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我和同事們在討論某個問題時,經常會被問到:What is the science of it?你說的這個研究裡面的科學是什麼。我開始時總是一臉茫然,我知道什麼是物理,什麼是化學,什麼是天文,什麼是生物,但我不知道什麼是科學。」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雙南在央視節目《開講啦》中,提出了我們科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中國學生分數突出卻思維僵化,很好掌握課本知識卻不能獨立思考只能做技術性工作,無法進行很好的溝通和表達,盲目追求分數卻不知道自己真正要做什麼……」基於這些問題,張雙南指出:如果我們有正確的科學教育,去了解科學方法,我們才能具備邏輯思維的辨別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主動的學習能力,並提出中國需要「第四次科學啟蒙」的倡議。
中國近代科學的發展,曾經有過三次大規模的輸入,或者說「三次科學啟蒙」。
第一次科學啟蒙是五四運動的時候,「民主」和「科學」成為當時社會變革的兩面旗幟,成為當時開啟民智強有力的武器,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次科學啟蒙是在1956年的時候,我國政府發起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並先後制定出發展科學技術的「12年規劃」和「10年規劃」,集中國家力量突破科技的難關。
第三次科學啟蒙是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國家領導人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精闢論斷。隨後,在1988年又進一步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張雙南認為,雖然每一次科學啟蒙都極大地推動了當時的社會進步,但科學並沒有在中國紮根。中國今天需要第四次科學啟蒙,我們需要正確的科學教育,既要教科學知識,也要教科學史、科學精神和科研方法。
事實上,早在明清之前,西方的科學思想就開始逐漸影響中國。
有中國學者將近代中國科學的啟蒙分為三部曲,一是傳教士引入時期,從利瑪竇到墨海書館,中國開始逐漸打破自己「唯我獨大」的思想禁錮;二是洋務運動時期,由於認識到自身與西方在各方面的巨大差距,開始從思想、制度、管理和工業的主動探索和學習,建立新式學堂,派出留學人員;三是從戊戌維新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從傳統的「修齊治平」思想走向科學務實,科學啟蒙的變革逐步延伸到社會制度和文化革新等各個層面。可以說,以上是近代時期的幾次科學啟蒙。張雙南教授則提出了現代社會的四次科學啟蒙這一思考。
第四次科學啟蒙意味著從重視技術到重視科學的轉變。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知識、科學和技術常常被混為一談,今天的科學教育,需要從只重視科學知識,科學技術轉向去探尋科學的本質。
美國在《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指出,「科學教育目的便是建立全體公民都擁有很高科學素養的環境,並明確指出:良好的科學素養重要的一個方面便是對科學本質的理解,理解科學是一種格物致知的途徑,其基礎特徵是將質疑作為審視的起點,將獲取證據作為判斷標杆並將邏輯性作為辯論的支撐點,學生不但可以正確辨別何種事物和現象為科學、何種事物和現象非科學,還要充分意識到科學所能達到的、科學所不能達到的還有科學在文化裡如何發揮影響等一些問題。」
我國《科學課程課標》也明確指出,初中科學課程是以對科學本質的認識為基礎,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綜合課程。《科學課程標準》將「引導學生逐步認識科學的本質」作為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並對科學本質進行了四方面的界定:(1)自然界有規律可循且可被認識;(2)科學是一項探究活動,以統一又複雜的自然世界為對象,並且基於證據和理性思維;(3)科學是一個開放的系統;(4)科學活動以誠信為基石,崇尚求真務實,並且要求科學家具備優良的科學品質和道德。
從科學的歷史進程來看,我們發現,每一次大的社會進步和跨越,其背後都是思想的解放或繁榮;科技的迅猛發展,其背後是科學思想啟蒙和科學哲學的變革。
形成科技核心創新能力建設的土壤,需要我國在基礎教育階段扎紮實實進行科學啟蒙教育。我國目前科學啟蒙的重點在於啟發學生理解科學知識背後的內涵、架構、緣由和價值,以及這些知識的應用和實施,即科學本質的教育。科學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認識世界的方式之一,科學本質教育的層次則類似是一個金字塔式的模型:
1.第一層是科學知識,即長久以來積澱下來的科學概念和成果。這也是在學校中講授的核心知識類的內容,而貫通性地學習科學知識,形成科學知識橫向和縱向的聯繫,是未來科學知識教學的發展方向。
2.第二層科學方法和思維,也即方法論的內容,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所謂西方的科學傳統就是理性主義傳統,科學的思維方式即理性思維的體現:包括邏輯、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等;
3.第三層是科學精神和品格,即在科學探究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品格、態度、精神和價值觀,包括客觀,公正,求真,務實等。這些品德本身是科學內化於人的外在體現。
4.最底層、最深層次的內容是科學和人文融合的文化共同體。在這種理想的情況之下,科學就像融入本民族的血液一樣,成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科學最終要回到對人的角度重新考察,即科學和人文的結合。
科學的目的是求真,人文的目的是達善,其本質是相通的。因此,第四次科學啟蒙應該是基於科學本質教育基礎上的,對科學知識脈絡的貫通性認識,對科學史從「求真」到「求力」的批判性認識,是對科學思維的融入性掌握,是對科學精神的人文化吸收,甚至進入民族的血液,形成科學與人文融合的「新文化」傳統。(作者:華東師範大學-中旭天下博士後工作站鄒曉東 霍雪濤)
[責編: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