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思維與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

2020-12-03 冷月的環球之旅

哲學的本質是對先驗性的研究,所以它需要嚴謹的方法和手段。

什麼是先驗性呢,那即是形而上的東西,也就是對事物本質的思考。

事物的本質,一定包含人對它的認識。於是,這不可避免的會變成「是」與「真」的考量。

所以,從泰勒斯之後,一直到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尤其體現在巴門尼德,哲學家們在討論中發現了一些線索,它與認識相關,與真相相關。

我們怎麼來研究形上學,怎麼定義形上學的基礎?我們又怎麼把「什麼』是』什麼」這種判斷的句子抽象成一個概念呢?

這時候,亞里斯多德出現了,他看到了巴門尼德和柏拉圖的研究,發現了無論把什麼東西從哲學研究裡抽離出去都仍然存在於哲學中的那種東西。

它就像柏拉圖的理念一樣,存在於對事物認識的根本之中,但它不是事物本身,不是事物的實體,卻與事物不可分割,準確的說,是與我們和事物之間的聯繫密不可分。

這就是「邏輯」。

邏輯是關於推理的學問。羅素說「哲學的本質是邏輯」。從正確的前提推導出正確的結論,是「必然的得出」的過程。它把思考限定在一個不準天馬行空的範圍內,藉助定義和推理來分析、解釋和論證,除非「有證據表明」,否則都是無效的。

在哲學和邏輯的歷史上,我們常看到「being」這個詞,這在漢語中直接被翻譯成「是」這個系詞。王力先生就說過,就漢語而言,真正的系詞只有一個「是」字。但是在希臘語在、德語、英語中,「是」這個詞卻有多種變形和詞性。

究竟它應該以「存在」這個名詞方式出現還是以「是」這個系詞方式出現呢?

這個問題之所以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可以看看這些年來被翻譯成中文的哲學書,幾乎無一例外的都被翻譯成為「存在」。

但是,我們考量邏輯的起源,巴門尼德、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對「einai」、「estin」、「on」(希臘文「是」的三種形式,分別是動詞、名詞、分詞)的使用,都是明確關乎語言上的考慮,就是說在他們的文字中的「是」,所想要表達的是「是什麼」,而不是某物存在。

為什麼中國的哲學研究者這麼喜歡如此翻譯呢?在我看來,除去被英譯版譯者大段的對「it is」進行的說明迷惑外,還與我們的文化相關。

很多人說,既然國外有邏輯,那麼在傳統意義上來說,我們也一樣有邏輯。誠然,我們的哲學是建立在「有」和「無」之上的哲學,從存在這一點來講無可厚非,正如同巴門尼德對「一」的描述,我們的「道」幾乎如出一轍。

然而,邏輯本身是一種方法,不管研究「一」還是研究「道」,邏輯不是我們提出這個概念,而是我們怎麼推導出這個概念。這和歸納、辯證本身是不同的,即使辯證有時也被稱為辯證邏輯。

邏輯有嚴謹的句法和語義,還有那些不可或缺的要素,而不能用像我們在電視中看到的「羅輯思維」那樣的理解來談什麼叫邏輯。

便是聲稱反哲學的分析哲學,在對邏輯的應用上,與形上學也是如出一轍的。把它稱之為現代的形上學也無不可。而分析哲學的邏輯與真,和亞里斯多德《形上學》中把哲學稱之為關於真的知識,不也是一致的麼?

亞里斯多德對邏輯的創立,也正說明了人類對文字能力的把控。對句法和語義區別和對應的認識,最終讓亞里斯多德建立起邏輯這門學科。

在亞里斯多德與那些希臘智者們戰鬥的同時,中國戰國時期的公孫龍子(差了近100年)在《指物論》的道路上,卻孤獨的走了若許年華。

我想,如果這個百家爭鳴的時代還能夠再持續200年的話,也許真的可以說,中國也是邏輯學的發源地吧。

本文由冷月的環球之旅原創,歡迎關注分享!

相關焦點

  • 亞里斯多德與形上學的存在—神—學構造問題
    此外,雖然亞里斯多德哲學對海德格爾的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海德格爾對於形上學之本質的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對於亞里斯多德形上學構想的理解,但這位德國哲學家從不認為自己是通常意義上的亞里斯多德研究專家。
  • 形上學,究竟什麼是形上學
    記得我在學校學習馬哲的時候,對「形上學」的解釋是:「形上學就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方式看待問題。」但它實際上是後來的引申義。要想了解形上學到底是什麼意思,就要讓我們追根溯源從它誕生時說起。形上學的英文是Metaphysics,古希臘文是τ μετ τ φυσικ,拉丁文是metaphysica。
  • 哲學評論第110期: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如何背離了真正的存在?
    亞里斯多德不滿意柏拉圖設置了一個與經驗世界相隔絕的理念世界,他重新考察了存在的可能性。亞里斯多德認為「存在著一種研究作為存在的存在以及就其自身而言依存於它們的東西的科學。」,而這種科學就是他的形上學。但是亞里斯多德對存在的思考卻受到了柏拉圖的影響,因為他事實上與柏拉圖一樣,並沒有發現混沌事實的存在。
  • 讀這本《形上學》,亞里斯多德說,哲學起源於驚奇和閒暇
    我們今天繼續來說這本《形上學》,亞里斯多德對於哲學起源的經典論述:哲學起源於驚奇和閒暇。《形上學》開篇的第一句話非常著名:「所有人依據本性都渴望認識。」在亞里斯多德看來,求知慾是人生而有之的,這麼說的證據就是,人們從一出生就非常珍視自己的感覺,並且在各種感覺中體會到快樂,而這些感覺給了我們認知的起點。在其他地方,亞里斯多德甚至還說過,人活著之所以是快樂的,就是因為活著就意味著有感覺和認知,感覺和認知讓我們感到快樂;假如剝奪了人的感覺和認知,那麼人就會生不如死。人通過感覺,形成記憶,之後形成針對個別事物的經驗,最後達到普遍性的知識。
  • 中西形上學復興面臨的挑戰
    從這個角度看,顯然不是後世的編排者或詮釋者另外賦予了作為「物理學之後」的形上學超越感性事物的優越資格,因為亞里斯多德已經通過「最高」「第一」之類的語詞,明確將它凌駕於所有其他科學門類之上了,其中甚至包括了數學。
  • 什麼是「形上學」?
    今天路上聽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才知道原來是的他提出來的。這裡順便說一下什麼是「形上學」?因為這概念很多人不太清楚,「第一推動力」也跟它有關係。一、形上學「形上學「英文單詞叫「Metaphysics」,是由兩個詞「meta(在什麼之後) 」和「physics(物理學)」組成的,連在一起就是「在物理學之後」的意思。這是在後來學者整理亞里斯多德的一些手稿時,發現它們很難被歸入「自然之學」或「物理學」的類別中,是更抽象更根本更基礎的東西,就把它歸為新類。
  • 「形上學」到底是個什麼學?
    「形上學」這個名稱來自於《易經·繫辭》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日本哲學家井上哲次郎翻譯的,嚴復翻譯成為「玄學」,實際上原文「metaphysics」直譯的話是「在物理學之後」的意思。「metaphysics」是古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稱。後人整理他遺作時,給他所有的手稿按照知識門類做排序,其他手稿之間都有邏輯關係,唯獨有這份手稿難以歸類。
  • 所有的哲學思考都由「形上學」引發的嗎
    所有的哲學思考都由「形上學」引發的嗎?這裡我僅代表我個人的意見,不具備普遍性和必然性意義。我這裡所說的形上學與我們平常在馬哲裡面學到的不一樣。讀到了這裡引發我們應該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是。形上學重建者-康德(1)究竟什麼是形上學,與我們平常所接觸的形上學有什麼不同?
  • 雷思溫《敉平與破裂:鄧·司各脫論形上學與上帝超越性》
    作者的核心關切是近代哲學與中世紀哲學的內在聯繫,通過形上學與上帝超越性之間的複雜關聯揭示了司各脫形上學的兩個重要特點:它既具有敉平的去中心化結構,同時也大大提升了上帝的超越性,從而形成了「中介的消失」這一思想史局面。敉平與破裂這兩個看似相反的特徵,在司各脫的思想中相互配合,使他成為中世紀哲學走向晚期的轉折性人物。
  • 怎樣看待形上學,及其它與哲學、自然科學三者關係淺談
    有人混淆了這個概念,老用哲學來解釋具體事物,甚至搬出千年古人的某句話,就認為古人早就洞悉了具體科學的特殊規律,現在科學研究只是進一步證明了古人的道理,這就是本末倒置、形上學了。世界對「形上學」定義本身也還有爭議。
  • 讀這本《形上學》,今天來說最核心的:「作為存在的存在」
    在經過前面幾篇文章的鋪墊,我們今天要進入亞里斯多德形上學的核心問題,「作為存在的存在」了。但是亞里斯多德就是要直面這個看起來無比困難,似乎無從下手的問題。他說,如果想要研究「存在本身」,我們就需要先弄清楚「存在」這個詞有多少種不同的含義,或者說有多少種存在,以及不同種類的存在之間是什麼關係。
  • 伊夫-夏爾·扎卡《霍布斯的形上學決斷:政治學的條件》
    然而本書旨在揭示,霍布斯的思考並不止於政治哲學,要為其倫理-政治哲學的諸多論述找到一個更為終極的「道」,必須返歸霍布斯的形上學,這一方向的研究,在整個霍布斯研究當中相當欠缺。本書作者富有洞見地揭明,《利維坦》《論公民》《論人》等作品討論的倫理-政治問題,其實是以霍布斯獨特的分離的形上學為基礎——分離的形上學關涉人與世界關係的新定義,涵蓋從感覺理論到對語言推理的高層次論述的所有內容。
  • 海德格爾的《尼採》:形上學的終結者與強者的悲觀主義
    尼採宣告「上帝死了」終結了形上學,在海德格爾眼中,尼採的「超人」是超越形上學的嘗試,是強者的悲觀主義。尼採是積極的虛無主義者,他勇敢地喊出「上帝死了」,終結了形上學。03「上帝之死」與形上學的終結「形上學」來自於亞里斯多德的命名「現象之後」,意思是在現象界之外尋找本源的學問
  • 唯物辯證法與形上學有什麼不同?政治老師:再講最後一遍
    唯物辯證法與形上學的根本區別是什麼?唯物辯證法和形上學是兩種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根本對立,它們的對立主要表現在: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聯繫的;形上學則認為事物之間是互不聯繫,彼此孤立的。
  • 亞里斯多德有關實體的幾種分法
    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著作以《工具論》為總名,包括《範疇篇》《解釋篇》《前分析篇》《後分析篇》《辯謬篇》《論題篇》,它們分別研究了謂詞邏輯、命題邏輯、三段論推理邏輯和辯證邏輯,奠定了形式邏輯的基本理論框架和理論內容。其中與形上學有關的主要是《範疇篇》。
  • 什麼是「形而上」,什麼是「形而下」?
    一、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形而上與形而下的說法,來自《易經·繫辭》:「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這兩句話看似簡單,但真要解釋起來,很是麻煩,歷代注家,各有各的解釋。據黃壽祺、張善文所著《周易譯註》:形是指事物的形體;道是指主導形體運動的因素,如《周易》的陰陽變化之理;器是指表現形所的物質狀態,如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構成形式。從道家的角度來理解,道無形無質,在「形」之前,是形之先、形之外、形之上,是無形、無質、無,就是「道」。而「形」之生,就是有「形」「生」「質」,就是「器」。
  • 形而上者與形上學,是什麼意思?
    老子「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古代的中國人看來,形而上,處於道的層次,比層次處於器的形而下,層次更高,形而上是個褒義詞。形而上,即使不能看成褒義詞,但至少也不會是個貶義詞。但自從有了「形上學」這個詞之後,在現代普遍的中國人看來,形而上就成了一個貶義詞。若有誰給你下個形上學的結論,那就絕不是在表揚你,而是認為你只看形式不看實質。
  • 宋惠昌:打破形上學的思維怪圈
    形上學概念的這個用法,在現代的學術文獻中,經常見到;但是,在哲學思想的發展過程中,形上學概念的原來含義,逐漸改變了。比如說,在近代以來的哲學著作中,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著作中,形上學概念的含義,與上面所說的已經不同了,它經常是作為與辯證法相對立的概念來使用的。
  • 亞里斯多德世界觀,幾乎都是錯誤的,為何還統治了西方1500多年?
    今天規模龐大的《亞里斯多德全集》也就是他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其涉獵範圍之廣,迄今為止無人能出其右。霍金曾經說:科學的誕生、文明的誕生,恐怕有相當一部分功勞,要歸功於亞里斯多德,所有的科學家中,亞里斯多德佔據的功勞比例,或許是最多的。
  • 亞里斯多德的「卡塔西斯」
    趙新宇  天津財經大學教師 柏拉圖弟子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不僅是偉大的哲學家,在醫學上,也是一位偉大的先驅者。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醫聖阿斯克勒庇奧斯後裔,其父尼各馬科是馬其頓宮廷御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