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始終與其它學科關係密切,是對知識的深刻追求

2020-12-06 獨視角

鮮為人知的數學家理查·戴德金(Richard Dedekind)是近代抽象數學創始人,他是我們熟悉的德國數學家高斯(Friedrich Gau)的學生,這位數學家對數學有極大的學術貢獻。他的貢獻有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在實數數論上,「戴德金分割」給無理數和連續純算術下了定義;第二是在代數數論方面,他提出「戴德金整環」,將「理想數」應用在「黎曼曲面」上;最後是有關函數的集合,稱為「戴德金和」。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在歷史上許多的著名哲學家,他們同時也是數學家。如古希臘時期的畢達哥拉斯、17世紀的笛卡兒和近代的羅素、培根……但今天我們說自己「讀哲學」時,似乎可以跟「數學」無關,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數學、科學和哲學的分家

從哲學史來看,數學在古典哲學時期已經十分重要,畢達哥拉斯學派將數理解成萬物的本質(萬物皆數),亦帶有神秘宗教色彩。雖然該學派後來沒落了,但仍遺下很大影響,哲學跟數學之間的關係緊密而難以理清。

在近代,一方面,數學可以與科學相結合,被應用於現實世界中,並因此取得了非凡的成功;一方面,如今的數學語言是高度抽象公理化的,看上去與現實沒有直接關係;一方面,作為人類,我們對一些簡單的數學概念,比如實數、整數,幾何等有著一種直觀,這種直觀可能是錯的或不精確的(確切一點說,這裡的「錯」和「不精確」需要一個「對」和「精確」參考系,但並非所有理論都承認這樣的參考系是存在的)。數學的概念與物件可用邏輯詞項定義,且在這些定義下,數學的定理可由邏輯原理推理出來。用一個略帶誇張的說法,數學僅僅是邏輯。數學物件,例如直線、函數等等不過是性質、概念、類等邏輯概念的組合。

19世紀時期哲學方面有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羅素(Bertrand Russell)和費雷格(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等人將數學約化成邏輯主義。如前期的維根斯坦,更排斥形上學的討論,主張邏輯實證主義,提出分析哲學。20世紀,科學只取數學的應用部分,排除了純數理論,工具論使數學能脫離科學,以自身邏輯得到發展。羅素曾經在《數學哲學概論》中寫道:

「數學和邏輯學在歷史上曾是截然不同的研究領域,但在現代都有了發展:邏輯學越來越數學化而數學越來越邏輯化。其後果是,現在已不能在二者之間劃出一條界線;事實上二者是一回事……證明二者是同一的是一個細節問題。」

跨學科

雖然到了今天,哲學、數學、科學三家鼎立,但他們關係可謂千絲萬縷,難以一言而喻,更惶論誰更重要。但對於一些熱衷哲學的人而言,哲學必然不單是專於所謂「哲學學科」,獨立而跟其他學科毫無連帶關係。哲學的背後始終跟其它學科的關係密切,是一項對知識既廣亦深的追求。正如在近代史上,當一個人是哲學家時,他同時是科學家、數學家等多種身份的情況變得毫不鮮見。

由於在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時期已有物理學,到近代的十七、八世紀自然哲學之科學興起,科學仍未有明顯跟哲學劃清界線(如牛頓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但對於理解世界方式,不論是科學性的還是理論性的,都會稱為哲學問題,因此直到今天,在歐美的教育領域中最高學歷是哲學博士「Ph.D.」,但是這指的並非是今天狹義上的「哲學」學系博士,而是統稱任何一門學術具深入了解的學者。雖然哲學當時統領著包括數學的所有知識,但數學在科學上的應用越來越多,數學和物理學的結合就更深了,與哲學卻越來越遠了。

相關文章:

為什麼要學數學?因為蘊含著認知的三個階段

為什麼數學不能「滾」出高考?不僅教人算帳,更是培養邏輯能力

數學,文字,以及物理的關係

相關焦點

  • 白春禮: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在致辭中,白春禮系統闡述了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指出科學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哲學觀念上的變化,而哲學思想的變革也會為科學的洞見提供廣闊的思想空間。在中科院成立哲學所,正是為了聚焦於科技發展和科技前沿中的基本哲學問題,以及與哲學緊密相關的科技問題,從哲學角度助力科技創新,為中國科學的跨越式發展,乃至未來的科學革命,尋求更為堅實、更富活力的概念基礎。
  • 科學網—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在致辭中,白春禮系統闡述了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指出科學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哲學觀念上的變化,而哲學思想的變革也會為科學的洞見提供廣闊的思想空間。在中科院成立哲學所,正是為了聚焦於科技發展和科技前沿中的基本哲學問題,以及與哲學緊密相關的科技問題,從哲學角度助力科技創新,為中國科學的跨越式發展,乃至未來的科學革命,尋求更為堅實、更富活力的概念基礎。
  • 哲學是什麼,知識是什麼,哲學和知識的關係
    編者按:哲學的定義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些人說哲學就是研究世界本源,有些人說哲學就是哲學史,有些人說哲學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有些人說哲學是認知論,有些人說哲學是科學和神學之間的研究,形形色色尚無定論,也有人說哲學就等同於知識,本文從哲學的發源及發展過程去分析總結歸納,解析哲學是不是就是知識
  •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
    從艾思奇、潘梓年等先生的著述裡,他悟出這樣一個道理:哲學與自然科學雖然分屬文、理兩個天地,但二者的關係卻很密切,不懂自然科學就不可能真正懂得哲學。哲學可以自修,自然科學特別是在其中處於基礎地位的物理學,靠自己啃書本就不行了。抱著為將來進一步研究哲學打下自然科學基礎的目的,他於1942年考入西南聯大物理系,第二年轉入哲學系,但仍繼續選讀一些自然科學的基礎課程,並堅持學完了高等微積分。
  • 院士說丨白春禮: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在致辭中,白春禮系統闡述了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指出科學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哲學觀念上的變化,而哲學思想的變革也會為科學的洞見提供廣闊的思想空間。在中科院成立哲學所,正是為了聚焦於科技發展和科技前沿中的基本哲學問題,以及與哲學緊密相關的科技問題,從哲學角度助力科技創新,為中國科學的跨越式發展,乃至未來的科學革命,尋求更為堅實、更富活力的概念基礎。
  • 加強學科建設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
    以重視和加強學科建設為著力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新時代全體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崇高使命。」作為來自社會科學界的委員,黃浩濤十分關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問題。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突出強調了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精闢論述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主要原則和基本要求。
  • 哲學門類學科綜述——走馬觀花看專業之二
    邏輯學專業主要學習邏輯學、數學、計算機科學和哲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培養能在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國家機關及企事業管理部門從事邏輯學的教學、科研和應用的工作的人才。需要強調的是,邏輯學不屬於數學,它是研究思維與推理的學科,但利用數學方式擴展了自己的研究,比如數理邏輯。
  • 為什麼說哲學是最沒實用價值學科?
    廝殺的戰場 古往今來,哲學派別林立,思想紛呈,各派哲學相互批判辯難,甚至相互否定,因此哲學就猶如千軍萬馬廝殺的戰場,各派哲學在此馳騁衝殺。在各派哲學思想的相互否定批判下,哲學一步步向縱深處發展。所以在這場角逐中,沒有哪派哲學獲勝,最終獲益的是哲學自身。
  • 科學與哲學關係應該是科學要研究哲學
    哲學和科學歸屬兩個知識層面,哲學評價哲學,科學評比科學。若要貶評中醫,需要先懂得一些哲學,包括西方近現代哲學,用哲學角度,才有資格討論評價中醫。因為,哲學層次及層面在科學之上。在國家教育部學科設置中,哲學學科也是高於所有具體科學學科的。
  • 為什麼現代哲學誕生以後出現認識論轉向?這與哲學的發展密切相關
    認識論的轉向等於是把哲學家觀察世界的方法,從古代哲學的「本體論」,轉向了近代的「認識論」。認識論問題說到底就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就是主觀精神如何實現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問題。哲學史的要求。在古希臘和中世紀時期,哲學家們認識世界時,都是在追求事物的本質,古代哲學默認了思維與存在的一致性,認為我們所看所感的,都是客觀世界真實存在的。它所要解決是:世界萬物的統一性根據究竟是什麼?如何理解和把握多種多樣、變化無常的現象後面起支配作用的最為根本的原理與原因?但在實際過程中卻導致了可感世界與可知世界的分裂,這就對哲學的發展造成了困難。
  • 人民日報學科走向:發展哲學的五大前沿課題
    國內發展哲學研究興起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演進到今天,學科框架已相對成熟,學科內容也日臻系統。作為一門應用性哲學,發展哲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整體,其任務是對社會發展這一特殊的運動形式進行科學抽象,透過複雜的發展現象揭示深藏其中的本質、規律、意義、目的等。
  • 深刻認識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識形態屬性
    一、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告訴我們,哲學社會科學屬於與政治上層建築相對應的思想上層建築,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也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共產黨宣言》指出,「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
  • 努力建設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歷史學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囊括傳統學科、新興學科、前沿學科、交叉學科、冷門學科等諸多學科,要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使包括歷史學在內的基礎學科更加健全紮實,是其中極為重要一環。去年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賀信中指出:「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承擔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使命。
  • 心理學如何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在歷史上,現代心理學最初的確是從哲學中分出來;在此之前,心理學的研究可說是哲學的一個分支。但問題是,為什麼心理學的研究會自成一類,慢慢從哲學中分了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答案在於一個概念:方法學(methodology)。
  • 高維時空的演繹(30)科學、哲學、宗教的關係1
    科學從原來追求智慧、理性的哲學中突現出來。它的迅猛發展極大的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然而,由於每個學科都需要先設定範圍、條件而後建立理論和實證,導致統一的世界被不同的學科所割裂。因而形成許多相互分割的、甚至於相互對立、衝突的各種實證現象。因而這種導致科學不斷發展的優勢也同時體現它的局限。
  • 淺析科學與哲學之間的關係
    科學,對現代社會的貢獻,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很多人認為科學已經超越並取代了哲學,人們之所以存在這樣的觀點,坦白說,是因為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哲學是用來做什麼的,所以,寫這篇文章來幫助人們理解哲學與科學之間的關係。
  • 錢學森如何看待科學、哲學、藝術
    科學與哲學  錢學森一直堅持學習哲學,接受哲學的薰陶。他不僅閱讀過經典的馬列著作,也讀過黑格爾、普列漢洛夫、布哈林等哲學家的著作,還從中國古代的儒、墨、道、法、佛中汲取精華。錢學森對哲學感悟頗深,曾撰有哲學論文近40篇,並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科學研究工作。
  • 會議|哲學之用:第一屆「哲學與管理」全國高峰論壇
    哲學有何用?這是一個始終伴隨著哲學思考者的老話題,在新時代新境域下,這個話題又總會時常泛起。思之惑起,欲罷不能。走出哲學象牙塔,各種答案紛沓而至,其中不乏異想天開與深刻的洞見。在管理領域,哲學被視為擒龍功,高瞻遠矚,抑或大而不當,或毀或譽,莫衷一是。
  • 為什麼有人說理解馬克思比理解純粹的哲學要難上許多
    就是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學說。但是這三個並不能反映的發展過程和實際狀況。實際上,在馬那裡,並沒有現代學科明確專業知識區域。而且這三者可以說是在知識領域上又是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的。理論體系就我們想要理解,馬克思就必須要有完整的理論體系 。就是他在經濟線上中討論貫徹體現出他真正的哲學思想。所以說他深刻的哲學並不是純哲學,而是經濟和社會現象。
  • 哲學並不只是一門學科,它是一種生活態度
    哲學並不只是一門學科,它是一種生活態度哲學有許多術語,唯心,唯物,本體,二元,等等。那其實都是嚇唬外行的門檻。讀哲學和哲學史,必然會追根溯源到,希臘哲學,這是無可避免的,因為,這就是歷史。其實希臘哲學只是希臘歷史的一個部分。而希臘的歷史遠比希臘哲學有意思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