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子,不時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麗的貝殼而歡欣鼓舞,而展現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探明的真理之海。」--艾薩克·牛頓
人類對於未知的探索,從來沒有停下過腳步。
最初,我們的祖先把解釋不了的現象,都歸為是眾神的行為。他們修起巨大的神像和莊嚴的神廟,他們向神祈禱。可是,人們並沒有得到眾神的庇佑,對眾神的懷疑漸漸在人們的心中產生。
懷疑是人類進步的一把鑰匙,它是人們脫離執念和教條的開始。這就像是在黑暗中有了些微弱的亮光。
對於「眾神」的懷疑,使人類對於自然背後「神」的研究,轉向了直接研究自然本身。
這是從Mythos到Logos的跨越,哲學就此誕生了。
早期的哲學家們,關注的是每個人都能看到的事物和現象。他們根據所見,加上自己的推理和演繹,提出了自己對於世界的認識。
因為對眾神的懷疑而帶來了種種的不安,人們依然需要"純粹的存在」來慰藉心靈,神學就這樣誕生了,隨之衍生出了宗教。
還有些人,他們有著懷疑的精神,但是又對「純粹」有著極致的追求,這些人成為了科學的奠基人。
還有一種存在,它經常裝扮自己,時而像哲學,時而像神學,時而又像科學,人們稱它為偽科學。
◆ ◆ ◆ ◆ ◆
一、什麼是哲學?
這裡我們只來討論哲學中的「自然哲學」這個領域,畢竟哲學除了研究自然,還會研究道德、倫理、政治等領域。
1.從泰勒斯說起
古希臘的「自然哲學家」最初對自然的發問--「在變化中什麼是不變的?」也就是世界的本源是什麼?
那天,米利都的泰勒斯坐在海邊,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看著拍打著海岸的浪花和遠處海面上的蒸汽,他仿佛是悟到了什麼?
「水」會不會是我一直在尋找的答案?
泰勒斯回想到:人、動物、植物這些都離不開水的滋養。地上的水,過一會兒就沒了,但天上又會下雨。
很多地方都在消耗水,但雨水和河流又會向我們源源不斷地提供新的水,仿佛水是不竭的。
想到這裡,泰勒斯一下子生出了一個念頭:「萬物產生於水,又復歸於水。」意思是「世界的萬物都是由水構成的,當事物毀滅時,它們又會變成水。水通過凝結,又會再次形成實在之物。」
泰勒斯進一步解釋了萬物的形成路徑:水-凝結-實在;實在-分離-水。
後面的哲學家們又對,萬物運動背後的「動因「做出了解釋。
在古典時代末期,恩培多克勒結合了」本源說「和」運動說「。他認為世界是由」四元素「組成,它們在」愛「與」恨「的推動下形成了萬物。
2.哲學問題
從泰勒斯到恩培多克勒,我們看到,哲學其實是一門基於直接觀察和思辨的學科。它最核心的問題是:世界的普遍真理是什麼?
相比於神話式創造性寫作,哲學會做出一些真假意義上的斷定。對於神學而言,哲學沒有教條,也沒有基於啟示性的預設(如:上帝)。
和實驗科學相比,哲學不依賴與實驗,而是觀察和思維。與形式科學(如數學)相比,必須對假設反思,給出一個合理解釋,而不是強調客觀公理(如1+1=2)。
早期的先賢們既是哲學家,又是科學家。他們需要通過不斷地從自然中收集感性材料來認識世界,然後通過思辨來進行理性加工,最後得出結論。
而隨著而隨著感性材料的豐富,人們的注意力從對於世界的直觀感受轉向了對於這些直觀感受的懷疑,科學也就隨之誕生了。
哥本哈根學派的創始人玻爾說:「如果認為物理學家的任務是發現自然是什麼,那就錯了。物理學關心的是,我們關於自然能說什麼?」
從這裡可以看出,在研究對象上,哲學和科學都研究自然;在目標上,哲學追求的是「絕對真理」,而科學追求的是「相對真理」。在研究方法上,哲學是收集-假設-思辨-結論;科學是收集-假設-實驗論證-結論。
關於哲學和科學的關係問題,只要人類對於宇宙還需要收集材料這個步驟,就必然需要通過思辨來對材料進行整理,而且實驗論證的本身也是收集材料的過程,哲學會貫穿於科學研究始終。
◆ ◆ ◆ ◆ ◆
二、科學與神學的分野
霍金《大設計》的前言裡赫然地寫著:」哲學已死「。其實這裡更多地是在說宗教哲學--神學。
神學與科學的分野開始於1799年,那年拉普拉斯出版了他的巨著《天體力學》。
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受」太陽系如何形成「、」地球何以會繞著太陽運轉「這些問題困擾。
就連艾薩克·牛頓也難以回答,最後只好求助神學,把」運動「的最終原因歸於」上帝的第一推動「。
而拉普拉斯提出」星雲說「的假設,從力學原理,用嚴密的數學計算證明了假設的成立,並完成了那本巨著《天體力學》。
後來就有了那段與拿破崙經典的對話:
拿破崙翻閱過《天體力學》後,問拉普拉斯:「為什麼不在書中提及上帝?」拉普拉斯答到:」陛下,我不需要這個假設。「
拿破崙將這句話告訴拉格朗日,拉格朗日回道:」這是個好假設!它可以解釋許多事情。「
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的出版,則宣告了在自然領域中,上帝徹底下崗了。
隨著「上帝」這個假設在解釋自然時被逐漸地拿掉,上帝在自然中的話語權變得越來越微弱。但它仍然會在慰藉心靈方面長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實際上,科學家們所信仰的「上帝」並不是那個可以讓人變得富有、健康、不朽的「上帝」,他們一直以來所信仰的是那個自然規律背後的「上帝」。
唯一的相同點是:兩個「上帝」都是同樣純粹的。
若望保羅二世,曾說過:
「科學純潔了宗教,使它免於迷信;而宗教反過來也純潔了科學,使它免於拜物教。」
◆ ◆ ◆ ◆ ◆
三、科學與偽科學
長期以來,科學、宗教和迷信一直糾纏不清。而隨著「證偽」、「奧卡姆剃刀」這些概念的出現,科學開始走向了純潔。
1.證偽
關於科學和偽科學的界定是在1963年,這一年著名的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的《猜想與反駁》正式出版。
在書中波普爾闡明了一個被科學界廣為接受的道理:」所有的科學規律都是無法真正完全」證實「的。「通俗來講,科學規律永遠不可能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來證明。
比方說小編提出一個「科學規律」:天下的羊都是白的。
那怎麼證明呢?我只能把全世界的羊都抓來,然後發現每一隻羊都是白的。我就跟你說:「你看,我從全世界抓了那麼多的羊,都是白的。這下你總該相信了吧?」
你說:「不,你怎麼證明你把所有的羊都抓來了?就算你把全世界的羊都抓來了,你怎麼知道以前就沒有出現過黑羊呢?你怎麼知道以後就沒有黑羊呢?總之你跟我說什麼,我都不相信全世界的羊都是白的。」
波普爾認為這確實無法證明,因為只要舉出一個反例就可以將它推翻。這便是科學與偽科學最大的區別--證偽。
從科學的研究步驟去看:大膽地假設--小心地論證--得出結論。而科學之所以稱為科學,最關鍵地就是假設是有可能被證明是不成立的。或者說,這個假設是可以設計出一個方法來證明它是錯誤的。
而不能被證偽的假設則不能叫科學,比方說「上帝是存在的」,這個命題既無法被證明是對,也無法之證明是錯。
你說地球上找不到上帝啊,那我說:「你怎麼知道月球上沒有,太陽上沒有,其他星系沒有?」所以,這個是不能通過設計一個實驗來證偽的。那這就不是一個科學問題,而是一個神學問題。
2.奧卡姆剃刀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假設」一詞,在文中頻繁出現。因為「假設」是人類認識世界過程中誰分重要的環節。
大約八百年前,英格蘭有一個叫奧卡姆的地方,在那裡生活這一個叫威廉的哲學家。
他提出了一個至今影響著科學界的理論:
「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如無必要,無增實體。)
簡單地解釋一下,「基於假設越少的結論越接近真相」。
舉個例子:
傳統的經濟學有三個假設基本「人都是理性的」、「市場是公開透明的」、「市場對供需關係的反饋是即時的」,然後經濟學裡有一大堆理論。
這些理論都是基於這三個假設,有些理論還會基於別的假設。也就是說,只有在這些假設都成立時,結論才能成立,反之則不成立。
因為技術的限制,早期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在描述自然時都會基於大量的假設,如「上帝」、「以太」、「萬物有靈」等。
而科學史的發展過程就是人們逐漸拿掉這些假設的過程,當人類對於自然已經不需要假設的時候,就是人類認識真實世界的時候,當然這個過程將會是及其漫長、曲折的。
3.日漸純潔的科學
「奧卡姆剃刀原理」使科學開始走向簡潔,它就像一把剃刀,把臃腫的科學原理不斷地雕琢,直至無法再簡潔,甚至簡潔的只有一個簡單的公式。
「證偽」這一概念則一直與科學糾纏不清的那些東西,徹底的與科學分離開。
◆ ◆ ◆ ◆ ◆
結語
大到宇宙誕生,小到原子運轉,科學家們相信,這個世界的完事萬物都是基於同一個規律,可以用同一個理論,甚至是用同一套方程解釋一切。
就像上面所說的,早期的科學家們主要是在海灘撿貝殼,而整個科學史就是一個集卡拼圖的過程。而各領域的學術大神,拼著拼著,真理的圖像就漸漸的清晰了起來。
當然這個過程並不是一番風順的,很多時候,拼著拼著,以為快拼出來了。結果和別人的一核對卻發現完全不一樣,這可能是科學史最迷人的地方吧。
由於篇幅的原因,本文只是對諸多問題進行了概括性的論述,很多地方都沒有展開討論。關於上面那些沒有說清楚的問題,小編會在以後的文案裡為大家講述。
做個預告,在接下來的幾周裡,小編將會帶大家回顧一下跨越千年的」波粒戰爭「。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