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上帝之城》,一群無法無天的孩子伴隨著兇殘和毀滅成長的故事,巴西裡約的貧民窟並不是上帝保佑的城市而是被上帝遺忘的城市,幫派、販毒槍殺,總之一切泯滅人性的暴虐都從小伴隨著生在那裡的孩子們,周而復始,無限循環。
《上帝之城》是巴西電影,我最近看過的最好的電影。裡約熱內盧三不管地區的黑人貧民窟生活,時間線持續了整個青少年時期,最後的幫派決戰高潮集中,電影並非為了娛樂,是為了人性,神性的回歸,讓我們明白人類的暴力行徑,上帝是會懲罰的。我們真的要感激了,至少我們沒有孩提時代就目睹一幕幕血流成河。
看了電影瑟瑟發抖,原本應該是陽光燦爛的童年,那裡的孩子卻迷戀暴力,殺人上癮,鏡頭裡不是充滿暴力,就是充滿暴力即將來臨的壓抑感,預示著下一秒的暴力與血腥,拿著槍的孩子們仿佛在玩遊戲一樣,以此為樂,仿佛不存在人性。最難過的是電影竟然是根據真實事例改編,只是我仍然寧願相信環境造人,也不要接受人性本惡的觀點。環形結構,昆汀的電影敘事風格,類似《夢之安魂曲》的魔幻剪輯。嘲諷般的配樂響起,冤冤相報,殺人者人恆殺之,十分的宿命論,似乎道德最高的男主最後壓下警察貪汙不去報導,也很點題,說明要在這個城市裡一根筋的正義是愚蠢的,沒有理想主義,所有人都只是為了自己的生存。
被上帝遺棄的無主之城,陽光充沛的城區裡處處投射著罪惡的陰影。幫派的冤冤相報,惡性循環,警匪之間的相互勾結;孩子們對善惡理解模糊,甘心為惡。片中每個人物都被壓縮納入到一幅社會性的畫面裡,這裡梟雄疊出,罪惡永無終止之日。但是影片以一個想逃離貧民窟的小男孩視角來講述,這裡的少年對暴力有著痴狂,但同時又渴望著上帝的寬恕。看完這部電影,為這個地方無止境的暴力輪迴感到絕望,同時也慶幸著男主能走出這個混雜的地方感受到上帝帶來的洗禮。
這是一個將所有人性都放大百倍,以最原始的姿態呈現善惡與勇懦的世界。多希望我有九條命,然後就能恣意生活在這座被上帝遺忘的魔鬼之城。七月看這部片子多好,這樣對這片土地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期待。在這片無主之地上,肆意而為的決定他人生死,隨心所欲的出賣靈魂,所以這裡沒有上帝,誰都可以成為上帝。全程慶幸了128遍自己生活在一個和平年代的安定國家裡。整個影片就是巴西桑巴風版本的古惑仔加教父,不及古惑仔的義薄雲天也不及教父那種人格高度,可是卻用男主攝影師這條暗線反映了裡約貧民區罪惡的現實寫照。殺戮之城生生不息,秩序被蔑視,生命不受尊重,混亂就像接力棒一樣傳遞,沒有人可以為自己做主,而攝影記者,不過是混亂中被推置於正態的意外。南美鼓點和幾乎稱之為輕快的音樂,讓殺戮更具喜劇的戲謔性,除了震驚,沒空反思。
這是一部「黑暗」的電影,它孵化自一個國家最陰暗最骯髒的角落,卻也代表著一個國家最叛逆最固執的靈魂。沒有人能輕易斷定好與壞,或許只有真正走進去,才能理解那片上帝之城。恰似一支含淚跳完的桑巴,故事敘事結構明快而動感,就如巴西球員踢球的想像力,人物塑造結合主題的表達具有張力,這裡有暴力,這裡有夢想,這裡有青春,這裡也有殘酷的生存競爭。南美地域才可出現這樣動感卻深沉的產物,正如南美文學一般看似怪誕卻至為沉重。
故事性和真實性結合得如此之好,讓人幾乎要認為這是一部紀錄片,雖然技術不及現在這個年代的大片,但節奏感和鏡頭運用是不會輸給時代的進步的,被槍殺時的舞廳橋段的出神入化。關於混亂之治,關於貧窮之疾,關於因緣果報,關於環境之於孩子的成長,深度的東西很多,無疑是部佳作。用非線性敘事手法把幾個小故事串聯在一起,並在其中安排了大量伏筆,等到在回放時讓人恍悟,每個故事中的角色形象都非常鮮活,讓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