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破壞孩子想像力」是偽命題,大膽告訴孩子:月亮上沒嫦娥

2020-12-05 蔓德育兒

"哥哥,你跟我講嫦娥奔月的故事吧。""月亮上沒有嫦娥,只有數不清的坑坑窪窪。""你說的不對!媽媽跟我說了,月亮上有嫦娥有月兔有廣寒宮,還有不停砍樹的吳剛……""那些都是假的,哪個傻子會不停砍樹啊?"

前幾天和閨蜜家視頻通話,閨蜜4歲的女兒和我5歲的兒子搶過手機,自己先聊上了。

可沒想到聊著聊著,出現了以上這段差點讓兩位老母親"友盡"的對話。

哥哥的"科普"工作,做得實在是太失敗了。

眼見著妹妹急得要哭,閨蜜趕緊安慰道"是是是月亮上就是有嫦娥,她偷了王母娘娘的靈藥,被罰在月宮一個人呆著,寶寶的想像力真豐富。"

這一幕像極了經典韓劇《1988》中的名場面,領居家的大姐帶著一臉壞笑,告訴童真的小女孩珍珠,"這個世界是沒有聖誕老人的",差點把小珍珠整崩潰了。

閨蜜女兒的眼神,就和小珍珠一樣驚恐,似乎幼小的心靈中屬於浪漫想像力的某一個區域,被"巫婆們"惡狠狠地敲碎了。

我們明知道月亮上沒有嫦娥,聖誕老人也不會駕著馴鹿在天上飛。但這又屬於孩子們的童話世界,充滿了五彩繽紛的想像力。

電視劇裡,打碎小女孩幻想世界的鄰居大姐被群嘲。

生活裡,到底該保護孩子的想像力,還是科普知識?成為困擾家長的課題。

科普科學知識,不會破壞孩子想像力

有家長擔心,說出符合事實的科學知識,會破壞孩子難能可貴的想像力。

其中的邏輯思維其實也很簡單:如果孩子明確地知道,月球上只有環形山,沒有嫦娥和吳剛,孩子們一定會局限自己的思維,再也創造不出瑰麗的想像故事。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首先,孩子的想像力沒有那麼脆弱出於對"藝術""靈感"的詞彙的敬畏,現在很多父母都會從各個方面去保護孩子的象力。

鄧超和孫儷的小寶貝等等,曾經在家裡的牆上亂塗亂畫,孫儷本想阻止,但鄧超對她說:"牆紙可以買,但靈感沒了,就再也找不回來。"

於是,兩口子允許孩子在牆上肆意揮灑塗鴉,完成了對孩子想像力的保護。這份豁達和寬容,對孩子的成長來說,確實有非常多好處。

只不過孩子的想像力,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脆弱。他們不會因為不能在牆上畫畫,就停住了拿起筆的手。喜歡畫畫的孩子依然會在紙上、本子上,甚至是廢紙箱上,盡情發揮想像力。

其次,科學知識和想像力不是對立關係父母想在"想像力"和"科學知識"中做取捨,其實是把培養孩子能力當做了二選一的選擇題。

這種教育錯覺類似兒童時期的"二級思維",也就是因為某一價值,而否定另一價值,往往會造成"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固化認知。

《媽媽是超人》中,節目組讓黃聖依和5歲的兒子安迪分別回答,月亮上有什麼?

黃聖依回答:嫦娥,月兔。

安迪則回答:月亮上有隕石、空間站。

黃聖依本來是想根據兒童的思維來回答,沒想到兒子安迪的思維反而突破了大人理解的束縛,直接到達了成人階段的"科學思維",反而"嫌棄"黃聖依是"黑洞媽媽",啥也不知道。

雖然黃聖依沒有當成超人媽媽,差點還被5歲的兒子安迪一頓"嫌棄"。但網友卻紛紛點讚安迪是"百科全書餵大的孩子",不僅懂得知識多,還擁有不錯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純純的科學少年。

值得注意的是,安迪說黃聖依是"黑洞媽媽",將黑洞的特質和媽媽相結合,不正是充分利用想像力的體現嗎?

實際上,育兒是一套"組合拳",不應該孤立地看待其中某一項能力。因為孩子能夠接受的信息是多元化的,輸出方式也不是單一維度。

科學不但不是想像力的阻礙,反而能讓孩子的想像力達到更高的層次。

科學思維,能讓孩子的想像力達到更高的層次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被廣大家長傳頌的話,"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愛因斯坦的成就擺在那兒,不少家長把這句話奉為金科玉律,甚至在心裡產生"保護孩子想像力=保護未來的愛因斯坦",這樣的等式。

可我們首先要明白,"想像力"到底是什麼?

想像力:指人的思維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現代漢語詞典》

正像詞典中解釋的一樣,想像力不是憑空出現的,"天馬行空"也要有材料依據。

而這些材料的來源,正是科學思維

有的父母會拿"人類藝術史上罕見的天才"畢卡索作為想像力的範本,這位藝術大師的畫作,充滿了瑰麗的想像,那種立體主義繪畫至今仍讓人著迷。

上圖為《帶花環的瑪麗·泰蕾茲·沃爾特》,沒有強大的想像力,無法理解畫作的內涵,當然更不用說創作出來了。

可是,這些作品,不是憑空飛來的,更不是異想天開。畢卡索在成為立體主義大師之前,寫實畫作已經超凡入聖。

有人說想像力是畢卡索的油畫,充滿了不穩定匪夷所思

但這些不穩定和匪夷所思,來自於畢卡索年輕時,竭盡所能的完善對人像和景物的細膩刻畫,最終才達到了返璞歸真,隨心所動的境界。

這才是想像力之大成,他通過觀察和洞悉人物、事物的細節,發現了結構形象的新表達方式,最終形成了他的風格

換句話說,豐富的想像力,是基於充分的知識積累。

現在再回過頭看愛因斯坦說的這句話,"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不是說知識不重要,而是因為想像力是知識的進階內容

真正能直灌心靈的想像力,往往就是來自這些邏輯嚴密、思維科學的科學家們。

"科學思維"應該是想像力的翅膀,而不是掣肘。

如果說科學家們的案例離我們太遠,學生群體的對比同樣也能說明問題。

在2013年,由丹麥廣播電臺和哈爾濱某中學聯合舉行了一次比賽,從數學、英語、閱讀理解、創造能力等方面展開比武。

丹麥人自信滿滿地認為,"在創造力和想像力上,中國孩子肯定不如我們"

在他們眼裡,中國學生應該都是"書呆子",缺乏想像力,除了做題什麼都不會。

但事實上呢?

中國學生以總比分4比1的懸殊差距贏得了比賽,在創造力比拼上,依然擁有壓倒性的優勢。

比拼創造力環節,有一題是在一對"C"上作畫,比誰更有想像力。

中國學生的作品普遍層次更豐富、內涵更深刻,常常讓人覺得耳目一新;而丹麥學生大多數只是畫的蝴蝶或更簡單的線條。

結果出來後,丹麥人不得不承認,即便是創新能力,中國學生也比丹麥學生好。

由此可見,科學思維不僅不會破壞孩子的想像力,相反還是搭建更高層次想像空間的基石。

什麼是"科學思維"?

無論是科學家們,還是優秀的學生,他們在知識儲備和想像力等各方面所展現出來的優勢,都是源於"科學思維"。

我們所知的科學家,有怎樣的品質?他們擁有極強的邏輯思維和探索欲望,一生都在追尋"為什麼"。

正是這種追尋事物本質的能力,才讓飛機飛上天空,讓火箭衝出雲霄。這些才是想像力最強烈的表達,所以想要讓孩子擁有想像力,不是把他們和嫦娥一起禁錮在月亮上,而是讓他們去求真,探索。

聽起來好像很玄幻?可"科學思維"並不是那麼難以理解和企及的東西,其實就是一種索事物本質的"思考方法"

具體的表現為:

· 勇於問為什麼

· 試著做一下猜想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 形成總結和歸納的好習慣

我們可以簡單的將它分4個階段來理解:提問、假設、嘗試以及反思

家長有意識地將科學思維的方法,加入到孩子的思維模式中,就像給電腦加裝了超級cpu,會讓孩子整個思維活躍起來,不斷豐富自己的能力,他們會更有求知慾望,用更符合邏輯而不是情緒的方式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擁有科學思維的孩子,有潛力迸發出更強烈的創造力,展現想像的真正力量。

正如說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的愛因斯坦,是一位科學巨擘一樣,他站在科學和知識這兩位巨人的肩膀上,再加以想像力,才獲得了最終的成就。

那麼,要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呢?

思維是一項後天習得的能力,只要父母有心去培養,孩子的思維習慣就會逐漸向科學性靠攏。

提問——要源於興趣,卻不止於興趣我記憶中有幾個印象非常深刻的孩子:

一個是很多年前從報紙上看到的10歲男孩,可以聽發動機聲音,辨人是什麼牌子幾型號的汽車,汽車知識儲備令大人們嘆為觀止;另一則是網絡上看到的,一個七八歲大的男孩,一邊把玩著茶杯、一邊記錄品茶寫日記,說出來的詞彙讓無數網友都汗顏;還有身邊親戚家的娃,四五歲能認識上百種恐龍,堪稱我們家的"恐龍小百科"……

這些能自己去探索學習的孩子,都說明了一件事:孩子吸收知識能力非常強,就像海綿一樣,而興趣就是他們強大的動力

人生來就有非常自然的好奇心"這是什麼""為什麼呢""怎麼會這樣"。培養孩子的興趣,也就是多問"為什麼"的過程。

可僅僅只是把興趣培養起來還遠遠不夠,父母如果不去強化和引導他們活學活用科學思維,那興趣的有效力只能是曇花一現,依然沒法像這些孩子一樣能在一門興趣裡玩出花樣來。

不挖掘,不知道孩子擅長什麼;不培養,興趣無法長久。

假設——啟發推測,允許質疑假設就是在沒有驗證之前、腦海中所做的"設想",需要運用到一些與推測相關的詞彙,例如"我覺得""我想""我認為"。

假設和推測也具有一定的條理,家長和孩子交流時,經常用到"首先、其次、最後"或"第一、第二、第三"這樣具有層次感豐富的詞彙,也能啟發孩子去做推測思考。

另外,孩子的想法很有可能和我們的想法不一致,甚至會讓父母覺得不合常理、不和邏輯。

我們需要做的是要引導他們去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而不是否定他們提出質疑的權利。

嘗試——實驗出真知,行動起來最重要如果假設只是停留在口頭,那麼一點意義都沒有了。實驗才能出真知,行動起來才是最重要的。

有父母可能會苦惱,我又不是專家,更不是科學家,有些東西我也不懂,能怎麼辦?陪孩子一起嘗試,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

一是"翻書"。翻書是學習原理,不懂的就去翻書;沒有書,就去買書;書本買不到,就去圖書館等地方去查閱。做到這個程度,要說難也挺難的,要說簡答也很簡單,就是看父母的用心程度。

二是"做實驗"。很多科學原理都是源自於生活,現在網上有很多配套好了的科學小實驗器材,非常適合孩子理解。既能激發孩子的動手嘗試欲望,又能讓他們通過這些實驗,親眼見證科學原理。

我們不需要什麼都懂,但是我們需要陪伴並教會孩子,如何去尋找答案。

反思——不斷復盤才會有深入發現提問——假設——嘗試,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不是到這裡就結束了,還有一步我們成年人也經常忽視,那就是"反思"。

李湘的寶貝女兒王詩齡,往往因為養育花費過大、身形過胖等負面消息而上熱搜。但是我卻很喜歡這個孩子,從她身上能看出父母精心教育的影子。

王詩齡最常去的地方,是博物館和美術館。與大多數家長帶孩子"到此一遊"不同的是,父母會帶著她去一遍又一遍,不只是眼睛看,還要認真做筆記。

每去一次博物館,都會發現以往沒有發現過的精彩;每記下一個筆記,就是一次思維的復盤。

當孩子能把以前發現的舊知識,和後來發現的新知識融會貫通,才會有一步步的深入發現,知識的雪球就會越滾越大。

撒貝寧在節目裡說:"科學家要是浪漫起來,根本受不了。"

普通人表達情感時,磕磕絆絆地說:我好稀罕你。

梁思成問林徽因:"為什麼是我?"

林徽因說:"我會用一生來回答你,你準備好了嗎?"

這就是充滿了科學思維之後的想像力,有著豐沛的情感,直灌人心

"科普破壞孩子想像力"是一條偽命題,我們可以大膽告訴孩子月亮上沒嫦娥。讓孩子們擁抱科學,幫助他們的想像力展開雙翼,衝向雲霄。

相關焦點

  • 如何給孩子描述月亮?這本書為孩子奉上精彩絕倫的科普與人文暢想
    我們印象中的月亮神話就是嫦娥奔月,還有李白的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其它好像給孩子講出來什麼了。最近我看了一本叫《我要月亮》繪本,這本繪本的扉頁上寫著電影《登月第一人》中的著名臺詞:並非空無一物,寶貝,爸爸正要到月亮上去。《我要月亮》的作者是安德利瓦倫特和翁貝託圭多尼。
  • 我要月亮:精彩的人文暢想普及月球知識,夢幻插畫發散孩子思維
    我能回答上來的也只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肚子裡的這點墨水根本招架不住她的各種追問。前段時間朋友送了繪本《我要月亮》極大的滿足了我的需求,拿到這本書,本以為是一本枯燥的理論科普繪本,然而翻開之後我才發現自己想錯了,《我要月亮》真的是集顏值與知識一體的高質量繪本,繪本內容全面,繪畫精美對於孩子和大人而言都很容易閱讀。
  • 《我要月亮》:人類登月50周年,給孩子的詩意太空科普
    隨後,聯合低音又推出了兒童版的月亮科普書《我要月亮》,讓大人有大人的「月亮」可看,孩子有孩子的「月亮」可看。《我要月亮》的護封設計成炫酷的銀灰色,就像月球的表面。剪出的滿月形窗口,透出內封面充滿童趣的動物插畫,插畫內容正是書中「奶酪月亮」的童話故事。《我要月亮》延續了詩意科普的方式。
  • 《我要月亮》:人類登月50周年,給孩子的詩意太空科普
    月亮」可看,孩子有孩子的「月亮」可看。全書分為月亮神話、月亮科學、月球冒險三大章節,從希臘神話中的塞勒涅,講到地月的形成歷史,再到人類的阿波羅計劃。各章的每一小節有2至4頁的篇幅,講述了關於月亮的各種小主題,讓孩子們接觸到更廣闊的「月亮世界」。在每一小節中,右下角還有有趣的小問答和延伸話題,跳脫開正文,進行發散補充,讓小小的孩子大開眼界。書中沒有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將文字環繞在大幅插圖周圍,既便於孩子理解又啟發想像力,美觀有趣。
  • 孩子的想像力是無窮的
    SOFIA是一個由波音747SP改裝的天文臺,飛機上架設了直徑2.69米的望遠鏡,該望遠鏡能夠捕捉到水分子的特定波長。這一發現意味著,月球上的水不僅局限於南極深處的寒冷地帶。這個重大發現非常有意義,理論上講有了水就有了生命。登月是人類的夢想,或許明天我們可以生活在月球上。
  • 愛因斯坦: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別扼殺孩子的想像力
    孩子說我想要變成隱形人,我想要摘月亮等,不可能實現的是異想天開。真正的想像力是孩子能夠根據已有的事物,由點到面,由個體推出整體,由表面推出根本的一個過程。就像牛頓看到蘋果掉下來,他會想為什麼蘋果不是往天下掉,而是往地下呢?於是他發現了萬有引力。
  • 一本充滿詩意的圖畫書,大膽的想像帶孩子經歷一場神奇的冒險
    家長在為孩子選擇繪本的時候,總是容易把「充滿詩意」的繪本拒之門外。一來是家長覺得孩子不愛看這類的繪本,二來是家長覺得沒有內容可講,殊不知,如此一來就可能讓孩子錯過一本好書呢!安德烈·德昂的《我的三個朋友》,就常常被大人們認為是故事性差,少了些內容,缺乏可讀性。但其實透過孩子的眼睛,是可以看到許多有趣的內容的。
  • 如何在生活中幫助孩子提高想像力?大賽爸爸告訴你
    想像力,是對頭腦中的表象記憶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在人的智力活動中,想像力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幫助孩子提高想像力,對孩子們智力的發展,是非常有好處的。那麼,我們如何在生活中幫助孩子提高想像力呢?
  • 學會塗鴉式教育,讓孩子充滿想像力和創造力
    學會塗鴉式教育,讓孩子充滿想像力和創造力引言大家都知道孩子的想像力是無窮的,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反應這個孩子是否有前途。有些孩子知道孩子的想像力很重要所以十分重視,有重視的當然也有不重視的,有些父母就一點也不在乎這些,一些錯的引導反而將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扼殺在了搖籃裡,更別說發展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改如何保護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呢?
  • 「我想在姐姐頭上鑽個洞」,別讓這3個錯誤行為,扼殺孩子想像力
    愛因斯坦曾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像力,真的有那麼大的魔力嗎?就像前面提到的「杯子的口那麼大,為什麼不能說話」,如果父母告訴孩子,杯子是物體,是沒法說話的,是否就比「杯子口雖然大,但不能一張一合」暗淡了許多呢?孩子的每一個「為什麼」背後,其實都藏著許多的可能。有時候,保護孩子的想像力,比給他們提供一個「標準答案」要好得多。
  • 孩子3-4歲看什麼科普書,這篇全告訴你
    其實這幾年陸續分享過很多科普書。大概兩歲之後,叮噹的好奇心開始爆發,對萬事萬物產生興趣,什麼月亮為什麼離地球那麼遠?恐龍為什麼會滅絕?白云為什麼會變成烏雲......老母親經常被問得瑟瑟發抖。還好有科普書這種神器。從最簡單的認知書,到大部頭DK,只要他感興趣的,我都會盡力從中找到合適地解答。
  • 家長別再「偷走」孩子的想像力,為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助他翱翔
    | 朋友小麗(化名)最近很苦惱,因為孩子的老師布置了許多手工課作業,一會兒是做出一個自己心中的小夥伴,給他「穿」上衣服;一會兒是讓孩子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植物樂園。小麗的孩子經常沒有思緒,不知道怎麼做,而老師又要求不能照搬,寶媽小麗只好自己告訴孩子,哪些是創新的,哪些可以不跟著常規走。
  • 十年後,你留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金山銀山,而是……
    孩子天生就是科學家科學的天賦啟蒙讓孩子受益一生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馬雲也曾經說過,想像力是社會的最大動力。愛因斯坦和馬雲說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怎麼科學培養孩子想像力,發現並培養孩子的天賦,就是個大難題了。
  • 嫦娥五號探月期間,一定要帶孩子看這部《探月吧,少年!》
    節目由"太空C計劃"旗下IP"火星媽媽"天舒與國內知名科普達人帶隊,攜手14-16歲的青少年,通過與探月工程航天專家面對面交流學習,全方位深度解讀嫦娥五號探月行動,帶來不一樣的航天科普體驗,探索生活中的航天科技。
  • 嫦娥即是月中蟾蜍?月亮上的他們都是啥關係
    每到中秋節,按慣例都要給孩子講講中秋節的傳說。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月中蟾蜍,這麼一算,月亮上好像還挺熱鬧的。都擠在月亮上,那他們互相認識嗎,彼此有沒有什麼關係?有一個說法是嫦娥在人間的時候就非常喜歡兔子,天天抱著兔子玩耍,以致飛天的時候都沒忘帶上兔子。
  • 培養孩子想像力的最佳作品!
    他深諳兒童心理,以令人嘆服的想像力、幽默感和稚拙渾然的筆觸,描繪出孩子眼中千奇百怪又變幻無窮的大千世界,深刻反映了兒童的生活現實和心理現實,被譽為日本「荒誕兒童文學第一人」。聽到這裡,想必你已經猜到了,今天為孩子們推薦的是「深見春夫」的作品。
  • 嫦娥在月亮上幹什麼有工作嗎 嫦娥在月亮上住的行宮叫什麼
    很多電視劇中的嫦娥都是美麗的象徵,而且還是非常孤獨的,那麼嫦娥到底在月亮上都忙些什麼呢?每個神仙都有自己掌管的事情,那麼嫦娥是做什麼工作的呢?    嫦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嫦娥本來是後裔的妻子,但是因為偷吃了後裔在嫦娥那裡求的不死藥,然後就奔月成仙了,不過這只是其中的一個版本,還有其他的很多版本。
  • 想像力讓孩子更具創造性,央視這檔節目幫我們留住孩子的想像力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它促進進步,是知識發展的源泉。」許多人類的創造都是從想像力開始的。在這個每年變化的社會中,具有創造力和想像力的人才也是未來的迫切需求。在幫助兒童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對想像力的培養也不能忽略。近年來,央視增加了許多高質量的青年節目,希望能幫助孩子們開闊眼界,加強素質教育。
  • 天藍色的小帽子|你會扼殺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嗎?
    關於孩子的想像力這件事,我在這裡淺談一二:01引導孩子去往正確、善良的一面想像前文說過,不要去扼殺孩子的想像力,但是也要有意識地去引導孩子往正確、正能量、善良的一面去想像。學齡前兒童,正處於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孩子的想像力能幫助孩子與人溝通中更好地組織語言,也就是能鍛鍊孩子有右腦。孩子的一些不良想像力,也要及時的指正,幫助孩子拾取正確的價值觀。
  • 林青霞結婚原因和月亮有關?中秋將至,關於月亮的知識你了解多少
    而在被正式科學探索之前,月亮在世界各地的傳說、曲譜、電影、繪畫等各類人文記錄中,早已被描述過千百遍。為了紀念人類登月50周年,義大利「安徒生獎」最佳插畫作者與登上國際空間站的歐洲第一人,聯袂推出了《我要月亮》的科普繪本,在書中,關於月亮的人文軼事和科學介紹紛至沓來,為孩子奉上了一堂精彩絕倫的月亮科普與人文暢想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