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經常看到什麼「上帝是宇宙的第一推動力」,《聖經》上也說「起初神創造天地」,「神」是推動宇宙運轉的力量。但對什麼是「第一推動力」一直在恍惚之中。今天路上聽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才知道原來是的他提出來的。
這裡順便說一下什麼是「形上學」?因為這概念很多人不太清楚,「第一推動力」也跟它有關係。
一、形上學
「形上學「英文單詞叫「Metaphysics」,是由兩個詞「meta(在什麼之後) 」和「physics(物理學)」組成的,連在一起就是「在物理學之後」的意思。這是在後來學者整理亞里斯多德的一些手稿時,發現它們很難被歸入「自然之學」或「物理學」的類別中,是更抽象更根本更基礎的東西,就把它歸為新類。
開始我國用的是嚴復的翻譯詞「玄學」,但總讓人感到彆扭、不順暢。後來日本學者井上哲次郎借用《易經》裡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句話,把這個詞翻譯成「形上學」,意思就是研究超越有形之物的學問,對應「研究超出物理對象的那些對象」就非常完美,就被推廣開來。
「形上學」研究什麼呢?它研究的是超自然的,沒有形體、科學以外的事物,例如理念、意志、靈魂等等。也就是說,同一件物品,物理學研究物品本身,而形上學研究它為什麼是這樣的物品,怎麼變成的,變成這樣的目的是什麼。
二、四因說
「形上學」研究「一個事物為什麼是這個事物?」在做解釋時,亞里斯多德提出「四因說」:
質料因:物體是由什麼材料組成的。比如房子,是由磚頭、木頭還是石頭組成的,這是可變的。
形式因:什麼形狀。比如你要砌房子、畫座山、做個蘇格拉底的雕塑,你要像啊,這是不變的。形式因決定了一個事物到底「是什麼」,它是這個事物的「本質」或者「實在」。
動力因:導致一個事物發生變化的原因。事物的形成需要動力,比如工會、畫家、雕塑家。
目的因:一個事物為什麼而存在、為什麼去做。就像砌房為了住、雕塑為了紀念。
也就是說:
質料因就是事物的原料、基礎,是會發生變化的;形式因就是一樣東西之所是它自己的原因,是不會發生變化的;動力因,就是使得一樣東西從潛能狀態變成現實狀態的推動力;最後是目的因,也就是一件事物「為了什麼」而存在。
如果找到一個事物的全部四個原因,就對這個事物有了充分理解。這四個原因可以分為兩組,第一組是質料和形式。質料是不斷變化的,而形式就是不變的,形式也可以說是事物的本性。第二組是動力和目的,就是使得質料趨向其本性,實現其形式的因素。
三、第一推動力
「四因說」延伸開去,就是「高級事物總是低級事物的形式,低級事物是高級事物的質料」。比如細胞是器官的質料,器官是人體的質料;人體是器官的形式,器官是細胞的形式。那麼,世界上存在的最高級形式是什麼呢?另外所有的事物都是被其他東西推動的,那麼第一個推動力是什麼呢?
按照這個邏輯,我們可以推出:必然存在一個第一推動者,這個第一推動者,自身是不運動的,而它推動了宇宙中所有其他事物的運動。所以亞里斯多德又稱這個第一推動者為不動的動者。
如果第一推動者不被其他東西推動,它必然是非物質的,也就是沒有質料的純形式,這就是世界上最高級的形式。
世間萬事萬物都是質料先於形式,但唯獨第一推動者是形式先於質料,所以在亞里斯多德看來,第一推動者是絕對完善的,亞里斯多德稱之為「神」。後世基督教的神學家解釋為「上帝」。
(亞里斯多德說,萬事萬物的運行都追求、仿「神」的方式,跟我想像的萬事萬物都是「類宇宙體」倒是不謀而合。)
19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