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中一些問題的意見
陳學雷1,馮瓏瓏2,3,康熙2,劉繼峰1,盤軍1,沈俊太4,張鵬傑5,張雙南6
(署名次序按照姓名拼音)
1.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2.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3. 中山大學天文系, 4.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5.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系,6.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正如《基準》第3條指出的,科學的精神是求真、質疑、實證。因此,我們認為《基準》應該是作為一種指南,而不應作為一種只允許機械地背誦和考試而不允許質疑的教條,否則它就和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初衷相違背了。
以下是我們認為不妥當之處:
一、某些條目存在錯誤或不準確、不嚴謹之處
例如,在第11條基準,「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識」中,就存在許多問題:
(45)知道分子、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所有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原子可以結合成分子。
(48)知道力是自然界萬物運動的原因;能描述牛頓力學定律,能用它解釋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現象。
(49)知道太陽光由七種不同的單色光組成,認識太陽光是地球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最主要來源;知道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都是電磁波。
又如第13條基準,掌握基本的天文知識:
(60)知道地球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為一日,形成晝夜交替;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形成四季更迭;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周為一月,伴有月圓月缺。
二、某些說法本身存在很大爭議,遠非學術界的共識,甚至與現代科學認識有明顯的衝突。
例如,第2條基準,「知道用系統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
(9)知道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觀念,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整體系統的方法論,並具有現實意義。
三、有些內容是日常生產、生活應該具備的常識或技能,但其中許多內容與一般所說的科學素養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似不宜全部納入科學素養範圍。如,
第19條基準,掌握安全出行基本知識,能正確使用交通工具,(96)了解基本交通規則和常見交通標誌的含義,以及交通事故的救援方法。(97)能正確使用自行車等日常家用交通工具,定期對交通工具進行維修和保養。
第22條,具備基本勞動技能,能正確使用相關工具與設備。(108)能正確操作或使用本職工作有關的工具或設備。(109)注意生產工具的使用年限,知道保養可以使生產工具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和延長使用年限,能根據用戶手冊規定的程序,對生產工具進行諸如清洗、加油、調節等保養。
第23條. 具有安全生產意識,遵守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112)生產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應樹立安全生產意識,自學(應為自覺)履行崗位職責。(113)在勞動中嚴格遵守安全生產規定和操作手冊。【全文】
劉立:「公民科學素質」究竟是什麼?
《科學素質綱要》對科學素質的定義,是我們迄今見到的官方權威定義,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個定義就是頂峰,不可超越;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只能「照著講」,不能「接著講」。[8]我們認為,科學素質的內涵中,應該包括「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係」內容和「科學發展觀」的內容。
科學素質的內涵要與時俱進。最近黨和政府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我們認為,也應納入科學素質題中之義。
因此,我們提出:公民科學素質,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作用,了解科學發展觀和新發展理念,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全文】
施鬱:《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出現一系列失誤的一個可能原因
本人推測,之所以發生一系列失誤進入《基準》這樣的系統性問題,可能是因為有關部門有一個誤會,以為「自然辯證法」等相關專業就是指導科學普及的對口專業。這個誤會情有可原。在圖書分類中,有一個「自然科學總論」。「自然辯證法」(或者「科學哲學」、「科學學」等等)方面的著作也經常被歸入其中。特別嚴重的是,存在一個長期的誤會,即「哲學指導科學」。【全文】
李兆棟:科學素質不需要硬性指導
本來,科技部制定《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來作為一個提高全社會科學素質的指導性材料,是一件值得點讚的事情(雖然內容質量還可以討論修改),傳播的也是科學正能量,但倘若最終把它變成了一個「硬性指導」,強制個人去學習去測評,恐怕到頭來只會事與願違,甚至落得個吃力不討好的境地。
我們總是想著要科學發展,要科技創新,要提高整個社會的科學素質;談科學理論的時候博古通今高屋建瓴縱橫開合,但在制定和推行相應的政策和措施的時候,卻往往總是因循守舊,生搬硬套,不能站在政策推廣對象的立場上想一想,因地制宜,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全文】
孫小淳:論「陰陽五行」寫入《公民科學素質基準》
看了各家評論,感覺似乎大多數都認為把「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寫入《基準》是不合適的,甚至斥之為宣傳迷信和偽科學。對於這一點,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把中國古代傳統對科學概念、理論和方法的這幾個重要表述寫入《基準》,不僅是合適的,沒有違反科學精神,而且恰恰體現了對科學的更深刻的認識,是科普思想和方法上值得鼓勵的進步。科學,有必要加上歷史和文化的維度,脫離了歷史和文化的科學,是沒有生機和活力的科學。【全文】
施鬱:基本粒子與物質結構(大眾簡明讀本)
【本文包含對「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中某條目的更正】
質子和中子組成原子核,原子核與電子組成原子,原子組成分子以及凝聚物質,從而構成我們周圍的宏觀物體。這只是粗略的說法,比如在金屬中,原子核和內層電子構成的正離子形成骨架,另有電子在這個骨架間運動,而不是專屬某個正離子。
另外,並不是所有的宏觀物質都由原子組成。比如,帶正負電荷的粒子還可以形成沒有固定形態的等離子體,宇宙中還有由中子及其它粒子直接組成的中子星,等等。【全文】
劉立:關於公民科學素質相關問題的發言(修訂版)
關於科學素質基準,最近國家衛生計生委員會修訂了它的《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出了2015年版。我覺得很不錯。它不是考具體知識點。如果我們公眾健康素養考的是具體知識點,那隨便說一條,我們很可能都答不出來,比如生殖器的結構。但是計生委的那個健康素養基準,很多公民都可以答得上來,最近的調查表明,2013年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是9.48%,遠高於2015年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的比例(6.20%)。我的意思是:《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制定和頒布實施,可以充分參考計生委的《公民健康素養》。【全文】
史曉雷:中美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若干對比
筆者幾年前因授課需要翻看過美國2061計劃系列叢書中的《科學素養的基準》(這裡科學素養與科學素質基本可以等而視之),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就是我國頒發的這個《科學素質基準》科學性太差,至少沒有聽取一些科學家或者科學教育工作者的意見,至於其如何出臺的,就不得而知了。
需要說明一下,美國2061計劃系列叢書,非常系統、完備,我國科協已經譯介過來許多本(《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科學素養的基準》、《科學素養的設計》等)。2061計劃是為美國下一代(他們有希望看到2061年哈雷彗星的回歸)科學教育而準備的周密的教育達標計劃,而我國的《基準》是一個綱領性文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