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科學的本質——論中國的第四次科學啟蒙

2020-11-22 光明網讀書頻道

  「在國外我和同事們在討論某個問題時,經常會被問到:What is the science of it?你說的這個研究裡面的科學是什麼。我開始時總是一臉茫然,我知道什麼是物理,什麼是化學,什麼是天文,什麼是生物,但我不知道什麼是科學。」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雙南在央視節目《開講啦》中,提出了我們科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中國學生分數突出卻思維僵化,很好掌握課本知識卻不能獨立思考只能做技術性工作,無法進行很好的溝通和表達,盲目追求分數卻不知道自己真正要做什麼……」基於這些問題,張雙南指出:如果我們有正確的科學教育,去了解科學方法,我們才能具備邏輯思維的辨別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主動的學習能力,並提出中國需要「第四次科學啟蒙」的倡議。

  中國近代科學的發展,曾經有過三次大規模的輸入,或者說「三次科學啟蒙」。

  第一次科學啟蒙是五四運動的時候,「民主」和「科學」成為當時社會變革的兩面旗幟,成為當時開啟民智強有力的武器,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次科學啟蒙是在1956年的時候,我國政府發起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並先後制定出發展科學技術的「12年規劃」和「10年規劃」,集中國家力量突破科技的難關。

  第三次科學啟蒙是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國家領導人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精闢論斷。隨後,在1988年又進一步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張雙南認為,雖然每一次科學啟蒙都極大地推動了當時的社會進步,但科學並沒有在中國紮根。中國今天需要第四次科學啟蒙,我們需要正確的科學教育,既要教科學知識,也要教科學史、科學精神和科研方法。

  事實上,早在明清之前,西方的科學思想就開始逐漸影響中國。

  有中國學者將近代中國科學的啟蒙分為三部曲,一是傳教士引入時期,從利瑪竇到墨海書館,中國開始逐漸打破自己「唯我獨大」的思想禁錮;二是洋務運動時期,由於認識到自身與西方在各方面的巨大差距,開始從思想、制度、管理和工業的主動探索和學習,建立新式學堂,派出留學人員;三是從戊戌維新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從傳統的「修齊治平」思想走向科學務實,科學啟蒙的變革逐步延伸到社會制度和文化革新等各個層面。可以說,以上是近代時期的幾次科學啟蒙。張雙南教授則提出了現代社會的四次科學啟蒙這一思考。

  第四次科學啟蒙意味著從重視技術到重視科學的轉變。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知識、科學和技術常常被混為一談,今天的科學教育,需要從只重視科學知識,科學技術轉向去探尋科學的本質。

  美國在《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指出,「科學教育目的便是建立全體公民都擁有很高科學素養的環境,並明確指出:良好的科學素養重要的一個方面便是對科學本質的理解,理解科學是一種格物致知的途徑,其基礎特徵是將質疑作為審視的起點,將獲取證據作為判斷標杆並將邏輯性作為辯論的支撐點,學生不但可以正確辨別何種事物和現象為科學、何種事物和現象非科學,還要充分意識到科學所能達到的、科學所不能達到的還有科學在文化裡如何發揮影響等一些問題。」

  我國《科學課程課標》也明確指出,初中科學課程是以對科學本質的認識為基礎,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綜合課程。《科學課程標準》將「引導學生逐步認識科學的本質」作為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並對科學本質進行了四方面的界定:(1)自然界有規律可循且可被認識;(2)科學是一項探究活動,以統一又複雜的自然世界為對象,並且基於證據和理性思維;(3)科學是一個開放的系統;(4)科學活動以誠信為基石,崇尚求真務實,並且要求科學家具備優良的科學品質和道德。

  從科學的歷史進程來看,我們發現,每一次大的社會進步和跨越,其背後都是思想的解放或繁榮;科技的迅猛發展,其背後是科學思想啟蒙和科學哲學的變革。

  形成科技核心創新能力建設的土壤,需要我國在基礎教育階段扎紮實實進行科學啟蒙教育。我國目前科學啟蒙的重點在於啟發學生理解科學知識背後的內涵、架構、緣由和價值,以及這些知識的應用和實施,即科學本質的教育。科學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認識世界的方式之一,科學本質教育的層次則類似是一個金字塔式的模型:

  1.第一層是科學知識,即長久以來積澱下來的科學概念和成果。這也是在學校中講授的核心知識類的內容,而貫通性地學習科學知識,形成科學知識橫向和縱向的聯繫,是未來科學知識教學的發展方向。

  2.第二層科學方法和思維,也即方法論的內容,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所謂西方的科學傳統就是理性主義傳統,科學的思維方式即理性思維的體現:包括邏輯、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等;

  3.第三層是科學精神和品格,即在科學探究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品格、態度、精神和價值觀,包括客觀,公正,求真,務實等。這些品德本身是科學內化於人的外在體現。

  4.最底層、最深層次的內容是科學和人文融合的文化共同體。在這種理想的情況之下,科學就像融入本民族的血液一樣,成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科學最終要回到對人的角度重新考察,即科學和人文的結合。

  科學的目的是求真,人文的目的是達善,其本質是相通的。因此,第四次科學啟蒙應該是基於科學本質教育基礎上的,對科學知識脈絡的貫通性認識,對科學史從「求真」到「求力」的批判性認識,是對科學思維的融入性掌握,是對科學精神的人文化吸收,甚至進入民族的血液,形成科學與人文融合的「新文化」傳統。(作者:華東師範大學-中旭天下博士後工作站鄒曉東 霍雪濤)

[責編:楊帆]

相關焦點

  • 中國第四次北極考察隊到達北極點進行科學考察
    新華社「雪龍」號8月21日電(記者 張建松)北京時間8月20日15時38分,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成功到達北極點,並隨後進行了科學考察作業,創造了我國曆次北極考察隊到達北冰洋最北的考察紀錄。    8月20日,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抵達北緯
  • 什麼是科學?科學的本質是什麼?
    劉叔博客:我先來說一說科學的本質。哲學上有這樣一種認識,世界上除了運動的物質及其規律,其它什麼也沒有。因此從這個角度講,所謂科學的本質就是探索和運用規律。科學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探索過程,一個創新的過程,這裡也包括探索和創新過程中的觀念,方向,制度,體制等一整套的配置,這其實是科學探索的手段問題,在很多時侯,科學的進步狀態,決定於這些手段,有時候,科學的落後,也是因為這些手段的落後,所以,不管是前沿科學,還是後方創新,都要首先解決手段問題。
  • 山東大學第四次閃耀未來科學大獎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於北京時間9月6日上午10:00舉行,正式公布獲獎名單。山東大學彭實戈院士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這也是是山大人第四次獲得未來科學大獎。彭實戈院士的獲獎評語是:表彰他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的開創性貢獻。
  • 第四次"北極科考"考什麼?鎖定兩大科學目標(圖)
    新聞緣起7月1日,我國極地考察船「雪龍號」從廈門國際遊輪碼頭起航遠赴北極,開始我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按照計劃,考察隊將於9月23日返回上海,整個考察活動歷時 將新聞進行到底7月1日,我國極地考察船「雪龍號」從廈門國際遊輪碼頭起航遠赴北極,開始我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根據航行計劃,「雪龍號」於9月23日返回上海,歷時85天。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將要完成哪些科考任務?與歷次考察相比又有什麼新特點?本文將進行解讀。 考察什麼?
  • 科學網—「量子場論」的啟蒙之作
    > 中國現代的物理學研究始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科學出版社與中國物理學的發展有不解之緣。 1931年著名物理學家郎之萬受國際聯盟指派來考察中國教育,在他的建議和推動下,中國物理學會在北京成立(1932年),科學出版社這座辦公樓也見證了中國物理學事業的發端。 1932~1949年,中國物理學會召開了16次年會,1933年創辦了《中國物理學報》,同時設立了物理學名詞審查委員會,物理學家楊肇燫先生是該委員會首任委員,他後來成為科學出版社的首任副總編輯。
  • 彭實戈院士捧回「中國諾獎」 山大人第四次獲得未來科學大獎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金震 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得主公布,山東大學彭實戈院士以其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的開創性貢獻,在素有「中國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中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 「中國諾獎」公布,山大人第四次閃耀未來科學大獎
    彭實戈發展了非線性數學期望的理論,這與傳統的線性數學期望有本質上的不同,但相似的數學理論仍能夠建立。這對風險的定義和定量有重大應用。未來科學大獎上的山大人今年,是山大人第四次獲得未來科學大獎。在王小雲之前還有兩位山大校友獲得過未來科學大獎,他們分別是薛其坤和馬大為,薛其坤獲得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中的物質科學獎,馬大為和馮小明、周其林一起獲得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中的物質科學獎。
  • 錢學森論中醫科學
    中國有名的中醫都是根據自己行醫經驗對醫方做些適當變動,這才是名醫,不是庸醫。(1995年1月25日致李世輝——《錢學森書信選(下卷)》1010頁)6、醫學不已有幾千年的經驗了嗎?人的一生是有變化的,生、老、病、死,但模式基本一樣,在幾千年中重複了億億萬萬次,所以醫學,特別是中醫,是有經驗基礎的。
  • 論科學革命
    論科學革命蘇鍾麟有網友提出科學革命的創舉,想來,科學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確實已經具備。一「科學」已經不太是科學長期以來,什麼是科學?權威理論就是科學,不然為什麼會成為權威理論?權威理論未必都是科學。那麼什麼是科學?應該給科學下一個名副其實的定義:科學就是宇宙萬物的內在本質及其客觀規律。首先科學必須是客觀事物的本質質,它必須是物質第一性,必須是唯物主義世界觀,以區別於唯心主義和宗教,包括主觀唯心主義。其次,科學必須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不是權威人士頭腦風暴一時刮起來的妖風。
  • 論科學精神 - 中國青年網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攝1915年1月,由任鴻雋、秉志、周仁等人發起的中國科學社創辦的《科學》月刊在上海首期出版,其發刊詞提出「世界強國,其民權國力之發展,必與其學術思想之進步為平行線」,並從「科學之有造於物質」、「科學之有造於人生」、「科學之有造於智識」,以及科學有助於提高人的道德水準四方面論述了科學的社會功能,開始了在中國傳播科學的事業。
  • 科學與偽科學、民科之爭:中國不缺言論自由,缺的是新的科學啟蒙
    中國在自進入近代的一百年裡,無數仁人志士意識到,中國要想國強民富、要想再次崛起,一定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為了讓國人擺脫愚昧與無知,中國的科學先賢們一代一代傳承,艱苦卓絕的奮鬥,不遺餘力地為中國的進步獻身於中國的科學啟蒙運動,以圖早日實現中國人的強國之夢,在世界上不再受人欺凌。
  • 「中國諾獎」公布,山大人第四次閃耀未來科學大獎!
    彭實戈發展了非線性數學期望的理論,這與傳統的線性數學期望有本質上的不同,但相似的數學理論仍能夠建立。這對風險的定義和定量有重大應用。未來科學大獎上的山大人今年,是山大人第四次獲得未來科學大獎。在王小雲之前還有兩位山大校友獲得過未來科學大獎,他們分別是薛其坤和馬大為,薛其坤獲得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中的物質科學獎,馬大為和馮小明、周其林一起獲得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中的物質科學獎
  • 「科學」不等於「技術」,重新理解科學的本質
    如何理解科學的本質在理解「科學」方面,中國人有強烈的「應用」傾向,這與我們的文化傳統有關。中國文化務實,強調「學以致用」。儒家思想在倡導「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一思想時,就將中國文化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暴露無遺,從不認為學術、學問、知識有其獨立不依的價值。
  • 宗教的本質是什麼,社會科學是不是科學
    宗教的本質是什麼,社會科學是不是科學宗教的本質就應該是天的律法。你看歐洲中國伊斯蘭,東方建築和西方建築的樣子不一樣,東方重詩,對聯,平面繪畫,毛筆字,西方重雕塑,重樂曲。就知道不同的天到底下化到人間是什麼樣子的。
  • 什麼是科學?什麼是迷信?
    什麼是科學?什麼是迷信?科學嘛我不知道。特別是蘇聯教材中的「科學」,到底有什麼意思我並不清楚。後來帶著「科學」走遍世界的也是傳教士。後來英美科學家中信教比例同樣多,一直到現在,美國極為依賴猶太科學家,猶太教極端保守。愛因斯坦,牛頓等人都是35歲之前取得的成就,愛因斯坦更是26歲提出相對論。他們是量變引起質變的?量變引起質變的那種只能是蘇聯科學院的,7080的當科學家,還不知道除了到底出了什麼原創成果。
  • 洞察商業思想演化:追溯進化論與機械論的本質區別與核心啟示
    近10年以來,生物學與進化論的思想逐漸被引入企業管理,也從矽谷逐步傳入中國。普遍認為與進化論相對應的思想,是牛頓力學時代以來機械論的思想。究竟進化論與機械論意味著什麼?它們對企業創新與商業思想有什麼指導意義?讓我們對這個主題剖析透徹。一、機械論的核心思想機械論的中心思想,就是找到嚴格的因果規律。找到規律後,如果出現符合這個因的情況,那麼就確定無疑地得出果。
  • 現代科學關於時間本質的定義是什麼?
    關於時間是不是物質是不是這個問題,問題的本質並不是時間,而是我們對物質的定義究竟是什麼?「物質」概念其實就是一種人為的定義與假想。舉個例子,你正在看的手機是物質這點沒有疑問吧,但是它之所以是物質是基於你的感知的。
  • 啟蒙視野下的中國科幻小說發展流變
    經過簡要梳理,不難發現,雖然中國科幻小說啟蒙的目標、內容和對象,在不同的時期,根據不同的時代需求和意識形態需要各有差異,但以國家民族利益為根本的定位從未變動。這樣的啟蒙定位,給20世紀的中國科幻小說創作造成的最大問題,是科學在小說中作為啟蒙工具的存在。不管是強盛中國的烏託邦想像,還是漫遊太空的知識講解,抑或正邪交鋒中的武器較量,科學都不過是實現強國目標的工具。
  • 宗教面向科學,科學追求真理。當下科學應對自然發展的瓶頸
    唯神宗教和唯物科學唯物科學批判唯神宗教但無法打破宗教神學歸根結底是沒有觸及真理無法剝除神學迷霧。宗教教導人戰勝自私自我克制貪婪欲望,在初期社會利用未知引導人向善維護推動文明發展,科學發展使宗教的迷信信仰趨向淡薄。唯神是迷信,唯物會迷茫何謂生物?
  • 黃聖依5歲的兒子就懂天文知識,科學啟蒙早的孩子不得了
    今天就來給大家推薦一部非常有意思的科普動畫——阿嘟白澤·兒童科學啟蒙動畫《這是什麼》,由100+來自各個領域的科學家或行業專家把關,畫面精緻、富含創意、情節貼近生活、語言可愛易懂、而且內容極其專業,非常適合3-8歲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