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科,重新定義想像力

2020-12-05 Vista看天下

8月12日,德雲社總教習高峰在舞臺上開始了自己的表演:

「相聲講究四門功課,分別是說、學、逗、唱,一個人說的是單口相聲,兩個人說的是對口相聲,三個人說的是群口相聲。」

之後他稍稍沉默了一下,繼續說道:「還有一個是公式相聲」

言罷,臺下笑聲爆起。

高峰口中這個逗笑了全場的「公式相聲」橫空出世於2018年8月11日晚八點半的綜藝節目《相聲有新人》,創始人是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博士夫妻李宏燁和鄭鈺。

這對博士夫妻認為,只要套用了自己發明的公式,優質的相聲便可以庫叉庫叉的量產出來,甚至能精確控制觀眾按秒來笑,為了論證這一公式他們寫了三本書,平均定價約90塊錢一本,豆瓣評分徘徊於4.0左右。

在節目中,李宏燁和鄭鈺表演了一段利用公式創作的相聲並自認為效果拔群,不過評委郭德綱以創作理念不同對二人的作品產生了質疑,之後便引發了網絡上公式相聲一邊倒的批評。

而對於網友「公式相聲不是相聲」的論調,李宏燁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做出了分析,在他看來網友包括三種人——郭德綱的粉絲、李宏燁的粉絲和根本不看相聲的人。

言外之意就是,所有批評公式相聲的人要麼是出於某種原因在維護郭德綱,要麼就是不懂相聲,只有李宏燁的公式相聲才是真正的好相聲。

對此,曾經和李宏燁夫婦同樣在上海交大相聲社研究過相聲的微博網友@史炎nacl 是這樣評價的——李宏燁有一點走上「民科」的路線了。

民科,是對自稱民間科學愛好者的一類人群的簡稱,區別於廣義上的科學愛好者和非專業科學家,民科身上都有一種極強的「拒絕屬性」,用一段話來總結那就是:

「拒絕以現有學術基礎為研究出發點,拒絕承認既有的專業規範,拒絕專業的基本訓練,拒絕同行評議,拒絕專業領域的批評,只有自己是對的。」

很符合李宏燁解釋「公式相聲」為什麼會被質疑時所設定的邏輯閉環。

然而,只是在文藝領域向傳統相聲和郭德綱叫板的「公式相聲」和真正的「民科」相比起來還是太小打小鬧了。

畢竟在民科的世界裡,向大學教授發起挑戰僅僅是入門級操作,

深度民科們都是直接向牛頓力學發起挑戰的。

在百度貼吧的民科吧裡以牛頓為關鍵詞搜索一下,號稱已推翻牛頓經典力學理論的帖子猶如汗牛充棟。

同樣和牛頓力學定律這般備受挑戰的還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而除了進行理論研究,民科也一直在實踐發明領域尋求突破,永動機就是他們的重點研發項目。

顧名思義,永動機就是指一種不需外界輸入能源、能量或在僅有一個初始動力的條件下便能夠不斷運動並且對外做功的機械。

人類試圖發明永動機有著悠久歷史,據記載在公元1200年前後的古代印度就有人開始幹這事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大地上迎來了一波永動機熱,就連達·文西也曾參與其中。

根據達·文西永動機理論製造的模型,達·文西曾認為輪盤右邊的重球比左邊的重球離輪心更遠時,在兩邊不均衡的作用下會使輪盤轉動不息

可達·文西在折騰一頓之後這個機器根本不會永動,於是便放棄了研究。後來,等到「能量守恆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被發現,科學家們終於明白了違反兩條物理基本定律的永動機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人類大規模發明永動機的時代才算過去。

不過在民科界,對永動機的研究卻從沒有停止過,不僅有理論著述圖文並茂。

原理也從利用重力到利用氣體包羅萬象,

原料更是五花八門:有塑料瓶+木板,

還有水錶+洗臉盆,

不過遺憾的是,我至今沒看到有人去實踐研究黃油吐司+貓之於永動機的可能性,希望有民科能來填補一下這一領域的空白。

除了自然科學領域,在社會科學領域「民科」也佔有一席之地,這其中又以哲學領域為最,所以在「民科」之外又衍生出了「民哲」的概念。

最近我們就有幸邂逅了一場規模宏大的「民哲研究成果展」

8月13日至8月20日,北京召開了一場名為世界哲學大會的國際盛會,在公開的新聞報導中,是這麼形容這場盛會的:

怎麼看,這都是一場富有學術氣息的嚴肅大會,確實在誕生至今的百餘年來,世界哲學大會為全世界的哲學交流搭建起了一個寬廣的平臺,為哲學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但是,因為一些民哲的出現,今年的世界哲學大會卻在某個角度為我們呈現出了一種非常喜感的反差萌畫風。

首先,但看名片你會發現某些與會者就如同從漫威宇宙裡中翩翩而來,帶著魔幻的超能力氣息。

比如這位「超時空催眠演說家」

對,你沒看錯,一個「演說家」卻具有一說話就把人「催眠」的能力,而且還是「超時空」的,對演說家這個職業來說真不知是喜還是悲。

可無論悲喜,我相信這位演說家的催眠能力絕對是強大的,不信的話可以把名片反過來,一篇300字的小作文瞬間映入眼帘,文中所有字我都認識,但連起來卻一句話都看不懂,絕對催眠。

早年間,聽郭德綱在相聲裡說「不想當廚子的裁縫不是好司機」,我一直以為是個段子。

但直到看見了這位獲得了「國家一級運動員」稱號,自封為「大元帥」的「國家文科狀元」的名片之後,我才深刻的體會到了什麼叫做藝術源於生活。

而最讓我嘆服的還是下面這位「人類歷史上的第二個老子」

看到這張名片,我第一反應是敢自稱「二老子」,那年紀怎麼也得是花甲之年了吧,可當我循著名片上的網址打開了「二老子」的網站之後,卻發現他最多也就二十出頭。

可能是感到這種年齡與稱號間的德不匹位,年輕的「二老子」為了加強和老子之間的靈魂連接,便在網站頂端的banner裡,把自己的照片和老子的畫像P在了一起,最後呈現出了一種極其魔幻的混搭氣息。

而據我觀察,這照片是「二老子」先生用PS魔棒工具從生活照裡摳出來的,目測容差值在80左右。

名片已如此精彩,「民哲」們的「學術成果」更是奪人二目。

大會上,有人發表文章稱自己一舉攻克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世界難題,為人類做出了驚天貢獻。並表示自己在攻克了這個難題之後,如獨孤求敗橫掃武林那樣,深深地陷入了賢者時間。

有人提出了哲學研究要「走出去」的理論,號召哲學家們要讓目光走出地球進軍天界,最終走出一條通天地大道。

這一構想可謂是通篇盪氣迴腸,自帶BGM,看完就能聽到2000年版央視《西遊記》主題曲在耳邊迴響。

還有人把自己的哲學理論轉化成了圖像模型印在了T恤上。

不知研究到最後能不能修煉出個萬花筒寫輪眼什麼的。

但最魔性還是下面這個「超文化網絡」,縱橫捭闔間似乎是正在下一盤大棋。

這些玄妙的理論對我等凡夫俗子來說實在難以理解,有時甚至連想理解一下機會都沒有,就像下面這本《天下第一書》,翻一下就要收100塊錢,一本書翻完就身無分文了。

2004年,北京大學的學者田松曾發表過一篇名為《民間科學愛好者的行為及心理分析》的文章,在文章裡田松給民科畫了一個像:

「民科」,指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特殊人群,他們或者希望一舉解決某個重大的科學問題,或者試圖推翻某個著名的科學理論,或者致力於建立某種龐大的理論體系。

簡單概括一下就是,如果在真正的科學家眼裡「所見即是科學」的話,那在民科眼裡就是「我就是科學」

在這篇文章裡,田松還指出了民科在中國出現的原因。

依照田松的統計,「民科」們主要集中出生在1970年前後,當時的中國正在經歷一個壓抑科學的時代,人們難以接觸到正規的科學教育,同時主流思想也認為科研的基本規則是可以忽略的,只要肯賣力氣,就能取得突破性成果。

而到了1978年,中國開始逐步走上了正軌,大量缺乏科學訓練的人也就這樣突然迎來了「科學的春天」

在科學的春天裡,科學家成為了偶像,猶如今天經紀公司塑造演藝偶像一樣,當時的報導和宣傳也在為科學家們打造人設,工作起來宵衣旰食、嘔心瀝血,不食人間煙火,一心為科學獻身而忽略健康和家庭,成為科學家們的普遍形象。

而科學家們的學術成果,也成為了證明「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可以超越西方」的一個個案例。1978年,一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讓數學家陳景潤紅遍大江南北,成為偶像科學家。

與此同時,華羅庚「只有初中學歷,卻靠自學成為了一代數學大師」的報導也是傳遍全國,這一系列的報導中片面強調了華羅庚強大的個人能力,幾乎完全忽略了他在自學過高中和大學數學課程後,又到清華大學和劍橋大學進行了系統化的進修,接受過當時最頂尖的數學家們指導的事實。

於是「缺失的教育」+「科學的春天」+「雞血的宣傳」=「民科的土壤」這一公式便悄然誕生了。

在這片土壤裡,許多人靠聽著科學家們的小故事,開始給自己腦補出「只要努力,高中學歷也能成為科學家」的大力出奇蹟戲碼,並真的開始靠「拍腦瓜」的方式來搞科研。

而許多別有用心的人,也抓住了當時社會上人們「不懂科學又迷信科學」的民科心理,趁機大肆斂財。

1984年3月,哈爾濱普通司機王洪成宣布發明「水變油」,在四分之三的水中加進四分之一的汽油,再加進少量配置的「洪成基液」(或稱「水基燃料膨化劑」)就可以變成「水基燃料」,一點即燃,熱值高於普通汽油、柴油,且無汙染,成本極低。

這一騙局在今天看來是極其的低劣,但在當年卻唬住了全國人民,甚至被捧為了「中國第五大發明」。

和「水變油」類似的還有「蒙眼識字」,利用當時人們對各種「偽科學」的深信不疑,許多騙子打著特異功能大師的旗號,號稱可以用科學的方法喚醒孩子們體內潛在的超能力。

甚至到了今天,這個騙局仍在流毒。

也同樣是在今天,許多誕生於改革開放之初的民科們也仍在堅持著自己的妄想,他們把所有的收入積蓄都投入到了一個鏡花水月的研究裡,半生窮困潦倒。

不過也並非所有在民間研究科學的人都是一貧如洗,年一位出手闊綽的企業家便憑著自己的「軒轅反熵運行體系2.0」理論光明正大的在國內多所大學登堂入室。

而至於這個按「天命人是原生孫悟空,手持如意時間棒,對我們的多元宇宙發號施令」理論在運轉的「軒轅反熵運行體系2.0」究竟是不是屬於民科,大家還是自己判斷吧。

我只想說,就算已經是2018年了,在中國真正的科普依然是任重而道遠。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中國特別多「民科」?丨壹讀百科
    在我國,一直有一群兢兢業業而默默無聞的人物,他們幾十年如一日,不被普通人理解,卻肩負著「推翻舊世界、打開新紀元」和給中科院寫信的兩大使命。比如前兩天在網上沸沸揚揚,據說「五年前首提引力波」「欠他一個道歉」的民間科學家老郭同志。為什麼中國特別多這種神奇的民科?
  • 民科偽科學,神話需謹慎_網易新聞
    這些人來自各行各業,很多只是農民和下崗工人,區別於體制內的專業人才,他們被稱為「民間科學家」,簡稱「民科」。在網際網路搜索,近幾年中國農村裡至少有二十餘人在忙著造飛機,而在媒體上公開宣稱已經解決哥德巴赫猜想的民間研究者就有幾十人。如果細分的話,上述例子中的兩類人還不能歸為一類。
  • 荒唐透頂的中國「民科」往事
    「一位土豪『民科』為何讓名校集體淪陷?」(圖片來源:廖凱原論文截圖)廖凱原的這種「研究」,其實是八十年代中國「民科大潮」的餘波廖的「軒轅反熵運行體系2.0」,其實不過是中國「民科」的又一荒誕「高峰」罷了。
  • 那些荒唐透頂的中國「民科」
    此外,還有文章指出,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四所中國頂級大學,在接受了廖凱原的捐資後,成為其自創理論的發聲平臺。據媒體不完全統計,廖向四所大學捐資不下6億元,四所學校都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教學樓,四個法學院都設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研究中心,他是這四所學校的名譽校董,是清華的客座教授,復旦和交大的名譽教授。
  • 霍金也有敵人,他們叫中國民科
    近日,物理學家霍金來到中國開設微博,賺足了人們眼球。霍金對中國表達了喜愛之情,但他也許不知道,在中國有一批把他捧為上帝,卻時不時想要推翻他的人,這群中國人叫做「民間科學家」。而這群中國民科的由來,可能更會讓霍金大跌眼鏡。
  • 也談民科——一點不成熟的想法
    在中國,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科學的春天」到來,加上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極大地激起了廣大群眾對於科學研究的嚮往。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民間科學家在社會主義的教育之下,懷著為國爭光的崇高理想從事科學研究。雖然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沒有取得成就,但也不應該受到奚落和嘲笑。
  • 黃友直:關於「民科」的由來與界定
    我國之所以有「國科」「民科」之分,是因為我國的社會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制度。「國科」和「民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產物。正如有「國教」和「民教」、「國企」和「民企」、「國衛」和「民衛」一樣,科技也就有「國科」「民科」之分。「民科」是民間科技的簡稱。
  • 中國民科獨特的歷史根源
    作者:劉遠舉(騰訊·大家專欄作者,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從水變油,到發功滅掉大興安嶺的火,中國的各種偽科學、民科層出不窮,而最新的例子則是諾貝爾哥。5年前,諾貝爾哥郭英森參加了《非你莫屬》真人秀節目,當他在節目不斷提及反物質、反重力、引力波等詞,聲稱自己有希望拿諾貝爾獎,卻遭到主持人與嘉賓的奚落嘲諷。
  • 世界欠中國民科一個諾貝爾數學獎
    此時,在國境線的另一邊,「一邊倒」的兄弟國家中國獲得了蘇聯的財力援助和專家支持,不可避免的,也進口了蘇聯的民科。主流科學界被批倒批臭,民科成為正統,真正的科學家也不得不變身為民科,以求保命。今天的中國民科有多荒誕,曾經的科學家們就有多不經。
  • 愛迪生是不是民科?為什麼網友都認為他是民科
    要回答這一問題有一個前提就是僅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民科這個詞—民間的科學家。真正的民科是什麼?我們可以發現民科的定義並沒有那麼的貶義,但因為某些自詡為「科學家」的人不僅沒有系統的學習相關專業知識,而且也不願去學習,整天只會說大話,憑空想像推翻了相對論、量子力學製造出了永動機!也正因為如此民科慢慢的在我們的印象中就成了一個貶義詞!
  • 為什麼沒有民科數學家去碰瓷範疇論、同調代數、規範場論等?
    在科學上有懷疑精神,這是非常值得表揚的.然而,現在的民科將懷疑精神發揮到了極致,有懷疑圓周率等於3的,還有懷疑質能方程的,推翻牛頓力學的,製造出永動機的......甚至有人專門寫論文來證明自己的正確的,還樂此不彼.雖然在自然學科方面出了很多民科,但是對於數學而言,民科的生存空間就沒有那麼大了
  • 中國「民科」40年之百態
    也直接滋生了「民科」這一特殊人群,並在80年代開啟了「民科大潮」。2007年,鄭曉廷的第一篇學術論文《中國河北北部早白堊世發現一具四枚長尾羽的新反鳥》發表在《中國地質學報》(英文版)上,並將新鳥命名為秀麗似原羽鳥。自此之後,以鄭曉廷為第一作者的學術論文,屢屢見諸國內外頂尖學術期刊。   2008年國慶節期間,鄭曉廷發現一塊小化石非常獨特。
  • 「民科」都是偽科學?關鍵看是否具備科學精神
    不久後,中國一位與引力波相關的人物也迅速躥紅,他是一位下崗工人,5年前參加某電視節目時提到過引力波,但遭到現場嘉賓的嘲笑。這也讓公眾重新關注到「民間科學愛好者」(以下簡稱「民科」)這一群體,「恐龍王」鄭曉廷的事跡也再被挖出。那麼,「民科」是偽科學還是被低估?該不該受到尊重?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聯合創始人Kip Thorne在介紹合併的黑洞。
  • 鄭曉廷:我是從企業走出來的「民科」
    鄭曉廷也關注時下正熱的「諾貝爾哥」郭英森,他不想摻和到這場有關民科之爭的話題之中,儘管他不否認自己也是一名民科。鄭曉廷說:「我這個民科和他們不一樣,我是從企業走出來的『民科』。在企業中做研究,你得指導生產,得對企業負責,對國家投入的錢負責,你得根據你的實際問題來設立研究的課題,做之前你得做大量的調查論證,不是不負責任的亂想」。
  • 「民科」都是偽科學?關鍵看是否具備科學精神—新聞—科學網
    不久後,中國一位與引力波相關的人物也迅速躥紅,他是一位下崗工人,5年前參加某電視節目時提到過引力波,但遭到現場嘉賓的嘲笑。這也讓公眾重新關注到「民間科學愛好者」(以下簡稱「民科」)這一群體,「恐龍王」鄭曉廷的事跡也再被挖出。那麼,「民科」是偽科學還是被低估?該不該受到尊重?
  • Joyschool系列課程發布 重新定義英語啟蒙
    據悉,為了樹立幼兒英語啟蒙市場的課程新標準,促進行業良性發展,Joyschool系列課程在此次全球發布會上提出了「重新定義英語啟蒙」的戰略方向,並首創將幼兒成長期間所需的9大價值觀培養融入課程本身,幫助全球父母抓住孩子語言學習的黃金期,同時培養孩子「終生受益的品格素養」。
  • 歷史上有民科出身的科學家嗎?
    按照現在關於民科的定義,從古至今歷史上就沒有民科出身的科學家,能被稱之為科學家的都不是民科。民科與科學家處於對立面。在早期民科就是指民間科學家,指一群游離在官方體制之外的科學研究者,或者說其主要工作並不是長期進行科學研究,而是業餘愛好。
  • 鄭曉廷的成功能療救「民科歧視症」
    不用說,「民科」曾經是一個受人歧視並略帶貶義的詞彙。「民科」一般是指沒有受過科學訓練,不懂科學理論,卻專注於某項科學研究,或者宣稱解決了重大科學難題的人。方舟子甚至於稱這些人是「科學妄想家」。但是能夠在英國《自然》、美國《科學》等世界頂級科學雜誌發表論文,能夠吸引相關領域的科學家競相拜訪的鄭曉廷,顯然又不在此列。
  • 民科發明的各種永動機 為什麼民科喜歡發明永動機?
    相對論和永動機是民科的兩大「瑰寶」,圍繞它們產生的民科理論層出不窮,其中永動機還造就了大量「發明家」。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關於永動機,上過初中的朋友都知道,違反能量守恆定律。那為什麼民科還發明出這麼多「偉大的」永動機?
  • 你誤會民科了,真正的民科是這樣的
    民科,顧名思義,就是民間科學家,和官科相比,名科的劣勢太多了,因此,民科是非常少的,每一個民科都是人類的財富。民科這麼高貴的詞,是這些人能玷汙的?這些人充其量也就是幻想家。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民科呢?今天我來介紹一個真正的民科,看了他的事跡之後,你就會覺得,你對民科的誤會有多深,你就不會隨便稱呼別人為民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