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
形而上與形而下的說法,來自《易經·繫辭》:「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
這兩句話看似簡單,但真要解釋起來,很是麻煩,歷代注家,各有各的解釋。
據黃壽祺、張善文所著《周易譯註》:形是指事物的形體;道是指主導形體運動的因素,如《周易》的陰陽變化之理;器是指表現形所的物質狀態,如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構成形式。
從道家的角度來理解,道無形無質,在「形」之前,是形之先、形之外、形之上,是無形、無質、無,就是「道」。而「形」之生,就是有「形」「生」「質」,就是「器」。「(夏芬《「道」「器」三種詮釋視角———基於「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歷代注釋》)
當然,現在使用「形而上」、「形而下」這兩個詞,是更通俗更普遍意義上的意思:
形而上,是對具體的客體的抽象和超越。
形而下,是具體的,可以捉摸到的東西或器物。
二、形上學
「形上學」原是亞里斯多德的一部著作,亞里斯多德死後200年,安德羅尼柯將他關於專講事物本質、靈魂、意志自由等研究經驗以外對象的著作編集成書,但卻不知道用什麼書名好,因為這些著作編在亞里斯多德《物理學》一書之後,於是就乾脆叫「物理學之後」(metaphysics)。
日本明治時期的哲學家川上哲次郎翻譯亞里斯多德的這本書時,借用了我國《周易》裡的「形而上」一詞,將其翻譯為「形上學」,妙在「物理學之後」與「形而上」有一定的相通性,於是「形上學」一詞為世界接受。
形上學,又被稱為「第一哲學」,它是對世界本質的研究,即研究一切存在者,一切現象(尤其指抽象概念)的原因及本源。
三、我的理解
形是現象界的統稱,眼睛看到的,手摸到的……都是形。但是,在形體之上有什麼呢?這一切現象的背後的本質是什麼呢?對這一問題的追尋就是形而上,中國古人用一個「道」字概括。
當現象界的事物為人所用時,就是器。
樹是形,樹做成桌子,為人所用,桌子是器(形而下),追問樹為什麼存在,就是道(形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