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上對《上帝之城》這部電影有一個高贊評論——評論這部電影是可恥的。從電影故事的主題來說,這部惡性循環且一黑到底的故事內核,的確任何對其故事的討論都會涉及錯誤價值觀的「引導」和普及。但是,就像「評論這部電影是可恥的」這句話本身一樣,它已經成為這部電影的一句評論,無論是文本上的呈現,還是帶給觀眾的直觀感受。
在被稱為「上帝之城」的這個貧民窟裡,毒品是第一產業,因而所有人性惡的一面都血淋淋的浸染在他們每一天的生活中。在這座城裡,任何的正義和善良都會因為生存的需要而被迅速抹殺,若非逃離,便只會以以暴制暴的方式惡性循環。
而基於「評論這部電影是可恥的」這句短評,使得我在這部電影的價值觀方面也無從談起,這部電影的故事內核實在過於黑暗,除了真實地讓人感受到這個世界仍然有地獄的存在以外,裡面任何的行為都不可效仿。
我們以往看一部黑色電影,裡面多多少少都有一兩個「好人」,抑或正反兩派都有代表性人物,最終再以正義取勝(好萊塢的西部電影系列和國內的武俠電影系列是代表)的方式引導觀眾的價值觀,即使是《蝙蝠俠:黑暗騎士》的結局中針對「讓少部分人死還是多數人死」的電車難題下,蝙蝠俠最終放棄殺掉小丑也讓我們感受到他個人對「絕不殺人」的價值觀堅持。
而最糟糕的類似《瘋狂的石頭》、《落水狗》等黑色幽默電影,仍然能讓觀眾因為故事人物的認知限定,在荒誕喜劇的類型上得到一種上帝視角的滿足感,並去意識到人的價值觀不應該受個人的單一認知而限定。
然而,在《上帝之城》這部電影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好人,即使是講述這個故事的主角,也只是一個膽小怕事的旁觀者。他雖然不曾傷害他人,但也不曾去幫助任何人。他用旁觀者的視角給觀眾呈現了一個地獄般的,充滿血腥暴力和完全無視年齡教育的城市生態。電影中僅有的和平時期,也是因為被毒販控制了人們的話語權和行動權。
這是部幾乎沒有任何價值觀導向的電影,只是運用電影這一方式用鏡頭語言對黑暗人性的徹底揭露。但是我們又不能用現實主義這一概念去概括它,因為它講述故事的方式,完全是偏形式主義的。各種閃回和故事結構的打亂,以及臺詞的自我劇情披露,都運用了大量形式主義的攝影和剪輯技巧。儘管這部電影的故事背景是真實的,但當它以這樣的藝術形式呈現出來後,它結合了眾多電影類別,且其完成度幾乎無可挑剔。
一般情況下,惡性循環這個詞本身是一個概念,這裡的惡強調的是不可做惡,否則惡延伸的惡會使得社會越來越糟糕。但是放到《上帝之城》這部電影中時,它卻成了一個邏輯,變成「惡性」循環,所有的人性都展現出「惡性」,而且它幾乎讓所有人都沉醉其中,幾乎不考慮惡的另一面。
我們在談論「惡」時,往往會去剖析它存在著的「善」的可能性,以發現它有何轉機。然而,《上帝之城》裡從小孩到老人,從普通人到政府官員,所有人都因為毒品侵蝕了人性,所有善良正直的一面都因利益衝突和暴力衝突被迅速抹殺。在這座城市裡,只有生存本能,無論天性善惡,都左右不了命如草芥的現實。
許多影評人在討論一部電影的時候喜歡去探討它的時代背景,以找尋其火爆程度的原因,順帶著還會探討它所屬國度的意識形態等。因而往往會講到許多相關歷史知識,仿佛電影中的故事倘若不基於這段歷史,就不會存在這種故事發展的可能。
對此我是持不同意見的,因為在我看來,一部電影的誕生,即使是記錄片都經歷了製作團隊對素材的篩選以及故事結構和形式上的安排,但是往往一部電影得到認可抑或否定,卻鑑於觀眾的第一觀感,隨後引發的傳播熱度。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探討一部電影首先需要確定這部電影給人帶來的觀感,再從這個已經被各種形式、剪輯、配樂等烘託出來的故事情節去剖析它的思想內核。至於其歷史因素,人物背景等往往顯得次要,甚至毫無必要,因為無論一部具備怎樣歷史背景的電影,它如果不能在呈現出來的內容當中自圓其說,那麼,其歷史背景反而顯得多餘。比如類似《低俗小說》、《兩竿大煙槍》這樣的以簡單故事卻形式複雜所呈現的電影來說,其故事背景可以完全忽略。
總而言之,評價一部電影時,我認為應該針對電影本身的故事、剪輯、形式、配樂等,應當去除故事之外的歷史背景、投資情況、熱度等等,因為一部電影既然已經呈現在觀眾面前,它已經成為一件獨立的藝術品。
或許,其中的風格會受導演的以往作品影響,但我可以斷定,對於一個認真對待自己作品的導演而言,一部電影走向市場就好比他的孩子成年後走向社會,他可以針對別人對自己孩子的看法發表意見,但他絕不能左右這個孩子最終給所有人造成的不同方面的影響。這時候的導演已經成為另一個觀眾。
而對於真正熱愛電影的人而言,無論是為了鼓勵電影藝術的發展,還是批評電影的價值。在評價電影時,也當去除導演、電影歷史背景,以及故事的單一情節導致的個人情緒去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儘可能做到客觀,並做到對電影這一藝術本身的尊重。
最後,回到「評論這部電影是可恥的」這句話而言,它本身並無意義,但是確實是對《上帝之城》這部優秀作品的最好解答。它是一個完美的藝術作品,任何關於價值觀、電影形式等等的討論都會受限於電影的整體故事內核,而「惡」這個內核討論多了,等於是用語言或文字繼續擴大惡本身。
對我而言,《上帝之城》只能以旁觀者的角度(因為電影中的事實無法改變)去欣賞,去感嘆和悲憫——悲憫如此偉大的電影得以拍成;悲憫如此殘酷的事實存在於這個世界;悲憫自己作為個人,對電影中的現狀無能為力的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