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恩海︱科學史絕非科學的註腳:科學革命的人文理解

2020-12-05 澎湃新聞
過去數百年間,當基督教世界的大師都在從事哲學研究,一個近乎全新的自然展現在了我們面前……毫無疑問,如果科學被正確且普遍地培育,沒有什麼會比它傳播得更快了。

——約翰·德萊頓(John Dryden),1668

現代早期的科學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事件之一。當詩人德萊頓在十七世紀中葉目睹了自然科學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劇變,出於驚嘆寫下這段話,他並未料想到這是一把即將開啟現代閘門的鑰匙。可以說,科學革命的影響滲透到了西方文明的各個層次:圍繞新科學本性的思想論爭,帶動了現代哲學的發展;科學觀念對倫理價值的衝擊,開啟了與基督教傳統充滿張力的世俗化進程;技術手段的變革,引發了後續數次工業革命;最終,科學發展伴隨殖民擴張,亦成為全球化的核心推手。

關於科學革命的討論濫觴於十七世紀。不過其時革命尚在如火如荼地展開,相關討論的焦點集中在科學的本性,而未有所謂「科學革命史」的理解。到十九世紀,現代科學的基本模式逐漸定型,一些學者便回到現代科學的源頭做起了編史和整理工作。科學編史學之父、英國學者威廉·休厄爾(William Whewell)的三卷本巨著《歸納科學史》(

History of the Inductive Sciences

)是歷史地理解科學進程的開端。與此同時,英吉利海峽對岸的法國哲學社會學家孔德在《實證哲學教程》中把人類知識的歷史分為三個階段——神學的、形上學的和實證的:前兩個階段的意義僅在於開創第三個階段,後者開始的標誌正是十七世紀的科學革命。十九世紀末,恩斯特·馬赫(Ernst Mach)的《力學史評》(

Science of Mechanics: A Critical and Historical Account of Its Development

)的出版標誌著實證主義科學史研究的成型。

恩斯特·馬赫:《力學史評》

批判輝格史學:今天的數學是古代的數學的進步?

毋庸置疑,二十世紀前的科學史學者為後人做了大量的鋪墊工作,但他們的研究卻受困於當時歷史觀和方法論的局限。巴特菲爾德(Herb Butterfield)在《現代科學的起源》中批判了受「歷史的輝格解釋」(Whig history)影響的科學史書寫。所謂輝格史觀,乃進步史觀的一個分支,認為人類文明不可逆轉地從落後邁向先進,從愚昧轉為開明。輝格史觀在科學史書寫中尤為泛濫,它使科學史淪為現代自然科學帝國的附庸,為後者的正當性辯護,從而喪失自身本應有的批判、反思能力。我們中學和大學的數學教材就是典型的輝格數學史:用最新的數學進展統攝理解之前的數學史,以刻畫我們如何取得現階段的成就。歐幾裡得幾何是人類數學的初級形式,從歐式幾何到近代早期的解析幾何是一種「進步」,從解析幾何到黎曼幾何又是一種「進步」。

[英]赫伯特·巴特菲爾德:《現代科學的起源》,張卜天譯,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年12月,38元。

但敏銳的數學思想史家如雅各布·克萊因(Jacob Klein)激烈地反對這種數學進步觀。克萊因曾師從海德格爾和胡塞爾,與列奧·施特勞斯關係密切,施特勞斯多次表示,克萊因是自己最佩服的哲學家之一。在《希臘數學和哲學中的數的概念》一文

(收於《雅各布·克萊因思想史文集》)

中,克萊因討論了古希臘的數(arithmos)的概念的意向性,繼而在代表作《希臘數學思想與代數的起源》(

Greek Mathematical Thought and the Origin of Algebra

),他又從數的意向變化,分析了數的概念的演變:古希臘的數總是「被計數之物」,系由確定數目的確定之物構成,因此不包括無理數和分數;現代的數,經過阿拉伯-近代早期的數學變革,完全喪失了原初直接指向確定之物的「第一意向」,成為抽空了意義的符號,是故,能把一些最初僅由運算規則規定的對象(如負數、無理數、虛數)納入其中——而只有在這種符號性的思維方式下,一種普遍適用於數和量的代數學才是可能的。在這個意義上,與其說數從古到今是一種「進步」,不如說是一種「嬗變」(mutation);可見,輝格史觀是簡單的。

[美]雅各布·克萊因:《雅各布·克萊因思想史文集》,張卜天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年7月,68元。

除了對輝格史觀的批判,巴特菲爾德在《現代科學的起源》中另一項令人矚目的貢獻是,他第一次把「科學革命」作為核心概念使用,由此,這個命名便初步流行了開來。依照巴特菲爾德的定義,科學革命指西方科學在1300年到1800年間發生的變革——不同於後來的科學史家聚焦於十六至十八世紀的做法,他把科學革命的上限提到了中世紀晚期。顯然,這是受到了法國科學史的開創性人物皮埃爾·迪昂(Pierre Duhem)影響。正是迪昂關於中世紀力學的研究把現代科學革命的起源確定在了中世紀晚期。

亞歷山大·柯瓦雷:伽利略和笛卡爾犯下同一個錯誤是巧合?

皮埃爾·迪昂

迪昂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法國科學思想史流派的開山鼻祖。他幾乎以一己之力查閱文獻,單槍匹馬地撬開了整個中世紀物理學的思想寶庫。在研究達文西手稿時,迪昂發現了一些十四世紀巴黎經院學者的工作,所幸法國國家圖書館完好地保存了這些哲學家的手稿,使他得以一窺究竟。此後,迪昂的三卷本《萊昂納多·達·文西研究》(

Étude sur Léonard de Vinci

)問世,讓布裡丹等巴黎學者的工作重見天日。在迪昂的激勵下,越來越多的優秀學者投身到了科學史的事業之中,其中就包括後來對科學史研究產生深遠影響的亞歷山大·柯瓦雷(Alexandre Koyré)。

亞歷山大·柯瓦雷

柯瓦雷是俄國貴族後裔,年少時負笈前往哥廷根大學,跟過胡塞爾和數學大師希爾伯特,後在巴黎大學求學。他的《伽利略研究》是科學思想史流派的奠基性作品,不過該書在1934年出版後並沒有立刻引起廣泛關注,因為當時二戰的烏雲已經蔓延到歐羅巴的上空。柯瓦雷雖為俄國人,卻深愛法蘭西,國難當頭,他輾轉開羅,決定加入「自由法國」組織,為戴高樂效力。戴高樂欣賞柯瓦雷的才幹和勇氣,但也認為「如果能有這麼一位學識卓越之士留在美國,那麼『自由法國』事業或許會受益」。於是,柯瓦雷和法國一批最優秀的知識分子流亡紐約,開始了在美國的學術生涯。

在某種意義上,柯瓦雷在北美嶄露頭角是天時地利的結果。戰後,喬治·薩頓(George Sarton)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辛苦耕耘的北美科學史研究開始生根發芽。新一代科學史家在編制日益擴大的北美大學體系中尋找契機,他們想以完全職業化的方式來構建這門學科。正當他們苦苦尋求理想範式的時候,《伽利略研究》如同繆斯女神一般給了他們靈感:這本極富洞見的著作揭示了他們初創的學科可能會具有怎樣激動人心的思想意義。於是,在柯瓦雷的指引下,法國科學思想史傳統開始積極深入地影響美國新一代科學史家。後來執掌哈佛大學科學史系的I. B. 科恩曾是柯瓦雷的學生;日後憑藉《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而獲得跨學科、世界性影響的託馬斯·庫恩更直言不諱道:「我有三位法國導師:迪昂、梅耶松和柯瓦雷。」此外,吉利斯皮(Gillispie)也說:「科學史作為一種職業,產生於薩頓和柯瓦雷的思想在四十年代初的聯姻。」

[法]亞歷山大·柯瓦雷:《伽利略研究》,劉勝利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43元。

《伽利略研究》通常被看作是柯瓦雷最典型、最具個人特色的科學史作品。該書由三個獨立,但彼此相關的篇章構成,旨在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經典物理學如何起源於表述落體定律和慣性定律的努力?其中第二篇《落體定律——笛卡爾與伽利略》是全書最精彩的部分。1604年,伽利略率先提出了經典物理學的第一個定律——落體定律。十五年後,荷蘭物理學家畢克曼(Beeckman)在笛卡爾回信的幫助下,表述了另一個版本的落體定律,而這個版本正是該定律的完成時態,即我們時代的版本(運動物體的速度與時間成正比,v=gt)。有趣的是,畢克曼的「正確」表述是通過曲解笛卡爾的回信得出的,笛卡爾在信中犯了一個和十五年前的伽利略一樣的錯誤,認為運動物體的速度與通過的距離成正比。在柯瓦雷看來,錯誤的巧合也是真理的巧合,體現了伽利略、笛卡爾二人「思想的隱秘的發展歷程」:他們表述的是一個內核相似,但形態「錯誤」的落體定律,在這個「錯誤」的定律所涉及的特定概念(空間、作用、運動)中,已然隱含著從傳統亞里斯多德和衝力物理學的轉變。柯瓦雷深情地說:

人類心靈經歷了漫長而艱苦的努力,才形成了這種關於運動的新觀念……並越來越準確地將它表達出來。……在這段歷史中,我們看到了人類心靈頑強地對付著同樣的問題,不知疲倦地遭遇到同樣的困難與障礙,然後緩慢和艱難地為自身鍛造出能夠克服這些困難與障礙的工具。(《伽利略研究》,165頁)

[法] 亞歷山大·柯瓦雷:《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張卜天譯,商務印書館,2016年10月,68元。

如果說《伽利略研究》關注的是「世界觀」(world views)的革命,那麼柯瓦雷另一部聲譽斐然的著作、《伽利略研究》的姊妹篇《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討論的則是「世界感」(world-feelings)的革命:用柯瓦雷自己的說法,前者是後者的前史。《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始於庫薩的尼古拉(Nicolas of Cusa)的宇宙觀,終於牛頓關於無限空間的絕對性,以及一位與自然相區別的人格上帝的全能性的斷言,揭示了十七世紀科學革命對宇宙論的改造:「和諧整體宇宙(cosmos)的打碎和空間的幾何化。」在柯瓦雷看來,古希臘的cosmos是一個有限、有序的整體,其空間結構體現了世界本然的完美與價值;後來的universe則是一個無限的、不確定的、沒有等級結構的現代宇宙概念。這種宇宙論的嬗變意味著亞里斯多德的空間概念(世界內面被分化了的一系列處所)被歐幾裡得的空間概念(本質無限且均勻的廣延)所取代。

[法] 亞歷山大·柯瓦雷:《牛頓研究》,張卜天譯,商務印書館,2016年10月,79元。

張卜天:翻譯者的任務

在柯瓦雷之後,二十世紀後半葉,新一代科學史家紛紛以不同的方式、維度來刻畫科學革命的進程,其中荷蘭科學史家H. 弗洛裡斯·科恩編纂的《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是對科學革命研究工作的百科全書式總結。他網羅了幾乎所有關於科學革命的看法,很好地協調了「內史」(關注科學自身脈絡的演化迭代)與「外史」(強調社會文化對科學的決定性作用)的關係。對科恩而言,內史、外史的不同路徑並不衝突,應該把科學史研究「從非此即彼的無果立場中解救出來」。通過對科學革命各個層次和研究方式的編史學綜述,科恩首次為我們描繪了西方科學史這一年輕的學科在科學革命方向所積累的研究成果。

[荷]H. 弗洛裡斯·科恩:《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張卜天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10月,89元。

不過對中國讀者和學界而言,除了需要思考西方科學史研究自身的意義,一個更引人深思的問題是:研究西方科學史對當代中國的意義是什麼?

不少人發現,西方科學史的經典著作也就是最近十多年才像變戲法似的有了漢譯,而大多數譯本總離不開一個叫張卜天的名字。和迪昂的單槍匹馬一樣,張卜天也幾乎憑藉一己之力,承擔起翻譯西方科學史名著的事業。他以「科學源流譯叢」和「科學史譯叢」為主陣地,筆耕不輟地把一本又一本的科學史名著翻譯為現代漢語:「我早就定位清楚了,翻譯是我第一重要的事。」對西方科學史研究的意義,張卜天有自己的思考:

中國學術界近二十年來從西方政治、社會、文化、倫理等角度對現代性進行的反思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來自西方科學視角的反思嚴重滯後。…… 研究西方科學史的真正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反思我們當前的處境,照亮前進的道路。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越來越真切地感受到,東西方文化只有互相參照,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各自的優點和缺點。科學史絕非科學的註腳……(《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總序 ,第3頁)

張卜天

哲學家萊布尼茲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認為文明之間的借鑑是「用一盞燈點亮另一盞燈」。中國的西方科學史研究應該成為這個比喻的寫照,生發真正的人文意義和科學價值,照亮前進的道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建立西方科學史譯著的高地
    顧名思義,這套書追溯近代科學的起源,收入的主要是西方科學史方面的書,首批推出3本,分別是荷蘭科學史家E.J.戴克斯特霍伊斯的《世界圖景的機械化》、美國科學史家愛德華·格蘭特的《近代科學在中世紀的基礎》以及美國科學史家I.B.科恩的《新物理學的誕生》。
  • 科學在歷史與文化中的面目——評《現代科學史》
    作者:李大光,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國際科學素養促進中心研究員除了科學哲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傳播專業以外,科學史和科學文化課程現在已經是中國大學本科、碩士和博士課程的必選。這是中國教育界對科學本身的不斷認識和理解產生的重要變化。這種變化歷經上個世紀初庚子賠款留美學生在領悟了科學的本質後,用成立科學組織與創辦期刊開啟中國人對科學的完整真實的認識開始的。
  • 專訪|吳國盛: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反對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他先後創作了《科學的歷程》《什麼是科學》《科學史筆記》等相關通俗論著,每一本都極為暢銷。科學史是跨越科學與人文的學科,而當初之所以選擇這個領域,與吳國盛本人的經歷息息相關。希臘文明離中國很遠,為國人所不熟悉,但卻是「理解科學」最關鍵的一個環節。新京報:研究科學史的意義是什麼?擴大科學史的社會影響有哪些現實意義?吳國盛:過去一百多年來,我們學習科學主要是學習如何「做科學」,而忽視了如何「理解科學」。
  • 專訪|吳國盛: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反對
    為了向大眾普及科學與科學史,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在這個領域深耕數十年。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他先後創作了《科學的歷程》《什麼是科學》《科學史筆記》等相關通俗論著,每一本都極為暢銷。科學史是跨越科學與人文的學科,而當初之所以選擇這個領域,與吳國盛本人的經歷息息相關。
  • 袁江洋:科學革命與中國道路
    在此意義上,著名科學史家、科學史學科創始者喬治·薩頓,就曾寫下了這樣的警言:「光明來自東方。」李約瑟博士曾提出一個難題,實際上,他問的是,假使中國文明的內在進程不被人為阻斷,再給它以充足的時間讓它自我發展,那麼,在這片曾孕育出最優秀的中國型古代科學的國度裡,是否會產生某種不亞於西方理論科學的現代科學系統。
  • 吳國盛做客「清華通識說」 分享科學史與通識教育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吳國盛教授以「科學史與通識教育」為題,從科學史與通識教育的關係和科學史類通識課程兩個方面展開,指出科學史學科為通識教育而生,科學題材應該加入到通識教育中,並分享了人文經典閱讀方法和「大班教學+小班研討」授課模式的經驗思考。講座採用線下線上融合的方式,通過荷塘雨課堂直播,共50餘位教師參加此次活動。
  • 清華大學吳國盛:這一學科將影響中國人對科學的理解,卻只有幾所...
    從以上案例不難看出,科學史這個學科自誕生起,就是與溝通科學人文的教育理想、與通識教育的理想綁定在一起的,通識教育和科學史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繫。國內科學史緣何缺位?提及通識教育,就不能不談到經典閱讀。
  • 科學革命是什麼?這13本書告訴你
    《科學中的革命》:科學革命的概念史研究經典,講述四個世紀以來的近現代科學革命本書是對科學的革命史觀做了深刻全面的述評,並對四個世紀以來的近現代科學革命進行了詳盡的記述。這部著作在科學革命研究方面的重要價值已獲得了國際學術界的普遍認可,尤其是科恩對整個革命概念的透徹研究,被稱作學術史上的一座豐碑。
  • 書評 |《現代科學史》:科學地認識科學
    《現代科學史》是一部厚重又輕鬆的類教科書作品。兩位英國科學史家彼得·J.鮑勒和伊萬·R.莫魯斯有著豐富的大學教授經驗,以通俗講解的方式、配合繪畫、實驗示意圖、手稿、照片等珍貴圖片,意欲向讀者介紹這場非凡的歷程以及相關的科學觀念是如何變化的。
  • 科學理性vs人文關懷,水火不容?
    01科學與人文在古希臘哲學中的統一現代科學中各學科大類的發展歷史幾乎都要追溯到古希臘先哲那裡。比如,歷史上第一個把數學作為一門科學研究的是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古典邏輯學之父是亞里斯多德,物理學的先驅是阿基米德,希波克拉底是現代醫學的奠基者……古希臘思想中沒有科學與藝術的明顯分野,所有關於人的學問統稱為哲學。
  • 李約瑟之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比較科學史?
    」和「科學史」這兩個概念,它們都是近代經由西方傳入中國的,那麼在西方的研究中,什麼能被視為科學?而科學史是以科學關注的中心作為分析對象的,也就是說,在科學史上,科學的地位並不等同於科學在科學中的地位。對於物理學家、化學家或者應用數學領域的人來說,當你談到他們學科的歷史時,他們理解的方式很可能與了解該領域的現狀、最新發展有關,比如這些領域進行了哪些研究,有哪些成果,他們的發現有多可靠。
  • 庫恩:科學革命與範式的不可通約性
    1、本期解決:科學革命與範式的不可通約性2、庫恩關於科學發展的觀點:庫恩認為,科學的發展既不是歸納主義者所認為的單純的......3、庫恩:科學發展的模式前科學時期 - 常規科學時期 - 反常與科學危機時期 - ……總得來說可以分為四個大階段:常規 - 危機 - 革命 - ……完整版圖片請前往喜馬拉雅 APP 課程頁面查看
  • 陳靜:講述科學史的獨特角度——《科學大師的失誤》編輯手記轉載
    ……這許多的疑問都可以在楊建鄴教授的《科學大師的失誤》中找到答案。正如偉大的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所說:「科學史不限於羅列成功的研究活動。科學史應該向我們闡明失敗的研究過程,並且解釋,為什麼某些最有才幹的人們未能找到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而另外一些人的名聲又如何大大地強化了他們所陷入的誤區。」
  • 世界觀:現代人必須要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
    像我們這樣對科學史和科學哲學進行全職研究的人,大多數來自學術領域,通常會陷入自身學科的細節中,經常忘記這樣的細節在剛接觸這一領域的人看來會是什麼樣子。在面對細枝末節的時候,初學者常常會覺得「為什麼會有人關心這些東西」,然後就放棄了。這可以理解。細節很重要,但是它們的重要性只有放在一個更廣闊的背景中才能體現出來。因此在這裡,我正是希望展現出這樣一個更廣闊的背景。
  • 科學革命與上帝之死
    讀《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柯遵科回顧科學史在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人們首先就會想起兩個人:喬治•薩頓和亞歷山大•柯瓦雷。正是喬治•薩頓在學科建設上的不懈努力,促使科學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亞歷山大•柯瓦雷則為這門新興的學科開創了一個卓有成效的研究傳統——科學思想史的傳統。柯瓦雷的研究貫穿哲學、宗教和歷史,深刻透徹,充滿洞見。
  • 《科學大家》專欄|時間的意義:連接人文與科學的隧道
    在一個科學昌明的時代,人文究竟是怎麼回事?這是許多人一個很大的迷惑,很多人覺得人文像是一個點綴,像我們在科學偉大成就面前做一點點美學的點綴一樣。這當然是廣泛的誤解,今天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人文的理解。
  • 科學革命在中國困難重重,只因這一點!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錢學森領導的人體科學研究,它本來是純學術研究,需要的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而中國卻用政治手段將它打壓下去,《中國人體科學》雜誌被強制停刊,大量研究人員受到不公平待遇。當年錢學森建立人體科學,本意是通過系統科學的突破,使中醫、氣功、特異功能等走向現代化。如果當時堅持下去了,恐怕科學革命早就在中國產生了。
  • 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融通與共建
    內容提要 要達到對於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融通與共建,其前提便是在對人文與科學的全面理解中塑造當代人類精神,促進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的健康互動與協調發展。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當代對立根源於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的雙重效應。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一方面造就了當代人類文明,另一方面帶來了人性的扭曲和壓抑。
  • 科學史周曆(12.21——12.27)
    編者按:科學史是連接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橋梁。了解科學史,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科學,理解人類文明史。中科院之聲聯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開設「科學史周曆」專欄,在每周一介紹本周科學史上發生過的大事小事。
  • 科學史周曆(7.27——8.02)
    編者按:科學史是連接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橋梁。了解科學史,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科學,理解人類文明史。中科院之聲聯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開設「科學史周曆」專欄,在每周一介紹本周科學史上發生過的大事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