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科學素質是公眾對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的了解程度。首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9月17日開幕,根據中國科協數據,截止到2018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眾比例達8.47%,正接近2020年底達到10%的目標。雖然我國公眾整體科學素質提升很快,但全球排名仍然不高。
基本科學知識成為「冷知識」
我國2016年曾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明確了公眾應具備的基本科學技術知識和能力。其中,許多知識點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比如環保、健康、急救、災害防禦和事故救援等。不過,記者在北京街頭隨機採訪中發現,對於一些和科學素質相關的常識,公眾的掌握情況並不理想。
記者:火災現場應該怎麼自救?市民:把鼻子先捂住,捂住之後再找什麼口道或者是樓道,跳下來。記者:您知道如果發生了地震在災區應該怎樣生存嗎?市民:了解比較少。記者:海水不能直接飲用,這是為什麼?您知道嗎?市民:不知道。記者:您知道什麼是公眾科學素養嗎?市民:不知道。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公眾對災害、事故救援方面的知識掌握相對較多,對其餘的知識、技能關注度並不高,甚至還認為它們比較生僻,是「冷知識」。那麼,掌握這些知識,提高科學素質究竟有什麼用?從大的方面來說,這關係到國家發展。根據國際經驗,衡量一個國家是否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公眾具有較高科學素質的比例至少要有10%。而對個人來說,用處更加顯而易見。比如「抗生素能不能殺死病毒」是很多人眼中的「冷知識」「小知識」,但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大光指出,這個知識點能直接影響個人健康。
「
抗生素只能殺死細菌,是無法殺死病毒的,我們國家每5個人裡面只有1個人知道,是遠遠低於其他國家的。這個會導致抗生素濫用,大家迷信抗生素。即使他這個病是不需要抗生素的,但是會要求醫生使用或者自己想辦法去找抗生素來用,對細胞、對免疫系統會產生影響。
」
公眾科學素質是謠言「粉碎機」
近年來,網際網路上充斥著大量謠言,以偽科學為包裝,讓人真假難辨。比如,吃微波爐輻射的食物損害健康、不良商家用黑色塑膠袋製作紫菜。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認為,公眾科學素質能起到謠言「粉碎機」的作用。
「
比方說在家附近建一個行動電話的基站會遭到很多抵制,這個其實就是對輻射有關的科學知識不了解的緣故。現在自媒體、網際網路上有很多的謠言,有些謠言其實一看就知道,但是如果不具備基本科學知識的話,就有可能上當。
」
公眾科學素質過硬,不信謠、不傳謠,謠言當然也就不攻自破。在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員何薇看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公眾就能掌握獨立思考能力,形成求真務實精神。
「
遇到問題自己心裡不慌,就是說自己雖然不知道這些知識,但是有一定的科學素質以後就知道遇到這個問題應該聽誰的。現在因為搜索信息都很容易了,大家就會廣泛地搜索一些信息,然後自己再分辨。
」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對公眾科學素質的調查採用的是國外早年設計的指標和測試題。李大光說,中國有自己的國情和發展特點,因此需要優化相關指標,使它更精準地發揮作用。
「
在很多歐洲國家,公眾不知道PM2.5裡的PM是什麼,因為在他們的預報裡根本就沒有,但是在中國就是嚴重的問題。儘管現在空氣已經好了很多,這個是必須肯定的,但是對於公眾出行、生活安排以及減排的基本要求來說,不了解基本術語和基本的概念,他怎麼可能去做呢?
」
記者:呂紅橋、顧曉曉(實習)
責編:張慧娟
編審:劉志軍、李 銳
圖片來自網絡,向原作者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