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自進入近代的一百年裡,無數仁人志士意識到,中國要想國強民富、要想再次崛起,一定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為了讓國人擺脫愚昧與無知,中國的科學先賢們一代一代傳承,艱苦卓絕的奮鬥,不遺餘力地為中國的進步獻身於中國的科學啟蒙運動,以圖早日實現中國人的強國之夢,在世界上不再受人欺凌。
歷史的車輪已經快要駛過21世紀的前二十年,自新中國建立以來的70年間,中國的科學啟蒙運動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最早的「掃盲運動」到現在的「脫貧攻堅」,都離不開現代科學教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科學以被公認是中國進步所必不可少的推動力,而且是第一推動力!然而,在網際網路高度發達以及信息以光速傳播的今天,還有相當一部分國民屬於「科盲」,中國的科學普及遠未達標。
在如今的網絡上,不時可以看到科學與偽科學、與「民科」之間的爭論。偽科學自不必多解釋,大家都能甄別,而「民科」的泛濫成災卻更值得警惕。「民科」這個詞本意是指民間科學愛好者,本來不含褒貶之意,而科學更無「民間」與「官方」之別。但隨著中國的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的「民科」實際是指「科學妄想者」這個群體,他們沒有系統地學過高等數學和物理理論,只憑自己的胡思亂想就夢想推翻人類幾百年來建立起的科學大廈,既無知又可笑!
那麼,如何鑑別「民科」呢?第一是要看有無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其次是要看有無系統的科學理論;第三是要看有無過硬的能證明他理論成立的證據,比如數學公式、定理、方程等等。如果不具備這些,就是空話,就是臆想,對真正的科學普及有百害而無一利。當然,我們也認為,科學就是為了尋求、發現和了解客觀世界的新現象和新本質,研究和掌握新規律,在過程中允許提出疑問、允許批判現有理論,允許創造新理論,這些也是科學的基本態度和基本精神。
但是,也請大家別忘了,科學同時是認真的、嚴謹的、實事求是的,要經得起驗證,要能實際解決問題。一個成功的科學理論絕不可能一蹶而就,它永遠是建立在前人的科學理論基礎之上。比如說,當代物理學兩大支柱理論——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它們是如何建立的呢?先有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再有克卜勒的行星運動定律,然後是牛頓的引力定律,再到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最後才是廣義相對論,每一個後來者都是對前人理論的修正,而不是推翻。
量子理論同樣是這樣,19世紀先有了熱力學,然後是電學、磁學,最後電、磁、光被麥克斯韋統一了起來;1896年貝克勒爾發現了放射性,接下來倫琴發現X射線,1911年盧瑟福發現原子,1913年玻爾建立原子模型,之後普朗克、海森堡、薛丁格、泡利、狄拉克等等一大批主角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大家都是為了尋求同一個目標,即建立一個新的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和基本力的理論,最終他們取得了巨大的科學成就,這就是當今的量子理論。
很多人可能意識不到,我們生活中所享受的一切科技便利,都離不開這兩個理論,它們早已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層面得到了運用。你正在使用的衛星導航離不開廣義相對論,因為它為你校正了時間,時間有了誤差,定位還能準確嗎?你的手機裡有超過10億個電晶體,沒有量子理論的支撐是無法做到的。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只有了解這些,接受這些,才符合科學的精神。
最後,小編還要說,科學在原則上不隸屬於、不服務於神學、玄學、儒學甚至哲學,科學是超越宗教差別、民族差別、黨派差別、地域差別和文化差別的,科學是普適的、獨立的,它自身就是自身的主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今日之中國急需新的科學啟蒙,需要更現代的科學教育,只有全社會的人都具備較高的科學素質、具備科學的精神和思想、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中國才能真正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