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漢民族的語彙中,"科學"一詞並非古已有之。這是一個外來詞語。"科學"一詞如何進入我漢民族語彙,循流探源當追溯到拉丁語。拉丁語系古羅馬人所使用的語言,居住在義大利拉蒂厄姆一帶的古人也使用拉丁語。據考證,拉丁語至少在公元前七世紀已有文字,這從一枚1986年發現的金飾針上的銘刻文字中得到證明。在拉丁語的文字中首創scire一詞,這是個動詞,相當於現代英語中know一詞,意為"知道;認識;了解"等。該詞的名詞形式為scientia,即相當於現代英語中know的名詞形式knowledge。
根據百度百科:科學[science]它指發現、積累並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科學是對已知世界通過大眾可理解的數據計算、文字解釋、語言說明、形象展示的一種總結、歸納和認證;科學不是認識世界的唯一渠道,可其具有公允性與一致性,其為探索客觀世界最可靠的實踐方法。(參考定義:科學是具體的事物及其客觀規則,具體的實事求是,諸多的實踐經驗,實證之學,科學主要內容是具體的世界觀與具體的方法。)
通俗地說,科學不是信仰,而是拿證據說話。它是一種態度、觀點、方法。同時,科學的東西本身具有悖論。也就是說,不同的專業學科的東西很容易被混淆和認為是矛盾的。其實,它反映了科學地認識事物的不同的多個複雜方面。科學是使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實現具體統一的實踐活動,所以科學是從人類已知知識和主觀認識體系的產物,現在認為對的東西以後不一定是對的,縱觀歷史伽利略的比薩斜塔實驗推翻了從嘴上研究歷史的時代,雙縫實驗,波粒二象性顛覆了傳統的要麼粒子要麼波的刻板觀念,麥可遜-莫雷光速不變實驗,葬送了以太學說,開啟了物理學的另一個大門。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科學永遠都在求知的路上,我們人類也絕不傲慢,我們用於推翻自己,用雙手開啟一個個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