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民科」

2021-01-15 南方周末

(離&顧均 作品)


民科們懷揣心愛的研究成果,日暮途窮,一地雞毛。像歐·亨利小說中那片畫在牆上的葉子,堅守著一個關於春天的謊言,遲遲不願凋零。


本文選自:


ONE文藝生活

 微信號:

one_hanhan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簡介:「一個」每天都將在這裡為您推薦一篇文章。它或許是一個故事、一段經歷;也可能是一個觀點、一種態度。我們希望這裡會成為「一個」App和您文藝生活的延伸——文藝路上,有你不孤單。


我知道的「民科」

by 路明

那年我還是個物理系的本科生,有天做完實驗,打算回宿舍打盤CS。看見樓下布告欄前站著一個大叔,四五十歲模樣,微禿,拎一個人造革公文包。有幾分儒雅,也有幾分寒酸。


或許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大叔敏銳地捕捉到了。他笑眯眯地朝我走來:同學,吃飯了嗎?你是物理系的吧?他滿面春風,不再關心我的吃飯問題:請問系主任辦公室在哪裡?哦,我是一名科學愛好者,想找專家探討一下學術問題。同學同學,他一把拉住我的胳膊,另一隻手從包裡抖抖索索摸出幾張紙,這是我的研究成果,同學你看,這個方程證明了超光速完全是可能的……幾年後,在研究生課堂又見到了他。他好像憔悴了一些,頭髮也愈加稀疏了,坐在教室最後一排,桌上擺著水杯和筆記,像個來聽課的領導。課上到一半,不知是聽不懂還是聽不下去,他起身向任課老師發問:請問,您對黑洞輻射怎麼看?那是一門非線性光學課,老師有點哭笑不得:對不起,這不是我的研究領域。大叔從鼻孔裡哼了一聲:根據我的最新研究成果……balala說了三分鐘。他停止了演講,我至今難忘他的表情——尷尬,憤怒,或許還有幾分悲壯和肅穆。他的嘴唇翕動,終究沒再說什麼,迅速地理完東西,悻悻然走了。幾年後,我自己也當了老師,有了學校的郵箱,偶爾有幸收到一些群發的郵件。郵件的開頭往往比較謙虛,表示要「請教」或是「商榷」,然後語氣一轉,以不容置疑的口吻——「研究完畢,熱力學第二定律被我用科學與哲學推翻!」「新一代浮力永動機已經問世,體積縮小到1平方米,可源源不絕對外做功。不接受民間合作,部級以上幹部可代表國家來聯繫,可無償捐出。」

你可以在大學校園偶遇他們,也可能在廣場見過他們的橫幅,或是在一些學術會議上不期而遇——他們大多有備而來,假借提問的機會宣傳自己的理論。我跟其中幾位聊過,當然,對於他們的研究成果,我只能表示「太高深了」、「看不懂」,這會讓他們感覺良好。


我大致可以描繪出這些民科的群像:男,45歲以上,初中以下學歷,衣著儉樸,有口音。他們熟讀《哥德巴赫猜想》,以陳景潤為人生偶像,平時愛看《走進科學》、《我愛發明》等節目,以及《世界博覽》、《環球科學》之類的科普雜誌。他們最大的敵人是愛因斯坦,其次是霍金。他們大多清貧,卻一心一意地要造福全人類。他們的英語不太好,從不看國外文獻,不懂高等數學,也不屑於數學推導。他們擅長運用哲學或宗教理論,高瞻遠矚一勞永逸地解決最根本的問題。他們喜愛好萊塢的科幻大片,又時時對帝國主義保持警惕(剽竊中國民間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他們無限熱愛傳統文化,能從《周易》看出二進位,從八卦圖看出黑洞,從《黃帝內經》看出反熵。他們的研究領域都是最前沿的,取得的成果全是顛覆性的。他們大多單打獨鬥,不屑與別的民科為伍。他們習慣於自比布魯諾和伽利略,把現實中的四處碰壁解釋為權威對小人物的壓迫。他們堅信自己會成為一代大師,這種信念給窘迫的生活鍍上了一層光輝。由於經常遭遇冷嘲熱諷,面對質疑,他們的本能反應是暴烈的反擊,在他們看來,民眾愚昧無知,學界刻意打壓,知音屈指可數,質疑者全是傻逼。他們渴望成名,渴望出人頭地,卻無法自省,也無力自拔。他們甘願為科學獻身,並被自己的行為深深感動著,有一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感和受迫害的悲壯感。他們時常感到苦悶和孤獨,又覺得那是「做大事」必須付出的代價。


至於那位爆紅的「諾貝爾哥」,我實在不忍心嘲笑,也不願消費這個老實巴交的中年人,正如我始終對那位後排的大叔心存幾分敬意——無論如何,他們的執著和熱情,超過了大多數物理系學生。他們誕生於知識貧瘠的年代,經歷過「UFO熱」、「氣功熱」、「少年班熱」、「國學熱」乃至如今的「萬眾創新」。相比於廖凱原這樣動輒一擲千金,換取「客座教授」名號的土豪級民科,大多數民科實在寒酸的可以,甚至要「賣肝賣腎」,才能拼湊起衝擊諾獎的經費。他們基本是無害的(對家人另說),充其量只是用滿腔的熱情,點燃自己不得志的生命。

民科自有其生長的土壤。自「五四」始,賽先生來華百餘年,黑色幽默輪番上演。解放初期,就有被俘的國軍高級將領潛心研究永動機,「以實際行動向人民謝罪」;三年困難時期,清華大學發明出「雙蒸飯」,得到了最高領袖的肯定,並在全國推廣;文革中,著名科學家寫下「畝產萬斤」的雄文;八十年代,幾萬人在氣功大師的指點下,頭戴鋁鍋,接受來自宇宙的信號,以期天人合一;近年來,更有院士提出「用量子力學論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確性」。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最高學府和頂尖學者尚且如此,何必計較一介民科呢。


其實,「民科」本無貶義。可悲的不是夢想,而是讓夢想承擔太多不切實際的內容。對於「諾貝爾哥」,最好的結局莫過於放下執念,讓愛好歸於愛好,生活歸於生活。諾貝爾哥和諾貝爾獎,從此互不相擾,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或許,這將是中國的最後一批民科。如今的年輕人有了更實際的追求和更有趣的消遣,無意去論證超光速和「1+1」。民科們懷揣心愛的研究成果,日暮途窮,一地雞毛。像歐·亨利小說中那片畫在牆上的葉子,堅守著一個關於春天的謊言,遲遲不願凋零。



作者介紹:

路明,「一個」App常駐作者。

作者微博:@後排的路明


相關焦點

  • 你誤會民科了,真正的民科是這樣的
    民科,顧名思義,就是民間科學家,和官科相比,名科的劣勢太多了,因此,民科是非常少的,每一個民科都是人類的財富。民科這麼高貴的詞,是這些人能玷汙的?這些人充其量也就是幻想家。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民科呢?今天我來介紹一個真正的民科,看了他的事跡之後,你就會覺得,你對民科的誤會有多深,你就不會隨便稱呼別人為民科了。
  • 鄭曉廷:我是從企業走出來的「民科」
    鄭曉廷也關注時下正熱的「諾貝爾哥」郭英森,他不想摻和到這場有關民科之爭的話題之中,儘管他不否認自己也是一名民科。鄭曉廷說:「我這個民科和他們不一樣,我是從企業走出來的『民科』。在企業中做研究,你得指導生產,得對企業負責,對國家投入的錢負責,你得根據你的實際問題來設立研究的課題,做之前你得做大量的調查論證,不是不負責任的亂想」。
  • 如何辨識民科?判斷民科的標準是什麼?
    如何辨識民科?判斷民科的標準是什麼?如何將民科和有意義的猜想區分開來?我認為目前中國網上輿論對民科民哲的聲討肯定是過了,這並不是什麼好現象,當然也與目前我國大多數科學基本常識普遍缺失有關,即使一個大學生往往連高中物理知識也不知道,比如讓任意一個大學生解釋一下現在大夏天從冰箱拿出一瓶可樂,為什麼瓶子表面有一層水汽之類的問題,這些本來高中生都知道的,但估計至少有一半人無法回答。
  • 什麼是民科?
    在說什麼是民科的時候,我要特別提到最近美國的一個民科笑話:外國「民科」把水平儀帶上飛機測試 以此證明地球是平的,這個笑話大概是這樣的,一個美國小夥將水平儀帶上飛機,希望能用他的方法證明地球是平的。「我記錄了整整23分45秒的飛行過程,在此期間,飛機大約飛過了203英裡。根據用來解釋球狀模型的曲率數學,這應該會產生5英裡的曲率補償。但你們看,儀器並沒有測得任何的可測量的曲率補償。」
  • 民科發明的各種永動機 為什麼民科喜歡發明永動機?
    相對論和永動機是民科的兩大「瑰寶」,圍繞它們產生的民科理論層出不窮,其中永動機還造就了大量「發明家」。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關於永動機,上過初中的朋友都知道,違反能量守恆定律。那為什麼民科還發明出這麼多「偉大的」永動機?
  • 你可知道民科到底有多強大?
    相信各位應該都知道永動機這種物理學聖物,自從經典物理學發展到現在,永動機一直是學術界和民間的一大熱點,畢竟永動這個概念確實吸引人,如果有了永動機,那也確實不知道它可以用來做什麼,目前民間做出的所謂「永動」機基本也是只能看不能碰。
  • 網紅民科「郭英森」的民科到底是什麼圈子?
    事實上,筆者早期,作為科學愛好者,也參與過郭英森所處在的民科圈子當中辯論過,甚至接觸過郭英森(依稀記得當時好像討論什麼奇點大學的事),不過13年的時候覺得貴圈真亂便退出了。筆者今天就來講講,這個郭英森所處的民科,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爭議那麼大?民科究竟是什麼?民科,即民間科學家的簡稱,是國內一個十分奇特的群體。
  • 回應問題:「你見過哪些奇葩的民科?」
    抱歉,我不是來揭露什麼「奇葩民科」的,我是來質疑民科這個詞的。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民科這個詞,在知乎上常常出現在評論區,仿佛鑑定別人觀點,看法,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丟兩個字過來:「民科」。巴拉巴拉,我知道所謂的「民科」多數都很不靠譜,都很奇葩,都上不得廳堂,在旁人看來甚至純屬浪費時間。
  • 愛迪生是不是民科?為什麼網友都認為他是民科
    要回答這一問題有一個前提就是僅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民科這個詞—民間的科學家。真正的民科是什麼?我們可以發現民科的定義並沒有那麼的貶義,但因為某些自詡為「科學家」的人不僅沒有系統的學習相關專業知識,而且也不願去學習,整天只會說大話,憑空想像推翻了相對論、量子力學製造出了永動機!也正因為如此民科慢慢的在我們的印象中就成了一個貶義詞!
  • 平行宇宙理論是科學還是民科
    如何辨識民科?判斷民科的標準是什麼?如何將民科和有意義的猜想區分開來?我之前在文章:《》中有說明論述,判斷民科民哲很簡單,只要看這個人說的自己的理論是不是對一種已經成為「常識」的現象做自己獨特的解釋。如果是,那就不是民科民哲。如果沒有基於共識常識的「已知」,而是對各種「抽象名詞」、「未觀測到事物」做自己的解釋,包括還用數學工具的,都是民科民哲。
  • 歷史上有民科出身的科學家嗎?
    按照現在關於民科的定義,從古至今歷史上就沒有民科出身的科學家,能被稱之為科學家的都不是民科。民科與科學家處於對立面。在早期民科就是指民間科學家,指一群游離在官方體制之外的科學研究者,或者說其主要工作並不是長期進行科學研究,而是業餘愛好。
  • 別再說愛因斯坦是民科了,其實這是誤解!
    愛因斯坦民科未必都是「草根」我在頭條上看見一個認證為「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教授我不知道這位副教授是從事什麼專業的授課,但我很肯定,關於質量的話題,他確實是在胡說八道。因為他自始至終,不但無法出示任何科學證據,無法用科學和數學的語言來描述他的觀點,卻拼命往玄學理念上面靠。總而言之,他就是一個絕不拿證據證明自己個人理念,也毫無科學精神的人,完全在靠一張嘴在自個兒談天說地,不知所云。
  • 閒話」民科」
    但是他以頑強的毅力自修數學,並從事數學研究,拿今天的標準看是典型的民科。其才華被清華大學熊慶來、楊武之教授發現,使他獲得由一介民科轉型為職業科學家的寶貴機會。在組合論領域做出世界水平的工作的陸家羲,生前是包頭九中的物理教師。他因對不相交三元系大集的研究,解決了國際上組合設計理論中多年懸而未決的難題,因此獲得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國人為何熱衷於嘲諷民科
    很多人覺得中國民科太多,已經泛濫成災,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和美帝比恐怕要差3個數量級。而象郭英森這樣極端民科,其實在網上能數得出名字的不到100個,僅僅只佔13億人的不到千萬分之一。美國民科多說明什麼?說明美國百姓對科學更著謎,民科多也是好事,表明熱愛科學的人也多。 有人說民科會升格為邪教。
  • 民科為啥總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過不去?
    「民科」一詞的起源關於「民科」一詞的起源,我曾經聽聞過一個說法。20世紀80年代初期,湖北某縣某局讓職工填寫履歷表,其中有「學歷」一欄。當時恢復高考沒有幾年,大學生還是鳳毛麟角。中專生也是香餑餑。總之,有較高學歷的人不多。
  • 民科為啥總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過不去?
    「民科」一詞的起源關於「民科」一詞的起源,我曾經聽聞過一個說法。
  • 荒唐透頂的中國「民科」往事
    「一位土豪『民科』為何讓名校集體淪陷?」徐遲關於陳景潤的報告文學,引發了「民科」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狂潮「民科」成為一種社會現象,有特殊的時代成因「民科」在80年代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
  • 世界欠中國民科一個諾貝爾數學獎
    虎嗅註:在我們的一般認知體系中,「民科」往往和「反智」「異想天開」等字眼掛鈎。民科大軍中,許多人只是把業餘愛好上綱上線,活在了自己的世界中;但也有許多人,明明知道自己是「民科」,但卻另有所圖。民科從何而來,最終會去向何方?這永遠是個有意思的話題。
  • 那些荒唐透頂的中國「民科」
    「一位土豪『民科』為何讓名校集體淪陷?」 其中,「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學共同體的基礎範式,與科學共同體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是「民科」與另一個群體「業餘科學愛好者」之間的根本區別。①中國「民科」起於「大躍進」,在80年代發展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現象。雖然由於「民科」是一種無組織的邊緣化行為,難以確切統計具體人數,不過,僅以「哥德巴赫猜想」為例,也不難管窺其數量之眾。
  • 中國民科,重新定義想像力
    原理也從利用重力到利用氣體包羅萬象,原料更是五花八門:有塑料瓶+木板,還有水錶+洗臉盆,不過遺憾的是,我至今沒看到有人去實踐研究黃油吐司+貓之於永動機的可能性,希望有民科能來填補一下這一領域的空白。可無論悲喜,我相信這位演說家的催眠能力絕對是強大的,不信的話可以把名片反過來,一篇300字的小作文瞬間映入眼帘,文中所有字我都認識,但連起來卻一句話都看不懂,絕對催眠。早年間,聽郭德綱在相聲裡說「不想當廚子的裁縫不是好司機」,我一直以為是個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