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有關實體的幾種分法

2020-12-05 猻芬克斯沒有謎

實體,希臘文寫作ουσια。我們說,這個詞是從系動詞ειμι的陰性主格單數分詞形式ουσα變過來的,實際上是這個分詞的名詞化。至於系動詞ειμι,我們知道,它在希臘語中具有兩層內涵,一個是作系詞用,相當於「是」,另一個是作動詞用,表示「存在」。

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著作以《工具論》為總名,包括《範疇篇》《解釋篇》《前分析篇》《後分析篇》《辯謬篇》《論題篇》,它們分別研究了謂詞邏輯、命題邏輯、三段論推理邏輯和辯證邏輯,奠定了形式邏輯的基本理論框架和理論內容。其中與形上學有關的主要是《範疇篇》。在這部篇幅短小的邏輯學著作中,亞里斯多德從謂詞邏輯的角度出發,秉承柏拉圖晚年學園邏輯分析的思路,對概念體系進行了嚴格的邏輯檢驗和分析,不僅按照謂述方式的不同對概念進行了科學的分類,而且還具體探討了每一類概念各自的謂述功能和彼此之間的差異,從而嚴格限定了各類概念的邏輯界限,形成了著名的範疇理論。

按照這一理論,我們所有的概念根據它們各自在「S是P」這一謂述表達式中所承擔的謂述功能的不同而被分成十類,這就是:實體、數量、性質、關係、何處、何時、姿態、具有、施為、遭受,共十個範疇。

亞里斯多德認為,嚴格意義的真正實體是個體事物,也就是像「蘇格拉底」這個專名所指稱的「這一個」,例如這個人、這匹馬。亞里斯多德把這樣的實體稱作第一實體,「第一」顯然是就其符合實體標準的嚴格性而言的。而像「人」或「動物」這一類對個體實體本身進行陳述的種概念和屬概念,亞里斯多德認為它們與其說是實體,不如說是性質,只是在和其他範疇相對比的意義下,它們才勉強可算作實體。因此,它們被稱作「第二實體」。這是亞里斯多德對實體的第一種分法。

在《物理學》中亞里斯多德又把自然實體與人工物區分開,提出了一種新的實體分法:

房子並不是自然物,而是人工物,它們雖然屬於可生成與消滅的事物,但卻有它們的特殊性,這就是,它們的動力因、形式因和目的因並不在它們自身之中,而是在另一個主體那裡,這就是人。然而,自然實體的生成與消滅卻並不依賴人,這也就是說,它們生成與變化的原因在它們自身之中。這樣,對於自然物來說,它們變化與生成的動力因和目的因便都內含在它們的形式因之中,也就是說,形式因既規定了自然物生成的具體形式,又構成了自然物生成的具體動力和目的,自然物正是按照自身的形式規定性向著這個形式生成,從自身尚不是這個形式變成為這個形式。因而,在自然實體那裡,四因最終又可以簡化為質料因和形式因兩種,

在《形上學》中亞里斯多德就再次提出了在《範疇篇》中已經得到確立的有關實體的那個基本原則,這就是:實體是主體。但是,現在他來審視這個原則,和《範疇篇》稍有不同的就是,這裡的實體已經是經過了物理學研究分析過的實體,也就是說,它被分析為質料和形式,在這個意義上,任何一個可感實體都是一個質形合成物。由此,在亞里斯多德看來,現在,能夠作為主體的就有三個候選項,這就是質料、形式和質料與形式的合成物。亞里斯多德需要在這三個候選項中確定:誰在嚴格的意義上更是主體,從而,誰也就是首要意義上的實體。並最終亞里斯多德就確定,只有形式才是嚴格意義上的主詞和主體,因而也就是首要意義上的實體。這是亞里斯多德的第三種分法。

最後,在《形上學》第十二卷中,亞里斯多德首先告訴我們,實體有三種,兩種是自然的,一種是不運動的。兩種自然的實體也被統稱為是可感的實體,它們分別是可感的、可毀滅的實體和可感的、不可毀滅的實體,前者指的是動植物這樣一些存在,而後者指的是天體,亞里斯多德認為,對它們的研究屬於物理學和天文學。至於不運動的實體,亞里斯多德認為它們是永恆的、不動的和可分離的,是第一哲學研究的對象。在明確了這一點之後,亞里斯多德便指出,這種實體是「不動的動者」。這是第四種分法。

相關焦點

  • 亞里斯多德文論思想
    亞里斯多德先生是古希臘時期著名哲學家,文藝理論家,他是現實主義文學理論的奠基者。他的著作主要有《詩學》和《修辭學》。老先生的文藝理論也是很有意思的。下面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我們討論的是亞里斯多德的文論思想,那麼問題就來了,文藝理論是什麼呢?老先生給了我們答案。
  • 亞里斯多德與形上學的存在—神—學構造問題
    海德格爾式的存在—神—學闡釋試圖通過在範疇和實體兩個層面上運用向一式的存在的類比,將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解釋為以存在論為出發點,最後終結於神學的存在—神—學,但這種做法與亞里斯多德對於實體本性的理解相衝突。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不是等級性的存在—神—學,而是一種主張實體一律平等的存在論。
  • 亞里斯多德範疇理論中的符號指謂問題
    亞里斯多德的範疇理論試圖通過對符號指謂所涉及的所有非複合詞語的分類來解決這個問題。在《範疇篇》中,他把個別事物及其屬種劃入實體範疇,前者為第一實體,後者為第二實體,把其餘詞語分別劃入數量、性質、關係等偶性範疇。一方面,實體能獨立存在而偶性則只能存在於實體中,另一方面,第一實體只能作主詞而不能作謂詞,第二實體和偶性則既可作主詞也可作謂詞。然而,這種劃分卻忽視了指和謂的根本區別。
  • 哲學評論第110期: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如何背離了真正的存在?
    亞里斯多德不滿意柏拉圖設置了一個與經驗世界相隔絕的理念世界,他重新考察了存在的可能性。亞里斯多德認為「存在著一種研究作為存在的存在以及就其自身而言依存於它們的東西的科學。」,而這種科學就是他的形上學。但是亞里斯多德對存在的思考卻受到了柏拉圖的影響,因為他事實上與柏拉圖一樣,並沒有發現混沌事實的存在。
  • 邏輯思維與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
    這時候,亞里斯多德出現了,他看到了巴門尼德和柏拉圖的研究,發現了無論把什麼東西從哲學研究裡抽離出去都仍然存在於哲學中的那種東西。它就像柏拉圖的理念一樣,存在於對事物認識的根本之中,但它不是事物本身,不是事物的實體,卻與事物不可分割,準確的說,是與我們和事物之間的聯繫密不可分。
  • 亞里斯多德世界觀,幾乎都是錯誤的,為何還統治了西方1500多年?
    今天規模龐大的《亞里斯多德全集》也就是他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其涉獵範圍之廣,迄今為止無人能出其右。霍金曾經說:科學的誕生、文明的誕生,恐怕有相當一部分功勞,要歸功於亞里斯多德,所有的科學家中,亞里斯多德佔據的功勞比例,或許是最多的。
  • 亞里斯多德「輪子悖論」困擾當時數學界幾百年,現在看很容易理解
    亞里斯多德是希臘哲學家暨科學家,是柏拉圖的弟子,同時也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工具論》(Organon)是亞里斯多德彙編一套六冊、有關邏輯分析的論文集,包括:《範晴篇》《前分析篇》《解釋篇》《後分析篇》《辨謬篇》和《論辯篇》,以上順序是約公元前40年由羅得島的安德羅尼古斯(Andronicus of Rhodes)所排定。雖然柏拉圖、蘇格拉底對於邏輯分析也有相當鑽研,但是亞里斯多德才是以系統性整理邏輯學的第一人,並從此引領西方世界科學論證長達兩千多年。
  • 亞里斯多德寫了《尼各馬可倫理學》和《歐德謨倫理學》倫理學!
    亞里斯多德寫了兩部倫理學:《尼各馬可倫理學》和《歐德謨倫理學》。「倫理學」這一標題容易引起誤解,亞里斯多德實踐哲學中兩個關鍵術語被翻譯成標準英語時也容易讓人產生誤解「aretê」通常被翻譯成「美德」,「eudaimonia」則常被翻譯成「幸福」。有必要對這些詞簡單地說一說。
  • UG片體轉變為實體的幾種方法,你知道幾種?
    我們在用UG軟體建模的時候,有時做出的模型裡面包含片體,這時我們要對它進行開模加工,就需把它變成實體,這時我們就能使用這幾種方法來處理!1 加厚(單個片體)當我們用迴轉做出一個蓋狀的面,這時,我們可以直接選用加厚命令對其加厚變為實體。
  • 亞里斯多德詳解
    一、人物簡介公元前384年,亞里斯多德出生於一個醫學家庭,他的父親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宮廷御醫,受父親的影響,亞里斯多德對生物學和實證科學饒有興趣;而在17歲時,他赴雅典在柏拉圖學園就讀達20年,直到柏拉圖去世後方才離開,因此在柏拉圖的影響下,他又對哲學推理發生了興趣。
  • 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
    在了解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之前,我們要從蘇格拉底說起。蘇格拉底是古希臘最具智慧的思想家之一,可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倫理和政治上,與科學哲學並沒有太大關係。那麼為什麼還要提到蘇格拉底?因為他是柏拉圖的老師,而柏拉圖又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他們二人正是西方科學哲學的源頭。蘇格拉底似乎不是一個喜歡動筆的哲學家,他生前連一本著作都沒有!
  •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理想國
    事實上,其有關正義的著作仍是當今法學院大學生的必讀書目。亞里斯多德逝世後,他的著作在200年左右的時間裡都處於遺失狀態,所幸後來在克裡特(Crete)被重新找回。到了約公元500年的時候,波愛修斯(Boethius)將其翻譯成了拉丁語,使得亞里斯多德的影響力傳遍了敘利亞和伊斯蘭國家,但基督教歐洲因推崇柏拉圖而將其忽視。
  • 亞里斯多德的「卡塔西斯」
    趙新宇  天津財經大學教師 柏拉圖弟子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不僅是偉大的哲學家,在醫學上,也是一位偉大的先驅者。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醫聖阿斯克勒庇奧斯後裔,其父尼各馬科是馬其頓宮廷御醫。
  • 亞里斯多德是如何發明計算機的
    布爾經常被說成是數學家,但他自視為哲學家,是亞里斯多德的門徒。 布爾在《思維規律》的開篇闡明了自己的目標,就是要探究人類思維的基本規律。 接著,布爾致敬了對其著作產生重大影響的亞里斯多德——邏輯學的開山鼻祖。 試圖改進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這堪稱一個大膽之舉。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在兩千多年的學術原則中佔據著核心位置。
  • 亞里斯多德的錯誤
    從前四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整整跨越一千九百多年,歐洲學術界都把亞里斯多德關於自由落體速度的學說奉為神明:「物體下落的整度和它本身的重量成正比」。這個理論非常明確的指出,如果十磅重的物體和一磅重的物體同時往下掉,那麼前者要比後者速度快十倍。
  • 亞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
    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也是很有影響的教育家。他知識廣泛,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17歲求學於柏拉圖,是柏拉圖的得意門生。一方面繼承了柏拉圖的靈魂論和培養哲學王的思想,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其教育觀點散見於他的《政治學》和《尼各馬科倫理學》兩部著作中。中公教育為各位考生總結了教師考試中關於亞里斯多德的重要考點。
  • 愛因斯坦和事佬,緩解牛頓和亞里斯多德的矛盾?西瓜視頻帶你看看
    希臘有一位偉人——亞里斯多德 有人就會覺得亞里斯多德很荒唐,他們覺得很多的物品本身就是空蕩蕩的,比如沒有裝水的杯子,那裡面是不是就不存在空間但這樣說其實不是合理的,在我們的認知中杯子是空的,但其實它並不是空的,即使裡面沒有實體,但他是被空氣慢慢充盈著的。
  • 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馬克思曾稱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亞里斯多德對哲學的幾乎每個學科都作出了貢獻,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形上學、心理學、經濟學、神學、政治學、修辭學、自然科學、教育學、詩歌、風俗,以及雅典憲法。
  • 為什麼說亞里斯多德的宇宙觀影響了西方人2000年?
    時間來到幾百年之後的亞里斯多德時代,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總結了前人的智慧,發展出了一套包羅萬象的思想體系。要理解亞里斯多德就要弄明白他的「四因說」,「四因說」是他在分析實體時提出來的。分別是形式因、質料因、動力因、目的因。簡單來說就是,當看見一個物體時,我們會問它是什麼樣子的?它是由什麼構成的?它是誰創造的?造它的目的是什麼?
  • 波斐利試圖融合亞里斯多德範疇學說,和柏拉圖普羅提諾的本體論
    後世總結的"波斐利樹"成為直觀了解其實體劃分思想的經典圖示,它表明了存在的尺度:我們可以看到,從實體到個別的人,從最高的屬到個體,這個樹狀圖通過種差劃分而表明了"是"(存在)的層級和相互關係。柏拉圖主義內部對範疇理論的分歧在於,那些追隨新學園有懷疑傾向的人們批評亞里斯多德的範疇理論和邏輯學說,而選擇折中派的安提庫斯哲學的人則不反對亞里斯多德的邏輯,特別不反對其範疇理論,這兩派的代表分別是阿提庫斯和阿爾比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