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於一場突如其來的病毒,「科學」也開始變成了各大熱搜榜的常客,每個人都對「疫苗」、「科學家」、「病毒」等和科學相關的事物變得更加敏感。
可你有沒有思考過,到底什麼才是科學呢?換句話來說,都知道科學怎麼念怎麼寫,可你知道科學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嗎?
今天,我們來系統性的談論一下科學,順帶解決到底什麼才是科學這個疑問。
1,「科學」的具體定義
先來說一下最官方的科學定義:Science是通過經過多次實驗實證的方法,對包括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進行歸因的一門學科。
這是來自「官方」的解釋,聽上去就很繞很難懂對吧?
其實這樣來自官方的解釋已經是過於籠統的說法,科學作為一門嚴謹的學科,發展至今已經出現了不同流派對對科學的多種不同定義,不過總結下來目前受眾最廣的還是以下四種。
著名的《Science》期刊雜誌
最早對科學的定義來自科學界的大牛伽利略,它認為科學應該隸屬於歸納主義科學觀。聽起來有點複雜,但其實就是在經過對事實真相進行歸納總結之後的理論。
伽利略的觀點是將科學確立在事實上,對於17世紀的科學荒漠期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極大的進步,這也是科學被首次「定義」。
不過即使是伽利略也會被時代所局限,它對科學提出來的定義仍存在兩個問題。一,只是通過簡單的實驗或者觀察得到的結果並不一定就是正確,而這也會導致後面歸納出來的理論也會出現錯誤。而另一方面,只是單純依靠歸納得到的結果並不嚴謹,這也會讓結論出現偏差或者錯誤。
伽利略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簡單通過觀察得到房子是石頭做的結果,而後歸納出「所有房子都是石頭做的」理論,這無疑就是錯誤的。(中世紀的歐洲房子多用於石頭製成,可這並不能忽略木屋、茅草屋的存在)
而以此也能夠得到:有限的事實並不一定代表著正確的結論。
說完了世界上第一種被定義的「科學」,下面要談的就是由科學家Thomas Kuhn提出的結構科學觀。
Thomas Kuhn對科學的定義是,某個單一的理論並不能代表科學,而科學是由多種理論組成的知識網組成的理論結構。但與此同時,這在知識網內的多種理論必須都在它「網」中的範圍內。而想要確定一樣東西是否屬於科學的範疇,就看它有沒有這個「網」。
這其實並沒有太難理解,如果將古希臘的四元素論所有的相關著作、結論都當做一個「網」的話,而在現代科學中被提出「物質是由不同的化學元素構成」的相關理論也可以當做一個網。在Thomas Kuhn看來,科學就是由不同的「網」構成的。
換個現代人比較容易接受的說法就是:科學是由不同的學科、知識所構成的。
而第三種科學理論其實更多的是對歸納科學觀的一種補充,它認為如果某樣東西屬於科學的範疇,那麼它一定是可以通過實驗或某種手段所驗證出來,這正好補充了歸納科學觀的不足。
這個科學定義被稱為「證偽主義科學觀」。
而最後一個科學定義就是「貝葉斯主義科學觀」,它認為世界上從來都不存在絕對的真理,即使是再偉大的科學理論都會存在被推翻的可能。
這套科學觀的精華就在,它肯定了科學和時間的關係。用最簡單的話來說,某套科學理論的正確以及錯誤並不是絕對的,而存在一個概率的問題,後人可以拿出有力的證據來推翻這個科學理論。
不過這套科學觀同樣存在一個巨大的缺陷,貝葉斯主義科學觀主張所有的科學理論都存在一個錯誤的概率,那麼如果後人想要去推翻這套理論,就必須先給它定義一個「錯誤的估值」,而後才能得出結論。
說完了目前科學界主要流行的四個觀點,還要提一下目前科學家研究的極大科學領域,上述所述的科學定義都來自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
可除了這兩個領域外,目前還存在著一種叫「形式科學」的研究領域。不要被它的名字所誤解,形式科學並不是樣子貨,而其真正含義是研究的具體方向,這裡面包括計算機科學、概率學以及物理學等。
形式科學和自然人文的最大區別是它更為「狹隘」,比起上面來說形式科學更多的還是具體指向某一方向,而不是籠統的一大領域。
2,研究科學對人的意義在哪裡?
每個人都喊著要大舉發展科學,可真說到科學對人類社會的具體意義,似乎也沒有幾個人能回答上來。
其實科學的核心內容,還是包含在其中的邏輯學。
在科學荒漠的時代,各種偽科學、神學才是被民眾所認同理論,而從人類的發展史來看,科學才是後面上位的,但我們同樣不能否認這些在現在看起來十分荒謬的理論。
不管是西方的「神造人」學說,還是古希臘的「四元素論」,這些在今天看起來無比荒唐,甚至和科學沾不上半點關係的東西,卻對人的意義極為重大。
一個文明想要發展起來,生存絕對是最基礎的問題。在五千年前,天氣突然變得炎熱、天上突然降下雨水、腳下的土地突然崩塌……這些問題都在困擾著當時的人類。
而不管是神學或者偽科學,才是告訴當時人類答案的主體,而這也剛好彌補了不同社會階段時期的需要。
在現代看來,科學才是未來發展的主流,可同樣不能忽略神學、偽科學對當時社會的貢獻。
不同時代都有不一樣的需求,或許這些東西一點都不「科學」,但是它們的存在對當時的社會絕對是起了支持的作用的,這一點不用否認。
和那些不靠譜的偽科學不一樣的是,科學沒有具體告訴我們什麼才是正確的,而是在一套較為完善的框架中告訴我們前進的方向,只有不斷找出錯誤才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大方向。要知道的一點是,沒有那種理論是永遠正確的,但在發展的過程中錯誤會被不斷的修改。
而科學正起著讓人類不斷修改錯誤的一個階段。
不管怎麼樣,科學不存在絕對的真理以及正確,科學代表著中性沒有絕對的好或壞。
除了科學外,人類仍有多種認識世界的方式,哲學、邏輯學乃至藝術都能讓人類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它們不屬於科學,但一定是構成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