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科學的誤區
受經典力學和現行數學的影響,人們以為科學就代表著精確。現在我們知道,科學本質上根本不代表精確,越精確的科學,它的應用範圍就越窄,完全精確的科學,它的應用範圍就為0,所謂的經典力學的精確性,不過是現有物質世界的大量微觀統計的結果,比較精確。
切不可盲目崇拜科學的精確,那樣會陷入機械論的泥潭。
科學的本質,就是提供一種宏觀的近似的把握能力,連我們的基礎物理也不例外,這個誤區,是先天的,是不可克服的。
科學的第二個誤區,就是未知的領域。
科學永遠,都是存在未知領域的,因為無道確實很無道。
打個比方,人類研究實物粒子,在研究到電子,中子,質子的時候,人們歡欣鼓舞,太好了,就這三種小球,就可以構造整個世界了,符合科學的簡單性。
但再往下研究,完了,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什麼介子,中微子,超子,共振態,一大堆,呼啦一下出來了。
對於科學,未知領域會非常多,而且永遠都存在。
科學的第三個誤區,來自於科學的運用。
這個誤區,本來不是科學理論的誤區,但科學總是要人使用的,科學使用的誤區就更大了。這方面的原因很多,有理論的技術難點,比如計算數學的困難,計算機的速度和精度,有經濟成本原因,社會成本原因,邊界條件不完全符合,等等等等,這時候的科學的使用,一定要把握好科學的邊界條件,不斷的調整理論的適用性,補充一些具體實際情況,切不可教條的運用。
3.科學到底在玩啥?
科學到底在玩啥?科學的本質就在玩數學,在玩邏輯的推導。
科學沒人性。任何一個學說,到了科學的殿堂了,都會要求他脫乾淨:人性的外衣得脫掉,感情的外衣得脫掉,藝術的外衣的脫掉,剩下的才是科學。
那還能剩下些啥?只能剩下數學,只能剩下邏輯推導。
不要以為科學中的數學,只能把握準確的東西,這個想法是對科學的機械認識。
科學本質的把握能力,就是宏觀的把握能力,就是不精確的把握能力,這一點在科學的誤區裡談到了。
科學要求的精確,是對過程的精確,邏輯推導的精確,這對於科學是必須的。
科學就是在無道的世界中,選取一個合理的邊界,用機械的觀點,去研究這個邊界內的事物。
這是唯一的有道之法,如果本源不精確,過程也不精確,就只能是藝術。
用藝術的方法去研究世界,研究的結果,只能得到一些離散的科學閃光點,對於這樣的閃光點,科學是尊重的,是科學可以去發展的領域。
藝術的發現,往往早於科學的發現,這是符合人的認知過程的,但是切記,不要把藝術,當成科學,藝術中的科學閃光點,每一個都可以是樸素的科學,但整體上看,還不是科學。
因為,這樣的理論,對於科學而言,就其可靠性而言,不是一個科學人的誠實態度所能接受的。
4.科學的態度
科學的態度,就是老實。
對於自己沒把握清楚的事情,科學寧可說不知道,也不會用藝術的方法,去告訴世人。
因為這個世界上,還存在科學以外的一個職業----藝術家,這是他們的責任,科學不和藝術搶飯碗。
科學的態度,是謹慎的。科學必須按唯一的有道之法前進,否則,就連科學自己也會淪入無道的漩渦裡,進入萬劫不復的境界。
科學的態度老實得近似迂腐,以致於世人開始懷疑科學的用心。科學沒人性,以致於幾句裝樣兒的話,都不會說。
還是藝術好,藝術有人性。
本來嘛,人類存在的終極目的,就是自娛自樂,在這個終極目的上,科學毫無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