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古希臘美學的集大成者

2021-01-10 人文使者

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著作等身,內容系統、廣泛和豐富,並是古希臘美學的集大成者,他與蘇格拉底、柏拉圖一起被譽為西方哲學的奠基人。

亞里斯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在「柏拉圖學園」學習20年,他對自己的老師充滿崇敬之情,但是,亞里斯多德不盲目崇拜老師,他有一句名言:「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

亞里斯多德出於對事實的尊重和力求簡明透徹的理解,他發現柏拉圖的理論存在著矛盾與混亂。他對老師進行了批判,提出了自己的哲學觀點:一般就在個體之中,一般是不能脫離開具體事物而存在的。

這樣,亞里斯多德就為其美學理論奠定了一個哲學基礎。作為一般的美是不能脫離具體的、現實的事物而獨立存在的,美應該是事物的屬性,並存在於具體事物的本性之中。事物的美,就在於它本身具有美的特徵。

亞里斯多德認為,整一性是美的事物的標誌,也是藝術作品的標誌。美與不美,藝術作品與現實事物,分別就在於美的東西和藝術品裡,原來零散的因素結合成統一體。

亞里斯多德的詩學就是研究文藝的美學,是他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他把學問做了分門別類的研究,將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問。

亞里斯多德認為,美是善並因善而令人愉悅的東西。但是,美又不同於善,美非同利益相關而且具有超出日常行為的、變化事物的某種確定、普遍的意義。

亞里斯多德說,顯而易見,詩人的職責不在於描述已發生的事,而在於描述可能發生的事情。歷史學家與詩人的差別,在於一個敘述已發生的事情,一個敘述可能發生的事情。因此,詩歌所描述的活動比寫歷史更富於哲學意味。

亞里斯多德美學思想的影響之大,超越了時代和流派,他的《詩學》被認為是西方美學重要的奠基之作。

相關焦點

  • 這還是你認識的亞里斯多德嗎?
    伽利略的試驗,動搖了亞里斯多德在物理學中長期佔統治地位的臆斷,在觀眾中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從而我們認為亞里斯多德學派的觀點基本是唯心的,他是憑主觀思考和純推理方法作結論的,所以是充斥著謬誤。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地心說集大成者亞里斯多德
    ,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亞里斯多德出生於公元前384年,父親是一位御醫,算是當時的中產階級。18歲時被送到柏拉圖學院學習,一學就是20年。在這20年的苦學,為他以後的博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科學與美學的交響曲
    美學則是玲瓏婉轉、小巧雅致的亭臺樓閣,作家、畫家和音樂家們用超凡的想像和精妙的思維,搭建起審美之橋,讓欣賞者們流連忘返,欣然陶醉。在人們日常的觀念裡,科學仿佛有著一副嚴肅和冷硬的面孔,與美無關。那些精巧的計算、嚴格的推理、緊密的邏輯讓人望而生畏。但烏傑教授的《系統美學》卻獨闢蹊徑,為我們勾連起科學與美學的對照與感應。讀罷此書,我們恍然大悟,原來科學除了探求世界萬物之真理,也吟詠天地宇宙之大美。
  • 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
    別著急,我們先一起回到公元前300多年的古希臘。在了解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之前,我們要從蘇格拉底說起。蘇格拉底是古希臘最具智慧的思想家之一,可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倫理和政治上,與科學哲學並沒有太大關係。那麼為什麼還要提到蘇格拉底?因為他是柏拉圖的老師,而柏拉圖又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他們二人正是西方科學哲學的源頭。蘇格拉底似乎不是一個喜歡動筆的哲學家,他生前連一本著作都沒有!
  • 亞里斯多德文論思想
    亞里斯多德先生是古希臘時期著名哲學家,文藝理論家,他是現實主義文學理論的奠基者。他的著作主要有《詩學》和《修辭學》。老先生的文藝理論也是很有意思的。下面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我們討論的是亞里斯多德的文論思想,那麼問題就來了,文藝理論是什麼呢?老先生給了我們答案。
  • 亞里斯多德的「卡塔西斯」
    趙新宇  天津財經大學教師 柏拉圖弟子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不僅是偉大的哲學家,在醫學上,也是一位偉大的先驅者。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醫聖阿斯克勒庇奧斯後裔,其父尼各馬科是馬其頓宮廷御醫。
  • 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圖的學生,柏拉圖又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三者並稱為「古希臘三哲」。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涉及柏拉圖的知識主要以客觀題為主,主要考查人物與觀點、著作等匹配與辨別。1.稱號: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教綜易錯1000題】領取注意事項!
  • 一個持續而深入的偏見:亞里斯多德很不科學
    一個持續而深入的偏見:「亞里斯多德很不科學」。公元1590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實驗,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物體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的論斷,將這個持續了1900年的錯誤糾正過來。
  • 中華美學精神光芒萬丈
    一個民族的美學精神,就是全民族共同的美學情感的燃燒點、美學追求的總趨向和美學理想的深層內核。而一個民族有什麼樣的美學精神,集中體現著該民族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力量,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狀態和民族的前途命運。  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追求。而中華美學精神的核心理念,就是追求真善美的統一。誠然,追求真善美的統一,在世界範圍具有普遍性。例如可以說,它也是古希臘美學的核心理念。
  • 牛頓中年研究力學,晚年研究神學,古希臘究竟帶給了他什麼靈感
    對於牛頓的一生的研究而言,最重要的天文學遺產來自古希臘人,古希臘人不僅像其他古代文明一樣,收集了他們周圍世界的信息,而且他們也試圖用理性來了解宇宙的運作,而不求助於神、巫術和迷信。古希臘宇宙模型畢達哥拉斯的神秘組織。他是一個饒有悄趣的組織,他們不喝酒,不穿毛皮製品並且食素,他們相信靈魂可以離開軀體。同時他們對於數學持有強烈的信念,他們摯愛對稱,並認為,根據他們對聲學和行星軌道運行時間的數學知識,他們認為天空具有音樂的韻律,即所謂的天球音樂。這種觀察事物的方法給予了天文學的發展深遠的影響。
  • 亞里斯多德的錯誤
    從前四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整整跨越一千九百多年,歐洲學術界都把亞里斯多德關於自由落體速度的學說奉為神明:「物體下落的整度和它本身的重量成正比」。這個理論非常明確的指出,如果十磅重的物體和一磅重的物體同時往下掉,那麼前者要比後者速度快十倍。
  • 古代中國與古希臘的研究思想比較
    本文主要內容出自勞埃德的著作《古代世界的現代思考》,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看一看~勞埃德在他的書中他以亞里斯多德的思想與我國西漢時期的雜家作品《淮南子》為例,對古代中國語古希臘的研究思想做了對比。我們可以來看一看古希臘人和古代中國人對同一個世界所產生的不同的看法。1、對世界構成的看法亞里斯多德:月下區(可以簡單理解為我們所處的世界)的一切事物由土、水、氣、火四種元素構成,月上區(指除地球外的天體,如金星、木星、太陽等)由特殊且高貴的元素——以太構成,他還認為地球應該是球形的。
  • 古希臘人如何回答我們的道德困境
    他的批評其實對於整個古希臘道德來說都是成立的。    我們通常會將古代哲學家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前蘇格拉底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斯多葛學派、伊壁鳩魯學派、懷疑學派。而這個順序不過是兩個世紀前剛剛建立的。在那之前,人們對於古希臘思想的認識是選擇性的,有所偏袒的。中世紀的人較為了解亞里斯多德和斯多葛學派,而柏拉圖的作品則被遺忘,僅僅《蒂邁歐篇》為人所知。
  • 亞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
    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也是很有影響的教育家。他知識廣泛,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17歲求學於柏拉圖,是柏拉圖的得意門生。一方面繼承了柏拉圖的靈魂論和培養哲學王的思想,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其教育觀點散見於他的《政治學》和《尼各馬科倫理學》兩部著作中。中公教育為各位考生總結了教師考試中關於亞里斯多德的重要考點。
  • 全國2020年8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美學》試題
    《美學》2.下面關於審美意識和美學思想的表述錯誤的是A.美學的發展經歷了由審美意識到美學思想再到美學學科的漫長歷史過程B.審美意識是人類在生存實踐中萌發出來的C.美學思想奠基於審美意識D.審美意識奠基於美學思想3.審美趣味的兩重性主要是指A.先天性與後天性B.觀念性與實踐性C
  • 比薩斜塔伽利略鐵球落體實驗,亞里斯多德為什麼會犯錯,是他蠢?
    實驗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物體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學說。課堂上老師對亞里斯多德鄙夷的眼光基本上是一般中國人對亞里斯多德的最初印象,亞里斯多德在年少的我們心中基本是反科學的代名詞。然詭異之處這個簡單實驗可以推翻的結論在亞里斯多德之後1900年內被奉為圭臬,讓年少的我們常常感慨生不逢時失去了青史留名的機會。
  • 亞里斯多德:經典語錄中的其人其事,應當知曉的智慧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依次為一脈相承的師生關係。他們是古希臘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而亞里斯多德被譽為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學者。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等為他奉上「最偉大」「最博學」等溢美之詞。最早聽說「亞裡士多」這個名字是在物理課上。
  • 亞里斯多德50句經典語錄,讓人醒悟人生,值得一看
    亞里斯多德,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後人稱他為「最博學的人」,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他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出了貢獻。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辦了一所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
  • 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的教育家對於雄辯術的認識
    但是,古希臘與古羅馬濃厚的學習氛圍,精神文明高度發展的輝煌,絕不僅僅只依賴於雄辯術,更多的,是依靠著全身心投入在辯論術研究中的學者,西塞羅,昆體良,柏拉圖等等。,雄辯術真正作為一種學習能力被人們普遍接受是在古希臘的西西里島上開始的。
  • 巴門尼德與古希臘哲學
    、社會結構、歷史背景中解讀,認為古希臘哲學在本質上是一種樸素的自然主義,但缺乏歷史意識和批判精神。作者發現,自泰勒斯到蘇格拉底同時代的德謨克利特和智者,古希臘哲學流派中暗含著一條思想主線,它奠定了古希臘哲學的基本格局,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是對其的發展和完善,這就是巴門尼德開創的本體論傳統和本質與現象的區分問題。蘇格拉底哲學的轉向:捍衛巴門尼德本體論傳統一些學者將蘇格拉底哲學視作古希臘哲學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轉向」,即蘇格拉底將哲學研究中心從對自然世界的關注,轉移到對人自身的倫理生活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