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宗教文化,或許大家都有所了解。而我們今天就聊一聊哲學。由古人提出的各種知識分類也能明顯看出,自然哲學對於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亞里斯多德在其影響甚大的分類中區分了三種思辨科學或理論科學:自然哲學、數學和神學。
將亞里斯多德的思辨科學區分開來的是它們各自的研究對象:神學是最高的科學,研究永恆的、不動的、可與質料分離的東西;自然哲學研究有限的、可以運動的、無法與質料分離的東西,這些對象在每一個方面都與神學對象相反;數學的研究對象介於這兩者之間,即不動的、可能無法與質料分離、體現於質料之中的東西。
現代學者在考慮這些分類時,往往把它們看成定義了我們所謂的「學科界限」即區分了各種學術活動的主題。但這些分類並不只是對理論內容的劃分,而且還旨在規定正確的研究順序,從物質的、可變的東西開始,再到與物體相聯繫的不變的東西,最後到不變的、完全脫離質料的更高的神性事物。在更具物質導向的科學中發展出來的心靈習性自然會使心靈對更高的科學所要求的那些心靈轉變有所準備。
哲學家們都採取了與亞里斯多德不同的方式來劃分哲學主題,即物理學、邏輯學和倫理學,但其研究目的同樣是人格的形成。斯多亞派認為,物理學和邏輯學這兩門科學最終服務於第三門科學,即倫理學。順便說一句,他們認為神學是物理學的最高分支。
在斯多亞派的哲學中,理解了宇宙運作的人也會知道如何在宇宙中行為。伊壁鳩魯清楚地闡明了各種知識分支如何影響哲學家的心靈習性。研究邏輯學是為了規訓判斷,研究物理學是為了規訓欲望,研究倫理學是為了規訓意願。
在古代晚期的哲學流派中,將「科學的」、倫理的和宗教的關切融合在一起的趨向變得更加明顯。例如新柏拉圖主義哲學家波堅稱,哲學既與「論證的積累」無關,也與表露「博學的知識」無關,而是關乎人自身生命的轉變。針對從自然研究發展到更高的沉思活動和宗教虔誠。
而物理學在日常生活的事務中非常有用,因為它為醫學和力學等技術提供了原理;有助於引導靈魂的較高部分即理智趨向完滿;是道德德性的一種輔助;是通向關於神和理念的認識的階梯;最後,它激起我們的虔誠,對神感恩。
應當注意,儘管有這些虔誠的情感,但辛普裡丘對基督教並不友好。同樣值得注意的是,辛普裡丘談到了物理學的「功用」,並且按照重要性遞增的順序作了列舉。強調科學的功用一直是為科學所作辯護的一部分,當技術應用和日常生活事務在現代開始優先於道德教化時,辛普裡丘所給出的優先次序開始倒轉。
辛普裡丘的階梯比喻也提醒我們,物理學常常被視為心靈上升到神的第一階段。至此,我希望已經表明,古希臘人關於自然的討論雖然常常被奉為現代科學的先驅,但卻充滿了神學和道德的要素,以至於它與我們現在理解的「科學」的關係在最好的情況下也非常複雜。
不僅天文學和自然哲學有一些邊緣性的、現已遭到忽視的倫理要素,而且自然研究被認為在一種有著道德目標且往往有著神學預設的更廣的哲學事業中發揮著作用。物理學或自然哲學研究與現代科學中的任何東西都有所不同,它是一種旨在轉變自我的修煉。宣稱我們的科學誕生於古希臘,是忽視了古希臘哲學家所認為的這種修煉的要旨。而對於這件事情,你又有著怎樣的看法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