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向左,領導力向右(之一)——重新認識科學管理

2021-01-13 LeadersGene勵衿領導力

1- 我們正在加速進入一個不確定性的時代,我們曾經熟悉的那個思考的基礎正在崩塌,我們需要思考應當如何重構我們的思維。
2- 我們更需要做的,已經不再是去打造一部強大的、高效運站的機器,而是去建立一個具備敏捷特性的組織,在這個組織裡,我們培養的是一種敏捷的能力。3- 凱文·凱利在他對未來20年的12大趨勢預測中說到:我們處在一個液態的世界,所有的東西都在不斷地流動,不斷地升級。我們之前看到的是產品,現在看到的是過程,這個「形成」的過程,會一直持續下去,這構成了未來時代的動態的本質。

......

以上摘自勵衿領導力諮詢合伙人Tony老師關於數字領導力的系列分享,共四篇,是老師結合最近讀書所感所得,如其文中所言,不確定性的不確定下,不少觀點都是一種探討,未來的種種不確定性正在向我們展示它不可名狀的魅力,我們需要做的,是為此做好準備,而這份探討如果恰好有啟發到您、引起共鳴,那將是有價值和意義的,正如喬·貝爾納諾所說:「我們不是等待未來,我們在創造未來」。

1.重新認識科學管理


忽然發覺,過去嚴重低估了泰勒的「科學管理「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力,從經濟,到社會生活,到我們信奉和遵循的各種管理理念,乃至於到我們日常行為的方方面面。也包括我自己,而我幾乎不自覺。有點讓人悚然而驚了。

 

驚覺之後,忽然又發現,原來自己對泰勒的「科學管理「的理解是如此之少和膚淺。作為一名從業近20年的管理諮詢顧問,可以說是相當慚愧了。有機會重新認識泰勒及其科學管理,拜最近讀Stanley McChrystal所著《賦能》之賜。

 

我們通常理解的泰勒的「科學管理「,似乎就是其提出的運用科學手段對生產流程及操作方法進行分解、找到最優方案,並致力於獲得最高生產效率。在此基礎上,泰勒也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思想。其實,這個打開科學管理思想的方式,不太正確。準確講,是有點片面了。

 

重新理解它,我們得從「還原論「談起。

 

還原論發軔於19世紀末的科學浪潮。當時的科學家們提出,初始條件決定事物的結果:球被拋出的速度和角度,將決定球的運行軌跡。人們看到的是一個無比精密的「發條型的宇宙「,所有的規律可以被發現,所有的因果都可以預見。

 

泰勒致力於追求所有的事情都「有一種最佳方法「,通過將研究對象,從工廠到組織、從工藝到流程,還原分解到能反映事物最精微本質的細節,分析其關聯,找到最優的組合、連結方式,從而獲得最優解決方案。對管理,亦如是。

 

不過,我們猜到了開頭,沒有猜到的,是結尾。泰勒沒有預料到的,是還原論思想已經深入到今天的社會肌理。

 

比如,我們今天的社會治理方式,其實是嚴格遵循「科學管理「的。政府的各類、各級大小機構,分工明確,職能清晰,從上而下的嚴格管控,各司其責,分毫不亂。

 

比如,我們今天的公司組織模式,應該都是這個樣子的,大家已經熟悉到不會去思考為什麼是這樣?但其實,它也是遵循科學管理的:它基於還原論思維,將組織設計成一個整潔、乾淨的等級結構。組織中每一個最細微的單元,我們稱之為崗位,都會被清晰定義其職責,明確其考核指標。組織會如一個精心設計的精密儀器,按設計的意圖運轉。

 


比如,對於每一件事物,我們會本能的去探究,其運行規律是什麼。對越複雜的事物,我們會越著迷。我們把這樣的動作,稱之為流程優化和流程再造,稱之為組織結構重組,稱之為戰略解碼和戰略分解,稱之為平衡記分卡系統等等,各類管理工具的誕生,都是為了滿足我們對社會、對商業運作規律的還原與解讀的嘗試。

 

再比如,疫情期間,因痴迷於在家煎出一塊完美的牛排,從挑選一個合格的鑄鐵煎鍋,到嚴格執行從醒肉、靜置、用秒表計時翻面、不斷追求最佳的手法與程序,最後得到一塊自己喜愛的西冷或肉眼,無疑是絕對符合「科學管理「的。

 

這樣看來,科學管理,是深入到我們工作與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的。對越是善於思維的專業人員來講,越可能越是如此,因為我們的思維方式被訓練如此。我們已經被訓練為習慣於用各種方法論去「分析「與」解構「一切,嘗試去判斷、去發現問題、去抓住規律和解決問題,去發現秩序之美。

 

我們是如此的擅長於此,以至於我們談話時,喜歡聽人說:第一…第二…第三…, 如果他不這樣,我們就會說,喂喂,你的結構呢?邏輯呢?

 

我們已經不太會做真正的傾聽。因為往往當我們聽到一半時,就會根據已獲得的信息,進行分析、判斷和假設,會認為我們已經洞悉對方,並開始預設我們的回答。我們覺得這樣很聰明,但其實,我們錯失了溝通的精髓。

 

彼得.德魯克說,應當將泰勒看做對世界思想的影響力要大於卡爾.馬克思。

 

我得承認,某種程度上,我其實已經成為了一種皈依「科學管理「的科學之人。我是一名「科學人」。


那麼,這樣有什麼不好嗎?會帶來什麼問題?

 

其實,最大的問題,在於今天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環境在變。世界正在從一個穩定的、有秩序的社會變為充滿越來越多不確定的、模糊的世界。

 

「在技術取得巨大進步的情況下,我們預見未來的能力被削弱了。關於這個世界,我們知道的更多;但在很多方面,這個世界變得更加不可捉摸「。——Stanley McChrystal《賦能》。

 

2020年的這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挑戰了我們幾乎所有人對未來的假設,挑戰了幾乎所有的現有秩序。因為疫情,我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所處組織的運作方式,幾乎都在發生巨大變化。2020年,幾乎可以看作是一個轉折之年。

 

如果再審視一下科學管理,會發現它的核心邏輯是一個類似於用一個無比複雜的命令行在運作。科學家、思想家和管理學大師們致力於明確定義出一個個輸入條件,再經過最優化之後的最短路徑,得到一個最佳效果。那麼它的基本前提就有兩個。

 

第一,輸入條件必須是明確可識別的。

第二,大師們經過定義之後的運轉軌跡首要是精密的,然後是穩定、不可隨意更改的。

 

在越是穩定的前提下,這個模型會越高效。反之,當我們越是碰到一個高度不確定的環境,那麼這個模型就會越失敗。因為,它的基本前提丟了。

 

無疑,現在這個社會是一個真正VUCA的世界。在我的新年第一文中提到,我們正在加速進入一個不確定性的時代。那麼,我們曾經熟悉的那個思考的基礎正在崩塌。我們需要思考應當如何重構我們的思維。

 

而新的思維方式,應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應對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科學管理和還原論,可能不會再那麼的有效。我們需要找到新的思想武器。

 

我在後面,還會有幾篇文章,繼續這個思路的探討。暫定的題目分別是:

1- 《理解不確定性之美》

2- 《領導力向右,新紀元的領導力之變》

3- 《初現端倪的數位化領導力》


關於本系列分享,如果您有任何批評建議或想要討論的話題,歡迎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重新認識語言 認知科學的立場和證據
    本期《語言文字》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視角,帶您重新認識語言,了解語言的奧秘。 宇宙的歷史138億年,地球的歷史46億年,生命的歷史40億年。在漫長的生命進化過程中,逐步產生了從低級到高級五個層級的心智和認知:神經層級、心理層級、語言層級、思維層級和文化層級。 據此,我們得以重新認識語言。在五個層級的心智和認知能力中,語言的發明對人類至關重要。
  • 科學地認識科學
    兩位英國科學史家彼得·J·鮑勒和伊萬·R·莫魯斯有著豐富的大學教授經驗,以通俗講解的方式、配合繪畫、實驗示意圖、手稿、照片等珍貴圖片,意欲向讀者介紹這場非凡的歷程以及相關的科學觀念是如何變化的。作品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關注科學發展歷程的片段,包括化學、物理、地質、生物、遺傳等各個領域的分別講述,另一部分則就不同主題進行探討,包括科學組織、生物學與意識形態、科學與宗教、與醫學、與戰爭、與性別等主題,兩部分有所交叉,相互映鑑。對於科學家在幹什麼,以及科學是如何進步的,該書向我們提供了一些解釋以及質疑,我們將對「科學到底是什麼」獲得更深刻的理解。
  • 科學認識需求側管理
    這是2015年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需求側管理」。為什麼要在此時提出注重需求側管理?怎樣進行需求側管理?需要科學認識並採取精準措施有效應對。  從新發展格局戰略高度理解需求側管理  中央在此時提出需求側管理,有著深遠的戰略意義。
  • 書評 |《現代科學史》:科學地認識科學
    兩位英國科學史家彼得·J.鮑勒和伊萬·R.莫魯斯有著豐富的大學教授經驗,以通俗講解的方式、配合繪畫、實驗示意圖、手稿、照片等珍貴圖片,意欲向讀者介紹這場非凡的歷程以及相關的科學觀念是如何變化的。對於科學家在幹什麼,以及科學是如何進步的,該書向我們提供了一些解釋以及質疑,我們將對「科學到底是什麼」獲得更深刻的理解。科學的萌芽由來已久,早在古希臘時代,哲人們就在探索世界。不過,科學擁有確切的價值標準和研究目的,對公眾產生深刻影響,得到社會承認,迄今卻不到五百年的時間。
  • 「左右腦測試」 中的腦科學
    前幾天,一款測試左右腦的程序刷爆了朋友圈。然而,細心的網友發現,幾次測試選擇一樣的答案,結果卻不相同。對此,北京市公安局網安總隊稱,這個小程序的測試結果是隨機的,所謂測試其實是一個謊言,實際是用來竊取用戶信息。目前,該程序已經被停用。
  • 科學也會有錯誤嗎?如何科學地認識科學?
    科學這個詞,在大家的觀念中很可能意味著正確,有的人甚至會把它與正確等同起來。這其實沒毛病,因為在現有的人類認知條件下,科學是代表著正確的。科學是人們正確認識和總結宇宙客觀規律所建立的一套理論體系。在現今,目前被認同的科學都是「在一定範圍內」是「正確」的,如果它不是「正確」的,那它就不能叫科學了。但是科學的這種「正確」卻是有範圍和時效的!也就是說,它既不是在所有情況下正確,也不是永遠正確的。這是為什麼呢?
  • 科學觀察及其在科學認識中的作用
    什麼是科學觀察科學觀察,又稱觀察方法,它是人們在探索自然奧秘和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中,經驗層次上的基本認識手段。觀察者對所研究的自然事物或現象以及各種自然因素等不加任何幹涉,按照客觀存在的事物固有的狀態去認識它、研究它。2.擾動性觀察或實驗性觀察。即在人為設計實驗條件下,對研究對象進行觀察。
  • 雙子座流星雨夜賞天文奇景,左滌江天文臺上尋「科學之光」
    而就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二」,南京大學《科學之光·認識宇宙》課程聯合南京大學天文愛好者協會,前往左滌江天文臺觀賞美麗而壯觀的雙子座流星雨。攝影 | 劉斌在當代的流行文化中,流星往往代表著幸運,人們希望在那一時刻許下自己的願望,所以流星雨成為了很多人十分嚮往的天文現象之一。通常意義上,每年初的象限儀座流星雨、夏季的英仙座流星雨和年底的雙子座流星雨並稱為北半球三大流星雨。
  • 地球系統科學:地球的系統科學與地球系統的科學
    (Earth System Sciences)已成為熱門話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將其列為地學部的四大前沿研究領域之一,自然資源部也將其作為創新戰略的理論基礎。但深究起來,它們似乎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區別:前者偏重於理想科學的整體論(關於地球系統的科學,圖1左),後者傾向於複雜科學的整體論(關於地球的系統科學,圖1右)。據此,我想談一點感想,供同行討論。
  • 揭開生命神秘的「面紗」,重新認識科學
    揭開生命神秘的「面紗」,重新認識科學畢竟歐洲還是哲學和科學的起源地,所以對於精子這一個存在理解雖然在現在看來還是有失偏頗,但是也算正常,對於人們來說還算是可以接受;可是距離歐洲僅一洋之隔的古埃及,對於精子看法就更加具有自己文明所獨有的特色了
  • 「科學」不等於「技術」,重新理解科學的本質
    可見,技術可以作為科學的應用手段,但卻絕不是科學!反之,科學亦不等同於技術。1919年,五四運動時,廣大熱血青年高舉「德先生」和「賽先生」兩面旗幟,向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思想猛烈開火。這裡的「賽先生」是英文「Science」的音譯,指的是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
  • 高效PM的團隊管理秘技——科學管理法
    在泰勒帶著人們對他管理理論誤解的遺憾而離開管理價值日益凸顯的世界百年之後,回顧當年泰勒以卓越的職業精神持之以恆進行的搬運鐵塊、鐵砂和煤炭鏟掘、金屬切削等「管理實驗」,重新研讀泰勒1911年發表的《科學管理原理》,依然能夠感受到超越單純技術理性層面的管理哲學追求和超越企業自身利益之外的社會情懷。這些集中表現在科學管理論所蘊含的和諧管理思想。
  • 科學探索人的左、右手之謎,用左手的人是不是更聰明?
    而在民間,關於人用左、右手有著一些新奇言論,比如用左手的人更聰明,用右手的人壽命更長等。這是真的嗎?隨著對左、右手之謎的科學探索,我們發現左撇子聰明是真的,壽命長短純屬謠傳。一、民間流傳左撇子更聰明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言論,它們雖然很奇葩,但被老人們說的振振有詞,讓人很信服。
  • 什麼是科學的本質——論中國的第四次科學啟蒙
    第二次科學啟蒙是在1956年的時候,我國政府發起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並先後制定出發展科學技術的「12年規劃」和「10年規劃」,集中國家力量突破科技的難關。  第三次科學啟蒙是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國家領導人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精闢論斷。隨後,在1988年又進一步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 堅信中醫是科學,就需要有科學態度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另有上海中醫藥大學美國校友會關注到此事,向上海中醫藥大學提出請求,希望校方與相關機構交涉,恢復進入名錄。北京中醫藥大學校友會也發布聲明:對於世界醫學院校名錄(World Directory of Medical Schools, WDMS)變更,部分中醫藥學校不在變更後的醫學院校名單中,母校高度關注,第一時間與相關組織和機構進行了溝通協調。
  • 2017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發布 「左右腦年齡測試」不靠譜
    原標題:「左右腦年齡測試」不靠譜   左腦負責語言右腦負責圖像?「量子隱身衣」已經問世?西瓜400天不腐爛是因為噴了防腐劑?昨天,2017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評選出爐,入選的「科學」流言都曾在網絡上流傳一時,且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
  • 「左右腦年齡測試」別把娛樂當做科學(圖)
    專家認為,左右腦年齡的測試沒有科學依據。(10月26日《北京青年報》)  「左右腦年齡測試」最近幾天很流行,經常在微信群和朋友圈裡見到,測試者往往信以為真,不僅認為自己的左右腦年齡存在差異,還把測試出來的結果曬給朋友看,希望他們也測試,互相比拼下。
  • 把握增強黨性、提升本領、科學管理三個重點
    原標題:把握增強黨性、提升本領、科學管理三個重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指出:「組織部門作為管黨治黨的重要職能部門,必須帶頭改進作風,繼承發揚組織部門優良傳統和作風,樹立和維護組織部門良好形象。
  • 科學就是人類對自然最準確的認識
    從個人出發點不同,人們會給出不同的答案,比如在網上有人就這樣給科學下定義,認為「科學指的就是分科而學,後指將各種知識通過細化分類(如數學、物理zhi、化學等)研究,形成逐漸完整的知識體系。這就是為什麼電腦叫科學,電視也叫科學的原因之一,因為他們都是屬於科學的範疇,是科學的細分學科。科學是關於發現發明創造實踐的學問,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
  • 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教學用品管理辦法的通知
    》(財關稅〔2016〕71號)要求,為加強對科研院所、轉制科研院所、國家重點實驗室、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免稅進口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教學用品的管理,科技部、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研究制定了《科研院所、轉制科研院所、國家重點實驗室、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免稅進口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教學用品管理辦法》,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