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3 11: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公民科學素質的水平決定著建成創新型國家、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人力資源基礎。定期開展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是加強公民科學素質監測評估和服務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手段。
三、公民科學素質是怎麼測量的?
公民科學素質是可以測量的。用公民科學素質指標來衡量公民科學素質發展水平是目前國際上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通行做法。
CSL 數據是通過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獲得的。開展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是我國和歐、美等科技先行國家與地區,以及印度、巴西等國家普遍採用的測度、分析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和變化趨勢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經國家統計局批准,自1992年起,我國共開展了十次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歷次調查均採取實地面訪的方式進行,調查範圍涉及中國大陸(不含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18-69歲的公民。)
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一般包括三部分主要內容:
「公民對科學的理解程度」部分是公民科學素質的核心指標,用於測算CSL值。
「公民的科技信息來源」 和「公民科學技術的態度」兩部分是公民科學素質的影響因素指標。
具備科學素質是對公民的較高要求。在保證調查指標和評價標準國際、國內連續可比的前提下,基於公民科學素質指標結構,從題庫生成測評量表進行調查。
具備科學素質公民的判定標準歷次調查相一致,即測算受訪者回答科學素質測試題目的得分,將超過 70 分者判定為具備科學素質公民,通過加權計算得出目標群體具備科學素質公民的比例值。
具備科學素質公民的比例(CSL 值)是指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數量(SLC)佔總體數量(AC)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數表示。
來源:中國科普研究所、公民科學素質學習公眾號
湖裡權威新聞
原標題:《新時代公民科學素質指標十問(三)》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