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與形上學的存在—神—學構造問題

2020-12-03 中國社會科學網

Aristotle and the Issue of Onto-theo-logical Constitution of Metaphysics

  作者簡介:安靖,南開大學哲學院。天津 300350

  原發信息:《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184期

  內容提要:海德格爾斷言形上學自其在希臘發端以來就是同時包含存在論和神學兩個維度的存在—神—學,這種形上學歷史的整體判斷建基於他對亞里斯多德形上學的闡釋。海德格爾式的存在—神—學闡釋試圖通過在範疇和實體兩個層面上運用向一式的存在的類比,將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解釋為以存在論為出發點,最後終結於神學的存在—神—學,但這種做法與亞里斯多德對於實體本性的理解相衝突。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不是等級性的存在—神—學,而是一種主張實體一律平等的存在論。

  關鍵詞:形上學/存在論/神學/存在—神—學/存在的類比

  標題注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二十世紀德法哲學視野中的形上學問題」(16YJC7200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哲學史視角下的法國當代自然哲學」(NKZXB1475)。

 

  

  一、引論

  如果說「存在論差異(ontologische Differenz)」構成了海德格爾前期思想的核心問題,那麼「存在—神—學(Onto-theo-logie)」則是海德格爾後期思想的一個關鍵概念;如果說克服對存在論差異的遺忘在海德格爾前期思想中隱含著一種新的、本真意義上的形上學的可能性,那麼作為一種「構造(Verfassung)」的存在—神—學則在海德格爾後期思想中表現了一切形上學在存在歷史之視域中作為真正的存在之思的不可能性。既然如此,應當如何理解海德格爾的「存在—神—學」概念呢?我們必須了解海德格爾對這一術語的界定。

  談到海德格爾對於存在—神—學的理解,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海德格爾的著名文章《形上學的存在—神—學構造》(Die onto-theo-logische Verfassung der Metaphysik)。事實上,海德格爾對「存在—神—學」更為明確的解釋出現在他1961年的演講《康德的存在論題》(Kants These über das Sein)當中。在這篇演講中,海德格爾在對西方形上學的歷史進行回顧時,斷言形上學要對存在進行追問:「存在問題作為存在者之存在的問題具有雙重形態。一方面,它追問:存在者一般地作為存在者是什麼?在哲學史的進程中,在這個問題領域內的考察是在『存在論(Ontologie)』這個名目下進行。另一方面,『存在者是什麼』這個問題也追問:何者是以及如何是最高存在者意義上的存在者?這就是對神性的東西和神的追問。這個問題的領域是神學(Theologie)。關於存在者之存在的問題的雙重形態在『存在—神—學(Onto-Theo-Logie)』這一名稱當中得到了概括。」①

  也就是說,因為對存在者之存在進行追問的形上學既是研究最為普遍的存在者性(Seiendheit)的存在論,又是研究特殊的最高存在者「神」的神學,所以它是同時具有存在論和神學這兩個維度的存在—神—學。須要注意的是,當海德格爾宣稱形上學就其本質而言是存在—神—學時,他並不是像17世紀德國學院形上學(Schulmetaphysik)將形上學劃分為研究普遍存在的一般形上學(metaphysica generalis)和研究神、世界、靈魂這些超感性存在者的特殊形上學(metaphysica specialis)那樣認為形上學是把存在論和神學作為兩個相互獨立的「子學科」納入到自身當中,而是強調這兩個維度之間存在著內在關聯②。在海德格爾看來,存在論和神學之間的內在關聯所表現的即是形上學的「二重性(Zwiefltigkeit)」③。

  儘管海德格爾認為存在—神—學的二重性是支配歷史上一切形上學的根本機制④,但他尤其關注二重性機制在希臘哲學中的發生環節或原型。這個發生環節或原型就是亞里斯多德的作為第一哲學的形上學的構想。在完成於20世紀40年代早期的《黑格爾的經驗概念》(Hegels Begriff der Erfahrung)中,海德格爾明確寫道:「亞里斯多德把他所描繪的科學,即考察作為存在者的存在者的科學,稱為第一哲學。但第一哲學不僅要從存在者的存在者性著眼考察存在者,而且也考察那種完全與存在者性相符合的存在者,即最高存在者……第一哲學作為存在論,也是關於真正的存在者的神學……關於存在者之為存在者的科學,本身就是存在—神學的(onto-theologisch)。」⑤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沿著海德格爾的思路斷言:如果一切形上學都是存在—神—學,那麼,從嚴格意義上說,為此奠定基礎的哲學家就是亞里斯多德。

  如果對海德格爾的思想發展歷程加以考察⑥,我們不難看出:並不是海德格爾首先發現了形上學一般而言所具有的存在—神—學結構,然後才把亞里斯多德式形上學確定為這一結構的起源,而是海德格爾通過閱讀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以及在他所處時代出版的有關亞里斯多德的研究文獻中,注意到了亞氏形上學的二重性結構,並以此為出發點最終得出了一切形上學在本質構造上都是存在—神—學的結論。此外,雖然亞里斯多德哲學對海德格爾的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海德格爾對於形上學之本質的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對於亞里斯多德形上學構想的理解,但這位德國哲學家從不認為自己是通常意義上的亞里斯多德研究專家。儘管如此,海德格爾的「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是存在—神—學」的主張卻對當代亞里斯多德研究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許多重要的亞里斯多德研究者都在這一主張的引領下試圖將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解釋成存在—神—學⑦。針對這一問題背景,本文試圖完成的任務就是在亞里斯多德形上學研究的視角下回答如下問題: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是否如海德格爾所說是一種存在—神—學?

  二、亞里斯多德形上學的疑難以及三種解決這一疑難的研究路徑

  海德格爾在闡述「存在—神—學」這一表述的意義時,談到亞里斯多德形上學的二重性涉及《形上學》Γ卷和E卷給出的兩種對於形上學的不同界定。在Γ卷中,亞里斯多德將形上學界定為這樣一門科學:「它研究的是存在之為存在( )以及那些本身就屬於它的東西。它與其他任何具體科學都截然不同,因為那些科學沒有一門會普遍地考察存在之為存在,而是從中截取一部分。」⑧按照後來通行的理解,以存在本身作為對象的科學即是存在論。按照亞里斯多德的上述界定,形上學就是以存在本身為對象的科學,形上學無疑就是存在論。但是,在E卷中,亞里斯多德對形上學做出了完全不同的界定:「如果存在著某個不動的實體,這個實體的科學……就是第一哲學。」(Métaphysique,E.1,1026a29-30,p.1828)這樣一來,形上學就是以作為「神聖者( )」的不動的實體為對象的「神學( )」,(Métaphysique,E.1,1026a19-20,p.1828)。這種形上學界說顯然是與Γ卷中的形上學界說相衝突的。按照Γ卷中的界說,作為存在論的形上學不同於其他所有科學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是普遍地研究存在者整體,而不是研究特定範圍內的存在者。按照E卷中的界說,作為神學的形上學並非不加區分地研究存在者整體,而只是研究存在者當中最高的那部分存在者,亦即神性存在者。如何理解這兩種不同界說的關係,或者說如何消解這兩種不同界說間的衝突,成了亞里斯多德形上學研究中的疑難。當海德格爾將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視為一切存在—神—學的原型時,他想要消解的正是這一疑難問題。

  為了突出存在—神—學式闡釋的特色並進一步澄清相關的問題背景,我們接下來對20世紀亞里斯多德研究中針對這一疑難問題的其他三種主要研究路徑做一簡要綜述⑨:

  第一,拒絕調和,也就是主張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要麼是存在論,要麼是神學,兩種規定只能選擇其一。主張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單純是存在論的代表人物是保羅·納託普(Paul Natorp)。在納託普看來,現存《形上學》文本中所有主張形上學是神學或最終要歸於神學的段落都是不理解亞里斯多德思想的革命性意義(亦即創立了一門與柏拉圖式神學截然不同的普遍存在論)、仍然局限在柏拉圖主義框架當中的逍遙學派後學畫蛇添足的結果,它們並不反映亞里斯多德本人的思想⑩。主張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單純是神學的代表人物是菲利普·默爾蘭(Philip Merlan)。他從物理學優先於數學的理由出發,宣稱亞里斯多德所理解的「存在之為存在」不可能是後世所認為的「作為所有存在著的事物共同具有的普遍屬性」的存在概念,而只能是海德格爾所說的「完全與存在者性相符合的存在者」,也就是神。亞里斯多德那裡並不存在以普遍存在概念為對象的存在論,只存在以完滿存在者神為對象的第一哲學、亦即神學(11)。

  第二,通過發生學方法來消解兩種形上學觀念間的衝突,代表人物是維爾納·耶格爾(Werner Jaeger)(12)。在耶格爾看來,《形上學》作為後人編輯而成的著作事實上包括了亞里斯多德在不同時期撰寫的文本,這些文本反映了亞里斯多德不同時期的思想。將形上學等同於神學的文本是亞里斯多德早年撰寫的,它們反映的是仍然受到柏拉圖哲學影響的亞里斯多德的未成熟思想。那些明確將形上學等同於存在論的文本是亞里斯多德思想成熟之後撰寫的,它們反映了亞里斯多德有關形上學本性的最終思考。亞里斯多德對於形上學的構想並不包含任何矛盾,它只是經歷了從神學到存在論的變化。

  第三,承認亞里斯多德那裡同時存在存在論和神學,但斷言亞氏未能消解其間的矛盾。這種研究路徑的代表人物是皮埃爾·奧邦克(Pierre Aubenque)。根據奧邦克的闡釋,形上學與第一哲學是兩門完全不同的科學,前者是研究存在之為存在的存在論,後者是以神為對象的神學,二者不可調和。不僅如此,亞里斯多德事實上既沒有成功構建出完滿的形上學(因為存在的多義性使統一的存在科學無法成為可能),也沒有成功構建出完滿的神學(因為不具有理智直觀能力的人類僅憑自身的有限理智無法在概念的層面上對神的本性做出明確的正面規定)。這種科學建構上的失敗恰恰展現了進行沉思的人類的有限性的事實,亞里斯多德未能成功地建構出他的超越前人的形上學這一事實恰恰展現了另一種形上學的內容,亞里斯多德形上學的未完成(unvollendete Metaphysik)給我們呈現出了一種未完成的形上學(Metaphysik des Unvollendetseins)——人類有限性的形上學(13)。

  與上述三種研究路徑不同,在海德格爾及其追隨者(以及未見得受到海德格爾的直接影響,但在闡釋思路上與之一致的亞里斯多德研究者(14))看來,形上學的存在論維度和神學維度並非不可調和,它們實際上共同構成了作為整體的形上學。這種調和是如何可能的?我們接下來遵循海德格爾提供的線索,闡明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何以是同時具有存在論維度和神學維度的存在—神—學。

相關焦點

  • 哲學評論第110期: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如何背離了真正的存在?
    亞里斯多德不滿意柏拉圖設置了一個與經驗世界相隔絕的理念世界,他重新考察了存在的可能性。亞里斯多德認為「存在著一種研究作為存在的存在以及就其自身而言依存於它們的東西的科學。」,而這種科學就是他的形上學。但是亞里斯多德對存在的思考卻受到了柏拉圖的影響,因為他事實上與柏拉圖一樣,並沒有發現混沌事實的存在。
  • 邏輯思維與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
    我們怎麼來研究形上學,怎麼定義形上學的基礎?我們又怎麼把「什麼』是』什麼」這種判斷的句子抽象成一個概念呢?這時候,亞里斯多德出現了,他看到了巴門尼德和柏拉圖的研究,發現了無論把什麼東西從哲學研究裡抽離出去都仍然存在於哲學中的那種東西。
  • 什麼是「形上學」?
    我之前經常看到什麼「上帝是宇宙的第一推動力」,《聖經》上也說「起初神創造天地」,「神」是推動宇宙運轉的力量。但對什麼是「第一推動力」一直在恍惚之中。今天路上聽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才知道原來是的他提出來的。
  • 「形上學」到底是個什麼學?
    亞里斯多德在歸納人類所有知識時,把「以存在為對象」的學問稱之為狹義的「metaphysics」,所以我們把這種「形上學」叫做「本體論」。在普通人眼中,這世界是科學、哲學、神學三大理論層次覆蓋知識面,但是在哲學家、學問家眼中,這世界只分為物理學和超越物理學的知識,即可知與不可知。
  • 形上學,究竟什麼是形上學
    記得我在學校學習馬哲的時候,對「形上學」的解釋是:「形上學就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方式看待問題。」但它實際上是後來的引申義。在古希臘的時候,亞里斯多德寫過很多著作,涉及到哲學、科學等各個學科。不過那個時候並沒有「哲學」「物理學」這些現代學術界的分科。一個叫安德羅尼柯的古希臘哲學家在整理亞里斯多德的著作時,用「研究有形體的事物」和「研究沒有形體的事物」把亞里斯多德的著作分成了兩大類。
  • 中西形上學復興面臨的挑戰
    但隨後,它又因為引入信仰需要導致了異化演變,如同中國形上學傳統一樣浸潤著各種源於非認知需要的魅惑。從這裡看,當前中西形上學復興面臨的挑戰其實是自敗性的:倘若復魅,就會在扭曲存在問題的非科學道路上越走越遠;如果祛魅,又將回歸如實探究存在問題的科學存在論,而不再成為形上學了。
  • 讀這本《形上學》,今天來說最核心的:「作為存在的存在」
    在經過前面幾篇文章的鋪墊,我們今天要進入亞里斯多德形上學的核心問題,「作為存在的存在」了。這些具體學科都和研究「作為存在的存在」或者「存在本身」的那個普遍性的學科不同。「第一哲學」作為研究最高的、最普遍的原因的學科,就是要去研究最普遍的存在本身,也就是將存在當做存在本身,而不是某個具體的存在物來研究。研究「存在本身」?這聽起來像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亞里斯多德就是要直面這個看起來無比困難,似乎無從下手的問題。
  • 讀這本《形上學》,亞里斯多德說,哲學起源於驚奇和閒暇
    我們今天繼續來說這本《形上學》,亞里斯多德對於哲學起源的經典論述:哲學起源於驚奇和閒暇。《形上學》開篇的第一句話非常著名:「所有人依據本性都渴望認識。」在亞里斯多德看來,人總是渴望達到對普遍性的把握,而哲學作為對智慧的愛,就是要回答「為什麼」或者「原因」的問題。在所有知識或哲學門類裡地位最高的,就是給出最普遍的原因、最高的原因、最終的原因的那個學科,這就是「第一哲學」,這也是哲學家所要追求的最高的智慧。對於這些「為什麼」和「原因」的回答,就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哲學理論,它們都是在「驚奇」的驅動下,加上人們的「閒暇」產生的。
  • 伊夫-夏爾·扎卡《霍布斯的形上學決斷:政治學的條件》
    本書作者富有洞見地揭明,《利維坦》《論公民》《論人》等作品討論的倫理-政治問題,其實是以霍布斯獨特的分離的形上學為基礎——分離的形上學關涉人與世界關係的新定義,涵蓋從感覺理論到對語言推理的高層次論述的所有內容。
  • 所有的哲學思考都由「形上學」引發的嗎
    所有的哲學思考都由「形上學」引發的嗎?這裡我僅代表我個人的意見,不具備普遍性和必然性意義。我這裡所說的形上學與我們平常在馬哲裡面學到的不一樣。讀到了這裡引發我們應該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是。形上學在我們的教科書中被定義為與辯證法相對的、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觀察事物的思維方式,形上學在馬克思看來就是世俗的,形上學是「靜止,孤立,片面的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當然咯馬克思發現了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並從中歸納出了辯證法三大原則,這也是他的偉大之處。
  • 雷思溫《敉平與破裂:鄧·司各脫論形上學與上帝超越性》
    目 錄序 言 李秋零導 論第一部分 存在的敉平 形上學的去中心化與秩序第一章 形上學與上帝 / 受造物的秩序第二章 形上學與實體 / 偶性的秩序第三章 一與多的平等化及其秩序圍繞著對待亞里斯多德哲學的態度,西歐經院哲學迅速形成了不同的陣營。激進的拉丁阿維羅伊主義幾乎全盤照搬亞里斯多德哲學以及阿拉伯人的詮釋,在世界的永恆性、靈魂不朽等諸多問題上衝擊著基督教的信仰,遭到堅守柏拉圖—奧古斯丁主義的方濟各傳統的強烈抵制,而託馬斯·阿奎那所代表的新興思潮則力主消化和改造亞里斯多德哲學,以為基督教信仰論證。
  • 海德格爾的《尼採》:形上學的終結者與強者的悲觀主義
    尼採宣告「上帝死了」終結了形上學,在海德格爾眼中,尼採的「超人」是超越形上學的嘗試,是強者的悲觀主義。03「上帝之死」與形上學的終結「形上學」來自於亞里斯多德的命名「現象之後」,意思是在現象界之外尋找本源的學問
  • 亞里斯多德範疇理論中的符號指謂問題
    在這段話中,亞里斯多德所說的「不是複合的用語」是指不是像「人奔跑」、「人獲勝」這樣的用語,而是像「人」、「牛」、「奔跑」、「獲勝」這樣的「簡單的」用語(1a17-18)(16)。在《形上學》中,亞里斯多德還有關於「複合詞」的別種說法,即複合詞是指偶性範疇加實體範疇構成的詞,如「白面」、「白人」(1029b20、25)(17)。
  • 可能您今天所有的誤解,都源於根本上的誤解 形上學的批判
    今天看到有網友提出說:馬列主義為什麼要批判形上學。形上學只不過是在研究世界本源,使人的心智更適合思考。但是馬列主義硬要說成是唯心主義。他同時又提出:歷史上從來沒有站得住腳的理論,馬列主義也不例外。我的回答是:要是想站在絕對終極的角度來講的話,世界上可能就不存在我們人類擁有絕對站得住腳的真理。這就是形上學。但是如果只考慮這些問題,或者沉浸於這種想法的話,我們就很容易忽視當前「自我」的現實意義,忽視我們活著的作用。所以才變成了唯心主義。而形上學衍生出了很多唯心論的複雜物,所以就更加變得唯心主義了。
  • 日常對象:從科學主義形上學到常識本體論
    對於這些論證的爭論如今方興未艾,其中的主要質疑是這些論證往往基於研究形上學的科學主義立場,而這一立場值得商榷。本文嘗試梳理這一爭論,並進而試圖不基於科學主義立場來提出一個拒斥日常對象存在的論證。  一、引言  在漫長的西方哲學史上,(日常)對象一直是其本體論中的基本存在,例如,對西方哲學產生深遠影響的亞里斯多德形上學就把所有存在的東西分為實體與屬性兩類,而最有資格稱為實體(第一實體)的即是個體,如一個個別的人、一匹個別的馬。
  • 唯物辯證法與形上學有什麼不同?政治老師:再講最後一遍
    唯物辯證法與形上學的根本區別是什麼?唯物辯證法和形上學是兩種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根本對立,它們的對立主要表現在: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聯繫的;形上學則認為事物之間是互不聯繫,彼此孤立的。
  • 怎樣看待形上學,及其它與哲學、自然科學三者關係淺談
    有人提出,如何來通俗解釋形上學這個問題。看起來這是一個很高端與我們普通吃瓜群眾無關的事情,但真正把它說清楚了,實際上是我們吃瓜群眾天天遇到的一個很接地氣的問題。我不一定能夠說得清楚,但願意拋磚引玉,與大家一起來討論。我們從哲學開始,說說什麼是哲學?
  •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理想國
    沒有哪一個哲學問題是在柏拉圖的文集中找不到相關論述的。因此,要對如此龐大而全面的思想體系進行特徵描述絕非易事。不過,柏拉圖的許多作品都是圍繞其對於理想形式的概念展開的。他告訴我們,經驗世界是虛幻的,因為只有永恆不變的事物才是真實的,這一思想借鑑於巴門尼德。那麼必然存在一種永恆不變的形式作為藍圖,構造出我們通過感官所接觸到的瞬間現象。
  • 波斐利試圖融合亞里斯多德範疇學說,和柏拉圖普羅提諾的本體論
    按照《九章集》章節次序依次包括對以下章節的解釋:《論德性》、《論出離身體》、《論質料》、《論非形體事物之無感覺性》、《論自然、沉思與太一》、《論靈魂本性》、《靈魂諸問題》、《論感覺與記憶》、《論本原之後產生的存在者的起源與秩序》、《論認識本體和至高原理》、《論太一和理想存在在任何地方皆現為整體》、《再論太一和理想存在在任何地方皆現為整體》,其寫作內容與《九章集》的內容密切相關。
  • 什麼是「形而上」,什麼是「形而下」?
    一、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形而上與形而下的說法,來自《易經·繫辭》:「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這兩句話看似簡單,但真要解釋起來,很是麻煩,歷代注家,各有各的解釋。據黃壽祺、張善文所著《周易譯註》:形是指事物的形體;道是指主導形體運動的因素,如《周易》的陰陽變化之理;器是指表現形所的物質狀態,如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構成形式。從道家的角度來理解,道無形無質,在「形」之前,是形之先、形之外、形之上,是無形、無質、無,就是「道」。而「形」之生,就是有「形」「生」「質」,就是「器」。