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革命與上帝之死

2020-12-06 手機鳳凰網

讀《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

柯遵科

回顧科學史在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人們首先就會想起兩個人:喬治•薩頓和亞歷山大•柯瓦雷。正是喬治•薩頓在學科建設上的不懈努力,促使科學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亞歷山大•柯瓦雷則為這門新興的學科開創了一個卓有成效的研究傳統——科學思想史的傳統。柯瓦雷的研究貫穿哲學、宗教和歷史,深刻透徹,充滿洞見。在他的影響下,科學思想史在二戰以後的二十多年間迅速發展,在科學史研究活動中佔據主流地位,吸引了一大批年輕的學者,湧現了許多重要的研究著作。可以說,正是科學思想史的研究使科學史走向了成熟,為它在人文學科的殿堂中贏得了一席之地。

亞歷山大•柯瓦雷於1892年8月29日出生在俄羅斯的塔岡羅格,1964年4月28日病逝於法國巴黎。他先是在哥廷根學習數學和哲學,受教於希爾伯特和胡塞爾;而後又去了巴黎,隨柏格森和布倫希維奇等人研究哲學。自1922年,他任教於法國的高等研究實用學院,並於1930年出任研究主任,直到逝世。在1956年,他被聘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研究員,而且還是芝加哥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威斯康星大學等校的客座教授。他精通古典希臘文、古典拉丁文和教會拉丁文,現代語言則通曉法語、義大利語、俄語、德語和英語。他尤為博聞強記,諳熟於原始文獻。據聽過他課的學生回憶,上課時他常常憑記憶大段引用原始文獻,給人感覺真是信手拈來。

柯瓦雷的研究對象最初是宗教思想史,隨後轉向哲學思想史,最後落腳於科學思想史。概要來說,就是從聖安塞姆和中世紀的哲學,到帕拉塞爾蘇斯和十六世紀的神秘主義,而後是哥白尼、笛卡兒、伽利略和牛頓。從他的研究伊始,他便相信人類思想的統一性,認為哲學思想和宗教思想總是相互滲透,不可分離;而後在19世紀30年代初,在他研究16、17世紀哲學史的過程中,他開始考慮哥白尼的《天球運行論》對當時的哲學和宗教的影響,認識到要深入理解中世紀和近代思想,對科學思想的考察是不可或缺的,從此轉向了科學思想史的研究。

在科學思想史的研究中,柯瓦雷依舊為人類思想的統一性的信念所鼓舞,相信科學思想的演化與超科學的思想,哲學的、形上學、宗教的思想有著緊密聯繫。他把所研究的著作置於當時的思想和精神氛圍之中,考察其作者為什麼會這樣想,以及這樣想是否有它自身的合理性,而不是用現代科學的標準來簡單地劃出對錯,以求把握住科學思想發展的原貌。他運用概念分析的方法,揭示科學觀念與哲學的、形上學、宗教的觀念之間的相互依賴,進而梳理出科學觀念在哲學的、形上學和宗教的語境中的演化與變革。

柯瓦雷研究工作的中心是17世紀的科學革命。在他看來,17世紀科學革命的關鍵是宇宙的解體和空間的幾何化。人們不再把世界看作一個有限的、封閉的和等級有序的整體,而同時,空間卻被等同於歐幾裡得幾何的空間,在各個方向上都是無限的空間觀念正在興起,並為人們逐漸接受。這場革命意義深遠,它不僅動搖了人們思想的內容,而且還改變了人們的思想框架。柯瓦雷的四部主要著作,《伽利略研究》(1939年),《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1957年),《天文學革命》(1961年),和《牛頓研究》(1965年)都是相關於17世紀科學革命的歷史敘事,它們從不同的層次和角度共同描繪了17世紀科學革命的全貌。

其中《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尤為精煉,它著重勾勒出了17世紀科學革命的主線,即天球的破碎和宇宙無限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起初的由天球層層相套構成的宇宙(cosmos),也就是有限的、封閉的和等級有序的宇宙整體被打碎,而被代之以一個無限的、各向同性的和幾何化的宇宙(universe)。在由天球構成的宇宙中,價值的等級決定了存在的秩序和結構,比如從不完美的地球到更完美的星辰,再到神聖的天球的不斷上升的結構,這樣的思想中暗涵了對價值的判斷;而在一個無限的、幾何化宇宙中,有著某些普遍的基本規律,在它之中的存在者都受這些規律的約束,沒有了等級的區分,這就意味著在科學思想中放棄了基於價值觀念的考慮,比如完美與和諧、意義和目的等,最終會導致價值世界與事實世界相分離,使存在與價值變得毫無關係。

柯瓦雷認為,在價值和事實分離的過程中,問題的關鍵是上帝的角色發生了轉變。在當時一個類似於機械鐘的世界中,存在著兩位可能的上帝的角色,一位是工作日的上帝,另一位是安息日的上帝。所謂工作日的上帝,既牛頓描繪的上帝,他需要不斷地修理和啟動世界這個大鐘,防止它陷入混亂或者停擺。因為世界並不是一架完美的機械裝置,只要依靠自己固有的法則就可以永恆地運轉,而不再需要上帝的幹預;恰恰相反,上帝是這個世界的最高統治者,他可以隨心所欲地頒布和修改法令,規定和幹預這個世界的運轉,甚至於創造出完全不同的世界來。上帝是自由的,他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比如創造奇蹟。上帝通過他的工作在這個世界上顯示自己,警醒世人,並賜福給他們。

而安息日的上帝,也就是萊布尼茨描繪的上帝,則是在完成了創世的工作之後,就不再幹預世界,讓世界自己運行下去。因為萊布尼茨的世界是一架完美的機械鐘,被賦予了恆定的能量,它一旦被創造出來,就可以自己永恆地運行下去。萊布尼茨對上帝的描繪與他所提出的充足理由律有著直接的關係。依照其充足理由律,所有發生的事實都有一個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的理由,當然這些理由常常不能被人所知曉,但為全智的上帝所知曉。萊布尼茨由充足理由律出發,認定現存的世界是全善的上帝所可能創造的世界中最好的一個,所以上帝在創造之後就不再幹預世界。而且,上帝就是充足理由律的人格化,他是最高的理性存在,不會做任何沒有理由的事情。他一開始就制定了最好的法則,連他自己也不會違反。

在柯瓦雷看來,到了18世紀末,牛頓科學就已經全面獲勝,不過在這場關於上帝的爭論中,卻是萊布尼茨的上帝慢慢地佔了上風。隨著牛頓科學的進展,世界之鐘不再需要啟動,也不再需要維護,按照必然的規律永恆地運轉著,牛頓的上帝變得無所事事。以至於到了拉普拉斯所描繪的宇宙中,已經不再需要上帝這個假設了。然而上帝的無所事事,並沒有像萊布尼茨所設想的那樣,表明了上帝的全智和全善,體現了絕對的目的性,恰恰相反,正如牛頓的辯護士,薩繆爾•克拉克所擔憂的那樣,由於承認世界是一個不需要上帝幹預的完美機制,上帝被排除於世界之外,剝奪了他對世界的統治;再進一步,人們就會假定沒有最初的造物主,而只有永恆的自然。隨著上帝的退場和缺席,目的性沒有了真正的保證,完美與和諧、意義和目的等價值也隨之消亡。

上帝的退場和缺席,對於整個西方世界而言,其影響是全面而深遠的。就如尼採所憂心的那樣:「隨著對基督教上帝的信仰已被摧毀,那麼,以這種信仰為基礎並賴以存在和發展的那些東西也要隨之坍塌,例如全部歐洲人的道德,這引起了巨大的、連續性的崩潰、毀滅和傾覆,推倒了我們面前所矗立的一切。」 尼採體會著在天球破碎、宇宙無限和上帝缺席後人的處境,哀嘆地球在無邊無際的虛空中不知飄向何處,沒有了作為「看護者」的上帝,人已經成為風中飄零的一葉;愛已經死亡,而世界一如既往無聲無息地運行著,只用它那甚至更加閃爍、寒冷和無情的星星看著人。尼採假託「狂人」之口責問:「上帝死了!上帝真的死了!是我們殺害了他,……你和我,我們都是兇手!……我們是如何犯下這件案子的呢?」

對於上帝之死這一案件,柯瓦雷的思想史分析已經理清了最主要的線索,闡明了觀念變革的結點,然而像這樣一個涉及範圍寬廣的跨國謀殺案,由於歷史狀況在不同國家有較大的區別,其犯罪手法和活動方式也大不一樣,那麼對此要作更深入的調查就不得不考慮各國具體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狀況。當然,柯瓦雷本人可能會認為已經可以結案了。因為柯瓦雷是一位柏拉圖主義者,在他看來,科學史的調查應該關注於觀念的內在更替,而避免對科學發展作文化和社會的解釋。他認為後者並不重要。不過,科學和宗教是否可以被看作獨立的思想實體,可以從人類的社會處境中抽取出來,只考察它們之間觀念性的關係,而不考慮它們在不同社會中的使用,實在是值得懷疑的作法。柯瓦雷亦曾說過「革命也要時間去完成,革命也有自己的歷史」,強調觀念的變革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個變遷的過程,所以我們不妨從地域特徵著手,再調查得深入一點,具體一些。

在歐洲大陸,尤其在法國,柯瓦雷所描述的演變過程來得迅疾而又猛烈。這一方面是因為笛卡兒和萊布尼茨在歐洲大陸的哲學影響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則由於法國的啟蒙運動首先是以宗教為敵手的。在18世紀的法國,教權主義與封建君主制相互幫襯,教士階層幫助君主鞏固政權和統治,而君主又通過他的政治專制給教會以特權。在這裡,沒有對宗教信仰的寬容,而更多的是羅馬天主教對其他信仰的壓迫。啟蒙哲學家,比如像伏爾泰,都熱衷於普及牛頓科學,把科學作為一種可以與宗教相抗衡的思想力量,分別給科學和宗教貼上「理性」與「迷信」的標籤,讓它們對立起來,相互鬥爭。牛頓科學成為對社會政治狀況極為不滿的啟蒙思想家反教會的一件利器,但是,牛頓的上帝卻沒有被他們所接受,因為他們實在很厭惡上帝對這個世界的幹預,及其背後所隱含的社會意義。伏爾泰就選擇了萊布尼茨的上帝,認為上帝只是宇宙的第一推動者和自然規律的制定者,在創世之後,就不再幹預。伏爾泰做了一位理神論者,而狄德羅則走得更遠,他乾脆拋棄了對上帝存在的設計論證明,成了一位徹底的無神論者。

《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亞歷山大·柯瓦雷 張卜天譯

相關焦點

  • 庫恩:科學革命與範式的不可通約性
    1、本期解決:科學革命與範式的不可通約性2、庫恩關於科學發展的觀點:庫恩認為,科學的發展既不是歸納主義者所認為的單純的......3、庫恩:科學發展的模式前科學時期 - 常規科學時期 - 反常與科學危機時期 - ……總得來說可以分為四個大階段:常規 - 危機 - 革命 - ……完整版圖片請前往喜馬拉雅 APP 課程頁面查看4、科學革命
  • 科學革命在中國困難重重,只因這一點!
    正是當年一政治打壓,使科學革命在中國整整遲到了三十年。眾所周知,西方科學解釋不了中醫、氣功和特異功能。原因其實很簡單,西方科學是機械還原論,而中醫、氣功和特異功能都依附於人體,是典型的系統論。中醫學表面上是一門醫學,但事實上卻是一門一通百通的學問,它上涵天文,下涵地理,中涵人事,如果把其中的精髓揭示出來,一場更偉大的科學革命就會在中國產生。
  • 尼採為什麼說「上帝死了」?
    一本為所有人而又不為任何人的書「上帝死了」是尼採最為瘋狂的名言之一,這句話出自《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採在《瞧!這個人》裡寫道:「在我的著作中,我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代表我自己。我以這部著作給予人類以前所未有的極其偉大的贈禮。」
  • 上帝之城——約熱內盧的貧民窟
    電影改編自巴西作家帕洛林的同名小說,跨越1960年到1980年,位於巴西城市裡約衛星市鎮上帝之城貧民區的黑街幫派犯罪實錄,帕洛林從小生長在上帝之城的大街上,書裡面的每個鮮活主角,全都是他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這也讓電影更加的沉重。
  • 袁江洋:科學革命與中國道路
    科學革命與世界歷史的關係16、17世紀科學革命源自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作用。近代科學在西方興起,本身亦是多元文明長期發生相互作用的結果。正是科學革命——通常人們將之理解為一種認識論決裂過程——最終搗毀了水晶天球的宇宙模型,同時也搗毀了依附於這一模型之上的道德觀和價值鏈,極大地推進了歐洲社會發展的價值論決裂進程。在此意義上,可以說,科學技術是推動人類物質生活向前發展的革命性力量,更是推動人類精神生活向前發展的原動力。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通常所謂的現代化進程恰恰始於類似的價值論決裂和認識論決裂進程。
  • 傳達上帝旨意,他死了太平軍就是散沙
    對此專家表示,楊秀清是天父的替身,傳達上帝旨意,他死了信仰就死了,太平軍就是一盤散沙。太平天國起義時,洪秀全舉的是「拜上帝教」的旗幟,還以宗教作為建國之基石,早期太平軍正是因為有信仰的支撐才得以打得清軍節節敗退,由此可見作為一個信仰組織,楊秀清天父替身的身份有多重要。關鍵時刻隨時化作上帝、天父的替身,直接領導太平天國,連其餘六王都不敢和他對抗,畢竟軍心所向。
  • 看過《上帝之城》,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感受呢
    看完《上帝之城》,總想著要說點什麼才好。用一場電影的時間講完了一座城的故事,從三俠到zie和benny再到runts,以主角rocket的視角展現上帝之城的勢力變遷。有些人窮 所以他們去搶,這是第一代黑幫三俠,他們搶是為了生存。搶劫旅館,將人綁住,不害命。
  • 苦罪與拯救 ——莫爾特曼的《被釘十字架的上帝》中之普救觀念
    基督儼然代表「所有人」,他的死代替「所有人」的不義,他把「復活、生命與正義」從未來帶入世界,把「純粹未來的事件變成一個解放之愛的事件。」10 因此,在新約使徒的宣告中,基督為「我們」的死必然應用於更新萬物的「義」;「基督之死的意義可以從橫向度方面影響『為所有的人』和『為我們』的維度,它可以具有為罪人贖罪或者世界的復和的實質性意味。」
  • 上帝之城:這個天堂就是地獄的化身
    唯一的不同在於,上帝之城的混混手握髮財致富的毒品和立身保命的槍枝彈藥,可以在一瞬間讓暴力走向極端,邪惡得肆無忌憚。但歸根揭底,這些混混的內核都是一樣:年少心高,血氣方剛,妄圖掌控全局,成為龍頭老大。在上帝之城這樣一個毫無法制的社會情形下,這些原初的暴力本能有了十分適宜的土壤,讓罪惡生長的如此迅速繁茂。尼採有言:所有好事物以前都是惡劣的事物,每一種原罪都長出一種原美德。
  • 如何解讀電影《上帝之城》,讓我給你解析一下!
    Li'l Zé/Little Joe小喬總讓我想起一個人,《疤面煞星》裡的託尼·蒙大拿(Tony Montana),同樣的野心勃勃,同樣的心狠手辣,同樣在失去一起刀口舐血的兄弟後痛不欲生,最後亂槍之下的死法都出奇的一致。兩人最大的不同在於年齡,小喬自童年時期出場,到生命的結束也不過是名青年;託尼則在整部影片中都是青年狀態。這個差異看似不起眼,實則是《上帝之城》整部影片的核心之一。
  • 《上帝之城》:「評價這部電影是可恥的」
    在被稱為「上帝之城」的這個貧民窟裡,毒品是第一產業,因而所有人性惡的一面都血淋淋的浸染在他們每一天的生活中。在這座城裡,任何的正義和善良都會因為生存的需要而被迅速抹殺,若非逃離,便只會以以暴制暴的方式惡性循環。
  • 上帝之城:讓上帝都嘆息,魔鬼也轉身是因為這座城,還是那些少年
    而看了這部《上帝之城》,則讓我記住深深了這個讓上帝都嘆息,讓魔鬼也轉身的遺忘之城:裡約熱內盧。其實對裡約熱內盧,最有印象的記憶是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當時感覺裡約熱內盧很美人們也美麗熱情,而且還有一個救世基督像,它張開雙臂,深情地俯瞰山下裡約熱內盧市的美麗全景,感覺很祥和啊。
  • 上帝之眼.....
    今日分享:2009年2月26日,天文學家從浩瀚的太空中拍攝到一幅仿佛「目不轉睛的宇宙眼」的壯觀照片,並稱之為「上帝之眼」。「上帝之眼」是距離地球約700光年的螺旋星雲,編號NGC7293,位於水瓶星座裡面。
  • 哈勃拍到上帝之城 上帝之城是什麼是否真的存在
    宇宙可謂無邊無際,人類到現在都沒有看到宇宙的邊際到底是什麼,宇宙在所有科學家的心中是時間和空間的統稱,但是有很多的人說哈勃望遠鏡已經拍到上帝之城。上帝肯定是存在的,因為人們已經發現宇宙中上帝的宮殿,然而同樣也有很多人持反對意見,許多人並不支持上帝論的存在。
  • 丁小平:科學革命的希望在民間
    通常,人們並沒有注意區分一個詞彙——那就是&34;與&34;之分。專業科學工作者一般是強調某人所從事的專業,比如數學、物理等,或者分析、代數和量子力學等;職業科學工作者講的是某人以科學作為職業來工作和生活,比如,在教學單位、科研單位和政府裡從事科學工作的人,他們都是職業科學工作者。
  • 人類簡史:科學革命為什麼發端於歐洲,而不是東方?
    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寫了一本書叫《人類簡史》,書中的論述或許能夠幫我們解答這樣的疑問:科學革命為什麼是發端於歐洲,而不是東方?科學革命起步很晚,距今只有五百年。科學革命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
  • 影視點評:《上帝之城》這個城市沒有上帝
    《上帝之城》是2002年由費爾南多·梅裡爾斯執導,馬修斯·納克加勒、艾莉絲·布拉加、索·豪黑主演的一部驚悚電影。電影改編自半自傳式小說《God's Town》,於2002年8月30日巴西上映。影片圍繞上帝之城展開,一個出生於貧困家庭的黑人小孩布斯卡,弱小的他害怕成為一個罪犯,滿足於一份低薪的工作。因為他擁有一雙善於發掘生活的藝術家的眼睛。最後,他成為了一位職業攝影師。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看本片之前,對裡約熱內盧的印象大概是美麗熱情的城市。然而美麗背後隱藏危險與罪惡,所謂的「上帝之城」不過是犯罪之都、法外之邦。
  • 上帝接回了「上帝之手」
    >start--> 上帝接回了「上帝之手」。北京時間11月26日凌晨,球王馬拉度納在家中突發心梗去世,終年60歲。阿根廷總統府歲宣布,阿根廷全國從即日起為馬拉度納哀悼3天,這期間馬拉度納的靈柩將停放在總統府玫瑰宮,供民眾瞻仰。
  • 不容錯過的五十部經典電影——上帝之城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好劇是《上帝之城》。《上帝之城》這部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你看到它的封面絕對聯想到的是非洲。但結果恰恰是一部關於巴西裡約熱內盧的一部電影。巴西裡約熱內盧的貧民窟,這裡是「上帝之城」,更是魔鬼也會嘆息著轉身的地方。
  • 安拉與上帝的差異性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基督教中的上帝。這是多神教向一神教演變當中,所出現的兩位定於一尊的神靈。乍看上去,二者毫無關聯。實際上,安拉與上帝雖然分屬兩個不同的宗教,實際上卻有相同之處。也就是所謂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相同之處。換言之,伊斯蘭教與基督教事實上同出本源。當然,一神教向前追溯,基本都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一神教猶太教。如果認真考究起來,猶太教倒是一神教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