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已正式啟動,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是為開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實施成效的終期評估,監測全國及各地區「十三五」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經國家統計局批准(國統制〔2020〕57號),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將委託專業調查機構開展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工作。
關於公民科學素質的十個問題
1.什麼是公民科學素質?
「科學素質」一詞譯自英文 Scientific Literacy,是 1952 年由美國教育改革家科南特首次提出的。
「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新時代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性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習近平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2016 年 5 月 30 日)
2. 什麼是公民科學素質指標(CSL)?
公民科學素質指標(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簡稱 CSL,是反映群體公民科學素質發展水平的指標,由知識和能力兩個層面六個維度構成:知識層面涵蓋內容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認知性知識三個維度;能力層面包括日常生活、參與科學和科學決策三個維度。
公民科學素質指標是檢測創新型國家科技人力資源基礎的一項重要指標。
公民科學素質指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衡量人的全面發展的一項基礎指標。
3. 公民科學素質是怎麼測量的?
公民科學素質是可以測量的。用公民科學素質指標來衡量公民科學素質發展水平是目前國際上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通行做法。
CSL 數據是通過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獲得的。開展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是我國和歐、美等科技先行國家與地區,以及印度、巴西等國家普遍採用的測度、分析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和變化趨勢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經國家統計局批准,自 1992 年起,我國共開展了十次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歷次調查均採取實地面訪的方式進行,調查範圍涉及中國大陸(不含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18-69 歲的公民。
4. 進入新時代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如何?
2018 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了 8.47%,比 2015 年的 6.20% 提高了 2.27 個百分點、增幅達 36.6%,距 2020 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 10%」的目標僅有 1.53個百分點的差距,為「十三五」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目標的實現奠定了堅實基礎。
◆ 各地區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普遍大幅提升
上海和北京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超過了 20%,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分別為 21.88%和 21.48%,已接近美國 2004 年 24.5% 的水平。
天津位居第三 , 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 14.13%,超過了歐洲 27 國 2005 年 13.8%的平均水平。
江蘇、浙江和廣東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超過了 10%,山東、福建、湖北和遼寧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
安徽、河北、吉林等 13 個省、市、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都超過 2015 年 6.20% 的全國平均水平。
新疆、廣西、甘肅、雲南和貴州 5 省、區的公民科學素質超過5%。海南、青海和西藏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仍然較低。
◆ 區域公民科學素質發展優勢明顯
東部地區公民科學素質領先發展、率先超過了 10%,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都有大幅提升。
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經濟圈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都超過了 10%,分別從2015 年的 9% 左右提升到 11% 以上的水平。
5. 不同群體的科學素質發展狀況如何?
城鄉居民的科學素質水平均有明顯提升,且農村居民的科學素質水平增速明顯高於城鎮居民,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
不同性別公民的科學素質水平均有明顯提升,且女性公民的科學素質水平增速明顯高於男性公民,性別差距進一步縮小。
中青年群體的科學素質水平較高、增速較快。80後和 90 後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均超過 10%,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了優質的年輕科技人力基礎。
大學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公民的科學素質水平達到了 37.13%,進入高水平的發展階段。
6. 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有哪些特徵?
2018 年在 8.47% 具備科學素質的人群中:城鎮居民佔 75.9%;男性公民佔 65.0%;50 歲以下公民佔 90.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公民佔 90.4%。與 2015 年 6.20% 具備科學素質公民的群體構成相比,儘管中青年和文化程度較高群體的佔比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城鄉差異和性別差異有了明顯緩解。
7. 公民獲取科技信息有哪些渠道?
◆ 網際網路成為與電視同等重要的公民獲取科技信息主渠道
◆ 主流網際網路渠道佔據了網際網路使用者獲取科技信息的空間
◆ 公民利用科普設施的比例進一步提升
◆ 公民參加科普活動的比例明顯提升
8. 公民對科學技術的態度如何?
◆ 公民對科技信息的感興趣程度較高
◆ 公民對科學技術持積極支持的態度
◆ 科學技術職業在我國公民心目中的聲望較高
9. 「十三五」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目標是什麼?
「到 2020 年,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長足發展,建成適應全面小康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的現代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組織實施、基礎設施、條件保障、監測評估等體系,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 10%,達到創新型國家的水平。」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 年)》
「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全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2016-2020 年)》
10. 「十三五」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重點任務是什麼?
國務院辦公廳在《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 年)》中明確提出了「十三五」期間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重點任務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長效機制。
◆ 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重點任務
實施青少年科學素質行動
實施農民科學素質行動
實施城鎮勞動者科學素質行動
實施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行動
實施科學教育與培訓基礎工程
實施社區科普益民工程
實施科普信息化工程
實施科普基礎設施工程
實施科普產業助力工程
實施科普人才建設工程
◆ 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長效機制
建立完善公民科學素質共建機制
建立科研與科普相結合的機制
建立完善公民科學素質監測評估機制
建立完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社會動員機制
—END—
監製 | 劉昌瑛
原標題:《科學素質 | 關於公民科學素質的十個問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