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地認識科學

2020-08-01 光明網

作者:彼得·J·鮑勒/伊萬·R·莫魯斯譯者:朱玉/曹月 出版社:中國畫報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年6月

字裡行間

《現代科學史》是一部厚重又輕鬆的類教科書作品。兩位英國科學史家彼得·J·鮑勒和伊萬·R·莫魯斯有著豐富的大學教授經驗,以通俗講解的方式、配合繪畫、實驗示意圖、手稿、照片等珍貴圖片,意欲向讀者介紹這場非凡的歷程以及相關的科學觀念是如何變化的。

作品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關注科學發展歷程的片段,包括化學、物理、地質、生物、遺傳等各個領域的分別講述,另一部分則就不同主題進行探討,包括科學組織、生物學與意識形態、科學與宗教、與醫學、與戰爭、與性別等主題,兩部分有所交叉,相互映鑑。

對於科學家在幹什麼,以及科學是如何進步的,該書向我們提供了一些解釋以及質疑,我們將對「科學到底是什麼」獲得更深刻的理解。

科學的萌芽由來已久,早在古希臘時代,哲人們就在探索世界。不過,科學擁有確切的價值標準和研究目的,對公眾產生深刻影響,得到社會承認,迄今卻不到五百年的時間。

科學發展到此,並非一蹴而就。我們需要認識發生在16、17世紀的天文學和自然哲學上的革命,這場革命挑戰的是在古希臘和歐洲中世紀就確立了的、長久以來被認為是相當合理的、基於地球中心說的天文學和自然哲學。這場革命的重要性在於,它與社會背景和社會塑形緊密關聯。對自然界,或者說對所有的自然學科進行宏大的系統解釋,必須挑戰社會習俗及固定的陳舊的思想。自然科學家、哲學家們必須維繫與宗教、教育制度和政治環境之間的適當的關係,因此哥白尼、伽利略等人不得不面對狂風暴雨的洗禮。

我們需要認識發生在18、19世紀涉及各個領域的近乎全方位的科學和技術革新。背後的動機根源於啟蒙哲學,它頌揚人類理性理解世界的力量。牛頓和達爾文的科學時代已經到來,科學家們前赴後繼地發揮解釋效力,承諾人類以統治自然的力量。科學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是前所未有的,與此同時,新的「啟蒙」世界觀認為,所有的變革都是以新科學為模型的並且新科學是所有的變革擴大其權力的源泉。那麼,科學是否就至高無上呢?

我們需要注意作者在開卷之初就批評了輝格史。這個源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名詞,在如今,任何將過去視為一塊塊通往現在的墊腳石並認為現在勝於過去的歷史都被視為輝格史。輝格史的敘事有什麼錯誤呢?比如,我們現在常常把哥白尼、伽利略放上神壇,認為他們超越了他們的時代,這種看法實際上剝離了當時的歷史環境,把當代的信念和價值觀投射到他們的身上。

並不是要否定「進步」,而是要重新審視構成「進步」的事實和理念。我們通常以為,所有今天已經被驗證是不正確的東西,就是非科學的。但是,現代科學的歷程證明,沒有哪一種模型(包括方案、數據、結論等)是永恆的。比如,哥白尼模型取代了託勒密模型,而克卜勒模型又取代了哥白尼模型。假如某種模型一旦被取代,就被認為是非科學的,科學將完全失去它自身的歷史。所謂科學,並不完全等於正確,而是在反覆糾正自身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錯誤」也是科學不可缺少的、必然的組成部分。當人們置身其中,我們很難界定它是否正確,即使已經成為過去,或許它在未來仍會被證明是正確的,或含有正確的因子。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科學在現代文化裡擁有了特殊的地位和權力。人類逐漸發現,科學有時走向它曾經的對立面。20世紀湧現的各種問題,即本書第二部分呈現的科學與環境、醫學、戰爭、性別運動等錯綜複雜的糾葛,讓現代人陷入思慮。人們不再簡單地認為科學就是好的、客觀的、理性的和中立的。科學是什麼以及科學是幹什麼的這樣的問題變得更成問題了,它製造的問題與它解決的問題,構成這個問題的一體兩面。

就此而言,兩位作者書寫《現代科學史》的價值,圍繞現代科學歷程的認識及其引發的困惑,是關於科學和技術的本質的理解,也是關於進步的意義和可能性的爭議。

相關焦點

  • 書評 |《現代科學史》:科學地認識科學
    圖中眾多數學工具體現出17世紀時應用數學的重要地位科學發展到此,並非一蹴而就。我們需要認識發生在16、17世紀的天文學和自然哲學上的革命,這場革命挑戰的是在古希臘和歐洲中世紀就確立了的、長久以來被認為是相當合理的、基於地球中心說的天文學和自然哲學。這場革命的重要性在於,它與社會背景和社會塑形緊密關聯。
  • 科學也會有錯誤嗎?如何科學地認識科學?
    科學這個詞,在大家的觀念中很可能意味著正確,有的人甚至會把它與正確等同起來。這其實沒毛病,因為在現有的人類認知條件下,科學是代表著正確的。科學是人們正確認識和總結宇宙客觀規律所建立的一套理論體系。在現今,目前被認同的科學都是「在一定範圍內」是「正確」的,如果它不是「正確」的,那它就不能叫科學了。但是科學的這種「正確」卻是有範圍和時效的!也就是說,它既不是在所有情況下正確,也不是永遠正確的。這是為什麼呢?
  • 科學觀察及其在科學認識中的作用
    什麼是科學觀察科學觀察,又稱觀察方法,它是人們在探索自然奧秘和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中,經驗層次上的基本認識手段。科學觀察是指人們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通過感官,有計劃、有目的地對研究對象進行仔細、認真地考察,感受客觀事物提供的信息。因此觀察是人們通過感官感受研究對象信息的過程,是獲取科學事實的一種基本方法。
  • 對哲學和科學「相對性原理」的認識
    太陽能是一種太空資源,人們沒有充分地獲取太陽能。太空移民最大、最直接的推動力來自人類末來的太空經濟活動,現在,主要的航天技術大國制定了臨近太空資源的開發計劃,二十一世的中後期可能迊來人類「太空經濟學」的時代。太空社會學對應了太空經濟學,未來的太空社會學不是簡單地複製地球社會學,在地球和太空社會形態等效性關係中包含了更多的差異性。
  • 環保專家:科學認識霧霾的危害性
    原標題:環保專家:科學認識霧霾的危害性 「霾是否致癌是嚴肅的科學問題,我們既不能誇大霧霾的危害,造成恐慌,也不能估計不足,導致危害擴大。建議加快對霧霾的研究,客觀、科學地認識其危害性。」
  • 科學就是人類對自然最準確的認識
    不是科學對科學學科的細分,不論是任何的科學學科都需要人對自然的認識,而且是最新、最深刻地認識,於是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科學最具普遍意義的特質,人類認識得越清晰,我們就說它最科學。於是我們完全可以為科學做如下的定義,所謂的科學就是人類對自然最深刻、準確的認識 。
  • 科學認識社會主義本質特徵
    一、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歸根到底來源於實踐  社會主義經歷了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實踐到多國發展的過程。在長達500年的探索歷程中,推動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不斷發展的,始終是社會實踐。馬克思深刻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必須「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解決所有理論問題。
  • 我對科學的幾個認識
    文明就是知識,文化,本領,叫什麼都沒關係,就是一個符號,代表人類認識自然,認識自己,戰勝自然,保護自己的能力,不管你是有意無意,我們這種能力的發展都是為了人類自身。人類知識體系由中華知識體系和西方知識體系組成。中國的主要是研究人類自身,西方的主要是研究人類以外的自然。兩種體系其實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從不同角度對世界的認識,就像盲人摸象,針對的都是同一個宇宙。
  • 科學向左,領導力向右(之一)——重新認識科學管理
    3- 凱文·凱利在他對未來20年的12大趨勢預測中說到:我們處在一個液態的世界,所有的東西都在不斷地流動,不斷地升級。我們之前看到的是產品,現在看到的是過程,這個「形成」的過程,會一直持續下去,這構成了未來時代的動態的本質。......
  • 小精靈幼兒科學發現室-如何認識幼兒科學活動中的「探究」
    隨著對科學教育目標和對幼兒學習方式和特點的深入理解與認識,人們也越來越強調幼兒的探究,強調科學教育的過程主要就是讓孩子親歷並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探究」已經成為科學教育活動的一個核心詞彙。問:如何判斷一個活動是否是真正的科學探究活動呢?
  • 大班科學教案:認識雨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大班科學教案:認識雨 2012-02-22 19:28 來源:[標籤:來源]
  • 堅持和發展對真理標準的科學認識
    新的時代條件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應當繼續堅持和發展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這一科學認識,以問題為理論創新的基點,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用人民的實踐檢驗真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以創新為真理發展的動力,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取得新勝利。
  • 瘋狂科學夏令營,讓孩子瘋狂地愛上科學
    在初中科學的考試中,實驗一直是考查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載體,它將考查學生在實驗中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觀察和實驗能力,在真實的科學實驗情境中將科學知識與科學過程結合起來的能力。這種能力,事實上在小學階段即可適當接觸、展開培養並且積極引導,一旦掌握,甚至比語文、數學等科目的學習提升更有效。
  • 從課程屬性視角認識小學科學微課程
    關鍵詞:微課程;課程屬性;小學科學課程 微課程作為一種新型的課程形態,讓滿足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需求成為可能,有效地彌補了傳統班級授課制的不足,引起了廣大教育理論研究者和實踐者的關注。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涉及具體學科)怎樣把握微課程的各個環節,實現從理論認識到行為實踐的高度統一,實現從微觀上探討和透視微課程的課程屬性,這樣的研究目前還沒有。基於以上思考,筆者從課程性質、教學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設計與開發、課程實施、課程評價這七大要素來認識小學科學微課程的課程屬性,以期為一線教師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鑑。
  • 科學傳播的科學,真的科學嗎?
    人們只好本能地不去關注那些與自己當下無關的信息。所以,我們傳播了很多科普知識,但殊不知,受眾出於本能,不一定去學習它們,除非他們認識到這些知識與己有關。從考慮科學傳播的效果角度而言,無疑我們需要對科學、尤其是爭議性科學被政治化有清醒的認識。信任與價值影響科學態度「科學傳播的科學」的提倡者們也指出,傳統的科學傳播實踐與研究忽視了對信任與價值的探討。
  • 對「科學無國界」你怎麼看?怎樣認識「科學無國界」?
    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基於科學和技術的發展。關於科學、技術以及後來兩者融合所稱的科技的概念,有一個歷史過程。科學,是人類認識自然,發現客觀事物規律的理論總結,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由於現代科學研究領域的細分化以及應用科學的誕生出現的科技的概念,科學和技術的邊界不再那麼清晰。尤其是醫學、生物學、基因工程領域。但是基礎性的科學依然可以認為是保留著「理論」這一純血統的傳統科學範疇。
  • 科學!到底什麼是科學?
    在我漢民族的語彙中,"科學"一詞並非古已有之。這是一個外來詞語。"科學"一詞如何進入我漢民族語彙,循流探源當追溯到拉丁語。拉丁語系古羅馬人所使用的語言,居住在義大利拉蒂厄姆一帶的古人也使用拉丁語。在拉丁語的文字中首創scire一詞,這是個動詞,相當於現代英語中know一詞,意為"知道;認識;了解"等。該詞的名詞形式為scientia,即相當於現代英語中know的名詞形式knowledge。根據百度百科:科學[science]它指發現、積累並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
  •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新的飛躍
    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的頭腦,以統一思想,形成共識。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和領會,關鍵是深刻認識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科學內涵和指導意義等重大問題。近日,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冷溶,請他就這些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 白春禮: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迄今為止的現代化進程表明,產業革命、技術革命從根本上來源於科學革命。要有獨有的、別人卡不了脖子的關鍵技術,需要有獨創的、敢為人先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理論。現代科學技術在19世紀末傳入中國後,我們經歷了學習階段、跟蹤階段,現在有條件也必須要開始進入獨創階段。科技創新要跨進新階段、邁上新臺階、步入新境界,需要在科學家的頭腦中源源不斷地湧現新的科學概念、科學思想、科學方法。
  • 科學網—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迄今為止的現代化進程表明,產業革命、技術革命從根本上來源於科學革命。要有獨有的、別人卡不了脖子的關鍵技術,需要有獨創的、敢為人先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理論。現代科學技術在19世紀末傳入中國後,我們經歷了學習階段、跟蹤階段,現在有條件也必須要開始進入獨創階段。科技創新要跨進新階段、邁上新臺階、步入新境界,需要在科學家的頭腦中源源不斷地湧現新的科學概念、科學思想、科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