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改編自巴西作家帕洛林的同名小說,跨越1960年到1980年,位於巴西城市裡約衛星市鎮上帝之城貧民區的黑街幫派犯罪實錄,帕洛林從小生長在上帝之城的大街上,書裡面的每個鮮活主角,全都是他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這也讓電影更加的沉重。電影的題材是犯罪,卻和傳統的犯罪片大不相同,不是那種好萊塢式的高智商犯罪,雖然資料主要是青少年的犯罪,卻也不是像《大象》那種類型。他就是赤裸裸的描述原始犯罪,從某種角度上來講,也能夠看做是表現人性本惡的作品。
雖然說電影影片的真正主角不是人物,而是裡約熱內盧的貧民窟。但分析這部電影我覺得還是就應從幾個重要的主角入手: 首先說本片的敘事人物Rocket,他算是本片當中少有的「正面人物」,但其實並非是他品性善良,只是因為他比較的膽小怕事,他在一個超市裡面找了一份工作,拿著少的可憐的薪水,之後還因為「矮子幫」來偷東西被解僱。他最後意識到在上帝之城正直是沒有用的,把他哥哥的槍拿出來,打算搶劫,但他始終都還是不敢做。他是一個很圓滑的人,從來都不敢得罪誰,在自己最心愛的女人被Benny搶走了以後,他也不敢吱聲。但Benny也很照顧Rocket,他明白Rocket的夢想是做一名攝影師,所以臨走的時候還送給他一個相機作為禮物。Rocket最終也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但上帝之城的故事並沒有結束。
另外一個核心人物就是上帝之城的黑幫老大Li'lZ',他和黑幫另外一個頭目Benny在兒童時代就是好朋友,他們殺人搶劫販毒無惡不作,從上帝之城的小混混逐漸成為了上帝之城隻手遮天的頭目,Li'lZ'依靠販毒來賺錢,他的行事方法很很簡單,幹掉那些毒販,直接接手他們的生意。Carrot是上帝之城唯一對Li'lZ'有威脅的勢力,起初Li'lZ'跟Carrot大規模的衝突,但Benny的死讓他徹底的失去了理智,上帝之城的戰爭也就此開始。戰爭的結果自然是兩敗俱傷,Li'lZ'最終也陰溝裡翻船,栽在了「矮子幫」手裡。
Benny,Li'lZ'最好的夥伴,是上帝之城最酷的土匪,他慢慢的厭倦了這種生活,在找到女朋友後,他開始變得溫和。他最後打算離開了,他期望將來的生活是和自己的女朋友在農場上,吸菸,聽搖滾。有一次Li'lZ'想要殺了Blacky,Benny組織了他,Li'lZ'說Benny的心太軟,最終可能會被反咬一口,值得諷刺的是Benny最終是死在了自己的告別晚會上,而殺死他的,正是Blacky,這再次的印證了,並非是「浪子回頭金不換」的。 KnockoutNed是一個退伍軍人,他原本是一個做正經工作的「良民」,在家裡人被Li'lZ'殺光以後,為了報仇而投靠了Carrot。他跟著Carrot去搶劫,他制定了規則——不許濫殺無辜,第一次,他從Carrot的槍口下救了一個人,第二次,Carrot殺了一個企圖向Ned開槍的人,Ned明白了任何規則都有例外,第三次,例外變成了規則。Ned就這樣墮落成為了黑幫當中的一員,手中沾滿了鮮血,最終他能有什麼好下場呢。
故事當中的這幾個主人公形象都很鮮活,仔細的想想,發現其實當中都有一種「宿命」論。Rocket有當攝影師的理想,雖然膽小怕事,但他從來沒有做過壞事,所以最後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Li'lZ'把槍分給了小孩子們,最後卻被他們所殺;Benny放走了Blacky,而最終卻死在了Blacky槍下;KnockoutNed殺死了銀行的保安,這個保安正是Otto的父親,Otto來找Ned,Ned給了他一把槍,最終他被Otto所殺。這樣的模式其實在很多電影當中都有,比如說弗蘭克·德拉邦特的電影,還有寧浩的電影也是如此。
在這部電影之中加入「宿命」論,其實是給電影留下了一點期望。不然的話,它實在是過於的殘忍,許多孩子,都是在還未懂得生命的珍貴的時候就學會了殺人,也有許多,在未懂得死亡的時候死亡,這是很可悲的事情。影片有一個小孩子說的話印象深刻:「我喝過酒,殺過人,搶過劫,我是男人。」黑色幽默。在他死了以後,這段話又被重複了一遍。無知確實很可怕,如果說人性本惡,那麼孩子們需要有人來引導,向正確的方向。
影片的最後一段的名字叫「結束的開始」,這預示著這個故事雖然告一段落了,但暴力和殺戮還在持續,上帝之城還會有新的故事,一切都在惡性循環。
寫到那裡,突然想到魯迅在《狂人日記》最後寫的那一句話: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
純屬借鑑不妥私信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