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城》:「評價這部電影是可恥的」

2021-01-13 爾東飛影評

豆瓣上對《上帝之城》這部電影有一個高贊評論——評論這部電影是可恥的。從電影故事的主題來說,這部惡性循環且一黑到底的故事內核,的確任何對其故事的討論都會涉及錯誤價值觀的「引導」和普及。但是,就像「評論這部電影是可恥的」這句話本身一樣,它已經成為這部電影的一句評論,無論是文本上的呈現,還是帶給觀眾的直觀感受。

在被稱為「上帝之城」的這個貧民窟裡,毒品是第一產業,因而所有人性惡的一面都血淋淋的浸染在他們每一天的生活中。在這座城裡,任何的正義和善良都會因為生存的需要而被迅速抹殺,若非逃離,便只會以以暴制暴的方式惡性循環。

而基於「評論這部電影是可恥的」這句短評,使得我在這部電影的價值觀方面也無從談起,這部電影的故事內核實在過於黑暗,除了真實地讓人感受到這個世界仍然有地獄的存在以外,裡面任何的行為都不可效仿。

我們以往看一部黑色電影,裡面多多少少都有一兩個「好人」,抑或正反兩派都有代表性人物,最終再以正義取勝(好萊塢的西部電影系列和國內的武俠電影系列是代表)的方式引導觀眾的價值觀,即使是《蝙蝠俠:黑暗騎士》的結局中針對「讓少部分人死還是多數人死」的電車難題下,蝙蝠俠最終放棄殺掉小丑也讓我們感受到他個人對「絕不殺人」的價值觀堅持。

而最糟糕的類似《瘋狂的石頭》、《落水狗》等黑色幽默電影,仍然能讓觀眾因為故事人物的認知限定,在荒誕喜劇的類型上得到一種上帝視角的滿足感,並去意識到人的價值觀不應該受個人的單一認知而限定。

然而,在《上帝之城》這部電影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好人,即使是講述這個故事的主角,也只是一個膽小怕事的旁觀者。他雖然不曾傷害他人,但也不曾去幫助任何人。他用旁觀者的視角給觀眾呈現了一個地獄般的,充滿血腥暴力和完全無視年齡教育的城市生態。電影中僅有的和平時期,也是因為被毒販控制了人們的話語權和行動權。

這是部幾乎沒有任何價值觀導向的電影,只是運用電影這一方式用鏡頭語言對黑暗人性的徹底揭露。但是我們又不能用現實主義這一概念去概括它,因為它講述故事的方式,完全是偏形式主義的。各種閃回和故事結構的打亂,以及臺詞的自我劇情披露,都運用了大量形式主義的攝影和剪輯技巧。儘管這部電影的故事背景是真實的,但當它以這樣的藝術形式呈現出來後,它結合了眾多電影類別,且其完成度幾乎無可挑剔。

一般情況下,惡性循環這個詞本身是一個概念,這裡的惡強調的是不可做惡,否則惡延伸的惡會使得社會越來越糟糕。但是放到《上帝之城》這部電影中時,它卻成了一個邏輯,變成「惡性」循環,所有的人性都展現出「惡性」,而且它幾乎讓所有人都沉醉其中,幾乎不考慮惡的另一面。

我們在談論「惡」時,往往會去剖析它存在著的「善」的可能性,以發現它有何轉機。然而,《上帝之城》裡從小孩到老人,從普通人到政府官員,所有人都因為毒品侵蝕了人性,所有善良正直的一面都因利益衝突和暴力衝突被迅速抹殺。在這座城市裡,只有生存本能,無論天性善惡,都左右不了命如草芥的現實。

許多影評人在討論一部電影的時候喜歡去探討它的時代背景,以找尋其火爆程度的原因,順帶著還會探討它所屬國度的意識形態等。因而往往會講到許多相關歷史知識,仿佛電影中的故事倘若不基於這段歷史,就不會存在這種故事發展的可能。

對此我是持不同意見的,因為在我看來,一部電影的誕生,即使是記錄片都經歷了製作團隊對素材的篩選以及故事結構和形式上的安排,但是往往一部電影得到認可抑或否定,卻鑑於觀眾的第一觀感,隨後引發的傳播熱度。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探討一部電影首先需要確定這部電影給人帶來的觀感,再從這個已經被各種形式、剪輯、配樂等烘託出來的故事情節去剖析它的思想內核。至於其歷史因素,人物背景等往往顯得次要,甚至毫無必要,因為無論一部具備怎樣歷史背景的電影,它如果不能在呈現出來的內容當中自圓其說,那麼,其歷史背景反而顯得多餘。比如類似《低俗小說》、《兩竿大煙槍》這樣的以簡單故事卻形式複雜所呈現的電影來說,其故事背景可以完全忽略。

總而言之,評價一部電影時,我認為應該針對電影本身的故事、剪輯、形式、配樂等,應當去除故事之外的歷史背景、投資情況、熱度等等,因為一部電影既然已經呈現在觀眾面前,它已經成為一件獨立的藝術品。

或許,其中的風格會受導演的以往作品影響,但我可以斷定,對於一個認真對待自己作品的導演而言,一部電影走向市場就好比他的孩子成年後走向社會,他可以針對別人對自己孩子的看法發表意見,但他絕不能左右這個孩子最終給所有人造成的不同方面的影響。這時候的導演已經成為另一個觀眾。

而對於真正熱愛電影的人而言,無論是為了鼓勵電影藝術的發展,還是批評電影的價值。在評價電影時,也當去除導演、電影歷史背景,以及故事的單一情節導致的個人情緒去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儘可能做到客觀,並做到對電影這一藝術本身的尊重。

最後,回到「評論這部電影是可恥的」這句話而言,它本身並無意義,但是確實是對《上帝之城》這部優秀作品的最好解答。它是一個完美的藝術作品,任何關於價值觀、電影形式等等的討論都會受限於電影的整體故事內核,而「惡」這個內核討論多了,等於是用語言或文字繼續擴大惡本身。

對我而言,《上帝之城》只能以旁觀者的角度(因為電影中的事實無法改變)去欣賞,去感嘆和悲憫——悲憫如此偉大的電影得以拍成;悲憫如此殘酷的事實存在於這個世界;悲憫自己作為個人,對電影中的現狀無能為力的渺小。

相關焦點

  • 不容錯過的五十部經典電影——上帝之城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好劇是《上帝之城》。《上帝之城》這部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你看到它的封面絕對聯想到的是非洲。但結果恰恰是一部關於巴西裡約熱內盧的一部電影。巴西裡約熱內盧的貧民窟,這裡是「上帝之城」,更是魔鬼也會嘆息著轉身的地方。
  • 看完電影《上帝之城》這一部,是一個被上帝遺忘的城市
    電影《上帝之城》,一群無法無天的孩子伴隨著兇殘和毀滅成長的故事,巴西裡約的貧民窟並不是上帝保佑的城市而是被上帝遺忘的城市,幫派、販毒槍殺,總之一切泯滅人性的暴虐都從小伴隨著生在那裡的孩子們,周而復始,無限循環。《上帝之城》是巴西電影,我最近看過的最好的電影。
  • 影視點評:《上帝之城》這個城市沒有上帝
    《上帝之城》是2002年由費爾南多·梅裡爾斯執導,馬修斯·納克加勒、艾莉絲·布拉加、索·豪黑主演的一部驚悚電影。電影改編自半自傳式小說《God's Town》,於2002年8月30日巴西上映。影片圍繞上帝之城展開,一個出生於貧困家庭的黑人小孩布斯卡,弱小的他害怕成為一個罪犯,滿足於一份低薪的工作。因為他擁有一雙善於發掘生活的藝術家的眼睛。最後,他成為了一位職業攝影師。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看本片之前,對裡約熱內盧的印象大概是美麗熱情的城市。然而美麗背後隱藏危險與罪惡,所謂的「上帝之城」不過是犯罪之都、法外之邦。
  • 金磚巴西電影日開幕 《上帝之城》主創驚喜亮相
    金磚巴西電影日開幕 《上帝之城》主創驚喜亮相 時間:2017.06.24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李西葉 分享到:
  • 被上帝拋棄的城市,豆瓣8.9分佳作——《上帝之城》
    也正是因此,裡約熱內盧也被譽為「上帝之城」。而泡子今天要推薦的這部電影就是發生在裡約熱內盧。影片中的上帝之城不是指裡約,而是離裡約不遠的一個偏僻的城鎮。可以說影片主角便是「上帝之城」,講述的則是他的歷史。影片梗概60年代末,上帝之城。
  • 上帝之城:讓上帝都嘆息,魔鬼也轉身是因為這座城,還是那些少年
    而看了這部《上帝之城》,則讓我記住深深了這個讓上帝都嘆息,讓魔鬼也轉身的遺忘之城:裡約熱內盧。其實對裡約熱內盧,最有印象的記憶是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當時感覺裡約熱內盧很美人們也美麗熱情,而且還有一個救世基督像,它張開雙臂,深情地俯瞰山下裡約熱內盧市的美麗全景,感覺很祥和啊。
  • 關於豆瓣高分經典電影上帝之城你不知道的20件事
    2003年,費爾南多梅雷萊斯(Fernando Meirelles)向電影行業介紹《上帝之城》(City of God),向全世界介紹《貧民窟》(favela)。這部電影展示了南美洲最著名的度假城市之一,裡約熱內盧的黑暗一面。故事發生在「上帝之城」,一個無法無天的貧民窟,城市裡最貧窮和最危險的居民生活在這裡,梅雷萊斯講述了希望、暴力和愛的故事。
  • 上帝之城——約熱內盧的貧民窟
    電影改編自巴西作家帕洛林的同名小說,跨越1960年到1980年,位於巴西城市裡約衛星市鎮上帝之城貧民區的黑街幫派犯罪實錄,帕洛林從小生長在上帝之城的大街上,書裡面的每個鮮活主角,全都是他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這也讓電影更加的沉重。
  • 如何解讀電影《上帝之城》,讓我給你解析一下!
    《上帝之城》這部影片所聚焦的,正是這片貧民窟60、70、80三個年代中發生的一樁樁黑幫興衰史。電影改編自保羅·林斯(Paulo lins)於1997年發表的同名小說。保羅本人於七歲時搬到這片貧民窟生活,所幸最終得以逃離此處並成為了一名作家,當然,為他帶來巨大聲譽與事業成就的,恰恰是他竭盡所能逃離的,充斥著毒品、黑幫、火拼的「上帝之城」。有點兒諷刺,不是嗎?
  • 沒有上帝的《上帝之城》,童年成長的環境真的很重要
    的一部電影《上帝之城》電影由費爾南多梅裡爾斯執導,是上映的一部犯罪片,他刷新了全世界對巴西熱內盧的理解。在這部電影中巴西裡約熱內盧的貧民窟,這裡是「上帝之城」,魔鬼會在這裡嘆息轉身。導演費爾南多在接受採訪時說,如果你知道熱內盧貧民窟是一個不可能的地方,你就不會拍這部電影;你需要知道,拍攝這部電影的場景都是在平民石窟附近發現的真實場景,即使你這樣做了,你也需要武裝保護。不管怎樣,我向電影付出的工作人員致敬,把他放在膝蓋上!
  • 電影背後的巴西文化:狂歡和貧窮並存的「上帝之城」
    [摘要]印度也有和巴西相近的貧民窟,卻誕生了《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這樣極具童話氣質的機智少年,而巴西卻催生出《上帝之城》中,像擺弄玩具一樣用槍射殺無辜路人,強調自己「是個男人」的早熟男童。代表影片:《上帝之城》
  • 被上帝拋棄的《上帝之城》,這裡人人持槍一半天堂一半地獄
    如果我問你巴西最偉大的電影是啥?資深影迷一定會回答:《上帝之城》。《上帝之城》如果只看豆瓣評分,一個乾癟的評分數字和獲獎記錄不能概括這部電影的偉大。這部電影反映了社會的陰暗面。今天就講講這部電影《上帝之城》:開頭部分和結尾部分相銜接,中間的主體部分用來敘述故事的來龍去脈,挺喜歡這種敘述方式,至少覺得導演是有點創意的。
  • 曾入圍奧斯卡4項大獎的《上帝之城》男主來蓉:電影改變了我人生
    6月24日,2017中國成都·金磚國家電影節開幕的第二天,巴西電影日新聞發布會在成都舉辦,巴西電影代表團團長、巴西駐華大使馬尚,「熊貓獎」參賽片《尼斯:瘋狂的心》和《第二個媽媽》主創,參展片《狗言狗語》主創一同亮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經典片《上帝之城》男演員亞歷桑德雷·羅德裡格斯、道格拉斯·席爾瓦也來到現場
  • 《上帝之城》簡介及主要情節
    上帝之城( 葡萄牙語 : Cidade de Deus )是2002年巴西犯罪電影 ,由Fernando Meirelles執導,由KátiaLund共同執導,2002年在其本國和2003年在全世界發行。該故事由BráulioMantovani從1997年改編而來。
  • 巴西最好看的8部電影,評分都很高,上帝之城僅僅是其中之一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巴西經典高分電影大盤點,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上帝之城這部電影,但是除了這部電影,還有另外7部電影也是非常好看的,沒有看過的可以收藏起來。1、上帝之城形式與內容並重的經典。巧妙的多線敘事,人物相互穿插、疊層、牽扯,一部震撼人心的電影。
  • 狂歡和貧窮並存的「上帝之城」
    《007之太空城》  「007系列」的製片人艾伯特·布洛克裡因為一次巴西之旅而愛上了這片土地。於是,1978年該系列的第11部《007之太空城》拍攝時,部分劇情設置在了伊瓜蘇瀑布、亞馬孫運河和裡約。該片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或許就是邦德與大反派「鋼牙」在麵包山的纜車上上演的「空中大戰」。
  • 豆瓣8.9《上帝之城》:「戀母情結」下的輪迴,人性只是一場鬧劇
    《上帝之城》是2002年由費爾南多·梅裡爾斯執導,馬修斯·納克加勒、艾莉絲·布拉加、索·豪黑主演的一部黑幫題材的電影,這部電影改編自保羅·林斯半自傳式小說《God's Town》,雖然這部電影距離現在已經快20年的時間了,然而這部電影所帶給人的觀感,卻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變得平乏無味,正相反,它如同一壇陳釀的女兒紅一般,隨著時光的沉澱與發酵,愈發讓人從視覺到內心深處都能夠綿延著這壇清酒的香醇
  • 關於《上帝之城》:暴力總是貧民窟的一部分,但你無法想像
    但是理察勞德說:「電影藝術本來即存在三種矛盾:視覺與敘事,虛構與記錄,真實與抽象」。新形勢下的矛盾必然會被消化,所以電影形成了一種新的生存方式。商業電影「走腎」和藝術電影「走心」可以共存於一部作品中,《上帝之城》是最好的作品之一。作為一部小型語言電影,世界電影世界影響力中的《上帝之城》足以展示它的「過人之處」。
  • 《上帝之城》導演:祝張藝謀進軍好萊塢好運
    「你禁映反映黑暗面的電影,社會黑暗就能自己消失了?」近日,憑社會題材影片《上帝之城》而蜚聲影壇的巴西名導費爾南多-梅裡爾斯接受了包括鳳凰娛樂在內的中國記者採訪。 再談《上帝之城》:黑暗面不會憑空消失   當很多記者反覆問及他在十幾年前拍攝的代表作《上帝之城》時,梅裡爾斯也不厭其煩的做著導演闡述:「實際上不僅僅是你們外國人覺得巴西貧民窟的世界如此驚人。當我第一次拿到相關揭露貧民窟的小說時,我自己更覺得不可思議。
  • 電影賞析《上帝之城》:有些人僅僅為了生存,就已經竭盡全力了
    電影改編自巴西作家帕洛林的同名小說,跨越1960年到1980年,位於巴西城市裡約衛星市鎮上帝之城貧民區的黑街幫派犯罪實錄,帕洛林從小生長在上帝之城的大街上,書裡面的每個鮮活主角,全都是他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這也讓電影更加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