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現代科學史》:科學地認識科學

2020-08-05 中國畫報出版社

《現代科學史》是一部厚重又輕鬆的類教科書作品。

兩位英國科學史家彼得·J.鮑勒和伊萬·R.莫魯斯有著豐富的大學教授經驗,以通俗講解的方式、配合繪畫、實驗示意圖、手稿、照片等珍貴圖片,意欲向讀者介紹這場非凡的歷程以及相關的科學觀念是如何變化的。

書評 |《現代科學史》:科學地認識科學

作品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關注科學發展歷程的片段,包括化學、物理、地質、生物、遺傳等各個領域的分別講述,另一部分則就不同主題進行探討,包括科學組織、生物學與意識形態、科學與宗教、與醫學、與戰爭、與性別等主題,兩部分有所交叉,相互映鑑。

對於科學家在幹什麼,以及科學是如何進步的,該書向我們提供了一些解釋以及質疑,我們將對「科學到底是什麼」獲得更深刻的理解。

科學的萌芽由來已久,早在古希臘時代,哲人們就在探索世界。不過,科學擁有確切的價值標準和研究目的,對公眾產生深刻影響,得到社會承認,迄今卻不到五百年的時間。

書評 |《現代科學史》:科學地認識科學

喬納斯·穆爾(Jonas Moore)所著《新數學體系》(A New System of Mathematicks)扉頁插圖。圖中眾多數學工具體現出17世紀時應用數學的重要地位

科學發展到此,並非一蹴而就。我們需要認識發生在16、17世紀的天文學和自然哲學上的革命,這場革命挑戰的是在古希臘和歐洲中世紀就確立了的、長久以來被認為是相當合理的、基於地球中心說的天文學和自然哲學。

這場革命的重要性在於,它與社會背景和社會塑形緊密關聯。對自然界,或者說對所有的自然學科進行宏大的系統解釋,必須挑戰社會習俗及固定的陳舊的思想。

自然科學家、哲學家們必須維繫與宗教、教育制度和政治環境之間的適當的關係,因此哥白尼、伽利略等人不得不面對狂風暴雨的洗禮。

書評 |《現代科學史》:科學地認識科學

伽利略在梵蒂岡會議上。此圖為羅伯特·弗勒裡的油畫。此圖表現伽利略被迫服從於權力滔天的教廷,反映了當時神學的勢大

我們需要認識發生在18、19世紀涉及各個領域的近乎全方位的科學和技術革新。背後的動機根源於啟蒙哲學,它頌揚人類理性理解世界的力量。牛頓和達爾文的科學時代已經到來,科學家們前赴後繼地發揮解釋效力,承諾人類以統治自然的力量。

科學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是前所未有的,與此同時,新的「啟蒙」世界觀認為,所有的變革都是以新科學為模型的並且新科學是所有的變革擴大其權力的源泉。那麼,科學是否就至高無上呢?

書評 |《現代科學史》:科學地認識科學

《名利場》雜誌刊登的威廉·克魯克斯手持陰極射線管的漫畫(圖片由倫敦的科學與社會圖庫提供)

我們需要注意作者在開卷之初就批評了輝格史。這個源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名詞,在如今,任何將過去視為一塊塊通往現在的墊腳石並認為現在勝於過去的歷史都被視為輝格史。

輝格史的敘事有什麼錯誤呢?比如,我們現在常常把哥白尼、伽利略放上神壇,認為他們超越了他們的時代,這種看法實際上剝離了當時的歷史環境,把當代的信念和價值觀投射到他們的身上。

並不是要否定「進步」,而是要重新審視構成「進步」的事實和理念。我們通常以為,所有今天已經被驗證是不正確的東西,就是非科學的。但是,現代科學的歷程證明,沒有哪一種模型(包括方案、數據、結論等)是永恆的。

比如,哥白尼模型取代了託勒密模型,而克卜勒模型又取代了哥白尼模型。假如某種模型一旦被取代,就被認為是非科學的,科學將完全失去它自身的歷史。

所謂科學,並不完全等於正確,而是在反覆糾正自身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錯誤」也是科學不可缺少的、必然的組成部分。

當人們置身其中,我們很難界定它是否正確,即使已經成為過去,或許它在未來仍會被證明是正確的,或含有正確的因子。

書評 |《現代科學史》:科學地認識科學

生命之樹,來自恩斯特·海克爾《自然創造史》第2卷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科學在現代文化裡擁有了特殊的地位和權力。人類逐漸發現,科學有時走向它曾經的對立面。

20世紀湧現的各種問題,即本書第二部分呈現的科學與環境、醫學、戰爭、性別運動等錯綜複雜的糾葛,讓現代人陷入思慮。

書評 |《現代科學史》:科學地認識科學

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

人們不再簡單地認為科學就是好的、客觀的、理性的和中立的。科學是什麼以及科學是幹什麼的這樣的問題變得更成問題了,它製造的問題與它解決的問題,構成這個問題的一體兩面。

就此而言,兩位作者書寫《現代科學史》的價值,圍繞現代科學歷程的認識及其引發的困惑,是關於科學和技術的本質的理解,也是關於進步的意義和可能性的爭議。

本文首發於《科技日報》,原文標題為:科學地認識科學—— 讀《現代科學史》

書評 |《現代科學史》:科學地認識科學

《現代科學史》

[英] 彼得·J.鮑勒 伊萬·R.莫魯斯 著

定價:128.00

中國畫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6

相關焦點

  • 科學在歷史與文化中的面目——評《現代科學史》
    作者:李大光,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國際科學素養促進中心研究員除了科學哲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傳播專業以外,科學史和科學文化課程現在已經是中國大學本科、碩士和博士課程的必選。這是中國教育界對科學本身的不斷認識和理解產生的重要變化。這種變化歷經上個世紀初庚子賠款留美學生在領悟了科學的本質後,用成立科學組織與創辦期刊開啟中國人對科學的完整真實的認識開始的。
  • 科學地認識科學
    作者:彼得·J·鮑勒/伊萬·R·莫魯斯譯者:朱玉/曹月 出版社:中國畫報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年6月字裡行間《現代科學史》是一部厚重又輕鬆的類教科書作品。科學的萌芽由來已久,早在古希臘時代,哲人們就在探索世界。不過,科學擁有確切的價值標準和研究目的,對公眾產生深刻影響,得到社會承認,迄今卻不到五百年的時間。科學發展到此,並非一蹴而就。我們需要認識發生在16、17世紀的天文學和自然哲學上的革命,這場革命挑戰的是在古希臘和歐洲中世紀就確立了的、長久以來被認為是相當合理的、基於地球中心說的天文學和自然哲學。
  • 胡恩海︱科學史絕非科學的註腳:科學革命的人文理解
    關於科學革命的討論濫觴於十七世紀。不過其時革命尚在如火如荼地展開,相關討論的焦點集中在科學的本性,而未有所謂「科學革命史」的理解。到十九世紀,現代科學的基本模式逐漸定型,一些學者便回到現代科學的源頭做起了編史和整理工作。
  • 專訪|吳國盛: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反對
    實際上,對於一個專業的科學史家,他需要明確意識到科學與技術的區分和聯繫,需要有意識地拒絕簡單的歷史進步觀,需要更多地了解科學成就背後的多種因素,而不是單純的讚美。《科學的故事》有更多的專業眼光。作為一部歷史書,從開端講起是很自然的。《科學的故事》是一個系列,第一本是「起源篇」,主要講希臘科學的起源。
  • 專訪|吳國盛: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反對
    實際上,對於一個專業的科學史家,他需要明確意識到科學與技術的區分和聯繫,需要有意識地拒絕簡單的歷史進步觀,需要更多地了解科學成就背後的多種因素,而不是單純的讚美。《科學的故事》有更多的專業眼光。作為一部歷史書,從開端講起是很自然的。《科學的故事》是一個系列,第一本是「起源篇」,主要講希臘科學的起源。希臘文明離中國很遠,為國人所不熟悉,但卻是「理解科學」最關鍵的一個環節。
  • 「智·識講座」高 洋:16世紀帕拉塞爾蘇斯主義的經驗與科學
    講座標題:16世紀帕拉塞爾蘇斯主義的經驗與科學主講人:高洋博士(西北大學科學史高等研究院講師,北京大學哲學系科學技術史專業博士,曾赴倫敦大學瓦爾堡研究所進行訪學交流。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科學文化專業委員會會員,歐洲西方神秘學研究學會(ESSWE)正式會員,鍊金術史與化學史學會(SHAC)會員。主要從事前現代西方科學思想史研究,重點關注赫爾墨斯主義及帕拉塞爾蘇斯主義相關思潮,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赫爾墨斯文集》譯註及研究」。開設公眾號「西方神秘學評論」,主要以譯介和書評的方式關注西方神秘學相關領域學術研究進展。)
  • 阿拉伯世界的科學:科學史忽略的視界 ——評《尋路者: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
    在科學史和科學文化的教學中,主要的內容都被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的科學、近代科學革命,乃至現代迅猛發展的新科學技術所充斥。但是,在談及科學的起源時必定與歷史悠久的國家歷史和文化有關。阿拉伯科學在科學史上的地位難以忽略,但是又似乎並不清晰。中國畫報出版社的新書《尋路者: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空缺。
  • 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教師閆宏秀「自然辯證法」新成果出版
    值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成立40周年之際,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教師閆宏秀(第二作者)「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究讀本」叢書之一的《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研究>讀本》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
  • 哥白尼的天文學革命,如何拉開現代科學發展的序幕?
    此文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朱孝遠教授所撰書評,評述這本書的研究歷程以及主要觀點,並解析哥白尼提出的諸種科學與哲學問題。庫恩深受柯瓦雷的科學史編史綱領影響,並突破了《伽利略研究》僅局限於科學內部史的研究方法,將科學置於當時的文化背景之下加以考察,開創了內部史與外部史的結合的編史綱領。」
  • 陳靜:講述科學史的獨特角度——《科學大師的失誤》編輯手記轉載
    陳靜:講述科學史的獨特角度(本文來自陳靜科學網博客)——《科學大師的失誤》編輯手記 文/ 陳靜(北京大學出版社副編審)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7877為什麼約裡奧-居裡夫婦一而再再而三地錯失良機?霍金到底做了什麼不光彩的事?……這許多的疑問都可以在楊建鄴教授的《科學大師的失誤》中找到答案。正如偉大的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所說:「科學史不限於羅列成功的研究活動。科學史應該向我們闡明失敗的研究過程,並且解釋,為什麼某些最有才幹的人們未能找到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而另外一些人的名聲又如何大大地強化了他們所陷入的誤區。」
  • 科學也會有錯誤嗎?如何科學地認識科學?
    科學這個詞,在大家的觀念中很可能意味著正確,有的人甚至會把它與正確等同起來。這其實沒毛病,因為在現有的人類認知條件下,科學是代表著正確的。科學是人們正確認識和總結宇宙客觀規律所建立的一套理論體系。在現今,目前被認同的科學都是「在一定範圍內」是「正確」的,如果它不是「正確」的,那它就不能叫科學了。但是科學的這種「正確」卻是有範圍和時效的!也就是說,它既不是在所有情況下正確,也不是永遠正確的。這是為什麼呢?
  • 哥白尼的天文學革命,如何拉開了現代科學發展的序幕?
    倘若用英文在國際網際網路上輸入這本書的書名、作者和書評字樣,會出現38400條信息。我知道,這本書的誕生經歷了一個奇特的蒸餾和結晶的過程,這個過程持續了23年。庫恩深受柯瓦雷的科學史編史綱領影響,並突破了《伽利略研究》僅局限於科學內部史的研究方法,將科學置於當時的文化背景之下加以考察,開創了內部史與外部史的結合的編史綱領。」
  • 世界觀:現代人必須要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
    也可以說,這個「科學的透鏡」更清晰地聚焦於那些原本並沒有那麼引人注目的問題。我希望你像我一樣喜歡該領域,而且特別希望它可以引起你的興趣,讓你願意以後再回過頭來更深入地研究這些問題。像這樣的介紹性著作尤其具有挑戰性。一方面,我想準確地展示歷史、哲學以及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繫;另一方面,我想避免讓第一次接觸這一話題的人接觸太多細枝末節的東西。
  • 科學是一種現代觀念,哲學家以獨特的思想,建立了西方的科學
    而我們今天就聊一聊文化中的科學。根據一種極為常見的理解,科學史有三個迥然不同的階段。據說科學起源於古希臘,當時哲學家第一次擺脫了祖先的神話,尋求自然現象的理性解釋。隨後,基督教的出現使科學遭遇了挫折在中世紀顯著衰落。但是隨著17世紀的科學革命,科學勝利地出現了,此時它終於擺脫了宗教,沿著進步的道路走到現在。
  • 為什麼現代科學沒有誕生在中國?
    最近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現代科學沒有誕生在中國?客觀地講,現代科學,的確沒有誕生在中國,中國甚至不具備誕生現代科學的土壤:即使沒有西方的入侵,中國出現現代科學的可能性依然十分渺茫。因為,中國文化土壤中孕育的是科技,而不是科學。科技與科學不同,科學是一門理論學科,是回答「是什麼」「為什麼」的學科;而科技是一門應用學科,是解決「做什麼」「怎麼做」問題。
  • 科學史中"內史"與"外史"劃分的消解
    正如科學史家薩克雷所說,由於觀念論的哲學性歷史佔主導地位,在50-60年代的大部分時期,人們很自然地注意遠離任何對科學的社會根源的討論。即使出現這種討論,那也是發生在一個明確界定的領域,並由社會學家而非科學史家進行。在這一時期,柯瓦雷關於伽利略和牛頓的經典研究奠定了觀念論科學史的主導地位。
  • 有人說現代科學停滯不前,這是真的麼?
    現在在網上,尤其是貼吧,論壇,自媒體等等,總有人發表這樣的觀點:自從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後,現代科學停滯不前了100多年。那這樣的論斷真的合理麼?實際上,並非如此,如今的科學發展異乎尋常地快。口說無憑,我們可以來簡單地回顧一下,現代科學的歷史。
  • 科學觀察及其在科學認識中的作用
    什麼是科學觀察科學觀察,又稱觀察方法,它是人們在探索自然奧秘和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中,經驗層次上的基本認識手段。科學觀察是指人們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通過感官,有計劃、有目的地對研究對象進行仔細、認真地考察,感受客觀事物提供的信息。因此觀察是人們通過感官感受研究對象信息的過程,是獲取科學事實的一種基本方法。
  • 現代科學在醫學界遇到了滑鐵盧(現代科學的局限性)
    所以說中醫雖然不知道直接的具體病毒原因,卻知道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而科學根本就認識不到這一點,所以也根本就沒有辦法找到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比如氣的概念,靈魂的概念等等,但這些概念在特定條件下都可以驗證出來,所以反證明了現代科學的不足之處。
  • 建立西方科學史譯著的高地
    對於「科學源流譯叢」,吳國盛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推進了他自己呼籲的「儘快成規模地推出西方科學史的經典著作的中譯本」的目標。它涵蓋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是為數不多的科學通史著作之一。作者儘可能地使用原始文獻和權威研究文獻,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糾正了歷史誤解。特別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對概念非常敏感,擅長深入細緻地討論「科學」內容背後的哲學語境,讓人深切意識到為什麼西方早期科學被稱為「自然哲學」。而這是目前中國學者做西方科學史時非常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