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不等於「技術」,重新理解科學的本質

2020-12-05 遇見數學

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人們常常會將「科學」和「技術」兩個詞連在一起,習慣地稱呼為「科技」。

1988年9月5日,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由此掀起了人民群眾對大力重視和發展科學技術的熱潮,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投身於科教興國的偉大事業中,一大批科技企業亦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極大地帶動和促進了我國社會的現代化發展。

事實上,「科學」和「技術」二者既有密切聯繫,又有重要區別。通俗地講,科學解決理論問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

科學要解決的問題,是發現自然界中確鑿的事實與現象之間的關係,並建立理論把事實與現象聯繫起來;技術的任務則是把科學的成果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科學主要是和未知的領域打交道,其進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難以預料的;技術是在相對成熟的領域內工作,可以做比較準確的規劃。

技術不等於科學

《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中言道「醫方諸食技術之人,焦神極能,為重耳也」,清.侯方域〈再與賈三兄書〉中亦有「蓋足下之性好新異,喜技術,作之不必果成,成之不必果用,然凡可以嘗試為之者,莫不為之」的表述中可以看到中國古漢語中就有「技術」這個詞,其含義是專業的技能。

《辭海》中對技術的釋義是:用來收集、處理、轉換、傳送、查詢、檢索資訊的方法總稱。可見,技術可以作為科學的應用手段,但卻絕不是科學!反之,科學亦不等同於技術。

1919年,五四運動時,廣大熱血青年高舉「德先生」和「賽先生」兩面旗幟,向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思想猛烈開火。這裡的「賽先生」是英文「Science」的音譯,指的是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

「科學」是一個翻譯過來的詞語,英文Science。中國早期是把它翻譯成「格致學」,取「格物致知」之意。日本有感於19世紀以來西方科學的分科化,取「分科之學」之意,把它譯成「科學」。但,即使是在西方,Science一詞最早出現在18世紀。而「科學」早在2500年前的古希臘城邦時期就產生了。

如何理解科學的本質

在理解「科學」方面,中國人有強烈的「應用」傾向,這與我們的文化傳統有關。中國文化務實,強調「學以致用」。儒家思想在倡導「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一思想時,就將中國文化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暴露無遺,從不認為學術、學問、知識有其獨立不依的價值。

以中國古代的數學專著——《九章算術》為例,它就是一本應用問題集,搜集了246個與生產、生活實踐相關聯的應用問題。在這裡看不到什麼「公理」「定理」這樣熟悉的數學字眼,沒有什麼整數或者直線的定義,也沒有什麼證明和推理,看到的都是跟生活相關的各種實際計算題。

這種文化傳統反映在對科學的理解方面,就是強調科學是人類為了物質生存的需要必定自發從事的一項活動,離開了應用,離開了國計民生,我們就根本無法理解「科學」是怎麼回事。這對於致力於探究事物本質的科學而言,失去了其純粹性。

與此同時,實用主義的科學觀也導致了偏謬的科學史觀。既然認為科學的目標和動機就是滿足人類的物質生活需要,那麼所有的民族在所有的歷史時期應該都有科學。但事實是,科學並不是人類歷史上的一種普遍文化現象。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技術傳統,但科學,純粹的科學,只唯獨出現在古希臘。

要想真正理解「科學」,我們就需要進入西方、進入古希臘的語境。但科學為什麼偏偏在古希臘誕生?幾何學、天文學、地理學、力學四大學科是怎麼產生並且影響全世界的?這些答案就在《科學的故事》一書中。

《科學的故事》2020年6月果麥文化出品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教授的全新力作——《科學的故事》是一本以權威學術為背景,且通俗易懂的科學精神啟蒙書。從亞里斯多德到柏拉圖,通過故事解析希臘城邦文明孕育出科學的奧秘,幫助大家理解科學,認識科學。

愛因斯坦曾在1953年給斯韋策的信中言道:「 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裡得幾何學中),以及通過系統的實驗發現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文藝復興時期)」希臘科學無疑是現代科學的真正源頭。

《辭海》中對科學的解釋為:「以一定對象為研究範圍,依據實驗與邏輯推理,求得統一、確實的客觀規律和真理」。科學是研究客觀規律和真理的,其本身就有其獨立不依的價值!科學的探索存在於人類對於世間萬事萬物奧秘的思考研究中,無論你研不研究,它本身就在那裡,其發現本身就具有高度的偶然性,而非一味追求功利就可得到!

中國需要沉下來做科學的人

近代以來,中國人在學習如何「做」科學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在「理解」科學方面卻缺課甚多。雖然今日的中國,科技體量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但我們也越來越多地意識到中國科技創新不足,自主智慧財產權不夠,這就是缺乏對科學正確理解的代價。

2005年,時任國家總理溫家寶在看望錢學森時,錢老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錢學森之問」是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也是影響國家未來發展,人民前途命運的大問題!

事實上,解決這個問題的路徑之一就包括正確地看待教育,正確地認識科學,為國家和民族培養有正確科學觀,能真正沉下來做科學的人!

近年來,科技界學術造假現象數見不鮮,這就是說我們的部分學者、專家、高知分子,包括很多學生,偏離了科學本身的航道,為了價值、效益、名譽而做學問,這是極其可怕的現象!我們做科學是為了探究科學本身,而非科學帶來的應用價值及探究成果帶來的其他利益、榮譽,這是做科學的純粹的赤子之心!

此外,受功利主義影響,不少學生在高考填報志願時都傾向於選擇應用型、好找工作、日後來錢快的專業,而選擇基礎理論性研究專業的卻不多。殊不知正是以數學、物理學等為代表的基礎學科的不斷研究突破才帶來了現今科技的繁榮進步!耐得住寂寞的人到底是少數,坐得了冷板凳的人方是剝離了功利之障真正能做科學的人!

2013年,微博曾發起過「數學滾出高考」的調查,「數學無用論」在大眾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和共鳴。「難道我買菜還要用函數嗎?」諸如此類的叩問一度甚囂塵上。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中興事件讓國人第一次深深感到受制於人的困頓,當華為面對美國的全面封鎖打開了保密櫃裡的備胎晶片,國人不得不正視自主創新的重要性,我們必須把核心科技掌握在自己手裡!而這一切靠的正是一批紮根於科學,真正做科學、研究科學的人才!

振興中國科學恰逢其時

2019年3月29日馬雲在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頒獎典禮上說:「數學跟哲學一樣,是所有科學的基礎,是推動整個社會進步的基礎……這是一個人人都需要以數學為基礎的時代。」

2019年7月12日科技部等四部委聯合制定了《關於加強數學科學研究工作方案》,9月2日李克強總理在主持召開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基礎研究沒有捷徑可走。要有十年磨一劍的專注精神,潛下心來把冷板凳坐熱。

數學則是基礎研究的基礎,是其他科學研究的主要工具。」無論是商業巨擘,亦或是政府高層,都意識到了鼓勵和發展以數學為代表的基礎學科的重要性,振興中國科學恰逢其時!

義大利畫家拉斐爾·桑西於1510~1511年創作了《雅典學院》這樣一副流傳深遠的壁畫作品,現收藏於義大利梵蒂岡博物館。

畫作以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舉辦雅典學院之一事為題材,以極為兼容並蓄、自由開放的思想,打破時空界限,把代表著哲學、數學、音樂、天文等不同學科領域的文化名人匯聚一堂,以回憶歷史上黃金時代的形式,寄託了作者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表達了對人類中追求智慧和真理者的集中讚揚。

古希臘之所以能成為科學興起並繁榮的地域,正源於那個特殊時代、特殊文化氛圍下誕生的一批批以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阿基米德、歐幾裡得等為代表的執著於純粹的科學、哲學研究的人,不求其他,但求真理。

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人民勤勞智慧,文化的傳承和優良的意志品質正是我們可以振興中國科學的基礎。

科學不等同於技術,中國需要沉下來做科學的人!在越來越好的物質生活環境中,希望我們能多一些有著正確的科學觀、科學史觀,執著於科學研究、探求真理,真正專注於做科學的人!

從亞里斯多德到柏拉圖,通過故事解析希臘城邦文明孕育科學的奧秘

#數學文化#

相關焦點

  • 怎麼理解科學不等於必然正確?
    關於什麼是科學,關於科學的範疇是什麼,學界還沒有統一的答案,至於科學的研究成果與事實是否一定相符,同樣也是有爭議的。科學是一種思考和觀察事物以便深入理解其運行機制的方法。>科學是否等於正確性綜合上面兩個學者對「科學」的研究,可以看出科學與可驗證與否密切相關,而在驗證是否與事實相符的過程中,是存在一個過程的,沒有人能夠給出這個考證過程的統一標準,沒有人能夠給出這個考證過程應該多麼具有系統性、多麼嚴格,因此,當考證的標準不絕對、不唯一時,意味著科學的結論也是有待商榷的
  • 什麼是科學的本質——論中國的第四次科學啟蒙
    你說的這個研究裡面的科學是什麼。我開始時總是一臉茫然,我知道什麼是物理,什麼是化學,什麼是天文,什麼是生物,但我不知道什麼是科學。」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雙南在央視節目《開講啦》中,提出了我們科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 信息技術課程的科學本質和育人價值
    即將鋪開執行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版)從提升全民信息素養的高度重新界定了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和性質,明確了信息技術課程的科學性和基礎性,提煉了信息技術核心素養、學科大概念,倡導基於項目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關注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提高他們的信息社會責任感,規範他們的行為準則。
  • 我理解的科學概念
    我理解的科學是一個理性與客觀的認知事物的方法,近代自然科學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哲學的直接產物。科學是哲學的進一步發展,在這個意義上自然科學即是哲學。科學方法論基礎,一是觀察和實驗,二是理性的思考。事實並不等於規律,規律是現象背後的機制。科學方法在不同領域中的運用,便產生了眾多的不同的學科。比如,科學方法在物質研究領域中運用便產生了物理學和化學。在生物研究中的運用便產生了生物學、植物學、動物學。在人類生命現研究中運用產生了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醫學等。在宏觀社會現象研究中運用便產生了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等。
  • 科學向左,領導力向右(之一)——重新認識科學管理
    我們之前看到的是產品,現在看到的是過程,這個「形成」的過程,會一直持續下去,這構成了未來時代的動態的本質。......1.重新認識科學管理忽然發覺,過去嚴重低估了泰勒的「科學管理「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力,從經濟,到社會生活,到我們信奉和遵循的各種管理理念,乃至於到我們日常行為的方方面面。也包括我自己,而我幾乎不自覺。有點讓人悚然而驚了。
  • 易經預測的科學本質
    易經預測的科學本質預測是一件很尋常的事情,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預測。預測的本質,就是在事物尚未發生之時,根據已有的信息對事物的未來發展趨勢和最終結果做出判斷,並據此做出決策,指導我們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其它車輛相對於我們的速度、加速度、位置、距離等信息都是我們能夠理解的。但利用易經進行預測時,我們所獲取的信息,比如卦象、天幹地支,以及五行生剋制化關係等等,都是我們不能理解、也不能用西方科學解釋的,所以人們對易經預測或者覺得高深莫測,或者覺得荒謬怪誕,甚至斥之為封建迷信。
  • 科學不等於數理化——如何讓孩子感受到科學之美
    為什麼科學啟蒙對孩子來說這麼重要 科學不是數理化! 在大部分人眼裡,科學就是數理化生,是一些非常複雜的方程式和很難理解的概念。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誤解——把科學變成了一個個學科。也就是說,我們只是重視學科裡面具體的知識,比如物理、化學、生物,乃至數學,但是至於科學本身是什麼,卻很少真正被教育過。
  • 科學地認識科學
    作品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關注科學發展歷程的片段,包括化學、物理、地質、生物、遺傳等各個領域的分別講述,另一部分則就不同主題進行探討,包括科學組織、生物學與意識形態、科學與宗教、與醫學、與戰爭、與性別等主題,兩部分有所交叉,相互映鑑。對於科學家在幹什麼,以及科學是如何進步的,該書向我們提供了一些解釋以及質疑,我們將對「科學到底是什麼」獲得更深刻的理解。
  • 我所理解的科學和科學發展觀
    十八大報告是一個舉旗幟、指方向、繪藍圖的重要報告,是指導各項工作科學發展的行動指南。通過學習報告,我深刻理解到:領導懂科學,全民講科學,社會才能大發展。 什麼是科學 科學(Science)是外來詞,源自拉丁語「Scientia」,意為分科的「知識」「學問」。
  • 科學網—我們怎樣理解科學
    要想讓科學在中國茁壯生長,首先要正確理解科學,理解科學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環境。
  • 風險社會中的科學:理解與超越
    風險社會最大的特點是人為的不確定性,代表世界可知、可確定和可控的抽象的科學知識可能是風險社會的肇因。因此,在風險社會語境下,公眾需要拋卻對科學的盲目崇拜和簡單拒絕,重新理解科學。  第一,科學是「不確定」的。科學的基礎是一套可量化的抽象化、模型化的還原論的工具理性。
  • 何謂科學?
    發現很多人分不清楚迷信與科學的區別,對這兩個詞語的理解存在失誤之處。「迷信」的含義更多的傾向於「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理論上,如果不具備科學素養,都存在著「迷信」的可能性,即使是有些從事科學工作的人,如果沒有科學素養。與迷信對立的是科學的方法。科學是一種允許自我證偽的動態開放的可靠方法(科學不是任何科學理論),講究的是形式邏輯和證據。而迷信是無條件接受,不允許質疑、沒有形式邏輯、不需要可靠證據,是盲目相信。
  • 從人文的角度看科學的本質
    科學分三種,一種是可以轉換為生產力,一種是未來可以轉換為生產力,還有一種是未來也不一定可以轉換為生產力。科學並不是一個民族必需的文化,即使在有科學的民族也不一定使科學轉換為生產力。西方也是在19世紀科學分科之後才開始轉換為生產力的。其三,過分強調科學的分科性。將科學與職業過度聯繫。為什麼會出現以『技』代『科』,科技、科學不分的這種情況呢?
  • 因為弦理論,科學將被重新定義?
    以我們現有技術手段,弦論做出的預測都是無法通過實驗驗證的。這種情況令弦論遭受了大量批評。對於許多物理學家和哲學家來說,一個理論無需實驗驗證,就意味著放棄了科學的底線。另一方面,弦論的擁護者則在用它的幾個內在屬性為它辯護。圍繞弦論的爭議引出了一個根本性問題:我們是不是需要重新定義何為科學?《科學美國人》西班牙版分析了這些爭論的前因後果。
  • 什麼是科學?科學的本質是什麼?
    劉叔博客:我先來說一說科學的本質。哲學上有這樣一種認識,世界上除了運動的物質及其規律,其它什麼也沒有。因此從這個角度講,所謂科學的本質就是探索和運用規律。科學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探索過程,一個創新的過程,這裡也包括探索和創新過程中的觀念,方向,制度,體制等一整套的配置,這其實是科學探索的手段問題,在很多時侯,科學的進步狀態,決定於這些手段,有時候,科學的落後,也是因為這些手段的落後,所以,不管是前沿科學,還是後方創新,都要首先解決手段問題。
  • 科學不等於真實——人們對「science」的誤解
    在近代不知道最早是誰把英語中的 Science 翻譯成「科學」的,想起來也很有意思。大概剛開始接觸世界的中國人,認識到西方人的 science 方法跟我們傳統的做學問方法不一樣,他們是「分科——來學「東西的。他們是一科一科地學習東西,物理化學,植物分類。
  • 科學、技術與工程
    「科學」這個詞最早來源於拉丁語,其含義一般是指「學問」或「知識」。可是到目前為止,對於「科學」尚無一個公認的統一定義。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學者,對「科學」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解釋,但本質是一樣的。科學本質上是自由的、無禁區的,各門類互相關聯、觸類旁通。    科學的內涵:對事實真相的探求,對真理的追求和探索。
  • 書評 |《現代科學史》:科學地認識科學
    對於科學家在幹什麼,以及科學是如何進步的,該書向我們提供了一些解釋以及質疑,我們將對「科學到底是什麼」獲得更深刻的理解。科學的萌芽由來已久,早在古希臘時代,哲人們就在探索世界。不過,科學擁有確切的價值標準和研究目的,對公眾產生深刻影響,得到社會承認,迄今卻不到五百年的時間。
  • 腦科學揭秘:動機的本質
    王珏,1995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計算機系,畢業後留校,在教育部全國計算機教研中心從事教育技術研究工作王珏老師不僅深入研究了微課、慕課、翻轉課堂、教學PPT、知識可視化等教育技術領域的新興方向,還精研學習科學和腦科學,用最新的腦科學研究成果來闡釋「教」和「學」的本質,並提出一整套簡明、易懂、易實施的教學方法,被一線教師譽為教學的「九陽真經」!
  • 我對萬有引力的本質的全面理解
    我們先來做一個數學證明,證明0.99循環等於1,先設0.99循環等於x則滿足10x=9+x解得x=1,ok我們先拋開這個問題,我們來思考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這個宇宙的物質,要麼只具有的靜質量要麼只有動質量要麼具有靜質量卻不是完全光速,我們先來想像一下假如說你同時具有靜動兩種質量狀態,加上空間就是時間那麼你就具有了兩條時間軸,這就是五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