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的錯誤

2020-12-05 紅狐727

從前四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整整跨越一千九百多年,歐洲學術界都把亞里斯多德關於自由落體速度的學說奉為神明:「物體下落的整度和它本身的重量成正比」。這個理論非常明確的指出,如果十磅重的物體和一磅重的物體同時往下掉,那麼前者要比後者速度快十倍。多少個世紀過去了,一代又一代的老師在講臺上重複的講著這個定理,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在下面恭敬敬地聽著,非常虔誠的相信那就是科學。

當時,只有離開比薩大學不久,剛剛年滿二十五歲的伽利略不以為然。他私下裡做了多次驗證實驗後發現,關於自由落體的速度這個問題,很不幸亞里斯多德這位古希臘的聖人沒有言中。為了向世人證明自己的這一重大發現,伽利格特意選了一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子,請到了一些大學的老教授們來到比薩斜塔下。他帶了兩個重量相差懸殊的鐵球登上了樓頂,當眾進行了一次自由落體實驗。實驗結果表明,年輕的伽利略推翻了近兩千歲的亞里斯多德。

人們不禁要問,博學如亞里斯多德,為什麼也會在這樣一個如此簡單就可驗證的問題面前犯錯誤;為什麼近兩千年來,人們竟然無一律外的盲目相信了這一極易推翻的錯誤假設?

真實的故事並不複雜:亞里斯多德在沒有通過實驗驗證的情況下,僅僅是因為想當然的念頭就過於輕率的提出了一個完全錯誤的「定律」。而在這之後的人人,同樣沒有經過自己的驗證,就輕易的相信了亞里斯多德。這些後來的人,其實都犯了和亞里斯多德一樣的錯誤——以主觀想像代替客觀驗證!

而伽利略,他堅持了研究自然界必須進行系統的觀察和實驗的正確原則,不盲目相信權威,所以他成功證明了自己的正確。

有趣的是,即使是現在,在現實當中,我們也常常會犯一些想當然的錯誤,對一些看似簡單的問題懶得去實際驗證,而是根據過去的經驗和感覺草率的做出想當然的判斷:

因為運動鍛鍊能強身健體,有的人就想當然的以為運動越多,身體越棒,於是想盡一切可能去參加運動和健身,結果等到運動過量,身體吃不消,關節出現勞損病變時,悔之晚矣。

因為知識能夠改變命運,有的人學習起來爭分奪秒,讓讀書擠佔了所有了休閒時光、交際和生活,連好好吃飯的時間、煅身體的時間都捨不得浪費用來學習了。結果會怎麼樣呢?死讀書、讀死書,生記硬背脫離了生活實際的學習,不但學習效果差,身體也越來越差,最後淪為一事無成的書呆子。

再舉個例子,一個戀愛中的小夥子,自己非常喜歡吃西餐,看美國大片,唱KTV,於是天天選在西餐廳、電影院和唱廳招待女朋友,想當然的以為自為喜歡的,別人也會喜歡,因為「推已及人是做人的道理嘛!」想當然的把做人的道理亂用。如果女友恰巧和他臭味相投,倒好,但是如果女友只是喜歡靜靜的閱讀,或是簡單的出去走走,不太喜歡吵鬧,那結果不是很可惜。

而事實就是,無論過了多少年,被人們學習了多少年的定律,只要它是經不起實踐檢驗的,就總有露餡的一天。但是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輸不起,也耗不起。在做決定的時候,儘量少一些想當然,多一些嚴謹求真,總是好的吧!

相關焦點

  • 亞里斯多德世界觀,幾乎都是錯誤的,為何還統治了西方1500多年?
    說到亞里斯多德,我們很多人可能對他的記憶還停留在中學的物理學課本上,伽利略站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兩個鉛球同時落地的實驗,由此證明了,亞里斯多德提出的「體積相等的兩個物體,較重的下落得較快」的觀點是錯誤的。
  • 亞里斯多德:歸因是人思維的習慣
    例如當危機迫近時,我們情緒上既焦慮又恐懼,行為上會產生懦弱並想要退縮,而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用勇氣來平衡它們,再例如與他人意見不合時,我們情緒上既焦躁又憤怒,並產生想要攻擊對方的行為,而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用耐心來平衡它們,亞里斯多德說想要擁有道德美善,則是習慣的結果,這需要時間、練習和勇氣。
  • 一個持續而深入的偏見:亞里斯多德很不科學
    一個持續而深入的偏見:「亞里斯多德很不科學」。公元1590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實驗,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物體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的論斷,將這個持續了1900年的錯誤糾正過來。
  • 亞里斯多德詳解
    一、人物簡介公元前384年,亞里斯多德出生於一個醫學家庭,他的父親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宮廷御醫,受父親的影響,亞里斯多德對生物學和實證科學饒有興趣;而在17歲時,他赴雅典在柏拉圖學園就讀達20年,直到柏拉圖去世後方才離開,因此在柏拉圖的影響下,他又對哲學推理發生了興趣。
  • 這還是你認識的亞里斯多德嗎?
    亞里斯多德憑著「自信的直覺」,提出了「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速度要快些」的觀點,這種觀點統治了西方學術界將近2000年。伽利略的試驗,動搖了亞里斯多德在物理學中長期佔統治地位的臆斷,在觀眾中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從而我們認為亞里斯多德學派的觀點基本是唯心的,他是憑主觀思考和純推理方法作結論的,所以是充斥著謬誤。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亞里斯多德是希臘古代世界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
    亞里斯多德卻認為知識起源於感覺。這些思想已經包含了一些唯物主義的因素。亞里斯多德和柏拉圖一樣,認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過程的指導原理。可是亞里斯多德對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圖的更為豐富,因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臘時期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質料因,即形成物體的主要物質。第二種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質被賦予的設計圖案和形狀。
  • 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
    在了解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之前,我們要從蘇格拉底說起。蘇格拉底是古希臘最具智慧的思想家之一,可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倫理和政治上,與科學哲學並沒有太大關係。那麼為什麼還要提到蘇格拉底?因為他是柏拉圖的老師,而柏拉圖又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他們二人正是西方科學哲學的源頭。蘇格拉底似乎不是一個喜歡動筆的哲學家,他生前連一本著作都沒有!
  • 亞里斯多德的「卡塔西斯」
    趙新宇  天津財經大學教師 柏拉圖弟子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不僅是偉大的哲學家,在醫學上,也是一位偉大的先驅者。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醫聖阿斯克勒庇奧斯後裔,其父尼各馬科是馬其頓宮廷御醫。
  • 【寒假班】古代科學之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
    柏拉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斯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
  • 亞里斯多德:經典語錄中的其人其事,應當知曉的智慧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依次為一脈相承的師生關係。他們是古希臘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而亞里斯多德被譽為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學者。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等為他奉上「最偉大」「最博學」等溢美之詞。最早聽說「亞裡士多」這個名字是在物理課上。
  • 亞里斯多德是如何發明計算機的
    布爾經常被說成是數學家,但他自視為哲學家,是亞里斯多德的門徒。 布爾在《思維規律》的開篇闡明了自己的目標,就是要探究人類思維的基本規律。 接著,布爾致敬了對其著作產生重大影響的亞里斯多德——邏輯學的開山鼻祖。 試圖改進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這堪稱一個大膽之舉。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在兩千多年的學術原則中佔據著核心位置。
  • 亞里斯多德文論思想
    亞里斯多德先生是古希臘時期著名哲學家,文藝理論家,他是現實主義文學理論的奠基者。他的著作主要有《詩學》和《修辭學》。老先生的文藝理論也是很有意思的。下面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我們討論的是亞里斯多德的文論思想,那麼問題就來了,文藝理論是什麼呢?老先生給了我們答案。
  • 亞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
    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也是很有影響的教育家。他知識廣泛,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17歲求學於柏拉圖,是柏拉圖的得意門生。一方面繼承了柏拉圖的靈魂論和培養哲學王的思想,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其教育觀點散見於他的《政治學》和《尼各馬科倫理學》兩部著作中。中公教育為各位考生總結了教師考試中關於亞里斯多德的重要考點。
  • 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馬克思曾稱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亞里斯多德對哲學的幾乎每個學科都作出了貢獻,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形上學、心理學、經濟學、神學、政治學、修辭學、自然科學、教育學、詩歌、風俗,以及雅典憲法。
  • 亞里斯多德世界觀,統治了西方接近2000年,它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所有的世界觀都可能是錯誤的?今天我們所信奉的絕大部分世界觀經過一次重大的轉變,也就是從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到牛頓世界觀的轉變,什麼是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呢?從公元前3世紀到1600年,這接近2000年的時間裡,西方世界都被以亞里斯多德理論體系為基礎的世界觀所統治著,當然這套世界觀現在被證明幾乎都是錯誤的,比如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太陽、月亮以及其他星體都是圍繞地球旋轉的,地球由「水火土氣」四種基本元素構成,月亮之上的物體由「以太」這種基本元素構成等等,你可能很奇怪,為什麼在長達近2000年的時間裡,
  • 亞里斯多德——古希臘美學的集大成者
    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著作等身,內容系統、廣泛和豐富,並是古希臘美學的集大成者,他與蘇格拉底、柏拉圖一起被譽為西方哲學的奠基人。亞里斯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在「柏拉圖學園」學習20年,他對自己的老師充滿崇敬之情,但是,亞里斯多德不盲目崇拜老師,他有一句名言:「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亞里斯多德出於對事實的尊重和力求簡明透徹的理解,他發現柏拉圖的理論存在著矛盾與混亂。他對老師進行了批判,提出了自己的哲學觀點:一般就在個體之中,一般是不能脫離開具體事物而存在的。
  • 亞里斯多德《政治學》讀書筆記
    一、亞里斯多德關於城邦的理念城邦、公民與政體是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中論述的三個核心概念,這部分主要介紹其對於城邦的理解。亞里斯多德認為城邦來源於村社,而村社來源於家庭。城邦產生的原因,是由於人的本性,因為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城邦的起源是因為人們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其意義在於實現道德的良善,謀取優良的生活。這是城邦區別於其他道德團體的關鍵。
  •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理想國
    亞里斯多德逝世後,他的著作在200年左右的時間裡都處於遺失狀態,所幸後來在克裡特(Crete)被重新找回。到了約公元500年的時候,波愛修斯(Boethius)將其翻譯成了拉丁語,使得亞里斯多德的影響力傳遍了敘利亞和伊斯蘭國家,但基督教歐洲因推崇柏拉圖而將其忽視。直到13世紀多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將其思想與基督教調和以後,亞里斯多德才在西歐世界產生影響。
  • 亞里斯多德有關實體的幾種分法
    亞里斯多德認為,嚴格意義的真正實體是個體事物,也就是像「蘇格拉底」這個專名所指稱的「這一個」,例如這個人、這匹馬。亞里斯多德把這樣的實體稱作第一實體,「第一」顯然是就其符合實體標準的嚴格性而言的。而像「人」或「動物」這一類對個體實體本身進行陳述的種概念和屬概念,亞里斯多德認為它們與其說是實體,不如說是性質,只是在和其他範疇相對比的意義下,它們才勉強可算作實體。因此,它們被稱作「第二實體」。這是亞里斯多德對實體的第一種分法。
  • 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統治西方世界近2000年,有兩個原因
    今天,我們繼續分享暢銷書《世界觀》,在第一部分的內容,我們聊了世界觀是什麼,以及亞里斯多德世界觀的兩個核心:目的論和本質論。接下來,我們聊聊這本書的第二部分的內容:為什麼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能統治西方世界近2000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