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在上帝之城,與魔鬼共舞

2021-01-13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書評 | 在上帝之城,與魔鬼共舞

讀完朱莉安娜·芭芭莎的《在上帝之城,與魔鬼共舞》後,我和她視頻通話了一番。她正在裡約熱內盧的父母家度假。裡約世界盃結束後,她結束自己作為美聯社裡約特派記者的工作前往瑞士生活了兩年,後來到紐約擔任雜誌編輯。
2010年1月4日,她從舊金山前往裡約。對她來說,這並不僅僅是一次駐外記者任務,也是一趟回家之旅。

幼時的作者,她的弟弟、叔叔和叔叔的女友在伊帕內爾海灘上的合 影。兩兄弟山在遠處若隱若現。

芭芭莎一直以來都是個旅行者。因為父親工作的原因,她三歲時隨家人第一次離開巴西裡約,接下來七年時間都在中東和地中海各地遷徙。她在書中寫道,自己「更換居住城市的頻率,比大多數家庭換車的頻率還高。」「這種四處遷居的生活,讓我始終像個異鄉人。」

彼時裡約申奧成功時,已經被選為2014年世界盃的主辦國,連《經濟學人》雜誌都大篇幅報導這座對大多數外國人來說只是以狂歡、桑巴、足球和平民窟著稱的城市。芭芭莎懷著對巴西即將抓住契機、向好而變的期盼,決定回到家鄉,抓住轉變期的裡約,記錄那裡的巨變,同時也結束異鄉人的生活,尋找回家會帶來的熟悉感。

今天我們已經知道裡約令人永遠出乎意料,但在當時,芭芭莎並不清楚自己最終會提出的問題遠比找到的答案來得多,也不知道異鄉人的感覺才是熟悉的,回家卻遠遠陌生、複雜得多。

伊帕內爾海灘上聚滿了曬日光浴的人們。裡約因擁有世界上最令人驚嘆的城市海灘而自豪。© AP Photo/Felipe Dana

在旅行手冊裡,裡約是一個慵懶、緩慢、有漫長海岸線的城市。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人們總是非常熱情,不在意安全距離,熙熙攘攘的海灘有時過度擁擠。只要走過一段路,「身上就有一層別人的防曬霜和汗水」。但是,這座緩慢的城市沒有給回家的芭芭莎以喘息的機會。

她還來不及找自己的小家,貧民窟的動亂就爆發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這些貧民窟都是巴西毒品集團紅色指令的窩點。在世界盃、奧運會舉辦前夕,當局終於決定採取強硬手段快速治理,也就是要在將近30個被紅色指令控制的貧民窟發動大規模夜間突襲。巴西當地媒體把這場行動稱為「裡約之戰」。

這是芭芭莎第一次報導這樣的事,也是裡約第一次讓她感到失望、無措。她寫到巴西媒體「好戰的語氣滲透到報導裡,上面還有地圖標識各『戰役』的地點。文章中將警方稱為『戰士』,將維拉克魯塞羅(註:一個裡約貧民窟)的街巷稱為『前線』,貧民窟的居民則是『老百姓』」。更讓她瞠目結舌的是,穿著防彈衣、拿著槍的警察衝進貧民窟,軍隊、坦克也進去了,但卻沒有人疏散「老百姓」,連生活於此的小孩要怎麼辦都沒有人提。

突襲開始後,芭芭莎和其他記者躲在一家醫院裡一邊聽著外面的機關槍爆破聲一邊等待。她等到屍體被拖進醫院,卻一直沒有等到任何消息,直到她逮住一名警員。「目前有多少人死亡?」 芭芭莎問道。她得到的答案是,「沒有死人,死了些罪犯。」

阿萊芒街區街頭,兩個穿校服的小女孩走在上學路上,經過兩個正在巡邏的武裝警察身邊。軍隊佔領了這個大型貧民窟聚落後,仍然在此留守了一年多。軍人和警察的交接差不多就在拍攝這張照片的時候——2012 年 3 月 27 日。© AP Photo/Felipe Dana

這座城市給芭芭莎帶來的憤怒和失望從這一刻爆發,但她的文字幾乎都是克制的、冷靜的,還帶著幽默。突襲暫歇後,她終於有時間去找一個住處,但她在這個過程中遇到的每件事都充滿了官僚主義,最後不得不憑藉一個記者的能耐和許多居住大樓的門衛聊天,從而終於找到一間尚未登出出租廣告的房子。它除了貴得離譜,還因為淋浴房窗戶對著鐵板料理的排煙管,每次洗澡時都「好像在用一塊三分熟的牛排當成肥皂塗抹身體」。她在籤租約時中介公司又要求她把英文文件全都翻譯成葡萄牙文,複印一式三份,而且每一頁都要由公證人蓋章。讀到這裡我禁不住笑了,想著,你可知道有些地方文件是需要一式四份的……

客人們在齊多·卡莫的理髮店裡理髮,這家店位於聖瑪爾塔。裡約經濟的改善、警察的派駐使得這裡的房租陡然提升,精明的商人卡莫抓住了這個機會。© AP Photo/Felipe Dana

這趟回家之旅註定是艱難的。就在報導突襲後不久,芭芭莎又深入山體滑坡的災難現場。受災群眾幾乎沒有得到任何政府救援。這讓芭芭莎對當地效率的不滿情緒再次升高。但是當她試圖在現場探問那些因山體滑坡而失去親人、住宅等一切的人們是否同樣對政府沒有伸出援手而感到憤怒時,她得到的答案卻是,「我們的命運掌握在上帝手中,」這些人聳聳肩告訴她,「上帝會賜予。」

芭芭莎認為這種毫無厭惡的容忍是一種「被動的順從」。後來,她也幽默地將這樣的情況稱之為「裡約禪」

「不論發生怎樣的災難,蒙受多少痛苦,或是看到多少不公,裡約人總還是開開心心地去海灘,過他們自己的日子。」 芭芭莎這樣告訴我,「他們的心態既是一種淡漠、不在乎,也是一種豁達,或者說是兩者的混合體。上帝俯瞰著裡約,但畢竟我們並沒有生活在天堂。沒錯,在這個人世間,面對許多事時,當我們止觀,或僅僅只是慢下腳步就會快樂許多。比如在裡約沒有人趕地鐵,就算看到它進站也沒人奔跑,他們依然談笑風生。我可不習慣這樣,我想飛奔上地鐵趕往辦公室,但他們人數眾多擋在我面前,讓我也沒法加快腳步,這一度讓我很是厭煩。後來我也想明白了,錯過一班地鐵有什麼了不起呢?但是在一些像是腐敗這樣的大問題上,他們同樣如此,認為這些事太沉重、太壓抑了,而且並不直接影響到自己,因此無需參與、煩惱、付出力氣,不如開開心心去海灘。這讓我難以接受、無法認同。」

2013年10月14 日,生物學家佛雷塔斯正在給一條寬吻凱門鱷稱重,隨後將把它放生,送回雷克雷尤班代蘭蒂斯島西部富人區的水道裡。© AP Photo/Felipe Dana

芭芭莎報導裡約的立場非常特別。她是一個駐外記者,也就是一個局外人。裡約又是她的家鄉,因此她也是一個局內人。

「這樣兩種身份撕扯著我。我受過記者訓練,當然可以做到客觀報導,但很多時候,發生在家鄉的切腹之痛讓我想要放聲痛哭。這或許也是我最後選擇離開的原因之一。」芭芭莎告訴我,「記憶裡童年時的巴西,和20多年後我作為記者看到的巴西相差太大。我是帶著期望回到這裡的,可以說,這些期望也是有客觀條件支撐的,但這次回家讓我的情緒受到了沉重打擊。我本該在家裡獲得的熟悉感蕩然無存。這種落空感,要比身處異鄉的抽離感更讓人無法平衡。」

芭芭莎在書中也記錄了裡約的環保、妓女、同性戀等問題。每個沉重的話題都把她的希望榨乾一點。

直到全書在裡約世界盃結束。她描述那場巴西1:7慘敗德國隊的球賽,描述了一支驚慌失措的國家隊。上半場0:5結束後,她寫道「巴西隊必須中場過後費力地回到場上,踢完剩下煎熬的45分鐘。」她仿佛是在寫她自己,滿懷希望地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得到的卻是希望一步步破滅,直到她意識到,自己,甚至是全世界所以為的,由世界盃和奧運會為裡約帶來的變好的可能性能夠真正實現的寥寥無幾。與此同時,她又必須做好一名駐外記者,必須「費力地回到場上」,客觀地做完報導。

裡約熱內盧獲得2016年奧運會主辦權後,卡裡歐卡在科帕卡巴納海灘上狂歡慶祝。這也是南美城市首次獲此殊榮。© AP Photo/Silvia Izquierdo

芭芭莎沒有選擇用奧運會結束全書的原因一是因為籌備奧運會的過程和籌備世界盃對裡約人來說是同一件事,做的建設也很類同。另一個原因則是她希望書可以在奧運會之前出版,這樣成千上萬湧向裡約的遊人至少可以有一個途徑,了解這座鮮少有人真正描繪過的城市,「它迷人、瘋狂,裡約人熱情、開放,又保有『裡約禪』精神。」她說。

在裡約生活了四年後,芭芭莎選擇離開,前往和它的情調完全相反的城市蘇黎世,接受了一份經濟與地理相關的研究工作。她的關注點依然是裡約、巴西。對她來說,這也是她找到的解決自己和裡約之間關係的方式。毫無疑問,她深愛著那裡,但它毫無意義的暴力、無處不在的不平等,還有可惡的交通等等都讓她覺得極度憤怒,萬事艱難。「從遠方觀察,時不時地短暫重返讓我重新找回冷靜,這很好地抑制了我的憤怒,也抑制了不切實際的熱情。」

「在裡約這段充滿生活和情緒挑戰的日子裡,你學會裡約禪了嗎?」我忍不住問。

「應該說,我逐漸懂得了它的真諦:

你得有所選擇地止觀、進而獲得快樂。然而這個世界依舊值得你勇敢地付出自己的能量

。」

《在上帝之城與魔鬼共舞》;: [美] 朱莉安娜·芭芭莎;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

相關焦點

  • 危機中的「上帝之城」
    若放在過去,人們印象中的巴西,肯定是巨星閃耀的足球王國,有一年一度的狂歡節盛會,也有電影《上帝之城》中的貧民窟與黑幫槍戰。這個遙遠的南美國家,幅員遼闊又讓人印象縹緲。我們這樣看巴西,那巴西人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國度的呢?
  • 上帝之城:讓上帝都嘆息,魔鬼也轉身是因為這座城,還是那些少年
    而看了這部《上帝之城》,則讓我記住深深了這個讓上帝都嘆息,讓魔鬼也轉身的遺忘之城:裡約熱內盧。其實對裡約熱內盧,最有印象的記憶是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當時感覺裡約熱內盧很美人們也美麗熱情,而且還有一個救世基督像,它張開雙臂,深情地俯瞰山下裡約熱內盧市的美麗全景,感覺很祥和啊。
  • 被上帝拋棄的《上帝之城》,這裡人人持槍一半天堂一半地獄
    資深影迷一定會回答:《上帝之城》。《上帝之城》如果只看豆瓣評分,一個乾癟的評分數字和獲獎記錄不能概括這部電影的偉大。這部電影反映了社會的陰暗面。故事講述了一群裡約熱內盧黑幫分子的青春,極其寫實、血腥,充滿速度與暴戾。
  • 豆瓣8.9《上帝之城》:「戀母情結」下的輪迴,人性只是一場鬧劇
    在「上帝之城」裡,暴力儼然成了正義的象徵在這樣的環境下,對於那些如同小豆子一般年齡大小的少年而言,對上帝的信仰還是對魔鬼信奉,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生存是人性的根本,尤其是當上帝打盹的時候,魔鬼自然便成了人性的救世主。
  • 沒有上帝的《上帝之城》,童年成長的環境真的很重要
    的一部電影《上帝之城》電影由費爾南多梅裡爾斯執導,是上映的一部犯罪片,他刷新了全世界對巴西熱內盧的理解。在這部電影中巴西裡約熱內盧的貧民窟,這裡是「上帝之城」,魔鬼會在這裡嘆息轉身。關注私人消息:上帝之城共享電影
  • 看完電影《上帝之城》這一部,是一個被上帝遺忘的城市
    電影《上帝之城》,一群無法無天的孩子伴隨著兇殘和毀滅成長的故事,巴西裡約的貧民窟並不是上帝保佑的城市而是被上帝遺忘的城市,幫派、販毒槍殺,總之一切泯滅人性的暴虐都從小伴隨著生在那裡的孩子們,周而復始,無限循環。《上帝之城》是巴西電影,我最近看過的最好的電影。
  • 上帝之城:這個天堂就是地獄的化身
    晃眼的日光,閃現的白刃,沸騰的雞湯,熱情的桑巴……掐頭去尾的鏡頭呈現讓上帝之城開篇就如此引人入勝。隨著劇情發展,一隻逃脫的雞將主角引入了危險之地,黑白兩道將槍口對準雙方,一場血戰一觸即發!唯一的不同在於,上帝之城的混混手握髮財致富的毒品和立身保命的槍枝彈藥,可以在一瞬間讓暴力走向極端,邪惡得肆無忌憚。但歸根揭底,這些混混的內核都是一樣:年少心高,血氣方剛,妄圖掌控全局,成為龍頭老大。在上帝之城這樣一個毫無法制的社會情形下,這些原初的暴力本能有了十分適宜的土壤,讓罪惡生長的如此迅速繁茂。尼採有言:所有好事物以前都是惡劣的事物,每一種原罪都長出一種原美德。
  • 不容錯過的五十部經典電影——上帝之城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好劇是《上帝之城》。《上帝之城》這部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你看到它的封面絕對聯想到的是非洲。但結果恰恰是一部關於巴西裡約熱內盧的一部電影。巴西裡約熱內盧的貧民窟,這裡是「上帝之城」,更是魔鬼也會嘆息著轉身的地方。
  • 哈勃拍到上帝之城 上帝之城是什麼是否真的存在
    宇宙可謂無邊無際,人類到現在都沒有看到宇宙的邊際到底是什麼,宇宙在所有科學家的心中是時間和空間的統稱,但是有很多的人說哈勃望遠鏡已經拍到上帝之城。上帝肯定是存在的,因為人們已經發現宇宙中上帝的宮殿,然而同樣也有很多人持反對意見,許多人並不支持上帝論的存在。
  • 哈勃觀測到的「上帝之城」是真的嗎?宇宙真的有「上帝之城」嗎?
    哈勃觀測到的「上帝之城」是真的嗎?宇宙中真的有「上帝之城」的存在嗎?哈勃觀測到的「上帝之城」當然是假的了,我是不相信的。就像月球背面隕石坑中的二戰美軍戰鬥機一樣不靠譜。這就是哈勃望遠鏡拍攝的「上帝之城」的照片。在這張照片中方框中圈注的地方好像有一片類似中國古建築的城市,放大之後我甚至看到了類似城門的結構。這張照片令人浮想聯翩。難道宇宙中真的有高級外星文明存在?圖示:上帝之城,箭頭所指的像不像一個人在凝視著上帝之城?
  • 上帝之城——約熱內盧的貧民窟
    電影改編自巴西作家帕洛林的同名小說,跨越1960年到1980年,位於巴西城市裡約衛星市鎮上帝之城貧民區的黑街幫派犯罪實錄,帕洛林從小生長在上帝之城的大街上,書裡面的每個鮮活主角,全都是他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這也讓電影更加的沉重。
  • 哈勃觀測到「上帝之城」真的?世上真有「上帝之城」?
    哈勃觀測到「上帝之城」真的?世上真有「上帝之城」?哈勃太空望遠鏡是人類遙望宇宙深空的眼睛,自從它1990年升空以來已經服役了28年,為我們帶來了各種震撼的天文美圖,當然也為科學研究帶來了各種數據。而在網上流傳的所謂「上帝之城」的天文圖,是1993年12月26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天文圖是真的但是上帝之城就很扯了,以下是我的觀點,不認同的歡迎來拍磚!我們看一下哈伯太空望遠鏡的背景,關於它的構思1946年就有了,直到它順利升空中間大約過了半個世紀。
  • 影視點評:《上帝之城》這個城市沒有上帝
    《上帝之城》是2002年由費爾南多·梅裡爾斯執導,馬修斯·納克加勒、艾莉絲·布拉加、索·豪黑主演的一部驚悚電影。電影改編自半自傳式小說《God's Town》,於2002年8月30日巴西上映。影片圍繞上帝之城展開,一個出生於貧困家庭的黑人小孩布斯卡,弱小的他害怕成為一個罪犯,滿足於一份低薪的工作。因為他擁有一雙善於發掘生活的藝術家的眼睛。最後,他成為了一位職業攝影師。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看本片之前,對裡約熱內盧的印象大概是美麗熱情的城市。然而美麗背後隱藏危險與罪惡,所謂的「上帝之城」不過是犯罪之都、法外之邦。
  • 被上帝拋棄的城市,豆瓣8.9分佳作——《上帝之城》
    也正是因此,裡約熱內盧也被譽為「上帝之城」。而泡子今天要推薦的這部電影就是發生在裡約熱內盧。影片中的上帝之城不是指裡約,而是離裡約不遠的一個偏僻的城鎮。可以說影片主角便是「上帝之城」,講述的則是他的歷史。影片梗概60年代末,上帝之城。
  • 《上帝之城》,在絕望中沉淪
    在六十年代,巴西的裡約熱內盧開啟了一項修建計劃,叫做「上帝之城」,目的是為了安置位於裡約熱內盧西北貧民窟的貧民們,在進行了近二十年的修建計劃,突然擱置下來,而這裡也慢慢的發展成為犯罪天堂。影片《上帝之城》拍攝地點就在此處,導演費爾南多.
  • 《上帝之城:監獄帝國》寅子作用解析
    導 讀 大家知道上帝之城:監獄帝國寅子有什麼用嗎?相信很多玩家都還不了解,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上帝之城監獄帝國寅子作用解析,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上帝之城》簡介及主要情節
    上帝之城( 葡萄牙語 : Cidade de Deus )是2002年巴西犯罪電影 ,由Fernando Meirelles執導,由KátiaLund共同執導,2002年在其本國和2003年在全世界發行。該故事由BráulioMantovani從1997年改編而來。
  • 哈勃太空望遠鏡真的看到了上帝之城嗎?
    在靜默的太空中,那燦爛的光芒讓人嚮往這散發著神秘感的上帝之城。這個城市長達數幾十億公裡,科學家們通過對來自望遠鏡的數據進行仔細分析和對比,發現上帝城不受宇宙中任何行星或其他物體的約束,這一發現與萬有引力理論相悖,令人難以置信。
  • 狂歡和貧窮並存的「上帝之城」
    《007之太空城》  「007系列」的製片人艾伯特·布洛克裡因為一次巴西之旅而愛上了這片土地。於是,1978年該系列的第11部《007之太空城》拍攝時,部分劇情設置在了伊瓜蘇瀑布、亞馬孫運河和裡約。該片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或許就是邦德與大反派「鋼牙」在麵包山的纜車上上演的「空中大戰」。
  • 《上帝之城》:「評價這部電影是可恥的」
    在被稱為「上帝之城」的這個貧民窟裡,毒品是第一產業,因而所有人性惡的一面都血淋淋的浸染在他們每一天的生活中。在這座城裡,任何的正義和善良都會因為生存的需要而被迅速抹殺,若非逃離,便只會以以暴制暴的方式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