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西方哲人曾發出這樣的感嘆:你想難倒哲學家嗎?這很容易,不需要多麼高深的問題,只要問他「哲學究竟是什麼?」18、19世紀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經用七個精彩的比喻回答了這個問題,至今耐人尋味。
廟裡的神
一個沒有神的廟不足以稱為廟,一個沒有哲學的民族同樣不足以稱為民族。哲學如同普照大地的陽光,它照亮了人類的生活世界,使得人類生活顯現出意義的靈光。一個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沒有哲學,就像一座廟,其他各方面都裝飾的富麗堂皇,卻沒有至聖的神。
廝殺的戰場
古往今來,哲學派別林立,思想紛呈,各派哲學相互批判辯難,甚至相互否定,因此哲學就猶如千軍萬馬廝殺的戰場,各派哲學在此馳騁衝殺。在各派哲學思想的相互否定批判下,哲學一步步向縱深處發展。所以在這場角逐中,沒有哪派哲學獲勝,最終獲益的是哲學自身。
花蕾、花朵和果實
花蕾孕育了花朵,花朵又孕育了果實;但花朵的怒放正是否定了花蕾,果實的結出也正是否定了花朵。自哲學誕生起,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哲學思想派別。後起的哲學總是在批判和繼承前期哲學的基礎上另有發展,這就如同由花蕾到果實,是逐一替代的過程,體現了在否定中的自我發展。
「密涅瓦」的貓頭鷹
「密涅瓦」即希臘羅馬神話化中的智慧女神,棲落在她身邊的貓頭鷹則是思想和理性的象徵。哲學是一種反思,它是對認識的認識,對思想的思考,就像密涅瓦的貓頭鷹一樣,它比一般的認識更透徹,比一般的思想更深刻。
消化與生理學
誰都知道,人用不著學習生理學、消化學,就會咀嚼、吞咽、吸收、排洩。顯然,生理學並不是教人消化的,同樣,人的思維也不是邏輯學教出來的。人是憑藉思維的本性去思維,但人並不能自發地掌握思維運動的邏輯——這正如人是憑藉消化的本性去消化,但人並不能自發地掌握消化運動的規律一樣。哲學智慧並不是教人思維,而是使人自覺到思維的本性,掌握思想運動的邏輯,從而獲得真理性的認識。
同一句格言
同一句格言,由一個飽經風霜、備受煎熬的老人嘴裡說出來,和由一個天真可愛、未諳世事的孩子嘴裡說出來,含義是根本不同的。一個老人口中的格言可能浸透了他所有的人生閱歷,他已給這句格言賦予了深厚的切身體驗,他口中的格言已非年輕人眼中的一個普通的知性的道理,而是與生命息息相連的理念,其中包含了無數的升沉榮辱、人世滄桑。當哲學飽含人生體驗,達到一種審美的境界,才真正體現出理性的偉力。
動物聽音樂
對大多數哲學門外漢而言,要穎悟哲學的魅力,無異於動物聽音樂。哲學不是現成的知識,如果把哲學當作現成的知識去接受和套用,雖然可以使用某些哲學概念,但卻始終不知道哲學為何物,因而也不可能真正地進入哲學思考。這就像「某些動物,它們聽見了音樂中的一切音調,但這些音調的一致性與協調性,卻沒有透進它們的頭腦。
這就是哲學,一切學科裡最沒有實用價值,卻又不可或缺一門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