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王姝
6月22日,記者從省科協獲悉,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國家綱要辦)近日正式啟動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更好地評估各地區「十三五」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河南省將和全國同步開展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
開展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是我國和歐、美等科技先進國家普遍採用的分析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和變化趨勢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經國家統計局批准,自1992年起,我國開展了10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據悉,2020年6月-9月,河南省將和全國同步開展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採取實地面訪與信息化手段相結合的方式,調查對象為18-69歲,為開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實施成效的終期評估、制定面向2035年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規劃提供依據。
根據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2010年、2015年和2018年河南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分別為2.30%、5.59%、8.04%,呈現快速提升趨勢,位次從全國第22位躍升至第14位,為實現2020年河南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9.38%的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
連結:《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知識問答》
為做好這次調查工作,河南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推出了《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知識問答》供大家學習參考,並呼籲大家以科學的態度參與和配合此次調查評估,為全面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助推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1.為什麼要開展第十ー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
答: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是掌握全國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重要手段,通過調查能為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2.什麼是「科學素質」?
答:科學素質是指當代人在社會生活中參與科學活動的基本條件。包括掌握科學知識的多少、理解科學思想的深淺、運用科學方法的生熟、擁有科學精神的濃淡、解決科學問題能力的大小。科學素質綜合表現為學習科學的欲望、尊重科學的態度、探索科學的行為和創新科學的成效,是人的主體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3.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是指什麼?
答: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科學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一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是指在「了解科學知識」「理解科學方法」「理解科技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三方面都達標的公民。
4.公民科學素質指標是什麼?
答:公民科學素質指標( 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簡稱CSL)是指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公民數量佔總體數量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數表示,它是反映和衡量群體公民科學素質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以2018年全國調查結果為例,CSL值為8.47%,即1萬名中國公民中具備科學素質的人數為847人。
5.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的對象是哪些?
答:調查對象為18-69歲的中國公民。
6.科普工作是什麼?
答:科學普及簡稱科普,又稱大眾科學或者普及科學,是指利用各種傳媒以淺顯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公眾接受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的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是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工作的核心。2002年6月,中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
7.我們可以通過哪些場館進行科學素質的提升?
答:動物園、水族館、植物園、工農業生產園區、科技館等科技類場館、自然博物館、公共圖書館、美術館或展覽館、科普畫廊或宣傳欄、科普宣傳車、圖書閱覽室、科技示範點或科普活動站、高校科研院所實驗室等。
8.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途徑有哪些?
答:利用廣播、電視、網際網路及移動網際網路了解科技信息,閱讀圖書、報紙、期刊上的關於科學的文章,和親戚、朋友、同事談論有關科學技術的話題,參加與科學技術有關的公共問題的討論或聽證會。
9.公民科學素質發展水平及發展目標是什麼?
答:2018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8.47%,河南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8.04%;《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要達到10%。《河南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實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河南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9.38%。
10.承擔全民科學素質工作任務的機構和單位有哪些?
答:為做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的組織實施工作,河南省人民政府於2006年7月成立了河南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分管副省長任組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省科協,領導小組由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發改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人社廳等30個成員單位組成,各成員單位完成各自領域人群的科學素質提升工作,並協同配合形成「大科普」的工作格局。
11.我們應該以何種態度面對第十ー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
答:當被抽選為測評的對象時,應該在調查員的引導之下積極配合作答,認真思考、尊重知識、尊重客觀規律,以科學的態度合理作答。
12.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答:公民科學素質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基礎,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進步離不開科學素質的提升。提升公民科學素質,能促進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能宣傳普及高新技術、綠色發展、健康生活等知識和觀念;能激發大眾創業創新的熱情和潛力,為創新驅動發展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偉大勝利築牢公民科學素質基礎;能增強國家公民科學素質公共服務能力,從而反推公民科學素質提升。
13.科普工作重點人群有哪些?
答:科普工作重點人群共有4大類,即青少年、農民、城鎮勞動者、領導幹部和公務員。
14.為提升公民科學素質我省主要有哪些科普活動平臺?
答: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科技工作者日、防災減災日、流動科技館巡展、科普大篷車、科技諮詢、培訓、講座、展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