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弟子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不僅是偉大的哲學家,在醫學上,也是一位偉大的先驅者。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醫聖阿斯克勒庇奧斯後裔,其父尼各馬科是馬其頓宮廷御醫。義大利醫學史家卡斯蒂格略尼說:「他的全部著作都反映出他所受到的醫學環境的影響,他在這種環境中形成了自己的精神素質,並且反映出希波克拉底著作的影響。」亞里斯多德從事大量動、植物學觀察研究,以無比嚴謹的精神收集、組織和分析觀察材料,決不盲目接受包括其恩師在內的古希臘諸先哲的理論,不難發現,希波克拉底醫派臨床實證精神閃耀其間。
「卡塔西斯」(Katharsis)的基本意義是「淨化」。相傳,作為一種醫療手段,最先運用淨化療法的是阿斯克勒庇奧斯。從公元前5世紀起,尊崇醫聖阿斯克勒庇奧斯的活動,從它的中心厄庇道羅斯擴展到馬其頓地區。《希波克拉底文集》中,「淨化」出現頻率頗高,譬如「淨化體液可吐可瀉,也不可吐、不可瀉」,又如「適當地淨化體液,對多數潰瘍有益無害」,再如「任何瘡瘍並發丹毒時,都須通過適當的吐瀉以淨化體液」和「欲用吐瀉藥淨化身體,需使體液暢流」等等。
與柏拉圖作品中,有著濃重宗教氣息的「卡塔西斯」(滌蕩靈魂中的汙垢,使心靈掙脫肉體的騷動)不同,亞里斯多德的「卡塔西斯」常作醫學或生理學範疇上的「淨化」意義(譬如在《動物研究》、《論動物的生長》和《形上學》等篇),只是在他的《詩學》中,「卡塔西斯」意義變得曖昧不清。
亞里斯多德《詩學》中,「卡塔西斯」出現在悲劇界定中,亞氏說:「悲劇是對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經過 裝飾 的語言……通過引發憐憫和恐懼使這些情感得到疏洩。」「卡塔西斯」的漢譯為「疏洩」, 也可譯為「陶冶」、「宣洩」等,然而這裡的「卡塔西斯」究竟為何意義,亞氏並未明示(誠然他在《政治學》中說,要在討論詩學時給出詳解),歷代批評家對此更是莫衷一是。
文藝復興初期,批評家羅伯特裡認為,這位希臘哲學家想要暗示的是,觀眾通過觀看悲劇演出,就可以逐漸習慣於恐怖的東西,從而使我們在荊棘叢生的人生道路上獲得教益。
用醫學觀念解釋「卡塔西斯」意義,同樣有著較為悠久的歷史。早在16世紀,義大利學者明託諾就發表《詩藝》提出,悲劇的淨化和疏導功用可視同藥物治療作用。
我國學者羅念生對這一概念在悲劇中的意義,給出了自己的結論,他說:「 卡塔西斯 在《詩學》第六章無疑是借用醫學術語;亞里斯多德曾在《政治學》第八卷第七章把這個詞作為 醫療 的同義語。但悲劇的醫療作用應從亞里斯多德的倫理思想中去求得解釋。……因此這個醫學術語,在這裡是指悲劇引起憐憫與恐懼之情,使它們經過鍛鍊,達到適度的意思,而不是把憐憫與恐懼之情加以淨化或宣洩。」
聯繫亞里斯多德與希波克拉底醫派思想的淵源,我們可以發現,亞氏試圖將與希波克拉底「體液論」醫哲學有著密切聯繫的術語「卡塔西斯」,從醫學範疇引入到詩學範疇的良苦用心:悲劇激發出觀眾在看戲前就已潛伏著的憐憫與恐懼之情,觀眾的感知覺及各項體徵,同時出現程度不同的起伏變化。觀眾在理性指導下,恰當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使其適度,觀眾感知覺和各項體徵也隨之趨於平穩。觀眾身心經如此反覆鍛鍊,便可以形成新的習慣,其現實中的身心耐受能力也隨之增強,協調身心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合乎「中道」的倫理德性也隨之培養起來。
本文來源:東方早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