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在歷史與文化中的面目——評《現代科學史》

2020-08-05 科普天津雲

作者:李大光,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國際科學素養促進中心研究員


除了科學哲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傳播專業以外,科學史和科學文化課程現在已經是中國大學本科、碩士和博士課程的必選。這是中國教育界對科學本身的不斷認識和理解產生的重要變化。這種變化歷經上個世紀初庚子賠款留美學生在領悟了科學的本質後,用成立科學組織與創辦期刊開啟中國人對科學的完整真實的認識開始的。

在過去的100多年時間內,國人由過去的認為科學是「分科之學」開始意識到科學是一種系統的事業,是關於探索自然規律的學問,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


科學史的書籍已經非常多。大概國際上流行的科學史著作中國都已經引進,也成為科學史學者們經常引用的經典。但是,如果想真正理解科學,大概應該從縱向(科學史)和橫向(科學文化)兩個維度理解科學的本質,才能真正理解科學。從這個角度講,中國畫報出版社的《現代科學史》是一本將科學放置於兩個維度進行簡要,但是精準闡述的好書。

中文譯本《現代科學史》的原題目是「Making Modern Science: A Historical Survey」,直譯應該是「現代科學的產生:歷史的審視」。兩位英國作者彼得. J. 鮑勒(Peter J. Bowler)和伊萬.R.莫魯斯(Iwan Rhys Morus)認為,科學的發展擴展了我們的知識和對世界的控制,這些知識和控制影響著社會和文化,但同時也受到社會和文化的影響。這本書中,作者探索了科學史本身及其對現代思想的影響。這本《現代科學》是為大學科學史課程的入門設計的文本,也是為普通讀者設計的單本介紹。


科學在歷史與文化中的面目——評《現代科學史》

《現代科學史》, [英]彼得·J·鮑勒、伊萬·R·莫魯斯著,朱玉曹月譯,

中國畫報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

這本書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討論現代科學發展中的關鍵事件,包括科學革命和地質學、物理學和生物學等方面的科學家個人成就。《現代科學》這樣記錄了科學思維的所有重大發展,從十七世紀的革命思想到進化論、遺傳學、核物理和現代宇宙學的當代問題。第二部分是對源自科學的社會關係的最重要主題的分析,這些發現迫使社會重新思考其宗教、道德或哲學價值。從科學史角度講,這本書會使得大學本科一年級以上教育程度的學生和初步涉及科學史的讀者儘快入門,為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打下基礎。這本書由經驗豐富的歷史學家撰寫,鼓勵學生把科學史視為科學與現代社會之間的一個相互關聯的複雜網絡,而不是一系列的名稱和日期構成的歷史記錄。從這個角度講,這是一部,但是非常需要的、通俗易懂的科學史導論,會使得本科生和好奇的讀者感興趣。


科學文化是一個比較寬泛而抽象的話題。但是,只有理解了科學在歷史與現實中與人類文化之間的衝突與衝撞,才能真實理解科學文化的意義。這本書涉及到科學組織的形成、科學與宗教、通俗科學的發展、科學與技術的關係、科學與意識形態、科學與醫學、科學與戰爭以及科學與性別,也就是女性在科學中的地位。科學文化涉及到與政治、生態和倫理等方面的議題,通過詳盡而具體的案例讓人有所醒悟。

這本書的目的是討論現代科學的形成,但問題是培根學派的大部分觀點,以及其他哲學觀點,儘管有略微的提及,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這對理解現代科學的興起是一種損害。假如作者再多寫一章科學方法的誕生與發展,即使是歷史漫遊,對內容的完整性也會是一種完美的補償。但是,感興趣的讀者會根據作者的簡單描述去搜尋更多書籍,將會有更多收穫。

另外,在每一章末尾的「結論」都是本書中沒有觀點支持的斷言,而不是他們所涵蓋的證據和論點的實際結果。毫無疑問,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將550年的科學發現壓縮成一卷很困難。這大概是這本書的弱點。如果在結論中涉及到的觀點在相應段落和篇章中有所描述,就會更好地完成其預期目的。

可以這樣說,專業的歷史學家不需要這本書。對歷史感興趣的科學家或受過良好教育的外行人可能會覺得多數科學史書太深奧或太難懂。如果你想在一本完全學術性的書和一本愉悅的讀物之間尋找一個中間地帶,或者如果你需要一本偉大的參考書目或濃縮的摘要書,這幾乎是你唯一的選擇。


作者其他文章


1、阿拉伯世界的科學:科學史忽略的視界 ——評《尋路者: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

2、《科學技術傳播百科全書》中文版即將出版面世

3、英國皇家學會


end


科學在歷史與文化中的面目——評《現代科學史》

科學在歷史與文化中的面目——評《現代科學史》

科學在歷史與文化中的面目——評《現代科學史》

相關焦點

  • 書評 |《現代科學史》:科學地認識科學
    《現代科學史》是一部厚重又輕鬆的類教科書作品。兩位英國科學史家彼得·J.鮑勒和伊萬·R.莫魯斯有著豐富的大學教授經驗,以通俗講解的方式、配合繪畫、實驗示意圖、手稿、照片等珍貴圖片,意欲向讀者介紹這場非凡的歷程以及相關的科學觀念是如何變化的。
  • 阿拉伯世界的科學:科學史忽略的視界 ——評《尋路者: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
    在科學史和科學文化的教學中,主要的內容都被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的科學、近代科學革命,乃至現代迅猛發展的新科學技術所充斥。但是,在談及科學的起源時必定與歷史悠久的國家歷史和文化有關。阿拉伯科學在科學史上的地位難以忽略,但是又似乎並不清晰。中國畫報出版社的新書《尋路者: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空缺。
  • 專訪|吳國盛: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反對
    「科學的出現是一個『奇蹟』」。吳國盛認為,科學並不是人類歷史上的一種普遍文化現象。技術是,但科學不是。那麼在歷史上,科學經歷了怎樣的發展呢?在《科學的故事》一書中,吳國盛詳述了科學的起源和發展歷史:希臘城邦文明被視為科學的誕生地。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科學在希臘城邦文明中誕生。
  • 胡恩海︱科學史絕非科學的註腳:科學革命的人文理解
    科學編史學之父、英國學者威廉·休厄爾(William Whewell)的三卷本巨著《歸納科學史》(History of the Inductive Sciences)是歷史地理解科學進程的開端。與此同時,英吉利海峽對岸的法國哲學社會學家孔德在《實證哲學教程》中把人類知識的歷史分為三個階段——神學的、形上學的和實證的:前兩個階段的意義僅在於開創第三個階段,後者開始的標誌正是十七世紀的科學革命。
  • 專訪|吳國盛: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反對
    「科學的出現是一個『奇蹟』」。吳國盛認為,科學並不是人類歷史上的一種普遍文化現象。技術是,但科學不是。那麼在歷史上,科學經歷了怎樣的發展呢?在《科學的故事》一書中,吳國盛詳述了科學的起源和發展歷史:希臘城邦文明被視為科學的誕生地。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科學在希臘城邦文明中誕生。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2世紀,在希臘化地區茁壯成長。
  • 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教師閆宏秀「自然辯證法」新成果出版
    值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成立40周年之際,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教師閆宏秀(第二作者)「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究讀本」叢書之一的《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研究>讀本》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
  • 上海交大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舉辦「人工智慧、倫理與文化高端論壇」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舉辦「人工智慧
  •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舉辦「人工智慧、倫理與文化...
    10月31日上午,由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主辦,上海交通大學文科建設處資助的「人工智慧、倫理與文化高端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圖書信息樓9層會議室召開。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李俠主持開幕式,上海交通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王震致歡迎詞。
  • 科學史中"內史"與"外史"劃分的消解
    「內史論」(internalism)強調科學史研究只應關注科學自身的獨立發展,注重科學發展中的邏輯展開、概念框架、方法程序、理論的闡述、實驗的完成,以及理論與實驗的關係等等,關心科學事實在歷史中的前後聯繫,而不考慮社會因素對科學發展的影響,默認科學發展有其自身的內在邏輯。科學史的「外史」(external history)則指社會等因素對科學發展影響的歷史。
  • 「博雅大學堂」雲課程直播預告|江曉原:作為通識的科學史
    本書由學科力量較強的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科學史系的幾位專家學者合著,從科學史的意義發端,在總論其學科史、功能、定位、方法範式以及在中國的歷史和現狀後,前五講追溯了古希臘、古代中國、阿拉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發展歷程,後十講則著眼於獨立學科如天文學、物理學、數學、化學等,以若干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裡程碑連線,貫串整個人類科學史,兼顧內史與外史,擇要敘論重要人物、事件及其社會功能、文化性質並時加點評,顯現了紮實的科學和人文功底
  • 張劍:追念中國近現代科學史學科奠基人樊洪業先生
    在國內已出版的綜合性中國近代科學史論著中,這是迄今最好的一部。然後提出「值得討論的幾點意見」:一、本叢書以「中國近代文化轉型」為題,而本書作者在前言中專門有一段文字論及轉型,其基本論點是:近代科學與傳統中國科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體系,中國近代科學不是從傳統中國科學通過轉型而發展起來,因此沒有轉型過程。本書不是考察轉型,而是考察中國近代科學的發生發展。
  • 建立西方科學史譯著的高地
    它涵蓋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是為數不多的科學通史著作之一。作者儘可能地使用原始文獻和權威研究文獻,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糾正了歷史誤解。特別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對概念非常敏感,擅長深入細緻地討論「科學」內容背後的哲學語境,讓人深切意識到為什麼西方早期科學被稱為「自然哲學」。而這是目前中國學者做西方科學史時非常欠缺的。
  • 為什麼現代科學沒有誕生在中國?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它能讓人很輕易就得出中國文化不如西方文化的謬論。如果不是在這次疫情中,亞洲國家優異的抗疫表現,我們都很難找到理由去反駁它。客觀地講,現代科學,的確沒有誕生在中國,中國甚至不具備誕生現代科學的土壤:即使沒有西方的入侵,中國出現現代科學的可能性依然十分渺茫。因為,中國文化土壤中孕育的是科技,而不是科學。
  • 科學是一種現代觀念,哲學家以獨特的思想,建立了西方的科學
    提到宗教文化,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而我們今天就聊一聊文化中的科學。根據一種極為常見的理解,科學史有三個迥然不同的階段。據說科學起源於古希臘,當時哲學家第一次擺脫了祖先的神話,尋求自然現象的理性解釋。隨後,基督教的出現使科學遭遇了挫折在中世紀顯著衰落。但是隨著17世紀的科學革命,科學勝利地出現了,此時它終於擺脫了宗教,沿著進步的道路走到現在。
  • 李約瑟之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比較科學史?
    作為一名研究中國科學史的西方學者,他和本刊記者深入談論了現代西方學界對「李約瑟之問」的批評,它的歷史意義和現代性等諸多問題。而科學史是以科學關注的中心作為分析對象的,也就是說,在科學史上,科學的地位並不等同於科學在科學中的地位。對於物理學家、化學家或者應用數學領域的人來說,當你談到他們學科的歷史時,他們理解的方式很可能與了解該領域的現狀、最新發展有關,比如這些領域進行了哪些研究,有哪些成果,他們的發現有多可靠。
  • 人類最偉大的科學與科學家,兩部趣味又權威的書為你講透
    真實的科學與科學家,究竟是怎樣?這兩部傑出的大書,必須結合起來向讀者們推薦。因為,二者具有強烈的內在關聯,且呈現出深度的互補特性,共同努力之下,趣味而又權威地講透了那些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與科學家。其一,《現代科學史》。作者是曾任英國科學史學會主席的彼得·J.鮑勒,國際科學史大家,影響深遠的科普作家。
  • 科普求真:從中華文化主體意識去解讀科學的真相
    每個人從小到大接受的都是科學化教育,所以現代中國人以為自己學了些科學知識,就知道科學是什麼以及哪些是偽科學。其實,掌握了部分科學知識與認識到科學是什麼有著天壤之別。因此,那些掌握部分科學理論知識的無意識的現代中國人並不知道科學是什麼,他們所定義出來的科學僅限於他們所掌握的那部分科學理論知識所做出的主觀臆斷,並不是基於科學歷史性的整體進行考察所獲得的結論。要知道科學是什麼,必須從整部科學史中去探尋。
  • 一份科學史書單
    英國哲學家格雷林在《天才時代》一書中說:「17世紀最有學識的人在短暫和動蕩的時間內完成了從中世紀到現代的轉變。」科學革命的發生及其威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對於科學與技術的關係、科學與知識和真理的關係卻充滿懷疑和爭論。學者陳嘉映寫道:「科學似乎給我們提供了世界的真相。
  • 張卜天:在科學史「新大陸」開疆拓土
    科學史分為實證史、思想史、社會史等很多領域,張卜天最關注的是科學思想史。甚至可以說,他真正關心的是思想史裡面的文化背景,是哲學、宗教乃至塵封在現代性背後的神秘學,是科學之所以成為科學的「土壤」。  「科學」二字,更多是一個前綴。
  • 世界觀:現代人必須要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
    像我們這樣對科學史和科學哲學進行全職研究的人,大多數來自學術領域,通常會陷入自身學科的細節中,經常忘記這樣的細節在剛接觸這一領域的人看來會是什麼樣子。在面對細枝末節的時候,初學者常常會覺得「為什麼會有人關心這些東西」,然後就放棄了。這可以理解。細節很重要,但是它們的重要性只有放在一個更廣闊的背景中才能體現出來。因此在這裡,我正是希望展現出這樣一個更廣闊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