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彼得·J·鮑勒/伊萬·R·莫魯斯譯者:朱玉/曹月 出版社:中國畫報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年6月
字裡行間
《現代科學史》是一部厚重又輕鬆的類教科書作品。兩位英國科學史家彼得·J·鮑勒和伊萬·R·莫魯斯有著豐富的大學教授經驗,以通俗講解的方式、配合繪畫、實驗示意圖、手稿、照片等珍貴圖片,意欲向讀者介紹這場非凡的歷程以及相關的科學觀念是如何變化的。
作品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關注科學發展歷程的片段,包括化學、物理、地質、生物、遺傳等各個領域的分別講述,另一部分則就不同主題進行探討,包括科學組織、生物學與意識形態、科學與宗教、與醫學、與戰爭、與性別等主題,兩部分有所交叉,相互映鑑。
對於科學家在幹什麼,以及科學是如何進步的,該書向我們提供了一些解釋以及質疑,我們將對「科學到底是什麼」獲得更深刻的理解。
科學的萌芽由來已久,早在古希臘時代,哲人們就在探索世界。不過,科學擁有確切的價值標準和研究目的,對公眾產生深刻影響,得到社會承認,迄今卻不到五百年的時間。
科學發展到此,並非一蹴而就。我們需要認識發生在16、17世紀的天文學和自然哲學上的革命,這場革命挑戰的是在古希臘和歐洲中世紀就確立了的、長久以來被認為是相當合理的、基於地球中心說的天文學和自然哲學。這場革命的重要性在於,它與社會背景和社會塑形緊密關聯。對自然界,或者說對所有的自然學科進行宏大的系統解釋,必須挑戰社會習俗及固定的陳舊的思想。自然科學家、哲學家們必須維繫與宗教、教育制度和政治環境之間的適當的關係,因此哥白尼、伽利略等人不得不面對狂風暴雨的洗禮。
我們需要認識發生在18、19世紀涉及各個領域的近乎全方位的科學和技術革新。背後的動機根源於啟蒙哲學,它頌揚人類理性理解世界的力量。牛頓和達爾文的科學時代已經到來,科學家們前赴後繼地發揮解釋效力,承諾人類以統治自然的力量。科學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是前所未有的,與此同時,新的「啟蒙」世界觀認為,所有的變革都是以新科學為模型的並且新科學是所有的變革擴大其權力的源泉。那麼,科學是否就至高無上呢?
我們需要注意作者在開卷之初就批評了輝格史。這個源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名詞,在如今,任何將過去視為一塊塊通往現在的墊腳石並認為現在勝於過去的歷史都被視為輝格史。輝格史的敘事有什麼錯誤呢?比如,我們現在常常把哥白尼、伽利略放上神壇,認為他們超越了他們的時代,這種看法實際上剝離了當時的歷史環境,把當代的信念和價值觀投射到他們的身上。
並不是要否定「進步」,而是要重新審視構成「進步」的事實和理念。我們通常以為,所有今天已經被驗證是不正確的東西,就是非科學的。但是,現代科學的歷程證明,沒有哪一種模型(包括方案、數據、結論等)是永恆的。比如,哥白尼模型取代了託勒密模型,而克卜勒模型又取代了哥白尼模型。假如某種模型一旦被取代,就被認為是非科學的,科學將完全失去它自身的歷史。所謂科學,並不完全等於正確,而是在反覆糾正自身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錯誤」也是科學不可缺少的、必然的組成部分。當人們置身其中,我們很難界定它是否正確,即使已經成為過去,或許它在未來仍會被證明是正確的,或含有正確的因子。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科學在現代文化裡擁有了特殊的地位和權力。人類逐漸發現,科學有時走向它曾經的對立面。20世紀湧現的各種問題,即本書第二部分呈現的科學與環境、醫學、戰爭、性別運動等錯綜複雜的糾葛,讓現代人陷入思慮。人們不再簡單地認為科學就是好的、客觀的、理性的和中立的。科學是什麼以及科學是幹什麼的這樣的問題變得更成問題了,它製造的問題與它解決的問題,構成這個問題的一體兩面。
就此而言,兩位作者書寫《現代科學史》的價值,圍繞現代科學歷程的認識及其引發的困惑,是關於科學和技術的本質的理解,也是關於進步的意義和可能性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