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的靜態、機械的宇宙觀蘊含著決定論,到拉普拉斯時為甚,他認為只要能收集到宇宙運行的足夠數據,就可以預測宇宙的未來。拋開哲學思辨的探討,決定論真正受到嚴肅的科學挑戰是上世紀量子論的發展。量子理論的誕生不僅在科學上是一次開天闢地的大事,在哲學上也不同凡響:一方面,過去哲學中休眠的觀念又有了生命活力,例如客觀實在性。
另一方面,量子理論很難理解,似乎突破了人類哲思的極限。實際上,連不少物理學家也直言不懂量子論的深刻內涵,雖然受過訓練的物理學工作者可以運用它,但難以直觀地想像。
牛頓為什麼說上帝是第一推動力?
引力就像蘋果一樣,它既然存在,就一定有它存在的原因。但問題是,牛頓無法找到引力存在的原因,人們常說,科學家可以告訴我們「是什麼」,但未必能解答「為什麼」, 牛頓也沒辦法通過自身知識解釋這個東西,因此牛頓自然而然地認為,引力的原因不能是別的,一定是造物主的推動。創造者,加上一神論,那就是上帝的推動。這是牛頓方法論的必然結果。牛頓就是在追尋終極的「為什麼」時,必然會回歸到上帝的「第一推動力」。
在某種意義上而言,科學可以告訴我們「是什麼」,但未必能解答「為什麼」。宗教在解決人類的苦難和無助時,也選擇了全知全能的神,而人類需要理由來撫慰不安的內心。實際上在牛頓時代,理性與宗教並不衝突,提出三大定律跟主張上帝作為第一推動是內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