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神學、科學和偽科學

2020-12-04 人人實驗

「我好像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子,不時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麗的貝殼而歡欣鼓舞,而展現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探明的真理之海。」--艾薩克·牛頓

人類對於未知的探索,從來沒有停下過腳步。

最初,我們的祖先把解釋不了的現象,都歸為是眾神的行為。他們修起巨大的神像和莊嚴的神廟,他們向神祈禱。可是,人們並沒有得到眾神的庇佑,對眾神的懷疑漸漸在人們的心中產生。

懷疑是人類進步的一把鑰匙,它是人們脫離執念和教條的開始。這就像是在黑暗中有了些微弱的亮光。

對於「眾神」的懷疑,使人類對於自然背後「神」的研究,轉向了直接研究自然本身

這是從Mythos到Logos的跨越,哲學就此誕生了。

早期的哲學家們,關注的是每個人都能看到的事物和現象。他們根據所見,加上自己的推理和演繹,提出了自己對於世界的認識。

因為對眾神的懷疑而帶來了種種的不安,人們依然需要"純粹的存在」來慰藉心靈,神學就這樣誕生了,隨之衍生出了宗教。

還有些人,他們有著懷疑的精神,但是又對「純粹」有著極致的追求,這些人成為了科學的奠基人。

還有一種存在,它經常裝扮自己,時而像哲學,時而像神學,時而又像科學,人們稱它為偽科學。

◆ ◆ ◆ ◆ ◆

一、什麼是哲學?

這裡我們只來討論哲學中的「自然哲學」這個領域,畢竟哲學除了研究自然,還會研究道德、倫理、政治等領域。

1.從泰勒斯說起

古希臘的「自然哲學家」最初對自然的發問--「在變化中什麼是不變的?」也就是世界的本源是什麼?

那天,米利都的泰勒斯坐在海邊,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看著拍打著海岸的浪花和遠處海面上的蒸汽,他仿佛是悟到了什麼?

「水」會不會是我一直在尋找的答案?

泰勒斯回想到:人、動物、植物這些都離不開水的滋養。地上的水,過一會兒就沒了,但天上又會下雨。

很多地方都在消耗水,但雨水和河流又會向我們源源不斷地提供新的水,仿佛水是不竭的。

想到這裡,泰勒斯一下子生出了一個念頭:「萬物產生於水,又復歸於水。」意思是「世界的萬物都是由水構成的,當事物毀滅時,它們又會變成水。水通過凝結,又會再次形成實在之物。」

泰勒斯進一步解釋了萬物的形成路徑:水-凝結-實在;實在-分離-水。

後面的哲學家們又對,萬物運動背後的「動因「做出了解釋。

在古典時代末期,恩培多克勒結合了」本源說「和」運動說「。他認為世界是由」四元素「組成,它們在」愛「與」恨「的推動下形成了萬物。

2.哲學問題

從泰勒斯到恩培多克勒,我們看到,哲學其實是一門基於直接觀察和思辨的學科。它最核心的問題是:世界的普遍真理是什麼?

相比於神話式創造性寫作,哲學會做出一些真假意義上的斷定。對於神學而言,哲學沒有教條,也沒有基於啟示性的預設(如:上帝)。

和實驗科學相比,哲學不依賴與實驗,而是觀察和思維。與形式科學(如數學)相比,必須對假設反思,給出一個合理解釋,而不是強調客觀公理(如1+1=2)。

早期的先賢們既是哲學家,又是科學家。他們需要通過不斷地從自然中收集感性材料來認識世界,然後通過思辨來進行理性加工,最後得出結論。

而隨著而隨著感性材料的豐富,人們的注意力從對於世界的直觀感受轉向了對於這些直觀感受的懷疑,科學也就隨之誕生了。

哥本哈根學派的創始人玻爾說:「如果認為物理學家的任務是發現自然是什麼,那就錯了。物理學關心的是,我們關於自然能說什麼?」

從這裡可以看出,在研究對象上,哲學和科學都研究自然;在目標上,哲學追求的是「絕對真理」,而科學追求的是「相對真理」。在研究方法上,哲學是收集-假設-思辨-結論;科學是收集-假設-實驗論證-結論。

關於哲學和科學的關係問題,只要人類對於宇宙還需要收集材料這個步驟,就必然需要通過思辨來對材料進行整理,而且實驗論證的本身也是收集材料的過程,哲學會貫穿於科學研究始終。

◆ ◆ ◆ ◆ ◆

二、科學與神學的分野

霍金《大設計》的前言裡赫然地寫著:」哲學已死「。其實這裡更多地是在說宗教哲學--神學。

神學與科學的分野開始於1799年,那年拉普拉斯出版了他的巨著《天體力學》。

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受」太陽系如何形成「、」地球何以會繞著太陽運轉「這些問題困擾。

就連艾薩克·牛頓也難以回答,最後只好求助神學,把」運動「的最終原因歸於」上帝的第一推動「。

而拉普拉斯提出」星雲說「的假設,從力學原理,用嚴密的數學計算證明了假設的成立,並完成了那本巨著《天體力學》。

後來就有了那段與拿破崙經典的對話:

拿破崙翻閱過《天體力學》後,問拉普拉斯:「為什麼不在書中提及上帝?」拉普拉斯答到:」陛下,我不需要這個假設。「

拿破崙將這句話告訴拉格朗日,拉格朗日回道:」這是個好假設!它可以解釋許多事情。「

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的出版,則宣告了在自然領域中,上帝徹底下崗了。

隨著「上帝」這個假設在解釋自然時被逐漸地拿掉,上帝在自然中的話語權變得越來越微弱。但它仍然會在慰藉心靈方面長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實際上,科學家們所信仰的「上帝」並不是那個可以讓人變得富有、健康、不朽的「上帝」,他們一直以來所信仰的是那個自然規律背後的「上帝」。

唯一的相同點是:兩個「上帝」都是同樣純粹的。

若望保羅二世,曾說過:

「科學純潔了宗教,使它免於迷信;而宗教反過來也純潔了科學,使它免於拜物教。」

◆ ◆ ◆ ◆ ◆

三、科學與偽科學

長期以來,科學、宗教和迷信一直糾纏不清。而隨著「證偽」、「奧卡姆剃刀」這些概念的出現,科學開始走向了純潔。

1.證偽

關於科學和偽科學的界定是在1963年,這一年著名的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的《猜想與反駁》正式出版。

在書中波普爾闡明了一個被科學界廣為接受的道理:」所有的科學規律都是無法真正完全」證實「的。「通俗來講,科學規律永遠不可能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來證明。

比方說小編提出一個「科學規律」:天下的羊都是白的。

那怎麼證明呢?我只能把全世界的羊都抓來,然後發現每一隻羊都是白的。我就跟你說:「你看,我從全世界抓了那麼多的羊,都是白的。這下你總該相信了吧?」

你說:「不,你怎麼證明你把所有的羊都抓來了?就算你把全世界的羊都抓來了,你怎麼知道以前就沒有出現過黑羊呢?你怎麼知道以後就沒有黑羊呢?總之你跟我說什麼,我都不相信全世界的羊都是白的。」

波普爾認為這確實無法證明,因為只要舉出一個反例就可以將它推翻。這便是科學與偽科學最大的區別--證偽

從科學的研究步驟去看:大膽地假設--小心地論證--得出結論。而科學之所以稱為科學,最關鍵地就是假設是有可能被證明是不成立的。或者說,這個假設是可以設計出一個方法來證明它是錯誤的。

而不能被證偽的假設則不能叫科學,比方說「上帝是存在的」,這個命題既無法被證明是對,也無法之證明是錯。

你說地球上找不到上帝啊,那我說:「你怎麼知道月球上沒有,太陽上沒有,其他星系沒有?」所以,這個是不能通過設計一個實驗來證偽的。那這就不是一個科學問題,而是一個神學問題。

2.奧卡姆剃刀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假設」一詞,在文中頻繁出現。因為「假設」是人類認識世界過程中誰分重要的環節。

大約八百年前,英格蘭有一個叫奧卡姆的地方,在那裡生活這一個叫威廉的哲學家。

他提出了一個至今影響著科學界的理論:

「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如無必要,無增實體。)

簡單地解釋一下,「基於假設越少的結論越接近真相」

舉個例子:

傳統的經濟學有三個假設基本「人都是理性的」、「市場是公開透明的」、「市場對供需關係的反饋是即時的」,然後經濟學裡有一大堆理論。

這些理論都是基於這三個假設,有些理論還會基於別的假設。也就是說,只有在這些假設都成立時,結論才能成立,反之則不成立。

因為技術的限制,早期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在描述自然時都會基於大量的假設,如「上帝」、「以太」、「萬物有靈」等。

而科學史的發展過程就是人們逐漸拿掉這些假設的過程,當人類對於自然已經不需要假設的時候,就是人類認識真實世界的時候,當然這個過程將會是及其漫長、曲折的。

3.日漸純潔的科學

「奧卡姆剃刀原理」使科學開始走向簡潔,它就像一把剃刀,把臃腫的科學原理不斷地雕琢,直至無法再簡潔,甚至簡潔的只有一個簡單的公式。

「證偽」這一概念則一直與科學糾纏不清的那些東西,徹底的與科學分離開。

◆ ◆ ◆ ◆ ◆

結語

大到宇宙誕生,小到原子運轉,科學家們相信,這個世界的完事萬物都是基於同一個規律,可以用同一個理論,甚至是用同一套方程解釋一切。

就像上面所說的,早期的科學家們主要是在海灘撿貝殼,而整個科學史就是一個集卡拼圖的過程。而各領域的學術大神,拼著拼著,真理的圖像就漸漸的清晰了起來。

當然這個過程並不是一番風順的,很多時候,拼著拼著,以為快拼出來了。結果和別人的一核對卻發現完全不一樣,這可能是科學史最迷人的地方吧。

由於篇幅的原因,本文只是對諸多問題進行了概括性的論述,很多地方都沒有展開討論。關於上面那些沒有說清楚的問題,小編會在以後的文案裡為大家講述。

做個預告,在接下來的幾周裡,小編將會帶大家回顧一下跨越千年的」波粒戰爭「。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與其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不如說「科學的盡頭是哲學」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我想,有人初聽這句話時,難免會要「嘲諷」這句話的,那不妨請你問問他,又如何解釋歐洲物理研究所門前所擺放的印度溼婆神像呢?凡對於哲學有一定研究的人們,並不會像普通群眾那樣拒絕所有對自己認知有衝擊性的信息,宇宙浩瀚,學海無涯,一個人至少做到永遠不要嘲諷自己認知以外的觀點,因為,每一個人的所知所學對於這無盡的宇宙而言,都只是「恆河沙數」罷了。人類龐大群體相互之間的認知,和能夠涉及的知識的差距是相差非常大的,謙虛樂於和進步為伍,驕傲則只剩下落後的結果。那麼,這座銅像又隱藏著怎樣的深奧哲理呢?
  • 中醫被人用解剖學和生物學質疑為偽科學,那麼哲學是科學嗎?
    先亮明觀點:解剖學和生物學質疑中醫用哲學「建模」為偽科學很正常,因為拉美特利就是用解剖學來證明經院哲學家們相信的亞里斯多德哲學中「人用心臟思考」為荒謬(人是用大腦而非心臟來思考的),算是西方早期證明哲學為偽科學的代表。
  • 神學:最大的科學
    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到了晚年,都皈依神學。當時很難理解,後來隨著閱讀量的增加,逐漸融會貫通。人類的精神層次有這樣一個遞增的臺階:科學一一哲學一一神學(宗教靈魂)。近代文明曙光升起之時,以今天的眼光看,很難分清當時所謂的科學與偽科學。有時,甚至是科學在為偽科學效力。比如,古代的天文曆法初始是為星佔學服務的。
  • 科學,哲學,神學之間有什麼關係?
    文章重要通過實證主義(哲學的一個流派)創始人—— 孔德的「思想發展三階段論」來看待一下神學,哲學,科學這三者的關係!思想發展三階段論孔德認為 可以把人類思想發展史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神學,形上學,科學! 通俗起見,直接舉個列子!孔德有一天,科學家,哲學家,神學家 三哥們 在一起看見汽車在運動!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還是哲學?你怎麼看?
    科學與哲學的關係其實是很密切的,可以簡單認為哲學就是科學的「鼻祖」,科學研究的是具體的事物,而哲學研究的是抽象的事物,哲學為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而科學(自然科學)是哲學發展的基礎。科學與哲學是具體與一般,實踐與理論的關係。
  • 他們說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你信嗎?
    怎樣從已知往未知領域推進,這就需要一些東西的指引,這東西可能是哲學,也可能是宗教。反正圓圈裡的地盤歸科學,圓圈外的地盤麼,哲學和宗教爭去吧。所以,羅素認為哲學是介於科學和宗教之間的東西。我倒寧願把宗教也看作一種哲學思想。愛因斯坦,他贊同「宇宙宗教情感」和「道德宗教」,反對「人格化的神」和「恐懼宗教。」
  • 科學 哲學和神學
    19世紀前的大部分科學家都是虔誠的教徒,,他們的研究就是在用理性的力量論證上帝的存在,他們把自己的發現當作神諭,牛頓評價自己的科學發現時,有過這樣的表述:「自然界一切井然有序,就符合我在紙上寫下來的這幾個定律,我們是生活在可以用數學推算的精密系統之中。」所以在他死後,英國詩人亞歷山大·蒲柏給他寫墓志銘:「大自然和它的規律深藏在黑夜裡.上帝說,讓牛頓出世吧!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那哲學是什麼?網友:神也不是無所不能的!
    科學作為我們探索世界最直觀的運用,它就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陷入了瓶頸當中,許多人就認為科學的盡頭或許就是神學,所以很多人也就加入了神學的研究隊伍但事實上,科學和神學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並且科學也並沒有盡頭,當我們感覺走到盡頭的時候
  • 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
    原標題: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   我們首先要說清楚科學是什麼,特別是科學有三個要素,然後馬上就會明白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了。同一個宗教教義不同的宗教領袖的解讀經常不同,而且可能會相互衝突,因此在獨立性和唯一性方面也和科學有很大區別。科學在發展的中間階段也會出現不同的理解和解讀,但是通過下面講的科學方法,最後總是會得到統一的。但是宗教很難做到這一點,宗教派別有可能變得越來越多、矛盾變得越來越大。   偽科學反對已有的科學並不是質疑,而且全盤否定,另起爐灶。而偽科學也往往不允許別人質疑,只要求別人接受。
  • 神學、哲學、科學三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因為神學過度虛無且涉及的範圍廣於是他們的內部人員也開始懷疑神的真實性 ,所以那些有著不同不同看法的人就離開了。從此就出現了哲學,哲學除了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之外還注重實線,理論與實踐逐漸開始並行為後來的科學打下了基礎。
  • 物理的盡頭是數學, 數學的盡頭是哲學, 哲學的盡頭是神學?
    換句話說,人們只是把尚未可知的暫時付諸於哲學和神學,而隨著人類可知區域的不斷誇大,不確切的區域將越來越小,科學將引領人類文明走向越來越光明的明天,現代文明的一切物質成果都來自於科學就是明證。物理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數學是物理研究世界的工具,神學不過是未知現象暫時的棲身之所,不可能引領人類文明走向未來。你能找出我們現在所享用的任何一個物質成果是來自於神學嗎?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不,科學的源頭才是神學
    你說這是哲學也好,說它是神學也罷,總之就是由純粹實證和唯物,最終卻走向了虛無。又比如,摒棄了上帝造人理論學說之後,所謂科學觀點的的宇宙大爆炸學說,說宇宙是一個奇點產生的,那麼這個奇點又是怎麼來的呢?好吧,可以用各種理論無限再往前推,但最終卻發現,逃不出人所創造的各種概念,最終還是導向了抽象和虛無。
  • 哲學辨析:神學是如何蛻變為科學的?
    但是人類不能解釋宇宙起源(自然唯心還是唯物),既然不能否定宇宙神創論(宇宙的存在與神存在完全等同),科學即有可能是神學的演變(神創造了自然宇宙,神學演變為自然科學)。神學是如何蛻變為科學的?起初,神創天地,神的靈附著於自然,萬物皆有靈性。這個時期是神存在的世界。
  • 科學和哲學有什麼不同?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先區分開近代科學和古代科學,其次,則是要弄明白哲學的旨趣。近代科學和古代科學首先,古代科學包含於古代哲學之中。哲學外延大,科學外延小。可以說,科學是藉助先進的科學工具來觀察世界的,其中,裡程碑式的工具是放大鏡和望遠鏡,一個可以看到最小,一個可以看到最大,這就取代了古代自然哲學中的思辨方法——如古代的原子論其實是出於思辨而非觀測。也取代了古代形而上哲學的哲學思辨。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嗎?別鬧,科學的盡頭只能是科學
    類似的言論還有多個版本,比如:「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哪那麼多盡頭……科學有盡頭嗎?隨著科學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人類只能無限接近宇宙的真相,但永遠不可能獲得真相。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無法確定物理規律是亙古不變的。
  • 哲學解析如何分辨科學與偽科學
    曾經的舊中國愚昧落後,江湖術士橫行,百姓深受其害,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科學知識得到了全面普及,人們使用科學來解釋世界中的一切現象,杜絕了封建迷信。但在嶄新的時代面前,我們又面臨新的挑戰,以龐氏騙局和傳銷為代表的新興騙局,披著靚麗的科學外衣,仍在不斷的迷惑眾人。
  • 科學盡頭是神學?牛頓這樣的大科學家,為什麼晚年去研究了神學?
    ,「神學」一詞指的是神話傳說中和神有關的故事和言談。在小編看來,與其把神學硬拉入科學的分支,不如把神學看成是一種哲學。其實神學與哲學的關係一直是現代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也被稱為「耶路撒冷與雅典問題」,或者「啟示與理性問題」。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教育家亞里斯多德就把神作為最高的實體,認為它是萬物運動的原因之一。中世紀的時候,神學的地位遠高於哲學,哲學相當於神學僕人一般的存在,理性是為信仰服務的。
  • 什麼是「偽科學」,最前延告訴你
    弗朗西斯·培根在搞哲學、科學以前,弗朗西斯·培根是玩兒政治的,只不過他的志趣一開始就沒放在國務活動上,而是對科學探索積極地思考、深挖。典型的當官兒只是為了混口飯吃,求知才是畢生的理想。值得引發的思考就是,偽科學到底是超越科學階段理解的存在,還是毫無作用價值。這個問題,很難斷定,就像「玄論」是否為偽科學一樣發人深省;與「科學的終點,是神學。」一樣耐人尋味。在科學的進程中,人與「神」的爭鬥,一刻都沒有停止過。
  • 亞里斯多德是位哲學家,通過對哲學的劃分,影響了神學的發展
    而我們今天就聊一聊哲學。由古人提出的各種知識分類也能明顯看出,自然哲學對於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亞里斯多德在其影響甚大的分類中區分了三種思辨科學或理論科學:自然哲學、數學和神學。將亞里斯多德的思辨科學區分開來的是它們各自的研究對象:神學是最高的科學,研究永恆的、不動的、可與質料分離的東西;自然哲學研究有限的、可以運動的、無法與質料分離的東西,這些對象在每一個方面都與神學對象相反;數學的研究對象介於這兩者之間,即不動的、可能無法與質料分離、體現於質料之中的東西。
  • 為什麼很多人都不相信科學?別讓科學毀在人手上!
    翻看網絡,無數人以不科學的角度看世界,傳播偽科學。我相信,現在到大街上找一百個人,只有一人了解真科學;認真研究過科學的、學習過科學知識的,恐怕一千個人裡、一萬個人裡只能找出一個人。如果說科學是盞明燈,恐怕十個人九個「瞎」。在這個信息傳播的年代,迷信卻不見減少。很多人反對科學。其理由無非就是:科學不能解釋、科學歷史短暫、科學的盡頭是神學。所謂的科學不能解釋,不過是人類目前未解決,就像是原始人不明白日食是一樣的。而科學本身就一直存在,說科學不能解釋,未免目光太狹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