鬍子悅:解讀亞里斯多德哲學理論中的行動

2021-01-10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在亞里斯多德的理論中,對人的行動以目的論解釋本質上是基於社會角度的考慮,而不是基於生物角度的考慮。人的行動目的,以及行動的好和壞或者成功和失敗都在於是否合於德性(virtue),而不是人的感情或能力,因為對於感情或能力往往只能做到區分,這也導致對他者行動的分析成為可能。亞里斯多德關於行動概念的理論構建與其倫理學和政治學的理論主張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對後世的經院哲學影響頗深。亞里斯多德的理論還是當代行動理論構建的理論淵源,這使得當代對於主體行動進行考察時,亞里斯多德哲學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參考部分。

目的論下的「行動」

亞里斯多德將人的生活劃分為三種主要的類型,分別是享樂的生活(the life of enjoyment)、政治的生活(the life of politics)和沉思的生活(the life of contemplation)。而亞里斯多德對行動的考察就是在這種對人的生活的劃分下展開的。他將善(Good)作為一般性的概念,即在這三種類型中始終存在著對應的滿足人的善,而屬於沉思的生活的善是愛智者的善,是高於其他生活類型的善。所以,善有不同的層次。亞里斯多德認為沉思是人身上最具神性的東西,具有人的其他實現活動不能體現出的獨特性,而且沉思又是「幸福」的實現行動,所以幸福被亞里斯多德作為最高的善,也是沉思的生活所追求的結果。此外,亞里斯多德以社會屬性作為人的特有屬性,認為「幸福」作為最高的善也是政治學研究的目的。在亞里斯多德看來,幸福雖然是沉思的一種結果,但是沉思也促使我們追求幸福。如何理解沉思呢?沉思在亞里斯多德那裡可被認為是一種實踐行動,而且被認為是靈魂中最高部分的實現活動。要達到這種實現活動,亞里斯多德以德性作為參考標準,以德性作為沉思的生活中獲得幸福的關鍵所在。

亞里斯多德認為德性是使事物的狀態變好,且其實現活動出色的完成的品質。而對於人而言,亞里斯多德認為德性在於人的靈魂的實現活動,促使人把握行動的程度,達到人的情感與行動的相對平衡。德性也可用於人們對出色的實踐行動的稱讚,它是對人的行動能適度出色地完成的稱讚。幸福作為最高的善,會以人的一生為參考的時間,且其他實踐中的善受到這個最高的善的指引,這種指引就是稱讚。稱讚往往作用於行動或行動的結果,總是與一種更完善的或者更出色的事物相聯繫。當然,稱讚也可作用於具體的人,但這也是由於人所做的某個具體行動而導致的稱讚。亞里斯多德認為幸福不是稱讚的,而是崇敬的,因為幸福就是最完善的,而無法稱讚。但是,在稱讚的作用下,幸福作為最高的善切實地影響著人的行動,即人會對合乎德性的行動目的進行稱讚。所以,實踐中的行動目的能夠指向幸福在於合乎德性。

所以,人的一切行動都是為了獲得幸福,幸福作為最高的善指引著具體的主體行動,即使這些生活中的具體行動的目的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但最終都指向幸福。從而,亞里斯多德的「善」也是具體的,即不同的行動以不同的「善」為目的,只不過最高的善是幸福。對應地,具體的行動需要合乎德性,只有這樣行動目的才會達到。

邏各斯下的「行動」

亞里斯多德認為善的事物被認為是善的,是在於其對應的某個具體目的而導致的,而不是通過對善的一般性概念來對其進行把握,這其中的關鍵在於對具體目的是否合乎德性的考察。在人的行動上,則是行動的目的應合於人的德性,並使得行動得以出色的完成。在這一點上,亞里斯多德對德性進行了相關的論述,解釋了德性具有邏各斯,以說明德性何以保證人的行動的善。

亞里斯多德認為靈魂中有邏各斯的部分和非邏各斯的部分,但在非邏各斯的部分中有一小部分受到邏各斯部分的影響。由此,亞里斯多德認為德性對應這種靈魂的劃分可分為邏各斯的部分和非邏各斯的部分,並分別稱作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亞里斯多德認為理智德性是通過教育而獲得的,道德德性是通過習慣而獲得的,它們不是自然出現的人的品質,但確是自然地賦予了人們獲得它們的能力。所以,對於是否擁有德性的標準在亞里斯多德看來就在於人的具體行動中。亞里斯多德曾說「簡言之,一個人的實現活動怎樣,品質也就怎樣」。但是,人的行動要達到德性的稱讚,就是要符合邏各斯。

亞里斯多德認為,道德德性直接與實踐和感情相關,因為習慣在於日常生活的實踐和這些感情的適度把握。但在實際的生活中,這種適度總會出現偏差,這就需要人盡力地去追求適度。亞里斯多德認為這種適度由邏各斯所規定,「就是說,是像一個明智的人會做的那樣確定的」。亞里斯多德對理性德性的分析是先將靈魂中具有邏各斯的部分劃分為思考始因不變的事物和思考可變的事物兩部分,分別稱為知識的部分和推理的部分,以此對理性德性的作用進行分析。靈魂對應這兩部分具有知識的沉思理智和推理的實踐理智,它們二者在人的實踐行動中發揮的作用不同。沉思理智所需的德性是一種對知識的把握,不僅有對自身知識的理解,更有對獲取知識方式的合理性認識,這一點在亞里斯多德對科學和智慧的論述中得到明確的論述。實踐理智的品質在亞里斯多德那裡就是明智,明智是一種合乎邏各斯的,善於考慮符合自身的善和有益事物的品質。明智應該是更多的與具體的實踐情景相關的,而沉思理智的德性是在一個更大的框架下對明智能夠達到的程度的一種限制,因為對知識的把握應該是實踐的基礎和前提。

理智德性與後天的教育相關,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受愛智者的教育或者說是單指受享有沉思生活的人的教育。對於這一點,雖然亞里斯多德並未直接說明,但這樣的結果是很顯然的,沉思是靈魂中最神性的實現活動,通過它才能得到幸福,而未享有沉思生活的人顯然無法教育他人如何掌握德性的知識。

主體自願下的「行動」

導致人做出具體行動選擇的因素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呢?換言之,是人自身的內在原因導致的,還是由一個外在原因導致的。亞里斯多德對自願行動的分析是對實際生活中如何由人的行動去評價其德性,因為在生活當中有很多看似非自願的混合行動(mixed-action)和無知(ignorance)導致的行動被人所採取,此時對德性的評價是值得考慮的。亞里斯多德理論中的自願相當於當代哲學中所提及的意向(intention),當代美國最活躍的哲學家之一唐納德·戴維森(Donald Davidson)曾提及「亞里斯多德對自願的分析,或者我們可以稱之為意向的」。

第一原理(the first principle)是亞里斯多德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所提到的一個重要概念,可以理解為最原初的原因、理由或者人進行推理、判斷的那些技術性的規則,它不是指具體的行動導致採取行動的直接原因,更多地是指導致人採取行動的信念。所以,有人將此稱作道德的基礎信念(ethic basic belief)。在對人的具體行動進行是否自願的分析時,第一原理是否屬於人自身是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換言之,這些基礎信念是由其自身考慮得到的,還是由外界強迫其建立的。亞里斯多德曾說:第一原理是外在的,即行動者就如被颶風裹挾或者受他人脅迫那樣對這第一原理完全無助,則此行動是被迫的。亞里斯多德還認為涉及時間的情景是判定第一原理是外在的或者人自身的一個重要依據,行動是出於意願還是違反意願,只能就做出行動的那個時刻而言。對於那些處於無知而採取的行動,亞里斯多德認為所有處於無知而採取的行動都是非自願的,且當人感受到悔恨(regret)時,不會對這種行動產生無自願的想法。

依據第一原理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人的行動對應有自願行動和非自願(involuntary)行動,但在這二者外,還顯示出一個衍生的概念,即無自願(non-voluntary)。悔恨是人的一種感情種類,在悔恨下對由於無知而採取的行動的認識就是無自願的。因為此時人不是採取行動,而是對曾發生的行動進行反思。人如果產生了悔恨,顯然人的德性不是導致其採取行動的因素,而無知是主要的,從而可以說此行動是非自願的。與此同時,當人悔恨時,無知的狀況已得到改善,人對已發生的這一非自願的行動進行解釋時,會認識到這一行動的方式或目的並不如他自身所想的。由此在悔恨的那個靈魂狀態,這一行動肯定是無自願的。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聲明: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焦點

  • 亞里斯多德範疇理論中的符號指謂問題
    亞里斯多德範疇理論中的符號指謂問題 徐長福 作者簡介:徐長福(1964-),男,四川眉山人,哲學博士,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暨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廣州 510275)。
  • 《利維坦》中的解讀和書寫
    認為霍布斯應在本書中更多批評其他各種國家觀,批評基督教和哲學,這不僅是這位據說膽小而好辯的作家精神的一部分,也因為他認為哲學寫作具有政治性質。故而,探究文本的解讀、書寫和解釋中的政治維度將有助於說明,霍布斯的「解讀你自己」不僅是演示模式的標誌,也是立法性的。用亞里斯多德的術語來說,《利維坦》是審慎的修辭典範。
  • 亞里斯多德文論思想
    亞里斯多德先生是古希臘時期著名哲學家,文藝理論家,他是現實主義文學理論的奠基者。他的著作主要有《詩學》和《修辭學》。老先生的文藝理論也是很有意思的。下面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我們討論的是亞里斯多德的文論思想,那麼問題就來了,文藝理論是什麼呢?老先生給了我們答案。
  • 亞里斯多德是位哲學家,通過對哲學的劃分,影響了神學的發展
    而我們今天就聊一聊哲學。由古人提出的各種知識分類也能明顯看出,自然哲學對於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亞里斯多德在其影響甚大的分類中區分了三種思辨科學或理論科學:自然哲學、數學和神學。但這些分類並不只是對理論內容的劃分,而且還旨在規定正確的研究順序,從物質的、可變的東西開始,再到與物體相聯繫的不變的東西,最後到不變的、完全脫離質料的更高的神性事物。在更具物質導向的科學中發展出來的心靈習性自然會使心靈對更高的科學所要求的那些心靈轉變有所準備。
  • 西方哲學和社會理論中的自然主義
    》作  者: 魏鶴 著 出 版 社: 光明日報出版社ISBN:9787511237064定 價:¥25.00二、內容簡介   《高校社科文庫:西方哲學和社會理論中的自然主義》通過對哲學自然主義及其在社會理論中的作用和表現形式的系統研究,認為自然主義作為哲學一元論,具有反神秘主義、反先驗哲學、
  • 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
    在理想的國度中,柏拉圖認為國家應由哲學家治理。而現實中,柏拉圖追求永恆不變的理念,認為這個變化的世界之外,一定存在另一個穩定的、絕對的和永恆的世界。這種理想主義雖然有些不切實際,但卻是早期哲學極為重要的思想。與柏拉圖脫離現實的理想國不同,他最出名的學生——亞里斯多德則把哲學更多地放在了自然上。亞里斯多德的愛好是觀察事物,他觀察一切,思考一切。
  • 亞里斯多德:經典語錄中的其人其事,應當知曉的智慧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依次為一脈相承的師生關係。他們是古希臘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而亞里斯多德被譽為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學者。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等為他奉上「最偉大」「最博學」等溢美之詞。最早聽說「亞裡士多」這個名字是在物理課上。
  • 讀這本《形上學》,亞里斯多德說,哲學起源於驚奇和閒暇
    我們今天繼續來說這本《形上學》,亞里斯多德對於哲學起源的經典論述:哲學起源於驚奇和閒暇。《形上學》開篇的第一句話非常著名:「所有人依據本性都渴望認識。」在亞里斯多德看來,求知慾是人生而有之的,這麼說的證據就是,人們從一出生就非常珍視自己的感覺,並且在各種感覺中體會到快樂,而這些感覺給了我們認知的起點。在其他地方,亞里斯多德甚至還說過,人活著之所以是快樂的,就是因為活著就意味著有感覺和認知,感覺和認知讓我們感到快樂;假如剝奪了人的感覺和認知,那麼人就會生不如死。人通過感覺,形成記憶,之後形成針對個別事物的經驗,最後達到普遍性的知識。
  • 亞里斯多德世界觀,統治了西方接近2000年,它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是《世界觀》,副標題是「現代人必須要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這本書的作者是費爾菲爾德大學哲學系的教授:理察德威特,除了研究科學歷史哲學之外,他有興趣研究的領域還包括哲學思想、數學和哲學邏輯。我們經常說「一個人的三觀不正」,三觀究竟是指什麼呢?
  • 亞里斯多德——古希臘美學的集大成者
    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著作等身,內容系統、廣泛和豐富,並是古希臘美學的集大成者,他與蘇格拉底、柏拉圖一起被譽為西方哲學的奠基人。亞里斯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在「柏拉圖學園」學習20年,他對自己的老師充滿崇敬之情,但是,亞里斯多德不盲目崇拜老師,他有一句名言:「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亞里斯多德出於對事實的尊重和力求簡明透徹的理解,他發現柏拉圖的理論存在著矛盾與混亂。他對老師進行了批判,提出了自己的哲學觀點:一般就在個體之中,一般是不能脫離開具體事物而存在的。
  • 亞里斯多德的「卡塔西斯」
    義大利醫學史家卡斯蒂格略尼說:「他的全部著作都反映出他所受到的醫學環境的影響,他在這種環境中形成了自己的精神素質,並且反映出希波克拉底著作的影響。」亞里斯多德從事大量動、植物學觀察研究,以無比嚴謹的精神收集、組織和分析觀察材料,決不盲目接受包括其恩師在內的古希臘諸先哲的理論,不難發現,希波克拉底醫派臨床實證精神閃耀其間。「卡塔西斯」(Katharsis)的基本意義是「淨化」。
  • 哲學評論第110期: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如何背離了真正的存在?
    這個純粹的形式就是「不動的動者」——最高的實體,在一種目的論思想中,它推動著整個生成運動的發生,又由於它是完全的現實而不具有任何質料,那麼它就可能是純粹的思想。於是,通過這個生成運動,亞里斯多德得出了他的存在論的最高命題:「思想自己思想自己」,而能夠實現這種思想的就是那永恆的實體——神。
  • 亞里斯多德寫了《尼各馬可倫理學》和《歐德謨倫理學》倫理學!
    亞里斯多德寫了兩部倫理學:《尼各馬可倫理學》和《歐德謨倫理學》。「倫理學」這一標題容易引起誤解,亞里斯多德實踐哲學中兩個關鍵術語被翻譯成標準英語時也容易讓人產生誤解「aretê」通常被翻譯成「美德」,「eudaimonia」則常被翻譯成「幸福」。有必要對這些詞簡單地說一說。
  • 西方哲學與現代中國
    西方哲學中有沒有類似的可以獨立解讀的片段?還是必須大量閱讀以後才能對其思想有一個了解?李猛:文化傳播的問題非常大,我覺得很難用一兩句話講清楚。我上學期在「亞里斯多德形上學導論」的課上有這樣一個說法:為什麼亞里斯多德在古希臘哲學中很重要?
  •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理想國
    阿弗烈·諾夫·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曾義正辭嚴地宣稱,對西方哲學特徵最穩妥的描述便是,它不過是對柏拉圖的一系列註腳。沒有哪一個哲學問題是在柏拉圖的文集中找不到相關論述的。因此,要對如此龐大而全面的思想體系進行特徵描述絕非易事。不過,柏拉圖的許多作品都是圍繞其對於理想形式的概念展開的。
  • 亞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
    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也是很有影響的教育家。他知識廣泛,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17歲求學於柏拉圖,是柏拉圖的得意門生。一方面繼承了柏拉圖的靈魂論和培養哲學王的思想,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其教育觀點散見於他的《政治學》和《尼各馬科倫理學》兩部著作中。中公教育為各位考生總結了教師考試中關於亞里斯多德的重要考點。
  • 亞里斯多德《政治學》讀書筆記
    亞里斯多德認為城邦的出現是為了追求良善的生活,而馬克思主義則認為國家的出現是由於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這兩種對於城邦(國家)本質目的的理解大相逕庭,但是追究這兩種理論的背景,便可以推測到原因:亞里斯多德所生活的古代,生產力發展緩慢,並沒有急迫的革命任務,而在馬克思時代,無產階級革命方興未艾,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也是為了順應時代的潮流。
  • 亞里斯多德詳解
    考情分析:亞里斯多德的教育觀在教師招聘考試過程中出題形式主要為客觀題,題目類型大多為識記性題目,題型為單選、多選、判斷等。對於近幾年考試過程中不僅會考察一些教材常見的知識點,另外其中的細節和更深層次的歷史淵源也很重要,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之上進行識記。
  • 「情境理論與情境哲學論壇」綜述
    在亞里斯多德初創時期及此後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邏輯學還不能夠處理關係。數理邏輯研究綱領的提出者萊布尼茲,仍然認為關係並非實在的。直到弗雷格、羅素和維根斯坦,才提出個體間所具有的關係實際上是「事實(facts)」或者「事態(stateof affairs)」。
  •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機械性是什麼意思?
    一、「孤立、靜止和片面的世界觀辯證法和形上學(機械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而言是一對重要範疇,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完理解唯物辯證法固然重要,但理解機械論與形上學可能同樣重要。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後發現,機械唯物論是「孤立、靜止和片面的世界觀」的論斷主要是來自蘇聯的教科書體系,這種理解雖然抓住了機械唯物論的要害之處,但是缺乏對機械論本身經典的直接解讀,只是引證了馬克思特別是恩格斯的批判性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