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哲學原理和應用

2020-12-04 鄧如山

今天的評論性加科普性文章「中國版LHC的幾點想法」研判了中國建造超級粒子對撞機的科學意義和時機,也許近一、兩年不是一個合適的時機,但將功能超過歐洲LHC的中國版LHC納入科技部的「十四五」規劃也不是沒有可能性,暫緩建設不等於永久地終止。FAST和LHC「一個都不能少」,中國國家天文臺和中科院高能所的科學家提出了項目方案的最初設想,FAST在幾年前巳投入運行。兩部超大型的科學觀測和實驗工具主要不是用於實用和技術服務的目的,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實用的價值,像FAST有星際通訊、飛行器搜索、定位和授時服務的多項功能。

大型單體射電望遠鏡FAST用於探測超大的星繫結構,它是一部宇宙學探索的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用於探測微小的物質結構,它是一部物質學探索的機器。由於宇宙學研究最大的物質結構,物質學或粒子學研究最小的宇宙結構,因此,宇宙學和物質學、天體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符合科學哲學結構論的等效原理。科學哲學既不是純粹地以科學、也不是純粹地以哲學為研究對象,而是主要以科學和哲學的相互關係為研究對象。科學哲學是一門跨學科的交叉科學,科學和哲學的交叉性符合科學哲學共有論的等效原理。交叉性的科學哲學不斷以新的例證和理論成果證實:科學和哲學符合科學哲學複合性的互補原理或互補性的複合原理。

比如:從新科學哲學的原理體系出發,第一次揭示了大腦的」第六項」感知能力,人體的「第六感官」是一種虛擬的感官,人體的「第六感覺」是一種虛擬的感覺。相比較而言,人體和大腦的五種感覺器官是實在、真實的「傳感器」,大腦的五種感覺和知覺是實在、真實的「感性意識」。人們能夠在創意活動中產生「突發奇想」的靈感和「浮想聯翩」的想像力,在科學探求中發現定理和規律,在藝術創作中發現新奇的意念和美的事物,這也離不開虛似的大腦「第六感官」的虛擬感知能力。

就像可以將哲學和科學劃分為理論哲學和應用哲學、理論科學和應用科學一樣,也可以科學哲學和文化哲學劃分為理論科學哲學和應用科學哲學、理論文化哲學和應用文化哲學。理論哲學和應用哲學的劃分與理論科學和應用科學的劃分符合科學哲學類型論的等效原理。根據行為學的「學科選擇理論」,在上一級的學科科目上,人們既可主要地選擇理論科學和理論哲學,也可主要地選擇應用科學和應用哲學;在下一級的學科科目上,人們既可主要地選擇理論科學哲學或理論文化哲學,也可主要地選擇應用科學哲學或應用文化哲學。簡單說來,對科學事物感興趣的人可以選擇科學和科學哲學,對社會事物感興趣的人可以選擇文化學和文化哲學,這裡的文化學指的是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藝術學和美學等,這裡的文化哲學指的是經濟哲學、社會哲學、心理哲學、藝術哲學和美哲學等。

本作者在和網友「西湖論建」的交流中寫到,「」王堅博士能不能不沾螞蟻金服的光,假如螞蟻按預定的計劃上市,王堅博士作為阿里合伙人可能成為百億市值身價的科技富豪。先把阿里雲做成上市公司,阿里雲上市,網友無話可說,城市大腦賦能實體經濟。螞蟻上市,小額貸款助力中小企業,然而,金融企業的高槓桿性不免讓網友有話要說,」資本盤剝、偽金融、最大的P2P、虛擬經濟、空手套白狼」之類的詞語不絕於網。螞蟻上不了樹,讓阿里雲升空。既然科學分為理論科學和應用科學或科學和技術兩個部分,那麼通常說來,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大學和科研院所是科學創新的主體,企業、大學和科研院所的融合和合作將產生不竭的科技創新動力。

相關焦點

  • 對哲學和科學「相對性原理」的認識
    太空移民面臨了諸多疑難,比如:太空旅行技術和行星之間的天文距離,但是,一切皆有可能,地球人產生了對太空旅行的技術需求,太空技術對太空科學的作用和太空科學對太空技術的反作用符合哲學動力學的「等效原理」。不能僅將太空旅行和太空移民理解為「出走地球」,這是因為未來的太空技術和太空移民可能提貢解決地球人生存危機的高效手段。
  • 和諧和美的科學哲學解釋
    可以將「海底兩萬裡」的海洋科學探索活動看作是先期性的主體性事件,將對海洋資源、特別是深海資源的開採和利用看作是後期性的伴隨性事件,根據科學哲學主體事件和伴隨事件的等效性原理,前期的海洋科學探索成果終將轉化為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和運用。科學探索的主體性事件似乎沒有明顯的經濟目的,而對資源的開採和加工、存儲和使用形成了一系列滿足人類需要的經濟活動。
  • 從宇宙智慧和認知原理談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
    另外,我在《從愛因斯坦夢斷大統一理論談人類認知原理》一文中也列出了人類認知原理:1、人類認知包括經驗和觀念兩個大類2、很多種認知是經驗和觀念的綜合,是使用「思維工具」進行綜合3、對人類生產生活起實際作用的是經驗認知
  • 科學和實踐分析哲學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人們熟悉的理念和說法,科學技術是第一戰鬥力,這是人們在語言文字的表述上不熟悉的概念和語句。科學技術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第一推動力,「第一推動力」在經濟領域表現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第一推動力」在軍事領域則表現為「科學技術是第一戰鬥力」,第一生產力論和第一戰鬥力論符合科學哲學第一推動力論的等效原理。
  • 科學 哲學和神學
    19世紀前的大部分科學家都是虔誠的教徒,,他們的研究就是在用理性的力量論證上帝的存在,他們把自己的發現當作神諭,牛頓評價自己的科學發現時,有過這樣的表述:「自然界一切井然有序,就符合我在紙上寫下來的這幾個定律,我們是生活在可以用數學推算的精密系統之中。」所以在他死後,英國詩人亞歷山大·蒲柏給他寫墓志銘:「大自然和它的規律深藏在黑夜裡.上帝說,讓牛頓出世吧!
  • 哲學、神學、科學和偽科學
    在古典時代末期,恩培多克勒結合了」本源說「和」運動說「。他認為世界是由」四元素「組成,它們在」愛「與」恨「的推動下形成了萬物。2.哲學問題從泰勒斯到恩培多克勒,我們看到,哲學其實是一門基於直接觀察和思辨的學科。
  • 科學與哲學關係應該是科學要研究哲學
    哲學和科學歸屬兩個知識層面,哲學評價哲學,科學評比科學。若要貶評中醫,需要先懂得一些哲學,包括西方近現代哲學,用哲學角度,才有資格討論評價中醫。因為,哲學層次及層面在科學之上。在國家教育部學科設置中,哲學學科也是高於所有具體科學學科的。
  • 不確定性原理:人工智慧的哲學基礎
    科學大體可以分為三層,從下往上依次是:基礎科學、應用科學、前沿科學。人工智慧(及其近親人工生命、機器人學)屬於前沿科學的範疇,相對於已經發展了幾百年的成熟的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人工智慧僅有幾十年歷史,尚處於起步階段,遠未形成堅實的基礎和完整的架構。研究人工智慧,應該從哪裡入手?這是個問題。
  • 德國科學哲學的發展與現狀
    我們完全可以說作為一門學科,科學哲學形成於邏輯經驗主義,但這種形成有其前史,或者說是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所導致的結果。很早以前,科學的概念、科學的分 類、科學中的認識原理、方法以及科學中使用的語言就是哲學家們和自然科學家們關注與反思的對象。這是科學哲學與技術哲學的不同之處。技術受 到哲學反思是19世紀才發生的,而科學本來就是哲學的一部分。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原理
    狹義的來說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具體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廣義的來說既包含創始人的理論奠基,又包含了繼任者的繼承和發展,具體有蘇聯理論體系、中國理論體系、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要說到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具體包含哪些內容?一般書本的回答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 數字和數字哲學問題
    科學哲學的等效原理有意思,它有大量簡單而具體的應用場景,比如:開燃油車的司機也能開電動汽車,反之,開電動汽車的人也能開燃油車,這說明燃油汽車和電動汽車、駕駛燃油車和駕駛電動車符合科學哲學原理論的等效原理。一個更生動的例子是日本汽車廠商為中國大陸生產的汽車的方向盤設在駕駛室的左邊,為日本和中國香港生產的汽車的方向盤設在駕駛室的右邊。
  • 哲學屬於科學文化嗎,它們是什麼關係
    另外我推薦一本書《發生認識論原理》,從發生學的角度考察了人的認識秘密,很有意思。要想深入的了解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最好是看看一些科普書。比如《宇宙的結構》,《宇宙逍遙》,《像物理學家一樣思考》。科學理論用康德的話來說就是綜合判斷,也就是表達了整體,其實這方面和哲學的初衷一樣,只不過一個重於思辨,一個重於實驗。在我看來科學非要把哲學擠出去就像一個照鏡子的人非要從鏡子上把臉洗淨一樣,一方面白費力氣,另一方面是看似是高傲,其實是自卑心理。哲學是對科學的反思。哲學和科學是理論思維的兩種不同方式,根本區別應該說是分別集中的表現人類理論思維的兩個基本維度。
  • 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的哲學遺產
    of science)是:(1)基於作為成品的科學理論,忽略了科學理論產生的過程;(2)只考慮科學理論與(以觀察和實驗數據為中介的)自然兩者之間的關係,仿佛科學理論是可以直接面對自然並接受自然的判決似的;(3)認為存在一套在中立數據的基礎之上辯護和選擇理論的邏輯或規則,科學哲學的任務就是使這套邏輯或規則清0晰和明確(explicit)。
  • 原理的形成和資本的作用
    自主創新除了一般所指的科技對象以外,還包括特殊所指的文化對象,科技的自主創新表現了企業和國家的硬實力,而文化的自主創新表現了企業和國家的軟實力,科技和文化的自主創新符合科學哲學意義論的等效原理。什麼是新科學哲學或新科學哲學是什麼?哲學是文化的核心內容,新科學哲學是一種自主創新的科學哲學,也是一種文化自主創新的嘗試。
  •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被忽略的教學背景
    1818年,原本執教於海德堡大學的黑格爾應召轉入柏林大學,接掌費希特去世後空缺的教席,並奉命開設法哲學課程。他為此悉心撰寫的《法哲學原理》(1820年),便是面向柏林大學莘莘學子的教學綱要。開課公告裡的標準課程名稱為「自然法與國家學」,這正是《法哲學原理》初版封面上另一標題(《自然法與國家學綱要》)的來源。
  • 科學和哲學有什麼不同?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先區分開近代科學和古代科學,其次,則是要弄明白哲學的旨趣。近代科學和古代科學首先,古代科學包含於古代哲學之中。哲學外延大,科學外延小。到了近代科學,則哲學的生存空間被壓縮,科學取代了哲學來研究真理。
  • 哲學和科學有什麼關係?
    而歸納法只是為演繹法整理資料和發現問題,建立各種現象的外在聯繫。歸納法是由個體到整體,屬於西方思維,受到了質變的限制。因而,只是局部的認識,一旦超出了質的範圍,就會走向認識的反面,反而制約了認識的發展。演繹法是由整體到個體,屬於東方思維,受到了信息不足的限制。因而,受到了邏輯的限制,假說的提出是非邏輯的,需要有很強的創造力和直覺的領悟力。
  • 錢學森如何看待科學、哲學、藝術
    文◎馬德秀  錢學森的一生,與科學、哲學、藝術緊密相連。他畢其一生精力,在科學世界裡縱橫馳騁,在藝術世界裡盡情遨遊,在哲學世界裡苦苦冥思,用科學之精神、藝術之性情和哲學之思辨實現了三者的完美結合。
  • 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結合和升華
    毛澤東提出的「第二次結合」精闢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相結合的根本問題,提供了思想依循和理論指導。新時期,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化了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意蘊,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過程。
  • 《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精彩書摘
    《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是劃時代的巨著,也是人類掌握的首個完整的、科學的宇宙論和科學理論體系。牛頓在本書中構建了一個人類有史以來最為宏偉的物理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很好地解釋了當時已知的一切運動形式和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