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你跟我講嫦娥奔月的故事吧。""月亮上沒有嫦娥,只有數不清的坑坑窪窪。""你說的不對!媽媽跟我說了,月亮上有嫦娥有月兔有廣寒宮,還有不停砍樹的吳剛……""那些都是假的,哪個傻子會不停砍樹啊?"
前幾天和閨蜜家視頻通話,閨蜜4歲的女兒和我5歲的兒子搶過手機,自己先聊上了。
可沒想到聊著聊著,出現了以上這段差點讓兩位老母親"友盡"的對話。
哥哥的"科普"工作,做得實在是太失敗了。
眼見著妹妹急得要哭,閨蜜趕緊安慰道"是是是月亮上就是有嫦娥,她偷了王母娘娘的靈藥,被罰在月宮一個人呆著,寶寶的想像力真豐富。"
這一幕像極了經典韓劇《1988》中的名場面,領居家的大姐帶著一臉壞笑,告訴童真的小女孩珍珠,"這個世界是沒有聖誕老人的",差點把小珍珠整崩潰了。
閨蜜女兒的眼神,就和小珍珠一樣驚恐,似乎幼小的心靈中屬於浪漫想像力的某一個區域,被"巫婆們"惡狠狠地敲碎了。
我們明知道月亮上沒有嫦娥,聖誕老人也不會駕著馴鹿在天上飛。但這又屬於孩子們的童話世界,充滿了五彩繽紛的想像力。
電視劇裡,打碎小女孩幻想世界的鄰居大姐被群嘲。
生活裡,到底該保護孩子的想像力,還是科普知識?成為困擾家長的課題。
科普科學知識,不會破壞孩子想像力
有家長擔心,說出符合事實的科學知識,會破壞孩子難能可貴的想像力。
其中的邏輯思維其實也很簡單:如果孩子明確地知道,月球上只有環形山,沒有嫦娥和吳剛,孩子們一定會局限自己的思維,再也創造不出瑰麗的想像故事。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首先,孩子的想像力沒有那麼脆弱出於對"藝術""靈感"的詞彙的敬畏,現在很多父母都會從各個方面去保護孩子的象力。
鄧超和孫儷的小寶貝等等,曾經在家裡的牆上亂塗亂畫,孫儷本想阻止,但鄧超對她說:"牆紙可以買,但靈感沒了,就再也找不回來。"
於是,兩口子允許孩子在牆上肆意揮灑塗鴉,完成了對孩子想像力的保護。這份豁達和寬容,對孩子的成長來說,確實有非常多好處。
只不過孩子的想像力,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脆弱。他們不會因為不能在牆上畫畫,就停住了拿起筆的手。喜歡畫畫的孩子依然會在紙上、本子上,甚至是廢紙箱上,盡情發揮想像力。
其次,科學知識和想像力不是對立關係父母想在"想像力"和"科學知識"中做取捨,其實是把培養孩子能力當做了二選一的選擇題。
這種教育錯覺類似兒童時期的"二級思維",也就是因為某一價值,而否定另一價值,往往會造成"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固化認知。
《媽媽是超人》中,節目組讓黃聖依和5歲的兒子安迪分別回答,月亮上有什麼?
黃聖依回答:嫦娥,月兔。
安迪則回答:月亮上有隕石、空間站。
黃聖依本來是想根據兒童的思維來回答,沒想到兒子安迪的思維反而突破了大人理解的束縛,直接到達了成人階段的"科學思維",反而"嫌棄"黃聖依是"黑洞媽媽",啥也不知道。
雖然黃聖依沒有當成超人媽媽,差點還被5歲的兒子安迪一頓"嫌棄"。但網友卻紛紛點讚安迪是"百科全書餵大的孩子",不僅懂得知識多,還擁有不錯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純純的科學少年。
值得注意的是,安迪說黃聖依是"黑洞媽媽",將黑洞的特質和媽媽相結合,不正是充分利用想像力的體現嗎?
實際上,育兒是一套"組合拳",不應該孤立地看待其中某一項能力。因為孩子能夠接受的信息是多元化的,輸出方式也不是單一維度。
科學不但不是想像力的阻礙,反而能讓孩子的想像力達到更高的層次。
科學思維,能讓孩子的想像力達到更高的層次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被廣大家長傳頌的話,"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愛因斯坦的成就擺在那兒,不少家長把這句話奉為金科玉律,甚至在心裡產生"保護孩子想像力=保護未來的愛因斯坦",這樣的等式。
可我們首先要明白,"想像力"到底是什麼?
想像力:指人的思維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現代漢語詞典》
正像詞典中解釋的一樣,想像力不是憑空出現的,"天馬行空"也要有材料依據。
而這些材料的來源,正是科學思維。
有的父母會拿"人類藝術史上罕見的天才"畢卡索作為想像力的範本,這位藝術大師的畫作,充滿了瑰麗的想像,那種立體主義繪畫至今仍讓人著迷。
上圖為《帶花環的瑪麗·泰蕾茲·沃爾特》,沒有強大的想像力,無法理解畫作的內涵,當然更不用說創作出來了。
可是,這些作品,不是憑空飛來的,更不是異想天開。畢卡索在成為立體主義大師之前,寫實畫作已經超凡入聖。
有人說想像力是畢卡索的油畫,充滿了不穩定和匪夷所思。
但這些不穩定和匪夷所思,來自於畢卡索年輕時,竭盡所能的完善對人像和景物的細膩刻畫,最終才達到了返璞歸真,隨心所動的境界。
這才是想像力之大成,他通過觀察和洞悉人物、事物的細節,發現了結構形象的新表達方式,最終形成了他的風格。
換句話說,豐富的想像力,是基於充分的知識積累。
現在再回過頭看愛因斯坦說的這句話,"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不是說知識不重要,而是因為想像力是知識的進階內容。
真正能直灌心靈的想像力,往往就是來自這些邏輯嚴密、思維科學的科學家們。
"科學思維"應該是想像力的翅膀,而不是掣肘。
如果說科學家們的案例離我們太遠,學生群體的對比同樣也能說明問題。
在2013年,由丹麥廣播電臺和哈爾濱某中學聯合舉行了一次比賽,從數學、英語、閱讀理解、創造能力等方面展開比武。
丹麥人自信滿滿地認為,"在創造力和想像力上,中國孩子肯定不如我們"。
在他們眼裡,中國學生應該都是"書呆子",缺乏想像力,除了做題什麼都不會。
但事實上呢?
中國學生以總比分4比1的懸殊差距贏得了比賽,在創造力比拼上,依然擁有壓倒性的優勢。
比拼創造力環節,有一題是在一對"C"上作畫,比誰更有想像力。
中國學生的作品普遍層次更豐富、內涵更深刻,常常讓人覺得耳目一新;而丹麥學生大多數只是畫的蝴蝶或更簡單的線條。
結果出來後,丹麥人不得不承認,即便是創新能力,中國學生也比丹麥學生好。
由此可見,科學思維不僅不會破壞孩子的想像力,相反還是搭建更高層次想像空間的基石。
什麼是"科學思維"?
無論是科學家們,還是優秀的學生,他們在知識儲備和想像力等各方面所展現出來的優勢,都是源於"科學思維"。
我們所知的科學家,有怎樣的品質?他們擁有極強的邏輯思維和探索欲望,一生都在追尋"為什麼"。
正是這種追尋事物本質的能力,才讓飛機飛上天空,讓火箭衝出雲霄。這些才是想像力最強烈的表達,所以想要讓孩子擁有想像力,不是把他們和嫦娥一起禁錮在月亮上,而是讓他們去求真,探索。
聽起來好像很玄幻?可"科學思維"並不是那麼難以理解和企及的東西,其實就是一種索事物本質的"思考方法"。
具體的表現為:
· 勇於問為什麼
· 試著做一下猜想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 形成總結和歸納的好習慣
我們可以簡單的將它分4個階段來理解:提問、假設、嘗試以及反思。
家長有意識地將科學思維的方法,加入到孩子的思維模式中,就像給電腦加裝了超級cpu,會讓孩子整個思維活躍起來,不斷豐富自己的能力,他們會更有求知慾望,用更符合邏輯而不是情緒的方式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擁有科學思維的孩子,有潛力迸發出更強烈的創造力,展現想像的真正力量。
正如說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的愛因斯坦,是一位科學巨擘一樣,他站在科學和知識這兩位巨人的肩膀上,再加以想像力,才獲得了最終的成就。
那麼,要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呢?
思維是一項後天習得的能力,只要父母有心去培養,孩子的思維習慣就會逐漸向科學性靠攏。
提問——要源於興趣,卻不止於興趣我記憶中有幾個印象非常深刻的孩子:
一個是很多年前從報紙上看到的10歲男孩,可以聽發動機聲音,辨人是什麼牌子幾型號的汽車,汽車知識儲備令大人們嘆為觀止;另一則是網絡上看到的,一個七八歲大的男孩,一邊把玩著茶杯、一邊記錄品茶寫日記,說出來的詞彙讓無數網友都汗顏;還有身邊親戚家的娃,四五歲能認識上百種恐龍,堪稱我們家的"恐龍小百科"……
這些能自己去探索學習的孩子,都說明了一件事:孩子吸收知識能力非常強,就像海綿一樣,而興趣就是他們強大的動力。
人生來就有非常自然的好奇心"這是什麼""為什麼呢""怎麼會這樣"。培養孩子的興趣,也就是多問"為什麼"的過程。
可僅僅只是把興趣培養起來還遠遠不夠,父母如果不去強化和引導他們活學活用科學思維,那興趣的有效力只能是曇花一現,依然沒法像這些孩子一樣能在一門興趣裡玩出花樣來。
不挖掘,不知道孩子擅長什麼;不培養,興趣無法長久。
假設——啟發推測,允許質疑假設就是在沒有驗證之前、腦海中所做的"設想",需要運用到一些與推測相關的詞彙,例如"我覺得""我想""我認為"。
假設和推測也具有一定的條理,家長和孩子交流時,經常用到"首先、其次、最後"或"第一、第二、第三"這樣具有層次感豐富的詞彙,也能啟發孩子去做推測思考。
另外,孩子的想法很有可能和我們的想法不一致,甚至會讓父母覺得不合常理、不和邏輯。
我們需要做的是要引導他們去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而不是否定他們提出質疑的權利。
嘗試——實驗出真知,行動起來最重要如果假設只是停留在口頭,那麼一點意義都沒有了。實驗才能出真知,行動起來才是最重要的。
有父母可能會苦惱,我又不是專家,更不是科學家,有些東西我也不懂,能怎麼辦?陪孩子一起嘗試,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
一是"翻書"。翻書是學習原理,不懂的就去翻書;沒有書,就去買書;書本買不到,就去圖書館等地方去查閱。做到這個程度,要說難也挺難的,要說簡答也很簡單,就是看父母的用心程度。
二是"做實驗"。很多科學原理都是源自於生活,現在網上有很多配套好了的科學小實驗器材,非常適合孩子理解。既能激發孩子的動手嘗試欲望,又能讓他們通過這些實驗,親眼見證科學原理。
我們不需要什麼都懂,但是我們需要陪伴並教會孩子,如何去尋找答案。
反思——不斷復盤才會有深入發現提問——假設——嘗試,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不是到這裡就結束了,還有一步我們成年人也經常忽視,那就是"反思"。
李湘的寶貝女兒王詩齡,往往因為養育花費過大、身形過胖等負面消息而上熱搜。但是我卻很喜歡這個孩子,從她身上能看出父母精心教育的影子。
王詩齡最常去的地方,是博物館和美術館。與大多數家長帶孩子"到此一遊"不同的是,父母會帶著她去一遍又一遍,不只是眼睛看,還要認真做筆記。
每去一次博物館,都會發現以往沒有發現過的精彩;每記下一個筆記,就是一次思維的復盤。
當孩子能把以前發現的舊知識,和後來發現的新知識融會貫通,才會有一步步的深入發現,知識的雪球就會越滾越大。
撒貝寧在節目裡說:"科學家要是浪漫起來,根本受不了。"
普通人表達情感時,磕磕絆絆地說:我好稀罕你。
梁思成問林徽因:"為什麼是我?"
林徽因說:"我會用一生來回答你,你準備好了嗎?"
這就是充滿了科學思維之後的想像力,有著豐沛的情感,直灌人心。
"科普破壞孩子想像力"是一條偽命題,我們可以大膽告訴孩子月亮上沒嫦娥。讓孩子們擁抱科學,幫助他們的想像力展開雙翼,衝向雲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