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 的 世 界 從 此 以 後
多 了 一 個 你
一緒に思いっきり前
孩子問「媽媽,中秋節為什麼要賞月呢」「月亮是什麼呀」;
談到月亮,你會想到什麼呢,你會給孩子講什麼呢?
我們印象中的月亮神話就是嫦娥奔月,還有李白的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其它好像給孩子講出來什麼了。
最近我看了一本叫《我要月亮》繪本,這本繪本的扉頁上寫著電影《登月第一人》中的著名臺詞:並非空無一物,寶貝,爸爸正要到月亮上去。
《我要月亮》的作者是安德利瓦倫特和翁貝託圭多尼。安德利瓦倫特曾兩次榮獲義大利兒童文學界最負盛名的「安徒生獎」教育類圖書獎、最佳插畫作者獎,翁貝託圭多尼則是義大利太空人、天體物理學家、科學普及者、作家,曾兩次進入太空,1996年試驗義大利研製的繩系衛星,2001年成為登上國際空間站的歐洲第一人,並曾在義大利國家廣播電視臺開辦專題,每日向觀眾普及天空知識。
蘇茜.扎內拉是《我要月亮》的繪畫作者,她畢業於義大利費拉拉藝術學院、博洛尼亞美術學院,曾為《騎行車的鱷魚》、《憤怒像只小獅子》等繪本創作插圖。
安德利瓦倫特紮實的繪畫基礎,使得插圖生動傳神,既能用浪漫主義筆觸再現神話故事、詩歌、文學作品中的月球,色彩濃烈,構圖奔放,又能用現實主義筆觸嚴謹的展現月球的面貌。翁貝託圭多尼紮實的月球知識基礎,則使得該書的科普內容極其嚴謹詳實,極具可讀性。
《我要月亮》可以為你解惑,也可以讓你帶孩子「遨遊」在月亮上領略不一般的風景。
全書分三個部分,從關於月亮的人文作品、月亮相關科普知識和人類對月球的探測三個角度全面介紹月亮。
1.月亮神話
在2500年前,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薩戈拉就認識到月亮不過是一團巖石而已,他卻因此被當時的人們以瀆神罪進行審判。
在《月亮神話》這一章節中,我們能看到激發寫作靈感的月亮。比如詩人但丁的《神曲》、卡多維科·阿里奧斯託的《瘋狂的奧蘭多》。
以月球為主題數不勝數的電影,1929年,奧地利導演弗裡茨·朗在在他的電影《月亮嫦娥》中將一位女性送上了月球,之後的電影也在根據時代的發展進行設定。
貝多芬因為愛上自己的女學生而創作出偉大的《月光奏鳴曲》,音樂家德彪西為了使他的《貝加莫組曲》更加完美,花費了15年時間苦思冥想,最後,他只將組曲中的一個名為《惆悵中的漫步》的樂章改名為《《月光》,從此這一樂章名聲大噪,廣為流傳。
麥可·傑克遜在慶祝摩城唱片成立25周年時,他表演的舞步看起來像在重力更小的月球上,因此得名「月球漫步」。以月亮為主題的歌曲非常豐富,比如《看那月亮》《在月光下跳舞》
畫家梵谷有一副非常有名的油畫《星月夜》,描繪了法國聖雷米鎮的夜景,大面積的藍黃色彩生動地描繪了充滿運動和變化的星空。
不止有嫦娥奔月的故事,還有古希臘的神話中的月亮女神,古巴比倫中的月亮神。
2.月亮科學
月亮是如何誕生的?那裡是否有生命?,未來會是什麼樣的?
在月球科學篇章中我們可以知道月球的誕生、大小 變換的原因、月食的形成、月球的重力、月球上的撞擊坑、月谷和月球山脈的命名及分布...
月亮永遠不會變成淺藍色,也不會變成深藍色,但天文學家會使用「藍月亮」這個術語表示一個月內出現兩次滿月的情況,這種情況時有發生:第一次滿月出現在月初的幾天、第二次滿月出現在月末的幾天時,第二次滿月就被稱作藍月亮。
還有更多的月亮歷史,等著你和孩子一起進行探索。
3.月亮冒險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開始探索太空,月球就是首發站。
《我要月亮》中描述,自1957年10月4日,蘇聯人發射了進入太空的第一顆人造物體:斯普特尼克1號開始,人類探索太空的計劃便提上日程。
時逢美國與蘇聯卯著勁兒的一決高下,在蘇聯的太空之旅頻頻告捷的壓力之下,美國時任總統約翰·甘迺迪在1961年5月25日宣布:美國人將在10年內登月。
後來就有了阿波羅計劃,終於,在那個傳奇的1969年,阿波羅11號,載著3人,完成了約翰·甘迺迪8年前的宣言。
1969年7月20日,載入史冊的阿波羅11號帶著人類首次踏上了月球,阿姆斯特朗的那句「這是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還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裡迴響。
《我要月亮》中有一個太空時代進程表,特別詳細地畫出了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
《我要月亮》不僅僅只是科普繪本,繪本中的衍生話題可以發散孩子們的思維,激發孩子想想。
在梳理月亮人文、科學知識的過程中,還穿插著電影、音樂、繪畫、舞蹈、體育、文學、機械等多領域延伸;章節中還有眾多衍生話題與小問答讓閱讀感更加跳躍活潑,鍛鍊孩子的發散思維。
大量夢幻插圖激發孩子對月球的暢想:射向月球的載人炮彈、未來月球上的運動會會場……插畫師根據文字內容精心繪製每一節配圖,每一頁都將帶給孩子無與倫比的視覺震撼體驗。
不僅孩子有好的體驗,我們在和孩子們一起閱讀《我要月亮》時,也能夠重拾我們孩提時代對月亮的好奇心!
— END —
▼
現實會讓你受傷
但愛永遠都是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