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大光,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國際科學素養促進中心研究員
除了科學哲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傳播專業以外,科學史和科學文化課程現在已經是中國大學本科、碩士和博士課程的必選。這是中國教育界對科學本身的不斷認識和理解產生的重要變化。這種變化歷經上個世紀初庚子賠款留美學生在領悟了科學的本質後,用成立科學組織與創辦期刊開啟中國人對科學的完整真實的認識開始的。
在過去的100多年時間內,國人由過去的認為科學是「分科之學」開始意識到科學是一種系統的事業,是關於探索自然規律的學問,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
科學史的書籍已經非常多。大概國際上流行的科學史著作中國都已經引進,也成為科學史學者們經常引用的經典。但是,如果想真正理解科學,大概應該從縱向(科學史)和橫向(科學文化)兩個維度理解科學的本質,才能真正理解科學。從這個角度講,中國畫報出版社的《現代科學史》是一本將科學放置於兩個維度進行簡要,但是精準闡述的好書。
中文譯本《現代科學史》的原題目是「Making Modern Science: A Historical Survey」,直譯應該是「現代科學的產生:歷史的審視」。兩位英國作者彼得. J. 鮑勒(Peter J. Bowler)和伊萬.R.莫魯斯(Iwan Rhys Morus)認為,科學的發展擴展了我們的知識和對世界的控制,這些知識和控制影響著社會和文化,但同時也受到社會和文化的影響。這本書中,作者探索了科學史本身及其對現代思想的影響。這本《現代科學》是為大學科學史課程的入門設計的文本,也是為普通讀者設計的單本介紹。
《現代科學史》, [英]彼得·J·鮑勒、伊萬·R·莫魯斯著,朱玉曹月譯,
中國畫報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
這本書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討論現代科學發展中的關鍵事件,包括科學革命和地質學、物理學和生物學等方面的科學家個人成就。《現代科學》這樣記錄了科學思維的所有重大發展,從十七世紀的革命思想到進化論、遺傳學、核物理和現代宇宙學的當代問題。第二部分是對源自科學的社會關係的最重要主題的分析,這些發現迫使社會重新思考其宗教、道德或哲學價值。從科學史角度講,這本書會使得大學本科一年級以上教育程度的學生和初步涉及科學史的讀者儘快入門,為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打下基礎。這本書由經驗豐富的歷史學家撰寫,鼓勵學生把科學史視為科學與現代社會之間的一個相互關聯的複雜網絡,而不是一系列的名稱和日期構成的歷史記錄。從這個角度講,這是一部,但是非常需要的、通俗易懂的科學史導論,會使得本科生和好奇的讀者感興趣。
科學文化是一個比較寬泛而抽象的話題。但是,只有理解了科學在歷史與現實中與人類文化之間的衝突與衝撞,才能真實理解科學文化的意義。這本書涉及到科學組織的形成、科學與宗教、通俗科學的發展、科學與技術的關係、科學與意識形態、科學與醫學、科學與戰爭以及科學與性別,也就是女性在科學中的地位。科學文化涉及到與政治、生態和倫理等方面的議題,通過詳盡而具體的案例讓人有所醒悟。
這本書的目的是討論現代科學的形成,但問題是培根學派的大部分觀點,以及其他哲學觀點,儘管有略微的提及,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這對理解現代科學的興起是一種損害。假如作者再多寫一章科學方法的誕生與發展,即使是歷史漫遊,對內容的完整性也會是一種完美的補償。但是,感興趣的讀者會根據作者的簡單描述去搜尋更多書籍,將會有更多收穫。
另外,在每一章末尾的「結論」都是本書中沒有觀點支持的斷言,而不是他們所涵蓋的證據和論點的實際結果。毫無疑問,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將550年的科學發現壓縮成一卷很困難。這大概是這本書的弱點。如果在結論中涉及到的觀點在相應段落和篇章中有所描述,就會更好地完成其預期目的。
可以這樣說,專業的歷史學家不需要這本書。對歷史感興趣的科學家或受過良好教育的外行人可能會覺得多數科學史書太深奧或太難懂。如果你想在一本完全學術性的書和一本愉悅的讀物之間尋找一個中間地帶,或者如果你需要一本偉大的參考書目或濃縮的摘要書,這幾乎是你唯一的選擇。
作者其他文章
1、阿拉伯世界的科學:科學史忽略的視界 ——評《尋路者: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
2、《科學技術傳播百科全書》中文版即將出版面世
3、英國皇家學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