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黃聖依的兒子安迪,他的學霸屬性讓人記憶猶新。
在《媽媽是超人》裡,工作人員問安迪:「只能帶一樣東西去外太空,你會帶什麼?」
當媽媽黃聖依以為兒子會帶最喜歡的奧特曼時,5歲的安迪毫不猶豫給出答案:「氧氣罐」。
而被問到,「月球上有什麼東西?」
一旁的黃聖依還在回答有嫦娥、兔子……
安迪的回答是:隕石、行星、空間站。
顯然,從安迪的答案中我們可以看出5歲的他對太空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
更令人驚訝的是,在其他節目中安迪展現出涵蓋植物、機械、音樂、工業等在內的強大的知識儲備量,更是連成年人都自愧不如。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安迪的這些知識一定是在更小的時候慢慢積累起來的。
瑞士著名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兒童是天生的科學家,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孩子從一出生,就開始觀察和探索,這是人類自帶的「本能」。
去年,廣州一位年僅7歲的小男孩皮卡因直播近100個科學實驗火了,3個月吸粉23萬,被網友親切的稱為「小謝耳朵」!
聽起來是不是讓人難以置信!
其實,幼兒期是人的一生中智力發展最顯著的階段,也是一生中提問最多的階段。
我們不難發現,生活中小朋友經常會提出各種各樣的科學問題。
比如:種子為什麼會發芽?我們為什麼能看見東西?天為什麼是藍色的?
小小年紀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慾,特別是3-8歲這幾年最旺盛,一旦錯過,會留下很多遺憾。
對於小年齡的孩子來說,在剛剛去嘗試認識世界時候,我們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保護好他們的好奇心和激發探索欲。
可是,面對孩子們成天掛在嘴邊的「為什麼」,並不是每位家長都能做孩子的「百科全書」。
那麼在自身知識有限的情況下,家長該如何拓寬孩子的知識面,讓孩子在正確的科普學習中成長呢?
今天就來給大家推薦一部非常有意思的科普動畫——阿嘟白澤·兒童科學啟蒙動畫《這是什麼》,由100+來自各個領域的科學家或行業專家把關,畫面精緻、富含創意、情節貼近生活、語言可愛易懂、而且內容極其專業,非常適合3-8歲的小朋友。
它有多招人喜歡,往下看。
阿嘟白澤《這是什麼》兩季一共200集,每集5-10分鐘,是一部精彩紛呈的兒童科學課。這部科學啟蒙動畫,包羅了藝術、自然、生物、物理、前沿科技、生理、安全、歷史、人文多學科內容,給孩子跨領域的知識學習。
每一集都由卡通動畫和實景動畫兩部分組成,從兒童身邊熟悉場景開始,由想像力環節慢慢引導到科學辨析環節,每集結尾都設有魔法時刻,是溫暖的兒童視角或未來科技暢想,引導小朋友感受科學之美。
0
趣味十足,小朋友真的看得懂
這個動畫片的主人公叫白澤,一個戴著小黃帽,喜歡說「阿嘟」的小男孩,他熱愛科學,有超強本領。
名字「白澤」,源於中國遠古祥瑞神獸,神獸白澤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會人言。
動畫的一開始都是圍繞小主人公白澤開始,科普內容的故事也是從孩子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給孩子們身臨其境的感覺,彷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人物,和白澤一起進入一個個科學的世界。
比如樹底下的螞蟻在幹嘛?
和白澤一起搭上掘土機直接進入樹根一探究竟。
你看,這就是完全的孩子視角:我看到、聽到、親身體驗到。
比如《月球》這一集的開篇裡用棒棒糖引入星球的概念,有趣的表達不僅能讓孩子更好懂,還能吸引他們一步步的繼續看下去。
而且它的題材很多是孩子生活中能接觸到的細小事物,存在於她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她們每天都要經歷的刷牙、睡覺等等,這些有趣的內容和環節都深深吸引著她們。
另外,考慮到這個系列是針對3-8歲的孩子,動畫片會提供很多具體、實在的畫面和例子,對於關鍵信息會不斷地重複,讓孩子明白真正的事物,它在現實中到底長什麼樣?提高孩子的真實認知能力。
▲這是黑洞
▲這是隧道
▲這是沙漠
但視頻並非一味講求趣味,在科學啟蒙的過程中,該嚴肅的時候得嚴肅。
因為兒童時期接觸到的很多概念,孩子雖然不能完全理解和明白,但是會落下非常深的印象,甚至會影響一生,我們不能讓孩子在孩童時代接觸到不嚴謹不專業的詞彙和解讀。
阿嘟白澤《這是什麼》在科學上要求知識點的絕對嚴謹,不允許對專業詞彙進行任意的改編。
比如,講蒲公英的時候,不會告訴孩子蒲公英去找媽媽了,而是要告訴孩子,蒲公英的傳播形式是風媒。
最重要的是,除了看以外,小主人公白澤還會在最後帶著孩子去暢想未來,動手去體驗科學知識。
例如在《這是空間站》的動畫中,白澤就會帶著孩子一起在家裡搭建一個空間站。
這是空間站
其實教育的本質就是帶著孩子生活,科普不是高高在上的,更加不該是理論知識的堆積,它就是從孩子視角,講有趣有用有關的事情。
興趣一定是最棒的老師,感興趣了,我們就在孩子心裡播下了這顆種子,這才是關鍵。
0
2
強大的幕後製作團隊
這部科普動畫片之所以如此大受好評,離不開製作團隊的專業能力。
阿嘟白澤的製作團隊裡,有國內頂尖的科學家、醫生、媒體主編、兒童教育和心理學家、插畫師、動畫師等。
他們從各自專業的角度,花了非常多的心思和力氣,呈現了這樣100集適合中國孩子的科普動畫,確保孩子看到的、聽到的都是正確的內容,和合理的表達方式。
他們中有常年駐紮野外的植物學專家,也有研究一根小小拉鏈的拉鏈專家,還有小朋友們非常喜歡的恐龍和海洋專家,更有神秘的量子、人工智慧、磁懸浮專家。
一位80多歲的航天科學家,每次都是自己坐車來公司,一個一個字地看,一個一個片段地審核,給製作團隊全員做航天科普,只為保證內容的準確性。
一位沙漠科學家,常年駐紮在內蒙古進行防荒漠化研究,片中的一些素材,是親自去實拍的沙漠場景和視頻。
這個快節奏浮躁的時代,白澤團隊踏踏實實努力幾年,不遺餘力地為每一處細節做好了充分的鋪墊,只為保護好孩子小小的好奇心與世界觀,尊重每一位小小觀眾。
比如,《這是三葉蟲》這一集,三葉蟲有14條腿,每條腿都要做動畫,以還原三葉蟲行走的真實的樣子。為了貼近三葉蟲的脫皮過程,製作團隊跟專家一起做了很多細節的考證。
正是他們的這份匠心,才打造出中國兒童科普動畫優質資源。
0
3
治癒系畫風,細膩而美好
和小朋友看這些科普小視頻的時候,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硬核科普,更是美好與溫暖。
阿嘟白澤出品的《這是什麼》100集科普大動畫,最吸引孩子們的就是精美生動、充滿想像力的畫面。
他們在色彩搭配、場景畫面都頗有考究,注重給孩子美與藝術的教育,啟迪孩子認識美、懂得美的藝術潛能,展現科學之美。
▽灑滿陽光的蔚藍海域,彩色的珊瑚和自由穿梭的熱帶魚
▽藍天白雲下,孤獨行走的駱駝在金色大漠上留下一連串的腳印
▽科幻電影一般的空間站
▽還有被冰雪覆蓋的神秘南極
畫面不僅寫實,而且細膩,呈現質感上十分精緻,每一幀看上去如同屏保一樣美,非常治癒。
除了畫面,還有充滿溫暖的文字。
比如《蘋果》中有一段:「蘋果的核心是星星狀的,除了形狀外,也許每一顆蘋果都有成為星星的夢想。」真的很戳人。
0
3
七大主題,緊跟孩子敏感期
科普的目的不在於深度,而在於認知的廣度。
與市面上大多數給孩子的科普動畫不同,阿嘟白澤的啟蒙體系是完全原創的。從身邊隨處可見的電梯、螞蟻到幾億光年之外的宇宙,一步步擴充孩子的知識面,幫助他們看見更多未知的世界。
100集的動畫有100個科學方面的主題,根據學齡前兒童的興趣和發育特點,分為7個主題類型,其實就是孩子的7個關鍵敏感期。
▼阿嘟白澤《這是什麼》第一季主題。
在製作的過程中,阿嘟白澤充分考慮了孩子的心理、行為習慣和意識。因為3歲左右孩子的視覺是向下的,他會發現細小的事物。於是他們就設置了『細小事物敏感』系列,帶著孩子們去認識螞蟻、豆子、蒲公英等。」
▲這是豆子
孩子對空間也很敏感:比如孩子對宇宙、太空的天生好奇,他們就設計對應的主題。
▲這是月球
再比如:
孩子對安全的敏感:比如電梯、危險、窨井蓋等,這個年齡段非常需要的安全引導。
▲ 這是電梯
孩子對工具使用的敏感:比如小到拉鏈、扳手的正確使用,大到挖掘機、摩天輪的認知。
▲ 這是拉鏈
孩子對心理和生理的敏感:比如恐懼、告別等心理啟蒙,以及牙齒、睡眠,還有孩子在這個階段非常容易被忽視的後腦勺、膝蓋等的科學認知。
▲ 這是告別
孩子對榜樣的敏感:偉大科學家們的榜樣啟蒙,會給孩子樹立一生的正確引導。
▲ 這是牛頓
孩子對前沿知識的敏感:人工智慧、太空飛行器、3D列印,甚至是聽起來很陌生的引力波、量子等,其實都已經來到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會帶領孩子去打開認知的廣度。
▲這是納米
另外,巧妙的科普「結構」設置也是阿嘟白澤特別棒的一點。
每集5-10分鐘,看似短小的一集,不僅很好地幫助我們控制孩子的視頻時間,裡面的內容也是精心策劃的。
每集都分了四大板塊:
1.趣味導入: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導入;
2.想像力空間:從生活中的場景帶孩子一起發揮想像去互動;
3.辨析空間:復原的真實場景、真實事物剖析;
4.魔法力時刻:讓想像力迸發,鼓勵孩子發揮想像;
一步步帶孩子走入神奇的科普世界。
0
5
好評如潮,孩子家長瘋狂打call
這部精緻的兒童科普動畫從推出後口碑就好得不行。微博大咖強烈推薦,家長朋友們都反饋內容特別好。
著名天文物理學家尼爾·德格拉斯·泰森曾經說過一句話:「孩子們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理解客觀世界的內在欲望驅動著他們去探究世界。」
在孩子的小齡階段,認知的廣度遠勝過深度,孩子是無法在這個年紀去建立專業知識的,所以最好的教育並不是給孩子一味地灌輸知識,而是要培養孩子一種學習能力,和對世間萬物的好奇心和探索心。
如何購買?
阿嘟白澤·兒童科學啟蒙動畫
100集精緻視頻動畫
7大兒童成長體系
5大能力啟蒙培養
100位領域內專家精心打磨嚴格審核
專業團隊歷時3年,潛心製作
原價289元
現在僅需99元
1集不到1塊錢
卻承包了娃整個童年關於科學的探索
長按掃碼試看&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