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濤哥說評書」,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最新內容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牛頓小時候的天分並沒有完全顯現出來,他成績一般,但是他喜歡讀書,喜歡思考,尤其喜歡看些關於模型和製造的讀物。並從中受到啟發,自己動手做了一些小玩意兒,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學過一篇課文,裡面講的就是牛頓製造磨坊模型的故事。從中學開始天賦便開始展現出來,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縱觀牛頓的前半生,他在力學,數學,光學,熱學,天文學以及哲學方面都有所成就,堪稱教科書式的科學全才。
力學方面:牛頓曾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總結出了物體運動的三個基本定律(牛頓三定律):分別是牛頓第一定律,牛頓第二定律和牛頓第三定律。
數學方面:在1665年,剛好二十二歲的牛頓發現了二項式定理,這對於微積分的充分發展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二項式定理在組合理論、開高次方、高階等差數列求和,以及差分法中有廣泛的應用。
光學方面:牛頓曾致力於顏色的現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1666年,他用三稜鏡研究日光,得出結論:白光是由不同顏色(即不同波長)的光混合而成的,不同波長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在可見光中,紅光波長最長,折射率最小;紫光波長最短,折射率最大。牛頓的這一重要發現成為光譜分析的基礎,揭示了光色的秘密。並且提出「光的微粒說」,還在1704年,著成《光學》一書。
熱學方面:牛頓確定了冷卻定律,即當物體表面與周圍有溫差時,單位時間內從單位面積上散失的熱量與這一溫差成正比。
天文方面:牛頓1672年創製了反射望遠鏡。他用質點間的萬有引力證明,密度呈球對稱的球體對外的引力都可以用同質量的質點放在中心的位置來代替。他還用萬有引力原理說明潮汐的各種現象,指出潮汐的大小不但同月球的位相有關,而且同太陽的方位有關。牛頓預言地球不是正球體。歲差就是由於太陽對赤道突出部分的攝動造成的。
哲學方面:牛頓的哲學思想基本屬於自發的唯物主義,他承認時間、空間的客觀存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便是牛頓最重要的著作。
就是這樣一個科學界的牛人,他的後半生卻沉迷於神學。是什麼改變了他,還是他發現了什麼?其實提到神學,我們不免有一個疑問,神學到底是什麼,他到底有什麼魔力,能讓這麼一個科學界的翹楚為之痴迷。
我們知道牛頓的前半生,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他也不能不受時代的限制。例如,他把時間、空間看作是同運動著的物質相脫離的東西,提出了所謂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的概念;他對那些暫時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歸結為上帝的安排,提出一切行星都是在某種外來的「第一推動力」作用下才開始運動的說法。
作為一個科學家,牛頓是成功的,越是成功的科學家求知慾就越強烈,他們研究事物發展的規律,研究自然現象,研究一切未知的東西,等他們了解了一些,便又迫切的想去進一步探索,越深入就越迷茫,越迷茫就越彷徨。為了得到答案,他們便會寄希望於這樣一種學術--「神學」,他們把一些用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稱為神的創造,去為這些不可能找一個合理的解釋。
神不一定代表上帝,不一定代表佛祖也不一定代表真主。「神學」他可能只是對我們現有認知的一種顛覆,是一切事物的「本源」,他具有創造性,規律性,循環性。更或者說「神學」只是一種精神寄託,他更像是一個「路標」,為迷途者指引道路,而不至於「誤入歧途」。對於此事,你怎麼看呢?
{免責聲明:文章引至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