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爭議-新聞專題-科學網

2020-11-29 科學網

對《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中一些問題的意見

陳學雷1,馮瓏瓏2,3,康熙2,劉繼峰1,盤軍1,沈俊太4,張鵬傑5,張雙南6

(署名次序按照姓名拼音)

1.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2.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3. 中山大學天文系, 4.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5.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系,6.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正如《基準》第3條指出的,科學的精神是求真、質疑、實證。因此,我們認為《基準》應該是作為一種指南,而不應作為一種只允許機械地背誦和考試而不允許質疑的教條,否則它就和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初衷相違背了。

以下是我們認為不妥當之處:

一、某些條目存在錯誤或不準確、不嚴謹之處

例如,在第11條基準,「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識」中,就存在許多問題:

(45)知道分子、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所有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原子可以結合成分子。

(48)知道力是自然界萬物運動的原因;能描述牛頓力學定律,能用它解釋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現象。

(49)知道太陽光由七種不同的單色光組成,認識太陽光是地球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最主要來源;知道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都是電磁波。

又如第13條基準,掌握基本的天文知識:

(60)知道地球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為一日,形成晝夜交替;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形成四季更迭;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周為一月,伴有月圓月缺。

二、某些說法本身存在很大爭議,遠非學術界的共識,甚至與現代科學認識有明顯的衝突。

例如,第2條基準,「知道用系統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

(9)知道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觀念,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整體系統的方法論,並具有現實意義。

三、有些內容是日常生產、生活應該具備的常識或技能,但其中許多內容與一般所說的科學素養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似不宜全部納入科學素養範圍。如,

第19條基準,掌握安全出行基本知識,能正確使用交通工具,(96)了解基本交通規則和常見交通標誌的含義,以及交通事故的救援方法。(97)能正確使用自行車等日常家用交通工具,定期對交通工具進行維修和保養。

第22條,具備基本勞動技能,能正確使用相關工具與設備。(108)能正確操作或使用本職工作有關的工具或設備。(109)注意生產工具的使用年限,知道保養可以使生產工具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和延長使用年限,能根據用戶手冊規定的程序,對生產工具進行諸如清洗、加油、調節等保養。

第23條. 具有安全生產意識,遵守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112)生產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應樹立安全生產意識,自學(應為自覺)履行崗位職責。(113)在勞動中嚴格遵守安全生產規定和操作手冊。【全文

 劉立:「公民科學素質」究竟是什麼?
《科學素質綱要》對科學素質的定義,是我們迄今見到的官方權威定義,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個定義就是頂峰,不可超越;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只能「照著講」,不能「接著講」。[8]我們認為,科學素質的內涵中,應該包括「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係」內容和「科學發展觀」的內容。
科學素質的內涵要與時俱進。最近黨和政府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我們認為,也應納入科學素質題中之義。
因此,我們提出:公民科學素質,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作用,了解科學發展觀和新發展理念,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全文


施鬱:《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出現一系列失誤的一個可能原因
本人推測,之所以發生一系列失誤進入《基準》這樣的系統性問題,可能是因為有關部門有一個誤會,以為「自然辯證法」等相關專業就是指導科學普及的對口專業。這個誤會情有可原。在圖書分類中,有一個「自然科學總論」。「自然辯證法」(或者「科學哲學」、「科學學」等等)方面的著作也經常被歸入其中。特別嚴重的是,存在一個長期的誤會,即「哲學指導科學」。【全文
 

李兆棟:科學素質不需要硬性指導
本來,科技部制定《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來作為一個提高全社會科學素質的指導性材料,是一件值得點讚的事情(雖然內容質量還可以討論修改),傳播的也是科學正能量,但倘若最終把它變成了一個「硬性指導」,強制個人去學習去測評,恐怕到頭來只會事與願違,甚至落得個吃力不討好的境地。
我們總是想著要科學發展,要科技創新,要提高整個社會的科學素質;談科學理論的時候博古通今高屋建瓴縱橫開合,但在制定和推行相應的政策和措施的時候,卻往往總是因循守舊,生搬硬套,不能站在政策推廣對象的立場上想一想,因地制宜,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全文
 

孫小淳:論「陰陽五行」寫入《公民科學素質基準》
看了各家評論,感覺似乎大多數都認為把「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寫入《基準》是不合適的,甚至斥之為宣傳迷信和偽科學。對於這一點,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把中國古代傳統對科學概念、理論和方法的這幾個重要表述寫入《基準》,不僅是合適的,沒有違反科學精神,而且恰恰體現了對科學的更深刻的認識,是科普思想和方法上值得鼓勵的進步。科學,有必要加上歷史和文化的維度,脫離了歷史和文化的科學,是沒有生機和活力的科學。【全文
 

施鬱:基本粒子與物質結構(大眾簡明讀本)
【本文包含對「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中某條目的更正】
質子和中子組成原子核,原子核與電子組成原子,原子組成分子以及凝聚物質,從而構成我們周圍的宏觀物體。這只是粗略的說法,比如在金屬中,原子核和內層電子構成的正離子形成骨架,另有電子在這個骨架間運動,而不是專屬某個正離子。
另外,並不是所有的宏觀物質都由原子組成。比如,帶正負電荷的粒子還可以形成沒有固定形態的等離子體,宇宙中還有由中子及其它粒子直接組成的中子星,等等。【全文
 

劉立:關於公民科學素質相關問題的發言(修訂版)
關於科學素質基準,最近國家衛生計生委員會修訂了它的《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出了2015年版。我覺得很不錯。它不是考具體知識點。如果我們公眾健康素養考的是具體知識點,那隨便說一條,我們很可能都答不出來,比如生殖器的結構。但是計生委的那個健康素養基準,很多公民都可以答得上來,最近的調查表明,2013年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是9.48%,遠高於2015年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的比例(6.20%)。我的意思是:《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制定和頒布實施,可以充分參考計生委的《公民健康素養》。【全文

史曉雷:中美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若干對比


筆者幾年前因授課需要翻看過美國2061計劃系列叢書中的《科學素養的基準》(這裡科學素養與科學素質基本可以等而視之),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就是我國頒發的這個《科學素質基準》科學性太差,至少沒有聽取一些科學家或者科學教育工作者的意見,至於其如何出臺的,就不得而知了。

需要說明一下,美國2061計劃系列叢書,非常系統、完備,我國科協已經譯介過來許多本(《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科學素養的基準》、《科學素養的設計》等)。2061計劃是為美國下一代(他們有希望看到2061年哈雷彗星的回歸)科學教育而準備的周密的教育達標計劃,而我國的《基準》是一個綱領性文件。全文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聯名挑錯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 有硬傷有爭議
    科學家聯名挑錯《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  八名科學家認為《基準》部分知識點有硬傷有爭議 截至目前科技部尚未作出回應  科技部上周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以下簡稱《基準》),不想卻引來一群科學家集體「挑錯」。
  • 中國公民需要什麼樣的科學素質基準—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溫新紅 李芸 4月18日,科技部、中宣部聯合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下文簡稱《基準》),不曾想一石激起千層浪。Miller)做的美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引進到國內的學者,上世紀90年代起他就主持過多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對這類調查他有自己的思考。 其實在做調查之前,首先應當弄清楚科學素質是什麼。李大光告訴記者,這個問題曾在歐美等國家有過長達50年的討論,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有價值的相關論文達到300多篇。
  • 科技部 中宣部關於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通知 中國公民...
    科技部 中宣部關於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通知                                           國科發政〔2016〕112號》)等確定的科普工作任務,國務院辦公廳確定科技部、財政部、中央宣傳部牽頭,中央組織部等20個部門參加制定《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以下簡稱《基準》),建立《科學素質綱要》實施的監測指標體系,定期開展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和全國科普統計工作,為公民提高自身科學素質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導。
  •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來了!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來了! (公益海報)近日,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印發了《關於開展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的通知》,標誌著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工作已正式啟動。
  • 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專題論壇在京舉辦—新聞—科學網
  •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公布:得懂陰陽五行
    今天,中國科技部、中央宣傳部發出通知,全國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為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等確定的科普工作任務,國務院辦公廳確定科技部、財政部、中央宣傳部牽頭,中央組織部等20個部門參加制定了《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以下簡稱《基準》),建立監測指標體系,定期開展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和全國科普統計工作,為公民提高自身科學素質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導
  • 關於公民科學素質的內涵
    :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   「四科一能力」   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行動   目的: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增強科學決策能力。   措施:把提高科學素質作為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教育培訓規劃的重要內容;切實加強科學素質的培訓;舉辦面向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各類科普活動。
  • 提升公民科學素質 厚植創新發展沃土
    提升公民科學素質 厚植創新發展沃土 2020-10-25 22: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公民科學素質學習】 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15問
    2020年7月,我市將和全國同步開展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為制定面向2035年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規劃提供依據。為做好這次調查工作,景德鎮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推出了《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15問》供大家學習參考,並呼籲大家以科學的態度迎接此次調查評估,為全面提升我市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 全民科普 | 你具備科學素質嗎?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來了!
    全民科普 | 你具備科學素質嗎?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來了!經國家統計局批准,自1992年起,我國已開展了10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下面來詳細了解一下吧1.為什麼要開展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基礎知識
    2020年8月-9月我市將面臨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為制定面向2035年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規劃提供依據。為全面提升我市公民科學素質,迎接做好全國第十一次公民科學素質測評工作,下面的科學素質問答知識供大家學習參考。1.什麼是「科學素質」?答:科學素質是指當代人在社會生活中參與科學活動的基本條件。
  • 迎接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
    迎接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 2020-07-09 13: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時代公民科學素質指標十問(三)
    公民科學素質的水平決定著建成創新型國家、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人力資源基礎。定期開展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是加強公民科學素質監測評估和服務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手段。三、公民科學素質是怎麼測量的?公民科學素質是可以測量的。用公民科學素質指標來衡量公民科學素質發展水平是目前國際上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通行做法。
  • 新時代公民科學素質指標十問(八)
    新時代公民科學素質指標十問(八) 2020-11-08 16: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素質 | 關於公民科學素質的十個問題
    近日,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已正式啟動,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是為開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實施成效的終期評估,監測全國及各地區「十三五」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
  • 我區全面推進公民科學素質大賽
    近日,區科協召開2020年海澱區街鎮科協工作座談會,圍繞區科協2016-2020年工作報告及科協系統深化改革中的工作職能職責說明,並面向各街鎮科協負責人進行了公民科學素質大賽的講解,現場開展線下競答活動。
  •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將在我省開展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孫煊哲 6月22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從省科協獲悉, 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國家綱要辦)近日正式啟動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更好地評估各地區「十三五」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我省將和全國同步開展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
  • 【答題領獎品】2020年公民科學素質大賽等你來
    【答題領獎品】2020年公民科學素質大賽等你來 2020-11-24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安慶全民科學素質工作成效顯著 2019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9.1%
    安慶全民科學素質工作成效顯著 2019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9.1% 2020-12-03 09:34:49   來源
  • 公民科學素質的標準是什麼?
    對這些問題的判斷,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每個人的科學素質。  近日,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啟動。那麼,判斷公民科學素質的標準是什麼?6月22日,記者就此採訪了省科普中心主任張新華。  「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是衡量個人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