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筆者的結論:
牛頓與鍊金術之間的關係,在他生前並不為大眾所知。原因是他留下的與鍊金術有關的手稿,在長達200餘年的時間裡,並沒有被公諸於世。
1727年,也就是中國的雍正五年,牛頓去世。他的親屬收集整理了他住宅中的所有論文與手稿。為了維護牛頓的歷史形象,Thomas Pellet將與鍊金術有關的手稿定性為「不宜發表」塵封了起來。1936年,包括與鍊金術有關的手稿在內的這批文件(與科學相關的部分已於數十年前捐贈給了劍橋大學),被拿到英國索斯比拍賣行分成322份公開拍賣,共計拍得約一萬英鎊。
稍後,這些與鍊金術相關的手稿(還包括不少牛頓傳記資料)被經濟學家凱恩斯(J. M. Keynes)聚攏到了自己手中(神學方面的手稿多數被A.S.E.Yahuda收藏)。依據這些手稿,凱恩斯寫成文章《Newton,the Man》,稱牛頓「不是理性時代的第一人,而是最後一位魔法師」。這篇文章被收錄進了英國皇家學會1946年出版的《牛頓誕辰300周年文集》。牛頓與鍊金術之間的關係,由此成了一個重要的科學史話題。
圖:經濟學家J. M. Keynes
一般認為,鍊金術源於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和阿拉伯世界。依據世界由土、氣、水、火四元素構成的古老理論,鍊金術士們相信只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就可以將一種物質變成另一種物質。這種努力主要集中在兩個方向:(1)找到一種可以將鐵、鉛等賤金屬轉變為黃金、白銀等貴金屬的東西,這種東西通常被稱作「哲人石」;(2)提煉出一種可以使人長生不老、青春永駐的物質。
理論前提(比如四元素說)的錯誤,決定了鍊金術士們的努力不可能獲得成功。他們無法收穫金子,也不會窺見長生不老的秘密,但大概率變成騙子。與牛頓同時代的約翰·弗裡德裡希·伯特格爾(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就是其中之一。他向奧古斯特二世(薩克森選帝侯兼波蘭國王)吹噓自己掌握著點石成金的秘術,反被精明的奧古斯特關進地牢,除非造出金子才能獲得自由。伯特格爾一度逃出監獄,很快又被抓回。利用設在地牢中的實驗室,伯特格爾幫助奧古斯特找到了製造精美瓷器的方法,但無法提供真正的鍊金術,仍使他被囚死於地牢之中。
圖:伯特格爾寫給奧古斯特二世的信,內中吹噓自己掌握了鍊金術
早在1660年代,牛頓已讀過當時倫敦有名的鍊金術士喬治.斯塔基的著作。1670年前後,他開始大量閱讀鍊金術資料,並編寫了索引,對從鍊金術著作中收集到的術語與表述實施分組——雖然幾乎所有鍊金術士都聲稱自己掌握了鍊金術,但他們不但全部對配方秘而不宣,且使用的術語也各不相同。牛頓對鍊金術的實驗研究,至少持續到1696年(資料研究則持續到去世)——那一年,他離開了劍橋,前往英國皇家造幣廠擔任督辦。
牛頓為何會對鍊金術感興趣?對於這個問題,《劍橋科學史》的解讀是這樣的:
這種解釋,將牛頓在自然科學、鍊金術與神學三個方面的努力,統一在「研究上帝的活動」這個大方向上,是有牛頓自己的話為證的。1675年,牛頓從朋友處得到一份鍊金術手稿,他在手稿的前段寫了這樣一段文字:
圖:1702年的牛頓
在牛頓的世界觀中,「上帝」是極為重要的存在。上帝創造了世界(也許還不止創造了一個世界),通過科學研究洞悉世界運轉的規律,相當於認識到上帝所創造的世界的美妙。牛頓認為,這種認識本身就是一種對上帝的虔誠讚頌。他還相信上帝會將自然的奧秘告知他所選中的人,這種告知也許就藏在那些鍊金術資料當中,只是傳統的鍊金術士們對此並無察覺。牛頓留下的鍊金術手稿總計約有65萬個單詞,遠遠超過了他在物理和數學研究上的文字總和;他的神學研究手稿總字數則超過了130萬個單詞。由這種體量對比,也不難看出在他的價值體系當中,「通過了解上帝奇妙的作為以頌揚上帝」是處在核心位置的。(值得注意的是,牛頓在神學方面的考據與研究,與當時主流神學有著很大的差距,甚至可以說是對主流神學的批判,是一種「離經叛道」)
但《劍橋科學史》說牛頓對鍊金術的研究「並不從屬於他的自然哲學」,這個論斷卻有待商榷。
首先,牛頓審視鍊金術所使用的學術理論,已非傳統鍊金術士的「四元素說」。他很早就受到了羅伯特·波義耳(Robert Boyle,1627-1691)——化學家、物理學家,牛頓亦師亦友的敬重者——的「微粒哲學」的影響。這種哲學認為,構成物體乃至整個世界的是一種自然界中最小的粒子;這種粒子是上帝創造的,是上帝賦予了他們運動和活性;粒子們相互凝結可以形成第一級微粒,第一級微粒相互凝結可以形成第二季微粒……直到形成各種複雜的物體。依據這種假說,只要能找到一種作用劑,可以破壞穩定的微粒,將其解體為最小的粒子,再在某種活性要素的作用下,這些粒子就可以重新凝結為一種新的物體。基於這種新的學術假設,追求將賤金屬轉變為貴金屬的鍊金術,很自然地進入到了波義耳與牛頓的視野當中。
圖:對牛頓影響極大的Robert Boyle
其次,除了學術工具,牛頓與波義耳這對「新鍊金術士」,與傳統鍊金術士最大的區別,在於彼此的追求是相反的。傳統鍊金術士追求財富與地位,所以最在意如何「點石成金」,也就是把金子變出來;牛頓與波義耳追求對科學假說的證實或者證偽,所以最在意的反是如何破壞金子,將其解體為最小的粒子,也就是把金子給變沒——金是一種非常穩定的金屬,若有一種作用劑能把金破壞為最小的粒子,也就等於對「微粒哲學」的證實邁出了第一步。基於這種追求上的不同,波義耳與牛頓對傳統鍊金術士是缺乏好感的,比如波義耳曾將這些人稱為「不學無術之輩,只會用騙人的伎倆愚弄觀眾」。
在鍊金術研究的中後期,為了對一些實驗現象做出解釋,牛頓將「粒子力」的概念引入到了「微粒哲學」當中。比如,他觀察到硝酸能溶解銀而不能溶解金,王水能溶解金卻不能溶解銀(按現代化學的解釋,這種觀察並不完整),於是做出一種推測:
在今天看來,這種推測顯然是錯誤的。硝酸、王水與金、銀之間所發生的一切,須以多種元素之間的化學反應來解釋。牛頓執著於用「唯一的微粒」來做大膽的假設,自然不會有結果。
但這並不意味著牛頓的努力沒有價值,也不意味著牛頓不是在追求科學,更不意味著牛頓在走傳統鍊金術的老路,科學之樹是在無數次的「假設-證偽/證實」當中發育起來的,沒有任何一位科學家可以保證自己的假設永遠走在正確的路徑上,牛頓也不例外。
略言之,在牛頓那裡,神學與科學是自洽的,研究鍊金術也與研究科學、榮耀上帝是一體的。中文知識界常見的「牛頓晚年轉向神學、沉迷鍊金術」之說並不成立——所謂的轉向是不存在的,所謂的沉迷也只是誤解。
圖:晚年的牛頓
參考資料
①袁江洋,《牛頓鍊金術:高貴的哲學?》,《自然科學史研究》2004年第4期。
②袁江洋,《牛頓鍊金術手稿的歷史境遇》,《自然辯證法通訊》1990年第2期。
③B.J.T.多布斯,《牛頓的鍊金術和他的物質論》,《科學史譯叢》1986年第3期。
④趙振江,《牛頓的手稿》,《科學文化評論》2006年第1期。
真正的鍊金術哲學家 (英)艾利夫(Iliffe R)著;萬兆元譯. 牛頓新傳[M]. 2015
⑤(美)羅伊·波特,《劍橋科學史第4卷 18世紀科學》,大象出版社,2010,第434頁。
推薦閱讀
一位偉大的、破壞同行飯碗的晚清醫生
偉大的「盲法實驗」,打敗了風靡巴黎的偽醫學
董煟,一位不該被遺忘的南宋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