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四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整整跨越一千九百多年,歐洲學術界都把亞里斯多德關於自由落體速度的學說奉為神明:「物體下落的整度和它本身的重量成正比」。這個理論非常明確的指出,如果十磅重的物體和一磅重的物體同時往下掉,那麼前者要比後者速度快十倍。多少個世紀過去了,一代又一代的老師在講臺上重複的講著這個定理,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在下面恭敬敬地聽著,非常虔誠的相信那就是科學。
當時,只有離開比薩大學不久,剛剛年滿二十五歲的伽利略不以為然。他私下裡做了多次驗證實驗後發現,關於自由落體的速度這個問題,很不幸亞里斯多德這位古希臘的聖人沒有言中。為了向世人證明自己的這一重大發現,伽利格特意選了一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子,請到了一些大學的老教授們來到比薩斜塔下。他帶了兩個重量相差懸殊的鐵球登上了樓頂,當眾進行了一次自由落體實驗。實驗結果表明,年輕的伽利略推翻了近兩千歲的亞里斯多德。
人們不禁要問,博學如亞里斯多德,為什麼也會在這樣一個如此簡單就可驗證的問題面前犯錯誤;為什麼近兩千年來,人們竟然無一律外的盲目相信了這一極易推翻的錯誤假設?
真實的故事並不複雜:亞里斯多德在沒有通過實驗驗證的情況下,僅僅是因為想當然的念頭就過於輕率的提出了一個完全錯誤的「定律」。而在這之後的人人,同樣沒有經過自己的驗證,就輕易的相信了亞里斯多德。這些後來的人,其實都犯了和亞里斯多德一樣的錯誤——以主觀想像代替客觀驗證!
而伽利略,他堅持了研究自然界必須進行系統的觀察和實驗的正確原則,不盲目相信權威,所以他成功證明了自己的正確。
有趣的是,即使是現在,在現實當中,我們也常常會犯一些想當然的錯誤,對一些看似簡單的問題懶得去實際驗證,而是根據過去的經驗和感覺草率的做出想當然的判斷:
因為運動鍛鍊能強身健體,有的人就想當然的以為運動越多,身體越棒,於是想盡一切可能去參加運動和健身,結果等到運動過量,身體吃不消,關節出現勞損病變時,悔之晚矣。
因為知識能夠改變命運,有的人學習起來爭分奪秒,讓讀書擠佔了所有了休閒時光、交際和生活,連好好吃飯的時間、煅身體的時間都捨不得浪費用來學習了。結果會怎麼樣呢?死讀書、讀死書,生記硬背脫離了生活實際的學習,不但學習效果差,身體也越來越差,最後淪為一事無成的書呆子。
再舉個例子,一個戀愛中的小夥子,自己非常喜歡吃西餐,看美國大片,唱KTV,於是天天選在西餐廳、電影院和唱廳招待女朋友,想當然的以為自為喜歡的,別人也會喜歡,因為「推已及人是做人的道理嘛!」想當然的把做人的道理亂用。如果女友恰巧和他臭味相投,倒好,但是如果女友只是喜歡靜靜的閱讀,或是簡單的出去走走,不太喜歡吵鬧,那結果不是很可惜。
而事實就是,無論過了多少年,被人們學習了多少年的定律,只要它是經不起實踐檢驗的,就總有露餡的一天。但是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輸不起,也耗不起。在做決定的時候,儘量少一些想當然,多一些嚴謹求真,總是好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