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口罩可以有效阻隔病毒」「我們呼吸的氧氣來源於植物」「嬰兒的性別由父親決定」……你能判斷這些觀點是對是錯嗎?對這些問題的判斷,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每個人的科學素質。
近日,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啟動。那麼,判斷公民科學素質的標準是什麼?6月22日,記者就此採訪了省科普中心主任張新華。
「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是衡量個人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對於一個進入新時代的人來說,科學素質的提升不僅能提高個人的生活品質,也能使我們對待問題更加客觀理性,應用科學方法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張新華說。
在專業調查中,專家主要使用公民科學素質指標來反映群體公民科學素質發展水平,它由知識和能力兩個層面六個維度構成。在平時,我們判斷一個公民是否具備科學素質,通常是指其在「了解科學知識」「理解科學方法」「理解科技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三方面是否達標。
其中,了解科學知識,指公民掌握了基本的科學技術概念、原理,了解與日常生活相關的科技常識、術語,能讀懂通俗的科普文章、解釋基本的科學現象,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
理解科學方法,指公民能夠運用科學方法判斷和處理各種事務,包括能運用基本科學知識和方法進行決策、參與社會事務,熟悉、掌握並能處理科學信息資源,能識別社會生活中的科學問題。
理解科技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指公民具有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包括具有唯物論和無神論觀念;在面對輿論衝擊、宗教影響等各種社會現象時,能做到實事求是、堅持真理、反對迷信、抵禦盲從;在處理日常工作和突發事件時,具有嚴肅認真、客觀公正、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場對公眾科學素質的大考,我們能夠在抗疫中取得如此高效、全面的成果,與全民科學素質的飛速提升是密不可分的。」張新華表示,作為一位現代公民,只有具備基本的科學素質,崇尚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才能正確認識世界,將人生價值與社會發展更好地融合起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記者 尹江勇)
責任編輯:王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