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人們常常會將「科學」和「技術」兩個詞連在一起,習慣地稱呼為「科技」。
1988年9月5日,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由此掀起了人民群眾對大力重視和發展科學技術的熱潮,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投身於科教興國的偉大事業中,一大批科技企業亦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極大地帶動和促進了我國社會的現代化發展。
事實上,「科學」和「技術」二者既有密切聯繫,又有重要區別。通俗地講,科學解決理論問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
科學要解決的問題,是發現自然界中確鑿的事實與現象之間的關係,並建立理論把事實與現象聯繫起來;技術的任務則是把科學的成果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科學主要是和未知的領域打交道,其進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難以預料的;技術是在相對成熟的領域內工作,可以做比較準確的規劃。
技術不等於科學
《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中言道「醫方諸食技術之人,焦神極能,為重耳也」,清.侯方域〈再與賈三兄書〉中亦有「蓋足下之性好新異,喜技術,作之不必果成,成之不必果用,然凡可以嘗試為之者,莫不為之」的表述中可以看到中國古漢語中就有「技術」這個詞,其含義是專業的技能。
《辭海》中對技術的釋義是:用來收集、處理、轉換、傳送、查詢、檢索資訊的方法總稱。可見,技術可以作為科學的應用手段,但卻絕不是科學!反之,科學亦不等同於技術。
1919年,五四運動時,廣大熱血青年高舉「德先生」和「賽先生」兩面旗幟,向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思想猛烈開火。這裡的「賽先生」是英文「Science」的音譯,指的是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
「科學」是一個翻譯過來的詞語,英文Science。中國早期是把它翻譯成「格致學」,取「格物致知」之意。日本有感於19世紀以來西方科學的分科化,取「分科之學」之意,把它譯成「科學」。但,即使是在西方,Science一詞最早出現在18世紀。而「科學」早在2500年前的古希臘城邦時期就產生了。
如何理解科學的本質
在理解「科學」方面,中國人有強烈的「應用」傾向,這與我們的文化傳統有關。中國文化務實,強調「學以致用」。儒家思想在倡導「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一思想時,就將中國文化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暴露無遺,從不認為學術、學問、知識有其獨立不依的價值。
以中國古代的數學專著——《九章算術》為例,它就是一本應用問題集,搜集了246個與生產、生活實踐相關聯的應用問題。在這裡看不到什麼「公理」「定理」這樣熟悉的數學字眼,沒有什麼整數或者直線的定義,也沒有什麼證明和推理,看到的都是跟生活相關的各種實際計算題。
這種文化傳統反映在對科學的理解方面,就是強調科學是人類為了物質生存的需要必定自發從事的一項活動,離開了應用,離開了國計民生,我們就根本無法理解「科學」是怎麼回事。這對於致力於探究事物本質的科學而言,失去了其純粹性。
與此同時,實用主義的科學觀也導致了偏謬的科學史觀。既然認為科學的目標和動機就是滿足人類的物質生活需要,那麼所有的民族在所有的歷史時期應該都有科學。但事實是,科學並不是人類歷史上的一種普遍文化現象。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技術傳統,但科學,純粹的科學,只唯獨出現在古希臘。
要想真正理解「科學」,我們就需要進入西方、進入古希臘的語境。但科學為什麼偏偏在古希臘誕生?幾何學、天文學、地理學、力學四大學科是怎麼產生並且影響全世界的?這些答案就在《科學的故事》一書中。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教授的全新力作——《科學的故事》是一本以權威學術為背景,且通俗易懂的科學精神啟蒙書。從亞里斯多德到柏拉圖,通過故事解析希臘城邦文明孕育出科學的奧秘,幫助大家理解科學,認識科學。
愛因斯坦曾在1953年給斯韋策的信中言道:「 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裡得幾何學中),以及通過系統的實驗發現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文藝復興時期)」。希臘科學無疑是現代科學的真正源頭。
《辭海》中對科學的解釋為:「以一定對象為研究範圍,依據實驗與邏輯推理,求得統一、確實的客觀規律和真理」。科學是研究客觀規律和真理的,其本身就有其獨立不依的價值!科學的探索存在於人類對於世間萬事萬物奧秘的思考研究中,無論你研不研究,它本身就在那裡,其發現本身就具有高度的偶然性,而非一味追求功利就可得到!
中國需要沉下來做科學的人
近代以來,中國人在學習如何「做」科學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在「理解」科學方面卻缺課甚多。雖然今日的中國,科技體量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但我們也越來越多地意識到中國科技創新不足,自主智慧財產權不夠,這就是缺乏對科學正確理解的代價。
2005年,時任國家總理溫家寶在看望錢學森時,錢老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錢學森之問」是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也是影響國家未來發展,人民前途命運的大問題!
事實上,解決這個問題的路徑之一就包括正確地看待教育,正確地認識科學,為國家和民族培養有正確科學觀,能真正沉下來做科學的人!
近年來,科技界學術造假現象數見不鮮,這就是說我們的部分學者、專家、高知分子,包括很多學生,偏離了科學本身的航道,為了價值、效益、名譽而做學問,這是極其可怕的現象!我們做科學是為了探究科學本身,而非科學帶來的應用價值及探究成果帶來的其他利益、榮譽,這是做科學的純粹的赤子之心!
此外,受功利主義影響,不少學生在高考填報志願時都傾向於選擇應用型、好找工作、日後來錢快的專業,而選擇基礎理論性研究專業的卻不多。殊不知正是以數學、物理學等為代表的基礎學科的不斷研究突破才帶來了現今科技的繁榮進步!耐得住寂寞的人到底是少數,坐得了冷板凳的人方是剝離了功利之障真正能做科學的人!
2013年,微博曾發起過「數學滾出高考」的調查,「數學無用論」在大眾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和共鳴。「難道我買菜還要用函數嗎?」諸如此類的叩問一度甚囂塵上。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中興事件讓國人第一次深深感到受制於人的困頓,當華為面對美國的全面封鎖打開了保密櫃裡的備胎晶片,國人不得不正視自主創新的重要性,我們必須把核心科技掌握在自己手裡!而這一切靠的正是一批紮根於科學,真正做科學、研究科學的人才!
振興中國科學恰逢其時
2019年3月29日馬雲在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頒獎典禮上說:「數學跟哲學一樣,是所有科學的基礎,是推動整個社會進步的基礎……這是一個人人都需要以數學為基礎的時代。」
2019年7月12日科技部等四部委聯合制定了《關於加強數學科學研究工作方案》,9月2日李克強總理在主持召開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基礎研究沒有捷徑可走。要有十年磨一劍的專注精神,潛下心來把冷板凳坐熱。
數學則是基礎研究的基礎,是其他科學研究的主要工具。」無論是商業巨擘,亦或是政府高層,都意識到了鼓勵和發展以數學為代表的基礎學科的重要性,振興中國科學恰逢其時!
義大利畫家拉斐爾·桑西於1510~1511年創作了《雅典學院》這樣一副流傳深遠的壁畫作品,現收藏於義大利梵蒂岡博物館。
畫作以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舉辦雅典學院之一事為題材,以極為兼容並蓄、自由開放的思想,打破時空界限,把代表著哲學、數學、音樂、天文等不同學科領域的文化名人匯聚一堂,以回憶歷史上黃金時代的形式,寄託了作者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表達了對人類中追求智慧和真理者的集中讚揚。
古希臘之所以能成為科學興起並繁榮的地域,正源於那個特殊時代、特殊文化氛圍下誕生的一批批以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阿基米德、歐幾裡得等為代表的執著於純粹的科學、哲學研究的人,不求其他,但求真理。
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人民勤勞智慧,文化的傳承和優良的意志品質正是我們可以振興中國科學的基礎。
科學不等同於技術,中國需要沉下來做科學的人!在越來越好的物質生活環境中,希望我們能多一些有著正確的科學觀、科學史觀,執著於科學研究、探求真理,真正專注於做科學的人!
從亞里斯多德到柏拉圖,通過故事解析希臘城邦文明孕育科學的奧秘
#數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