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朋友圈裡瘋狂轉發一條有關碘鹽的消息,稱中國碘鹽強化使用「碘酸鉀」是美國人的「滅華」陰謀。
碘化鉀和碘酸鉀到底幹啥用的,有何區別?咱還是看看正兒八經的科學吧。
【碘化鉀】
碘化鉀的溶解性很好,可以霧化後噴在乾燥的鹽上。但它化學性質不太穩定,鹽受潮或暴露於潮溼的空氣、光照、受熱、酸性環境、雜質等因素都能使它氧化並失效。
如果是給純度偏低的粗鹽強化,碘化鉀就十分不穩定。如果裝鹽的編織袋受潮,碘化鉀也會溶出並吸附在袋子上,最終導致碘流失。
要想儘可能避免碘流失,需要鹽的純度高於99.5%,水分低於0.1%,同時添加穩定劑和乾燥劑。總體來說就是碘化鉀的環境適應性差。
【碘酸鉀】
相比之下,碘酸鉀對鹽的純度要求不高,對環境的要求也不高,且不需要穩定劑和乾燥劑。它的溶解度不如碘化鉀,不太容易跑到包裝袋上流失掉。
當然,溶解度低並不影響碘強化。配成4%左右的溶液,足夠將鹽裡的碘強化到100毫克/公斤的水平,而目前我國強化量是20~30毫克/公斤,夠用了。
此外,碘化鉀的價格雖然比碘酸鉀便宜,但如果考慮到碘流失的因素,使用碘化鉀的綜合費用可能會更高。而且由於碘流失的程度參差不齊,補碘量也更不容易把握。
【誰在用碘酸鉀】
美國的碘鹽確實是用碘化鉀,不過用碘酸鉀的也不是中國一家,除了印度、印尼、喀麥隆等發展中國家,澳大利亞、德國也使用碘酸鉀。
【在安全量內使用兩者都安全】
網上盛傳「碘酸鉀毒性比碘化鉀大10倍」,理由來自毒理學參數「半數致死劑量」。這也挺滑稽的,食鹽的半數致死劑量比三聚氰胺還大,你說誰更安全?
關鍵問題在於,在實際使用量下是否安全,而不是簡單的毒理學參數比較。比方說碘化鉀的安全量是100,碘酸鉀的安全量是10,但實際使用量只有1,那就都是安全的。
1994年,世衛組織(WHO)和國際控制碘缺乏病理事會(ICCIDD)根據多國經驗總結,認為每天攝入0.2~0.4毫克碘是合適的,不超過1毫克就是安全的。實際上,即使按目前全球最大的使用量推算,通過碘酸鉀攝入的碘也不會超過適宜量。
【補碘需適量】
當然,無論用碘化鉀還是碘酸鉀,都需要根據人體需要確定強化量。這裡面的影響因素其實挺多,比如水碘本底值、缺碘程度、鹽攝入量、膳食結構等。
除了水碘本底值相對穩定,其他因素都在不斷變化,因此碘鹽強化政策也需要不斷微調。
比如十年前我國居民的鹽攝入量大約是每天12克,通過十年的健康教育,已經有了比較明顯的下降。
如果繼續降到膳食推薦量的6克左右,意味著通過食鹽攝入的碘也要降一半。到那時,食鹽加碘量說不定還需要提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