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上學」到底是個什麼學?

2021-01-09 梧桐樹邊羽

什麼是形上學?

中國普通老百姓口中的「形上學」與其命名起始定義雖然有關聯,但其實相去甚遠。

「形上學」作為一個哲學詞彙,算是一個非常有意思、貼切的舶來品翻譯。哲學詞彙的翻譯相對於那些一般國內沒有的物品,如「jeep」翻成吉普的音譯,要麻煩許多。

因為哲學本來就是概念、定義、思考的學問,如果詞彙不能精準,很容易導致思緒混亂,所以哲學詞彙的翻譯應該是更注重「信達雅」的一類。

「形上學」這個名稱來自於《易經·繫辭》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日本哲學家井上哲次郎翻譯的,嚴復翻譯成為「玄學」,實際上原文「metaphysics」直譯的話是「在物理學之後」的意思。

「metaphysics」是古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稱。後人整理他遺作時,給他所有的手稿按照知識門類做排序,其他手稿之間都有邏輯關係,唯獨有這份手稿難以歸類。

於是人們把這份手稿放在了《物理學》後面,並且簡單粗暴地以「metaphysics」命名。

亞里斯多德在歸納人類所有知識時,把「以存在為對象」的學問稱之為狹義的「metaphysics」,所以我們把這種「形上學」叫做「本體論」。

在普通人眼中,這世界是科學、哲學、神學三大理論層次覆蓋知識面,但是在哲學家、學問家眼中,這世界只分為物理學和超越物理學的知識,即可知與不可知。

「meta」是「在……之後」,「physics」就是物理學,所以「metaphysics」就是一些超越物理認識的學問和看法——是思想,區別於技術、經驗以及科學理論。

嚴復命名成「玄學」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和魏晉時期儒家玄學流派有一定的定義衝突,因此現在普遍認同井上哲次郎的翻譯——中國的「道」本來就是虛無的,不可捉摸的東西,但是又不能稱之為「道學」,因為和北宋新儒學(理學、道學)概念衝突。

井上哲次郎不僅是個哲學家、還是個漢學家、儒學家,以他對東西方哲學的了解,為「metaphysisc」取了「形上學」這個名字,算是信達雅的典範。

從理論起源來說,「形上學」是指超越物理認知的,超越客觀世界的一些知識觀點。甚至可以認為,人類超出「形而下」這個現實世界的學問,就是「形上學」——如果擯棄鬼神之類的迷信成分,剩下來的不就是人類對世界、對宇宙、對生命的思考嗎?

這不就是哲學?

未翻譯之前的變異

這和我們日常生活中說人「形上學」,是不一樣的。

因為我們今天說「形上學」,已經帶了一層貶義,更多地類似於教條主義,這是哲學思想發展導致的觀點爭論和鬥爭的結果。

19世紀唯心主義頂峰時期代表人物黑格爾將「metaphysisc」表述為了兩層含義。

一種是方法論,即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的方法。

另一層意思是把人類世界的一切知識用一種哲學去全部概括,即把形上學看成是「知識的匯總」的觀點。

哲學全面概括知識匯總,其實和古典的「metaphysisc」含義近似,所以反而是方法論更加惹人注目,並因為觀點唯心成為唯物主義者的主要批判對象。

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種哲學理論,它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是唯物主義的高級形式。

唯物主義是我國當下主流意識的根基。

辯證法是我們今天普遍學習、理解並認同的方法論。

因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天敵性,從「metaphysisc」翻譯過來的「形上學」被強烈批判。「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的方法論」——這當然是錯誤的。

引申到近代中國哲學中來,「形上學」的樸素本意就被「哲學」詞彙代替,反而成為唯心主義方法論的代名詞,從而不斷被批判,隨著思想下行、通俗化,被貼上「教條主義」的貶義標籤。

這倒是和井上哲次郎的翻譯關係不大,是哲學觀點的內部鬥爭使然。

通俗的「形上學」

要理解為「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學問是可以的,但並非我們今天日常中使用這個詞的意思。

我們在生活中說一個人「形上學」——也就是不再將這個詞當做一門學問來看的時候,一般就是指一個人古板、教條、不會辯證看問題,不懂得變通。

形上學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反面。

也就是說到底什麼意思,得看我們如何來讀這個詞。

如果讀成「形而上/學」,那麼就是「道」,「玄學」,「哲學」之類的思維領域概念。

如果整體讀成一個成語「形上學」,那就是一個形容詞,形容死板,不變通。

相關焦點

  • 形上學,究竟什麼是形上學
    」,對方對這個詞也是一知半解,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反駁,那這個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記得我在學校學習馬哲的時候,對「形上學」的解釋是:「形上學就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方式看待問題。」但它實際上是後來的引申義。
  • 什麼是「第一推動力」?什麼是「形上學」?
    我之前經常看到什麼「上帝是宇宙的第一推動力」,《聖經》上也說「起初神創造天地」,「神」是推動宇宙運轉的力量。但對什麼是「第一推動力」一直在恍惚之中。今天路上聽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才知道原來是的他提出來的。
  • 亞里斯多德與形上學的存在—神—學構造問題
    海德格爾式的存在—神—學闡釋試圖通過在範疇和實體兩個層面上運用向一式的存在的類比,將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解釋為以存在論為出發點,最後終結於神學的存在—神—學,但這種做法與亞里斯多德對於實體本性的理解相衝突。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不是等級性的存在—神—學,而是一種主張實體一律平等的存在論。
  • 形而上者與形上學,是什麼意思?
    老子「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古代的中國人看來,形而上,處於道的層次,比層次處於器的形而下,層次更高,形而上是個褒義詞。形而上,即使不能看成褒義詞,但至少也不會是個貶義詞。但自從有了「形上學」這個詞之後,在現代普遍的中國人看來,形而上就成了一個貶義詞。若有誰給你下個形上學的結論,那就絕不是在表揚你,而是認為你只看形式不看實質。
  • 可能您今天所有的誤解,都源於根本上的誤解 形上學的批判
    今天看到有網友提出說:馬列主義為什麼要批判形上學。形上學只不過是在研究世界本源,使人的心智更適合思考。但是馬列主義硬要說成是唯心主義。他同時又提出:歷史上從來沒有站得住腳的理論,馬列主義也不例外。這就是形上學。但是如果只考慮這些問題,或者沉浸於這種想法的話,我們就很容易忽視當前「自我」的現實意義,忽視我們活著的作用。所以才變成了唯心主義。而形上學衍生出了很多唯心論的複雜物,所以就更加變得唯心主義了。
  • 所有的哲學思考都由「形上學」引發的嗎
    所有的哲學思考都由「形上學」引發的嗎?這裡我僅代表我個人的意見,不具備普遍性和必然性意義。我這裡所說的形上學與我們平常在馬哲裡面學到的不一樣。讀到了這裡引發我們應該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是。形上學重建者-康德(1)究竟什麼是形上學,與我們平常所接觸的形上學有什麼不同?
  • 伊夫-夏爾·扎卡《霍布斯的形上學決斷:政治學的條件》
    霍布斯的形上學決斷政治學的條件[法] 伊夫-夏爾·扎卡 著董皓 謝清露 王茜茜 譯510頁,平裝,定價:59元「西學源流」系列ISBN:978-7-108-06934-4生活·本書作者富有洞見地揭明,《利維坦》《論公民》《論人》等作品討論的倫理-政治問題,其實是以霍布斯獨特的分離的形上學為基礎——分離的形上學關涉人與世界關係的新定義,涵蓋從感覺理論到對語言推理的高層次論述的所有內容。
  • 形上學的繪畫及建築影響
    而光憑藉高中課本裡作為一種和馬克思唯物主義思想相違背的哲學思想,僅僅將其描述為「靜止,孤立,片面的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依然很難正確地理解它,更何況「行而上」這三個字,光從表面上來看,根本很難意會地出它到底是個怎麼回事。那麼,什麼是形上學?在18世紀以前,科學(science)被稱為「自然哲學」,對那時候的人們來說只是「知識(knowledge)」的一種。
  • 中西形上學復興面臨的挑戰
    相比之下,《本草綱目》《天工開物》等典籍針對自然事物和人造器具展開的探究考察,則可以看作是中國古代的形而下學(雖然不時也會被當成不起眼的雕蟲小技)。兩千年來,這種道器兩分的架構一直綿延下來,到現在也沒有太大變化。  澄清了中文語境裡形上學的內涵後,我們就能考察它與西方語境裡形上學的異同之處了。這一節先來看它們在起源上的相似點。
  • 邏輯思維與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
    什麼是先驗性呢,那即是形而上的東西,也就是對事物本質的思考。事物的本質,一定包含人對它的認識。於是,這不可避免的會變成「是」與「真」的考量。所以,從泰勒斯之後,一直到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尤其體現在巴門尼德,哲學家們在討論中發現了一些線索,它與認識相關,與真相相關。
  • 用形上學的觀點看問題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第一次聽到「形上學」這個詞是在讀高中的時候,高中思想政治課本的哲學部分,是我在求學的過程中第一次觸及哲學。當時覺得哲學真的很難理解,老師也沒怎麼能搞得明白。很多人對哲學的印象不好,我認為就是高中的這種情況造成的。
  • 宋惠昌:打破形上學的思維怪圈
    形上學概念的這個用法,在現代的學術文獻中,經常見到;但是,在哲學思想的發展過程中,形上學概念的原來含義,逐漸改變了。比如說,在近代以來的哲學著作中,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著作中,形上學概念的含義,與上面所說的已經不同了,它經常是作為與辯證法相對立的概念來使用的。
  • 《宇宙中的哲學原理》-【形上學與辯證法的融合段】
    在哲學的發展中,所有哲學家爭論的第一個基本問題就是物質與意識 誰先誰後的問題,到底是物質在意識中,還是意識在物質中,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這就是辯證法和形上學的區別。辯證法與形上學,是一種方法論,兩者都是源於我們對物質存在於宇宙中的狀態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以及物質與物質之間是否存在著聯繫的判斷而產生出來的。
  • 怎樣看待形上學,及其它與哲學、自然科學三者關係淺談
    有人提出,如何來通俗解釋形上學這個問題。看起來這是一個很高端與我們普通吃瓜群眾無關的事情,但真正把它說清楚了,實際上是我們吃瓜群眾天天遇到的一個很接地氣的問題。我不一定能夠說得清楚,但願意拋磚引玉,與大家一起來討論。我們從哲學開始,說說什麼是哲學?
  • 海德格爾的《尼採》:形上學的終結者與強者的悲觀主義
    尼採宣告「上帝死了」終結了形上學,在海德格爾眼中,尼採的「超人」是超越形上學的嘗試,是強者的悲觀主義。尼採眼中的形上學就是這樣的悲劇,當哲學發現自己構建的「超越感性的世界」其實並不存在,只是哲學家們設置的東西,就陷入巨大的虛無之中。虛無主義也有消極與積極之分。消極的虛無主義說,既然沒有什麼真理,一切都沒有意義,那就算了吧。
  • 理性主義的形上學,以及道德、政治和宗教
    理性主義的形上學(Rationalist metaphysics)    認識論關心我們如何認識真實的東西,形上學關心什麼是真實的東西,兩者之間必然存在相互影響。因此,正如理性主義者在認識論上存在相同點,我們也可以發現他們在形上學上的共同之處。
  • 唯物辯證法與形上學有什麼不同?政治老師:再講最後一遍
    唯物辯證法與形上學的根本區別是什麼?唯物辯證法和形上學是兩種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根本對立,它們的對立主要表現在: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聯繫的;形上學則認為事物之間是互不聯繫,彼此孤立的。
  • 【轉載】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道德形上學基礎...
    正是出於這一目的,康德在《道德形上學基礎》[3]中將全部正文的內容分為三章:一、「從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識向哲學的道德理性知識過渡」;二、「從通俗的道德哲學到道德形上學過渡」;三、「從道德形上學到實踐理性批判過渡」。在這裡,康德的道德哲學明顯表現出有三個不同的、從低級到高級的層次,即「通俗的道德哲學」、「道德形上學」和「實踐理性批判」。
  • 「我思故我在」與「形上學」什麼關係?這句話竟然是錯的?
    「我思故我在」與「形上學」什麼關係?這句話竟然是錯的?今天我決定嘗試一下新的問題,一個哲學問題。有一位童鞋是這樣提問的:康德對「我思故我在」的反駁真的成立嗎?其實我對哲學幾乎不懂,看到這個問題後我稍微查了一些資料,明白了個大概(如果有哲學大佬發現我理解的錯誤之處,敬請指正),明白了兩點:1、我思故我在是哲學史上曾出現過的一個觀點,而且遭到了反駁。2、反駁者名叫康德,而提出「我思故我在」的是笛卡爾。
  • 讀這本《形上學》,今天來說最核心的:「作為存在的存在」
    在經過前面幾篇文章的鋪墊,我們今天要進入亞里斯多德形上學的核心問題,「作為存在的存在」了。這個看起來無比巨大、無比空洞的問題,就可以轉化為「什麼是實體?」這個更加具體一點的問題了。但是「什麼是實體?」的問題也並不是那麼容易回答。而且亞里斯多德在早期的作品《範疇篇》裡,和在後期的這部《形上學》裡,看起來對這個問題給出了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