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英森事件真正要反思的是:為何民科如此自信,支持者如此之多
五年前,下崗工人郭英森在某節目中展示自己的「新理論」,提到了引力波、物質波、粒子等概念,遭到主持人和嘉賓的譏諷。近日,引力波被科學界證實,遂有諸多網友表示,節目嘉賓全都「欠郭英森一個道歉」。
其實呢,郭英森只不過是借用了「引力波」這個概念,來證明自己所構築的宏大理論體系(如長生不老),而對證實引力波的存在,則毫無興趣也毫無建樹。至於說「引力波」這個概念,也非郭英森首次提出(連「藍貓淘氣三千問」都比他早),而是來自於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測。簡而言之,郭英森只不過是個典型的「民科」而已——所謂民科,「是指在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一個特殊人群,他們或者希望一舉解決某個重大的科學問題,或者試圖推翻某個著名的科學理論,或者致力於建立某種龐大的理論體系,但是他們卻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學共同體的基本範式,與科學共同體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總的來說,他們的工作不具備科學意義上的價值。」郭英森完全符合這一定義。[詳細]
所以呢,郭英森事件背後,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對如此典型的民科,為什麼在社交網絡上還會有這麼多人為其「鳴冤」?甚至期待其成為未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呼之為「諾貝爾哥」?郭英森本人,又為何對自己天馬行空的「理論體系」充滿了自信?
這是一個需要追問一代甚至幾代人的教育背景,才能理解的問題。中小學教科書中的科學家故事,則是這教育背景中相當重要的一環,恰可管中窺豹。在這些科學家故事中,牛頓、瓦特因為偶然事件,而獲得了重大科學發現;愛因斯坦、愛迪生屢受挫折,但憑著個人鍥而不捨的精神,也終於取得了成功。這些故事,無疑為民科們提供了極大的心理支持,也為其培育了相當多的支持者。但可惜的是,很多教科書中的「經典」科學故事,並不靠譜。

管中窺豹:民科及其支持者,所耳熟能詳的科學家故事,都是假的
牛頓被蘋果砸到發現萬有引力?假的!是為了迴避另一位學者胡克的指責而刻意編造
牛頓被蘋果砸中腦袋,然後發現了萬有引力,這是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故事。事實上,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是受到博物學家羅伯特·胡克的啟發。1671年,胡克發表論文《試論地球周年運動》,提出天體有吸引力、慣性運動、引力大小與距離有關等3條假設。1679年,胡克不僅在給牛頓的信中討論了他設想的「平方反比定律」,還向牛頓建議了計算方向。後來牛頓按照胡克的思路,憑藉伽利略的理論,及自己發明的微積分,發現了牛頓第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並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發表。
萬有引力定律發表後,胡克認為牛頓剽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兩人關係惡化。1717年,牛頓在給一位法國作家的信中,為了否認胡克給他的啟發,編造了蘋果落地的故事,但這個故事在牛頓生前並未公諸於世。①1727年,伏爾泰在《哲學通信》這本書裡第一次說到蘋果樹和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關係,此後不斷以訛傳訛,變得廣為人知。②
瓦特看到開水使壺蓋跳動發明蒸汽機?假的!他只是在前人成就上有所改進
瓦特看到水燒開後,壺蓋跳動,從而發明蒸汽機的故事,同樣深入人心。其實蒸汽動力的研發從15世紀的達爾文就已開始。法國物理學家德尼斯·帕潘用圓筒和活塞,在1688年製造了第一臺簡易蒸汽機,此後相關技術不斷提升,至1712年,英國人紐可門發明出可用於礦井排水和農田灌溉的蒸汽機。
在這些前人的基礎之上,瓦特給蒸汽機加上冷凝器(1763年)、雙動發動機(1782年)、離心式調速器(1788年)、壓力計(1790年)等裝置,才有了完善的蒸汽機,推動了英國工業革命。因此嚴格來說,瓦特只是蒸汽機的改進者,而非發明者。③
富蘭克林在雷雨天放風箏測試閃電?假的!沒有資料能證明他做了這個實驗
富蘭克林將鑰匙放在風箏中,在雨中測試閃電的故事,也很著名。但是研究者發現,富蘭克林只是在《賓夕法尼亞學報》上簡單地敘述過風箏實驗的設計,從沒有說過真的做了這個實驗。曾有人按照富蘭克林的設計,製作了相同的風箏,但這種風箏卻飛不起來。④
如果修改富蘭克林的設計,讓帶著鑰匙的風箏在雷雨天飛起來的話,會產生什麼後果呢?研究顯示,如果電流從風箏經過人體,將達到幾十,甚至上百千安,手拿風箏的人呼吸將停止,肌肉被撕裂,甚至燃燒。顯然,富蘭克林如果真的做了這個實驗,不可能全身而退。⑤
富蘭克林的確在電學上很有成就,不僅證明了人工電和雷電的同一性,還發現了尖端放電現象,提出「正電」和「負電」概念、電荷守恆定律等。但這些成果無不建立在當時已有的電學實驗基礎之上。⑥
愛迪生痴迷做試驗被人打聾耳朵,終成「發明大王」?假的!靠的是200多人的專家團隊。
教科書中關於愛迪生的故事較多,如他小時候用身體孵雞蛋,以及因為做實驗被列車員打聾了耳朵。需要說明的是,後一個故事也是虛構的,其真實情況是,有一次,在列車上當報童的愛迪生「上車不及,車務員恐怕他墜入輪底,便一把將他拉了上來,他覺得耳中好像突然被咬了一口,接著便失去了聽覺」。⑦由此來看,乘務員意外打聾愛迪生,非但沒有惡意,反而救了他一命。
愛迪生後來被稱為「發明大王」,是因為他一生中有2000多項發明,在美國獲得了1328項專利。其實這些發明並非出自愛迪生一人之手,更多地是團隊貢獻。愛迪生在1876年建立了「門洛帕克實驗室」,先後招募了200多名專業人士,他們有的精通數學,有的擅長物理或者化學,還有的很會畫圖。正是這些人通力合作,才有了愛迪生名下的一個個發明,彌補了他只上過三個月學的知識缺陷。⑧
愛因斯坦小時候很笨?假的!人家12歲就自學了平面幾何,中學時期「數學和物理水平遠遠超出學校的要求」
愛因斯坦常被「民科」們引為同道。教科書曾稱,愛因斯坦小時候很笨,成績不好,不受老師喜歡。實際上,由於家庭教育的原因,愛因斯坦早在12歲就自學了平面幾何,後來在中學時期,他的「數學和物理水平遠遠超出學校的要求」。在蘇黎世工業大學的「數理師範系」期間,愛因斯坦不僅在課堂上接受了正規的數學、物理專業教育,還在課外進行了大量閱讀及實驗,擴展了知識。愛因斯坦在1905年獲得蘇黎世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09年成為這所大學的教授。⑨
從1901年,22歲的愛因斯坦發表第一篇論文《由毛細現象所得出的結論》開始,其研究成果即得到學界的注意。1905年更是愛因斯坦的「奇蹟年」,他一年之內在物理學界最權威的《物理學雜誌》發表了6篇論文,包括提出狹義相對論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十年後,愛因斯坦又建立了廣義相對論,並在1916年作出推論,「一個力學體系變動時,必然發射以光速傳播的引力波」。⑩如今,愛因斯坦的大部分理論都得到了實驗證實。
被蘋果砸到發現了萬有引力,看到開水壺蓋跳動發明了蒸汽機,只要努力就能變成發明大王,……這些「科學家故事」糅合在一起,構築了整整一代乃至幾代人的「科學觀」。這種「科學觀」不過是一種變相的「庸俗成功學」。郭英森敢於用一堆似是而非的科學概念,堆砌出一套天馬行空的「新理論」,與這些「科學家故事」的內在邏輯高度一致。如果說真有誰需要向郭英森道歉,最應該的應是這種「科學觀」的灌輸者。(當然,節目嘉賓的不友善態度是有問題的,也需要反思)。

注釋:
①③張繼棟: 《瓦特的水壺與牛頓的蘋果——無稽之談的誤導》,《力學與實踐》2008年第2期;②吳大江:《現代宇宙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66頁;④曹天元:《富蘭克林的風箏》,《南方都市報》2006年9月6日;⑤Albert_JIAO:《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真實存在嗎》,果殼網2011年1月9日;⑥眭平:《富蘭克林與他的電學》,《中學物理教學參考》1996年第12期;⑦西蒙茲:《愛迪生傳》,世界書局1941年,第40頁;⑧梁國釗:《愛迪生科學研究方法的特點》,《學術論壇》1988年第4期;⑨(德)阿爾布雷希特·弗爾辛:《愛因斯坦傳》,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第12—50頁、第88—97頁;⑩許良英:《愛因斯坦奇蹟年探源》,《科學文化評論》2005年第2期。
——————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短史記」(微信id:tengxun_lishi),或在微信中搜索「短史記」,可以獲取更多靠譜的歷史資訊。
◎近期推送文章(進入公眾號首頁,點擊右上角,選擇「查看歷史消息」):
◆林彪自己煉丹吃,吃完後休克◆不該被遺忘的中國農民黨◆張學良晚年「覺得沒臉回大陸」,是真的嗎?◆回古代過年,年夜飯吃什麼?◆張學良津津樂道的那些豔史,有幾分可信?◆文革中的「批判愛因斯坦和相對論」運動◆大陸曾經秘密派人策反孫立人◆紅色經濟學家潛伏國民黨◆毛澤東為何對劉少奇說:現在就交班,你就做主席,做秦始皇!◆大清神總結:鴉片戰爭慘敗是因為帶路黨猖獗◆音頻:汪精衛漢奸演講◆夜鶯島為何歸了越南◆十三則真實的「林彪筆記」◆學生上街請願被槍殺,民國元首對著屍體下跪?◆音頻:晚年蔣介石發表「重要講話」◆江青寫給毛澤東的第一封情書◆殘暴的太平天國,造成了多少百姓死亡?◆宋美齡:我愛的男人已經結婚◆喪心病狂的中國專家,曾推廣「大糞餵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