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禮: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2020-12-04 中國科學院

  編者按

  9月24日,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哲學所)在京揭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出席成立儀式並致辭。

  在致辭中,白春禮系統闡述了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指出科學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哲學觀念上的變化,而哲學思想的變革也會為科學的洞見提供廣闊的思想空間。在中科院成立哲學所,正是為了聚焦於科技發展和科技前沿中的基本哲學問題,以及與哲學緊密相關的科技問題,從哲學角度助力科技創新,為中國科學的跨越式發展,乃至未來的科學革命,尋求更為堅實、更富活力的概念基礎。

  《中國科學報》特刊登致辭全文,以饗讀者。

各位來賓:

  今天(9月24日,編者注)正值北京的金秋時節,天高雲淡,風清氣爽,來自全國各地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匯聚一堂,共同見證中科院哲學所正式成立。

  在中科院建立哲學所,是中科院黨組在關鍵的歷史節點做出的重要決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目標任務也圓滿完成。我們正積極對未來的發展布局進行謀劃。在剛剛舉行的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要求科技工作者樹立敢於創造的雄心壯志,敢於提出新理論、開闢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迄今為止的現代化進程表明,產業革命、技術革命從根本上來源於科學革命。要有獨有的、別人卡不了脖子的關鍵技術,需要有獨創的、敢為人先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理論。現代科學技術在19世紀末傳入中國後,我們經歷了學習階段、跟蹤階段,現在有條件也必須要開始進入獨創階段。科技創新要跨進新階段、邁上新臺階、步入新境界,需要在科學家的頭腦中源源不斷地湧現新的科學概念、科學思想、科學方法。而如何才能形成有利於創造性思維的氛圍、營造有助於獨創性觀念產生的環境、夯實突破性成就生長的基礎?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入反思科學技術的歷史發展規律,因而需要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從歷史的維度來看,哲學是科學之源。現代科學的前身就是古希臘的自然哲學,之後相當長時間內,科學家都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自然哲學的一部分。牛頓的偉大著作命名為《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拉馬克的《動物學哲學》包含了進化思想的萌芽;道爾頓在其《化學哲學新體系》中奠定了現代化學的基礎。古希臘哲學家對浩渺星空的好奇和驚異、對宇宙本質問題的痴迷和熱情、對思想窮根究底的辯駁和拷問、對邏輯與理性的推崇和讚賞,為現代科學傳統注入了最深層的精神內核。

  從科學發展的動力來看,哲學往往是革命性科學思想的助產士。科學研究不只是觀察、實驗和計算,而且還需要一整套概念和思想的支撐。已有的科學概念和思想,既是一段時期內科學進步的探照燈,又構成了對這一時期科學家的約束和限制。按照許多科學史家的看法,科學的發展是常規科學和科學革命交替的過程。在常規科學階段,科學家主要是在既有的範式下解決各種問題,他們的工作似乎與哲學沒有太大的關係。但在科學革命階段,科學共同體需要建立新的範式,需要用新的概念之網來重新整理科學事實。而科學概念和思想的變革,有賴於科學家完成思維上的自我超越,這時候必然會涉及到哲學上的爭論,必然會在哲學思想中尋求靈感。以牛頓力學的建立為代表的第一次科學革命,以相對論、量子力學為標誌的第二次科學革命,都有新的哲學思想的催化作用。

  從人類的知識系統來說,從人類探索自然真理的過程來說,科學和哲學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如果把科學知識比作一個圓盤,圓盤的邊緣是觀察實驗獲得的經驗知識,從邊緣往裡是科學中的理論知識,圓盤的中央則是有關自然的基本哲學觀點。任何科學理論的內核,都帶有某些哲學預設。科學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哲學觀念上的變化,而哲學思想的變革也會為科學的洞見提供廣闊的思想空間。可以這樣來說,缺乏哲學的科學是盲目的,而缺乏科學的哲學是空洞的。正是科學和哲學的相互激蕩,使得人類的思想一次一次突破和超越自我,造就了人類文明的輝煌。

  當代科學的發展正醞釀著巨大的突破,我們正在進入對宇宙、生命、意識的認識的深處,這直接關聯著眾多重大哲學問題,比如數學的基礎和本性問題、量子理論中的本體論問題、複雜性科學中的演生論問題、認知科學中的心身關係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對於人類理解和改造世界、促進自身文明的發展,構成歷史上罕見的重大挑戰和革命性轉變的契機。這些問題的澄清和解決,需要科學與哲學聯手推進。笛卡爾、萊布尼茲時代那種科學與哲學緊密結盟的時代已悄然復歸。未來的科學革命,離不開哲學思想的激發和引導;而哲學方法和思想的變革,也離不開科學的批判與滋養。人類文明的新發展,呼喚科學與哲學建立新型的、更加緊密的結盟。

  中國的科學發展要實現階段性跨越,就必須緊扣科學前沿中的基本問題進行開拓和創新,而不能只是在已建立的概念體系和研究路徑上跟蹤國際上的工作。中國的科學家有自己的美德和優勢,但也存在原創性普遍不足的問題。造成這種局面有多種原因,包括科學傳統薄弱,以及科研製度方面的缺陷等,除此之外,我們在創造性思維上的缺乏也有重要的關係。要補上這個短板,哲學的學習和哲學思維的訓練非常重要。在中科院成立哲學所,正是為了聚焦於科技發展和科技前沿中的基本哲學問題,以及與哲學緊密相關的科技問題,從哲學角度助力科技創新,為中國科學的跨越式發展,乃至未來的科學革命,尋求更為堅實、更富活力的概念基礎。這對於提升科技原創能力、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搶抓科技革命機遇,無疑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意義。中科院黨組對哲學所的發展以及它對科技創新的促進作用充滿期待。在這裡,我對哲學所的建設提出幾點希望。

  首先,要精準定位,密切圍繞當代科學的前沿和基礎問題開展研究。特別是要結合物理學、生命科學、人工智慧等領域的最新進展,在宇宙、生命、意識的本質這些正醞釀革命性突破的問題上,開闢新的思維空間;其次,要廣納百川,吸收人類科學與哲學的優秀成果,發揮中國傳統的科學、哲學思想的獨特優勢;第三,要完善內部治理機制,借鑑國外同類研究機構的有益做法,參考科學院新建研究所的成功經驗,高起點建設,廣攬人才,快速發展,儘早建設成為一個新型高水平研究機構;第四,開放合作,加強科學界與哲學界的聯繫、加強與國內高校和其他科研機構的聯繫、加強與國外同類型研究機構的聯繫。

  各位來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我們面臨著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當前國際環境包括科研環境也處在激烈變動中。越是在這樣的時候,我們越是要沉下心來,凝神定力,抓源頭、抓基礎,建立科學家與哲學家的聯盟,發揮科學與哲學的相互促進作用,矢志不渝、久久為功,形成一個新理論、新思想、新方法不斷湧現的科研環境,服務於國家和人民,為人類文明做出貢獻。

相關焦點

  • 院士說丨白春禮: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在致辭中,白春禮系統闡述了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指出科學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哲學觀念上的變化,而哲學思想的變革也會為科學的洞見提供廣闊的思想空間。在中科院成立哲學所,正是為了聚焦於科技發展和科技前沿中的基本哲學問題,以及與哲學緊密相關的科技問題,從哲學角度助力科技創新,為中國科學的跨越式發展,乃至未來的科學革命,尋求更為堅實、更富活力的概念基礎。
  • 科學網—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在京揭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出席成立儀式並致辭。 在致辭中,白春禮系統闡述了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指出科學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哲學觀念上的變化,而哲學思想的變革也會為科學的洞見提供廣闊的思想空間。在中科院成立哲學所,正是為了聚焦於科技發展和科技前沿中的基本哲學問題,以及與哲學緊密相關的科技問題,從哲學角度助力科技創新,為中國科學的跨越式發展,乃至未來的科學革命,尋求更為堅實、更富活力的概念基礎。
  • 中科院哲學所揭牌 白春禮:未來的科學革命離不開哲學思想的激發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2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孫慶玲)「未來的科學革命,離不開哲學思想的激發和引導。而哲學方法和思想的變革,也離不開科學的批判與滋養。人類文明的新發展,呼喚科學與哲學建立新型的、更加緊密的結盟。」今天,中國科學院院長、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揭牌儀式暨科學與哲學前沿問題研討會」上說。
  • 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揭牌儀式在國科大舉行
    按照現代新型研究所的治理模式,中科院哲學所設立戰略諮詢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和所務委員會。戰略諮詢委員會名譽主任由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擔任,主任委員由李樹深院士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由量子物理學家孫昌璞院士擔任,副主任委員由國科大哲學系胡志強教授擔任。中科院哲學所下設5個研究中心,包括:邏輯學與數學哲學中心、物質科學哲學中心、生命科學哲學中心、智能與認知科學哲學中心,以及科學與價值研究中心。
  • 深刻認識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識形態屬性
    這一戰略思想,為我們高度概括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在當代中國所具有的意識形態屬性,從而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指明了根本的方向,奠定了堅實的思想認識基礎。所以,社會制度的更迭通常以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發展與變革作為前奏。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深刻指出,「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發展,都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  進一步講,在任何一種社會形態中,哲學社會科學都忠實地代表和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這也是哲學社會科學在特定社會形態中實現發展繁榮的根本前提保障。
  • 【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深刻認識新思想
    作者:楊玉成 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教授、博導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深化對黨的思想路線的認識2013年12月和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和第二十次集體學習,內容分別為「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和「
  • 高維時空的演繹(30)科學、哲學、宗教的關係1
    那麼,單純的討論科學本身就難以進行思想的交流、交鋒,而變成了一種簡單的學習、陳述。 而將科學放在它與哲學、宗教關係的更大的背景下來認識、審視,那麼,人們的認識分歧而導致的思想交鋒就大了,引起思考的內容就多了。
  • 哲學和科學有什麼關係?
    因而,只是局部的認識,一旦超出了質的範圍,就會走向認識的反面,反而制約了認識的發展。演繹法是由整體到個體,屬於東方思維,受到了信息不足的限制。因而,受到了邏輯的限制,假說的提出是非邏輯的,需要有很強的創造力和直覺的領悟力。自然界就是一個我們無法打開的黑箱子,只能藉助於關於黑箱子的輸入信號和輸出信號來構建關於自然界的同構系統,從而臨時替代我們所面對的自然界。
  • 科學與哲學關係應該是科學要研究哲學
    哲學和科學歸屬兩個知識層面,哲學評價哲學,科學評比科學。若要貶評中醫,需要先懂得一些哲學,包括西方近現代哲學,用哲學角度,才有資格討論評價中醫。因為,哲學層次及層面在科學之上。在國家教育部學科設置中,哲學學科也是高於所有具體科學學科的。
  • 哲學與科學之間,是一種什麼關係?
    哲學箴言,總帶給人以睿思,哲學家的思想,總給人以諸多啟迪,那麼哲學跟科學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讀《西方哲學史》,羅素認識,哲學跟社會生活,時代背景、科學與宗教等緊密相連,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哲學,則介乎於二者之間,哲學有很多方面,也講求科學的方法論,但是哲學涉及和掌管的領域,既包括科學,也包括神學,可以說,哲學在需要科學來支撐自己的時候,就傾向於科學的一邊,在需要神學來解釋自己的時候,就傾向於神學的一邊。
  • 哲學屬於科學文化嗎,它們是什麼關係
    現在的哲學分科有一門科學哲學專業目的就是將科學與哲學綜合起來,推動各自的發展。談到科學與哲學就必然談認識論。認識論有很多種,最客觀的應該是黑格爾的辯證法了,也就是要客觀的看待問題,這裡的客官是說不僅要注重經驗科學的觀察實驗與總結的理論形式,也要將它們和事物自身結合起來。而且不要用知性思維看待科學理論,非此即彼。
  • 淺析科學與哲學之間的關係
    科學,對現代社會的貢獻,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很多人認為科學已經超越並取代了哲學,人們之所以存在這樣的觀點,坦白說,是因為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哲學是用來做什麼的,所以,寫這篇文章來幫助人們理解哲學與科學之間的關係。
  • 開啟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之門的鑰匙
    《淺釋》進而指出,《實踐論》對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的闡發,在於以實踐觀點和辯證觀點來說明和把握這個反映論:在實踐觀點上,《實踐論》通過界定實踐概念的科學內涵,闡明了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諸問題,強調了認識對實踐的依賴性;在辯證觀點上,《實踐論》認為一個認識活動包括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兩個階段,通過對這兩個認識階段的考察和論析,闡發了認識無限發展的總規律
  • 後真相時代的科學哲學
    隨著科學研究的尺度進入普朗克標度,遠遠超出了現有實驗技術的可檢驗範圍,物理學中關於物質、時間、空間等一些基本概念的內涵被深刻地改變,正在醞釀著物理學史上一場新的革命,堪稱繼近代物理學革命與20世紀初量子論和相對論革命之後的第三次科學革命。  從科學哲學的角度來看,20世紀科學哲學的發展與物理學發展的三個階段是同步的。
  • 白春禮向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統領導幹部
    5月16日下午,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舉辦2014年領導幹部學習班上,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以實施「率先行動」計劃、加快改革創新發展為主題,應邀做了重要報告。   白春禮在報告中深入分析了中科院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深刻闡述了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大力度推進改革創新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 科學,哲學,神學之間有什麼關係?
    在當代,充斥著大量有關「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類似的言論,其實這些言論也不全無道理!但也未必完全正確,將其歸結到思想形態中的一類是比較合適的! 關於這樣的言論 目前還存在過多的爭論!文章重要通過實證主義(哲學的一個流派)創始人—— 孔德的「思想發展三階段論」來看待一下神學,哲學,科學這三者的關係!思想發展三階段論孔德認為 可以把人類思想發展史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神學,形上學,科學! 通俗起見,直接舉個列子!孔德有一天,科學家,哲學家,神學家 三哥們 在一起看見汽車在運動!
  • 白春禮:物質科學充滿原始創新機會
    對此,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有獨到見解。物質科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還可以衍生出一系列新的技術原理記者:從當前科技發展態勢來看,哪個領域可能出現的原始創新最多?白春禮:從現代科技發展和當前科技發展態勢分析,物質科學研究是科學發展的制高點,充滿了原始創新的機會,而物質科學的變革性突破將對科技和經濟的發展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記者:什麼是物質科學?白春禮:物質科學致力於研究物質的微觀結構及其相互作用規律,它不僅是一切科學的基礎,而且可以衍生出一系列新的技術原理,為新材料與新器件的研發提供新的知識基礎。
  • 錢學森如何看待科學、哲學、藝術
    科學與哲學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貫穿於錢學森科學研究的一生。  錢學森在書信和論著中多次闡述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深刻理解。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理論,都是一層一層地概括的,到了最高層次就是哲學,就是人認識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總結出來的最高的原理、最有普遍性的原理。這種最有普遍性的原理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就是辯證唯物主義。」
  • 對哲學和科學「相對性原理」的認識
    技術和資源狀態必然對社會形態、或人們的交往方式產生影響,這是歷史唯物論的一個觀點,然而,我們不能精確地預測末來太空社會的具體形態,這是科學哲學「廣義測不準原理」決定的判斷。太空人不同於地球人的現實和觀念,但是,兩者的互動性和互補性將在更大程度上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從人類地球文明到人類太空文明,人類的實踐和認識的人發展從低級到高級、從單一到多樣。
  • 哲學始終與其它學科關係密切,是對知識的深刻追求
    如古希臘時期的畢達哥拉斯、17世紀的笛卡兒和近代的羅素、培根……但今天我們說自己「讀哲學」時,似乎可以跟「數學」無關,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數學、科學和哲學的分家從哲學史來看,數學在古典哲學時期已經十分重要,畢達哥拉斯學派將數理解成萬物的本質(萬物皆數),亦帶有神秘宗教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