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第一推動力」?什麼是「形上學」?

2020-12-03 江蘇劉志祥

我之前經常看到什麼「上帝是宇宙的第一推動力」,《聖經》上也說「起初神創造天地」,「神」是推動宇宙運轉的力量。但對什麼是「第一推動力」一直在恍惚之中。今天路上聽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才知道原來是的他提出來的。

這裡順便說一下什麼是「形上學」?因為這概念很多人不太清楚,「第一推動力」也跟它有關係。

一、形上學

「形上學「英文單詞叫「Metaphysics」,是由兩個詞「meta(在什麼之後) 」和「physics(物理學)」組成的,連在一起就是「在物理學之後」的意思。這是在後來學者整理亞里斯多德的一些手稿時,發現它們很難被歸入「自然之學」或「物理學」的類別中,是更抽象更根本更基礎的東西,就把它歸為新類。

開始我國用的是嚴復的翻譯詞「玄學」,但總讓人感到彆扭、不順暢。後來日本學者井上哲次郎借用《易經》裡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句話,把這個詞翻譯成「形上學」,意思就是研究超越有形之物的學問,對應「研究超出物理對象的那些對象」就非常完美,就被推廣開來。

「形上學」研究什麼呢?它研究的是超自然的,沒有形體、科學以外的事物,例如理念、意志、靈魂等等。也就是說,同一件物品,物理學研究物品本身,而形上學研究它為什麼是這樣的物品,怎麼變成的,變成這樣的目的是什麼。

二、四因說

「形上學」研究「一個事物為什麼是這個事物?」在做解釋時,亞里斯多德提出「四因說」:

質料因:物體是由什麼材料組成的。比如房子,是由磚頭、木頭還是石頭組成的,這是可變的。

形式因:什麼形狀。比如你要砌房子、畫座山、做個蘇格拉底的雕塑,你要像啊,這是不變的。形式因決定了一個事物到底「是什麼」,它是這個事物的「本質」或者「實在」。

動力因:導致一個事物發生變化的原因。事物的形成需要動力,比如工會、畫家、雕塑家。

目的因:一個事物為什麼而存在、為什麼去做。就像砌房為了住、雕塑為了紀念。

也就是說:

質料因就是事物的原料、基礎,是會發生變化的;形式因就是一樣東西之所是它自己的原因,是不會發生變化的;動力因,就是使得一樣東西從潛能狀態變成現實狀態的推動力;最後是目的因,也就是一件事物「為了什麼」而存在。

如果找到一個事物的全部四個原因,就對這個事物有了充分理解。這四個原因可以分為兩組,第一組是質料和形式。質料是不斷變化的,而形式就是不變的,形式也可以說是事物的本性。第二組是動力和目的,就是使得質料趨向其本性,實現其形式的因素。

三、第一推動力

「四因說」延伸開去,就是「高級事物總是低級事物的形式,低級事物是高級事物的質料」。比如細胞是器官的質料,器官是人體的質料;人體是器官的形式,器官是細胞的形式。那麼,世界上存在的最高級形式是什麼呢?另外所有的事物都是被其他東西推動的,那麼第一個推動力是什麼呢?

按照這個邏輯,我們可以推出:必然存在一個第一推動者,這個第一推動者,自身是不運動的,而它推動了宇宙中所有其他事物的運動。所以亞里斯多德又稱這個第一推動者為不動的動者

如果第一推動者不被其他東西推動,它必然是非物質的,也就是沒有質料的純形式,這就是世界上最高級的形式。

世間萬事萬物都是質料先於形式,但唯獨第一推動者是形式先於質料,所以在亞里斯多德看來,第一推動者是絕對完善的亞里斯多德稱之為「神」。後世基督教的神學家解釋為「上帝」。

(亞里斯多德說,萬事萬物的運行都追求、仿「神」的方式,跟我想像的萬事萬物都是「類宇宙體」倒是不謀而合。)

190906

相關焦點

  • 形上學,究竟什麼是形上學
    」,對方對這個詞也是一知半解,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反駁,那這個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記得我在學校學習馬哲的時候,對「形上學」的解釋是:「形上學就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方式看待問題。」但它實際上是後來的引申義。
  • 「形上學」到底是個什麼學?
    什麼是形上學?中國普通老百姓口中的「形上學」與其命名起始定義雖然有關聯,但其實相去甚遠。「形上學」作為一個哲學詞彙,算是一個非常有意思、貼切的舶來品翻譯。哲學詞彙的翻譯相對於那些一般國內沒有的物品,如「jeep」翻成吉普的音譯,要麻煩許多。
  • 形而上者與形上學,是什麼意思?
    老子「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古代的中國人看來,形而上,處於道的層次,比層次處於器的形而下,層次更高,形而上是個褒義詞。形而上,即使不能看成褒義詞,但至少也不會是個貶義詞。但自從有了「形上學」這個詞之後,在現代普遍的中國人看來,形而上就成了一個貶義詞。若有誰給你下個形上學的結論,那就絕不是在表揚你,而是認為你只看形式不看實質。
  • 唯物辯證法與形上學有什麼不同?政治老師:再講最後一遍
    唯物辯證法與形上學的根本區別是什麼?唯物辯證法和形上學是兩種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根本對立,它們的對立主要表現在: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聯繫的;形上學則認為事物之間是互不聯繫,彼此孤立的。
  • 什麼是「形而上」,什麼是「形而下」?
    一、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形而上與形而下的說法,來自《易經·繫辭》:「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這兩句話看似簡單,但真要解釋起來,很是麻煩,歷代注家,各有各的解釋。據黃壽祺、張善文所著《周易譯註》:形是指事物的形體;道是指主導形體運動的因素,如《周易》的陰陽變化之理;器是指表現形所的物質狀態,如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構成形式。從道家的角度來理解,道無形無質,在「形」之前,是形之先、形之外、形之上,是無形、無質、無,就是「道」。而「形」之生,就是有「形」「生」「質」,就是「器」。
  • 中西形上學復興面臨的挑戰
    亞里斯多德雖然沒用過「metaphysics」一詞,但在《形上學》裡圍繞「第一哲學」(也叫「第一科學」)與其他科學進行比較時,曾明確指出了它們在研究對象和地位意義方面的鮮明差異:第一哲學是從普遍性視角研究「作為存在的存在」,而像數學這樣的專門科學只是研究存在的某個片段。
  • 邏輯思維與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
    什麼是先驗性呢,那即是形而上的東西,也就是對事物本質的思考。事物的本質,一定包含人對它的認識。於是,這不可避免的會變成「是」與「真」的考量。所以,從泰勒斯之後,一直到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尤其體現在巴門尼德,哲學家們在討論中發現了一些線索,它與認識相關,與真相相關。
  • 牛頓最後到底發現了什麼?為什麼說上帝是第一推動力?
    牛頓為什麼說上帝是第一推動力?引力就像蘋果一樣,它既然存在,就一定有它存在的原因。但問題是,牛頓無法找到引力存在的原因,人們常說,科學家可以告訴我們「是什麼」,但未必能解答「為什麼」, 牛頓也沒辦法通過自身知識解釋這個東西,因此牛頓自然而然地認為,引力的原因不能是別的,一定是造物主的推動。創造者,加上一神論,那就是上帝的推動。這是牛頓方法論的必然結果。
  • 亞里斯多德與形上學的存在—神—學構造問題
    在這篇演講中,海德格爾在對西方形上學的歷史進行回顧時,斷言形上學要對存在進行追問:「存在問題作為存在者之存在的問題具有雙重形態。一方面,它追問:存在者一般地作為存在者是什麼?在哲學史的進程中,在這個問題領域內的考察是在『存在論(Ontologie)』這個名目下進行。另一方面,『存在者是什麼』這個問題也追問:何者是以及如何是最高存在者意義上的存在者?這就是對神性的東西和神的追問。
  • 「我思故我在」與「形上學」什麼關係?這句話竟然是錯的?
    「我思故我在」與「形上學」什麼關係?這句話竟然是錯的?今天我決定嘗試一下新的問題,一個哲學問題。有一位童鞋是這樣提問的:康德對「我思故我在」的反駁真的成立嗎?現在,請您隨口說出一句話,什麼都可以。然後你想一想這句話,你會發現它的背後藏了一個「我」。比如酋知魚說:馬桶沒衝。那是誰看到了馬桶?這句話是說給誰聽的?是誰認識到馬桶存在「衝」與「不衝」兩個狀態的?無論是真正的答案是什麼,也無論這句話出現在什麼場合,就算它只是麻木不仁地交待了一件客觀事實,你總是會感覺到曾經有誰做了些什麼才會出現這句話。
  • 宋惠昌:打破形上學的思維怪圈
    形上學概念的這個用法,在現代的學術文獻中,經常見到;但是,在哲學思想的發展過程中,形上學概念的原來含義,逐漸改變了。比如說,在近代以來的哲學著作中,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著作中,形上學概念的含義,與上面所說的已經不同了,它經常是作為與辯證法相對立的概念來使用的。
  • 所有的哲學思考都由「形上學」引發的嗎
    形上學重建者-康德(1)究竟什麼是形上學,與我們平常所接觸的形上學有什麼不同?形上學在我們的教科書中被定義為與辯證法相對的、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觀察事物的思維方式,形上學在馬克思看來就是世俗的,形上學是「靜止,孤立,片面的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當然咯馬克思發現了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並從中歸納出了辯證法三大原則,這也是他的偉大之處。
  • 形上學的繪畫及建築影響
    而「形上學」,則是代表那些對存在的本質的非經驗性的哲學研究,指通過理性的推理和邏輯去研究不能直接透過感知而得到答案的問題。 如果你要問,那麼是什麼在支撐著世界之蛇?支撐世界之蛇的東西又是被什麼支撐著?那正體現了形上學的思維。形上學體現的就是這種「刨根問底」的精神,追求問題的最根源,最抽象的答案。 形上學對於藝術的影響
  • 形上學在牛頓力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形上學在牛頓力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7年11月14日 17:57 來源:《求實》 作者:羅詩裕 周小方 邵明珠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陰陽——宇宙的第一推動力
    萬般無奈之下,牛頓只好把這第一推動力歸結為萬能的上帝,這樣就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了。牛頓心目中的上帝推動萬物運行這就是著名的宇宙第一推動力的問題。第一推動力的問題與靈魂三問一樣,都關係到宇宙的起源,是各個宗教都在致力於解答的根本問題。對於這第一推動力問題,易經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陰陽消長、陰陽互變。前面的文章我們介紹了陰陽的基本概念,本文我們來重點了解陰陽彼此之間的關係,以及陰陽消長、陰陽互變如何推動了萬物的變化和運動。
  • 海德格爾的《尼採》:形上學的終結者與強者的悲觀主義
    尼採宣告「上帝死了」終結了形上學,在海德格爾眼中,尼採的「超人」是超越形上學的嘗試,是強者的悲觀主義。尼採眼中的形上學就是這樣的悲劇,當哲學發現自己構建的「超越感性的世界」其實並不存在,只是哲學家們設置的東西,就陷入巨大的虛無之中。虛無主義也有消極與積極之分。消極的虛無主義說,既然沒有什麼真理,一切都沒有意義,那就算了吧。
  • 南哲思享|代玉民:邏輯分析可以取消形上學麼——論馮友蘭對邏輯...
    由此,句子2b「第一篇演講是論述形上學的」,可翻譯為句子2c「第一篇演講含有『形上學』這個詞」;句子4b「昏星和晨星是同一的」,可翻譯為句子4c「『昏星』這個詞和『晨星』這個詞是同義詞」。同樣,翻譯取消了句子2b、4b關於形上學、昏星、晨星的似是而非的知識表述。在形上學中,命題的表徵能力源於其與事態、事實之間的鏡像關係。
  • 從佛學來看牛頓的「上帝第一推動力」
    因為按照牛頓第一定律,物體如果沒有外力的作用將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人們就會問:那世界最開始是怎麼動起來的?因此,牛頓晚年研究神學和基督教,認為是上帝給了世界「第一推動」。他是這樣說的: 「一切物體開始運動必有第一推動力,那就是造物主。這個美麗無比的太陽、行星和彗星的體系只能借一個萬能的、靈智的、具有權威的存在體——上帝的計劃而存在。」這就是「第一推動」的由來。
  • 伊夫-夏爾·扎卡《霍布斯的形上學決斷:政治學的條件》
    然而本書旨在揭示,霍布斯的思考並不止於政治哲學,要為其倫理-政治哲學的諸多論述找到一個更為終極的「道」,必須返歸霍布斯的形上學,這一方向的研究,在整個霍布斯研究當中相當欠缺。本書作者富有洞見地揭明,《利維坦》《論公民》《論人》等作品討論的倫理-政治問題,其實是以霍布斯獨特的分離的形上學為基礎——分離的形上學關涉人與世界關係的新定義,涵蓋從感覺理論到對語言推理的高層次論述的所有內容。
  • 理性主義的形上學,以及道德、政治和宗教
    理性主義的形上學(Rationalist metaphysics)    認識論關心我們如何認識真實的東西,形上學關心什麼是真實的東西,兩者之間必然存在相互影響。因此,正如理性主義者在認識論上存在相同點,我們也可以發現他們在形上學上的共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