精神
    「諾貝爾哥」躥紅 5年前在電視節目中提到引力波  北京時間2月11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印證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言。學界普遍認為,引力波的發現是物理學和天文學的一項重大突破。它開啟了人類探索宇宙的一扇大門,甚至可能揭開宇宙誕生早期的奧秘。
  • 我知道的「民科」
    郵件的開頭往往比較謙虛,表示要「請教」或是「商榷」,然後語氣一轉,以不容置疑的口吻——「研究完畢,熱力學第二定律被我用科學與哲學推翻!」「新一代浮力永動機已經問世,體積縮小到1平方米,可源源不絕對外做功。不接受民間合作,部級以上幹部可代表國家來聯繫,可無償捐出。」
  • 中國民科獨特的歷史根源
    作者:劉遠舉(騰訊·大家專欄作者,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從水變油,到發功滅掉大興安嶺的火,中國的各種偽科學、民科層出不窮,而最新的例子則是諾貝爾哥。5年前,諾貝爾哥郭英森參加了《非你莫屬》真人秀節目,當他在節目不斷提及反物質、反重力、引力波等詞,聲稱自己有希望拿諾貝爾獎,卻遭到主持人與嘉賓的奚落嘲諷。
  • 工人談引力波遭嘲諷 比「民科」郭英森更有趣的是背後的輿論場
    然而在那個時刻之後,他成了「名震」全國的「諾貝爾哥」。 諾貝爾哥(也有媒體稱之為「諾貝爾郭」)所擁有的下崗工人、業餘研究者等身份,很快為他獲得了草根對抗權威的印象,獲得了不少人的認同。 「諾貝爾哥」的底層背景與對愛好的固執態度,很容易讓人們聯想到這位從選秀節目爆得大名、頗具實力的蘇珊大嬸。
  • 什麼是民科?他們為什麼不能成功?
    民科這個詞如果追溯歷史它是有多種意思的,但時至今日它在網民口中只剩一種意思了——企圖否定和推翻主流科學理論的科學妄想者。諾貝爾哥但得強調,他們不屬於科學的分類因為他們往往缺乏正規的科學理論學習,對已有科學理論一知半解,對已有理論提出與驗證過程缺乏了解,對科學研究方法缺乏認知,甚至拒絕學習主流基礎科學知識。。。他們當中的理論派往往提出的個人理論都是基於邏輯推理,缺乏數學模型,自然就沒有可供驗證的理論預言。
  • 鄭曉廷:我是從企業走出來的「民科」
    鄭曉廷也關注時下正熱的「諾貝爾哥」郭英森,他不想摻和到這場有關民科之爭的話題之中,儘管他不否認自己也是一名民科。鄭曉廷說:「我這個民科和他們不一樣,我是從企業走出來的『民科』。在企業中做研究,你得指導生產,得對企業負責,對國家投入的錢負責,你得根據你的實際問題來設立研究的課題,做之前你得做大量的調查論證,不是不負責任的亂想」。
  • 諾貝爾哥、非你莫屬、某些媒體,你們都讓我感到噁心了
  • 誰最應該向「諾貝爾哥」道歉?
    2012年,「諾貝爾哥」郭英森在高校門口擺擂臺郭英森事件真正要反思的是:為何民科如此自信,支持者如此之多五年前,下崗工人郭英森在某節目中展示自己的「新理論」,提到了引力波、物質波、粒子等概念,遭到主持人和嘉賓的譏諷。
  •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爭議-新聞專題-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正如《基準》第3條指出的,科學的精神是求真、質疑、實證。因此,我們認為《基準》應該是作為一種指南,而不應作為一種只允許機械地背誦和考試而不允許質疑的教條,否則它就和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初衷相違背了。
  • 諾貝爾哥---郭英森
    郭英森執著於物理研究,被稱為「諾貝爾哥」。在《非你莫屬》現場,「諾貝爾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號稱都是具有爭奪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新理論與新發現,卻頻頻被主持人打斷,也令現場博士團、嘉賓唏噓不已。
  • 黃友直:關於「民科」的由來與界定
    關於「國科」與「民科」的界定,我們認為:「國科」是指由國家出資供養的科技人員、科技機構和科技組織等。「民科」比較完整的定義是:公民或法人以自籌資金或民間資本,從事科學研究、發明創造、技術革新、創意設計、產品開發等為主要內容的科技創新創業活動,又稱民間科技創新。其參與主體有民間科學愛好者、研究者與發明創新者、國有單位的非職務研究者、民辦科研機構和民營科技企業。
  • 關於「諾貝爾哥」,我簡單說幾句
    網絡上突然翻出一個五年前的電視節目視頻,一位下崗工人參加「非你莫屬」節目,想表述自己的科學研究項目——這個研究很厲害,前所未有,甚至可能得諾貝爾獎,並且在他的表述中有「引力波」的字樣。結果呢,他根本沒有機會完整表述,主持人和嘉賓用無禮的嘲諷活生生地就是不讓他說話。事情迅速發酵的原因,大概是因為前幾天科學上證實「引力波」是存在的,並且被新聞大量報導。
  • 世界欠中國民科一個諾貝爾數學獎
    而來自民間的科學愛好者也不一定全是民科——因為他們也可以通過正統的學術訓練而成為真正的科學家,比如著名的古生物學家鄭曉廷。當科學規範與科學家被汙名化,無論是民間還是高校,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反智主義和民科。
  • 中國公民需要什麼樣的科學素質基準—新聞—科學網
    Miller)做的美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引進到國內的學者,上世紀90年代起他就主持過多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對這類調查他有自己的思考。 其實在做調查之前,首先應當弄清楚科學素質是什麼。李大光告訴記者,這個問題曾在歐美等國家有過長達50年的討論,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有價值的相關論文達到3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